一种抛光机床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786917发布日期:2018-10-30 22:56阅读:160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床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抛光机床。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产加工行业已逐渐使用自动化生产设备替代人工,从而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以及降低人工成本。

而现有的抛光设备一般是通过工人手持工件,在固定位置的抛光轮上进行抛光,抛光角度单一。在抛光过程需要工人注意力高度集中,劳动强度大,使得工人长期工作,容易精神疲劳,注意力不集中,导致产品抛光质量差,并且容易安全事故的发生。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能使抛光角度灵活、提升抛光效果的应用于抛光的抛光机床。

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抛光机床,包括:

底座组、鞍座组、工作台、立柱组、Z轴滑座以及配重组;

底座组包括:底座主体以及沿X轴方向设置于底座主体顶部的第一驱动装置;

鞍座组包括:鞍座主体以及沿Y轴方向设置于鞍座主体顶部的第二驱动装置;鞍座主体滑动设置于第一驱动装置;

工作台滑动设置于第二驱动装置;

立柱组包括:立柱主体以及沿Z轴方向设置于立柱主体一侧端的第三驱动装置;立柱主体设置于底座主体,并且其位于第一驱动装置的一侧;

Z轴滑座滑动设置于第三驱动装置,并且其位于第二驱动装置的上方;

配重组包括:配重支架、配重导杆、配重块以及配重链条;配重支架设置于立柱主体顶部;配重导杆设置于立柱主体内部,并且配重导杆顶端垂直固定于配重支架上;配重块套设于配重导杆;配重链条的两端分别连接配重块以及Z轴滑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底座组还包括:四个固定柱;两个固定柱设置于底座主体底部的一边沿,另两个固定柱设置于底座主体底部相对的另一边沿。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第一驱动装置、第二驱动装置以及第三驱动装置结构相同。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第一驱动装置包括:一第一驱动组件以及两个第一驱动滑轨;第一驱动组件沿X轴方向设置于底座主体顶部;两个第一驱动滑轨分别设置于第一驱动组件的两侧,其中两个第一驱动滑轨分别与第一驱动组件平行;鞍座主体滑动设置于两个第一驱动滑轨上,并且鞍座主体底部与第一驱动组件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第一驱动组件包括:第一驱动电机、第一固定座、第一轴承座、第一丝杆以及第一丝母;第一驱动电机、第一固定座以及第一轴承座沿X轴方向依次设置于两个第一驱动滑轨之间;第一丝杆具有相对的固定端及游动端;固定端通过第一轴承件图中未显示安装于第一固定座上,并且固定端通过一联轴器与第一驱动电机连接;游动端通过第二轴承件图中未显示安装于第一轴承座上;第一丝母设置于第一丝杆上,并且第一丝母与鞍座主体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第一轴承件图中未显示为单列推力角接触球轴承。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第二轴承件图中未显示为深沟球轴承。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联轴器为无齿隙弹性联轴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抛光机床还包括:配重组;配重组包括:配重支架、配重导杆、配重块以及配重链条;配重支架设置于立柱主体顶部;配重导杆设置于立柱主体内部,并且配重导杆顶端垂直固定于配重支架上;配重块套设于配重导杆;配重链条的两端分别连接配重块以及Z轴滑座。

本实用新型区别于现有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的抛光机床可实现工作台在X、Y轴方向移动以及Z轴滑座在Z轴方向的移动,结合现有的抛光装置可实现对产品进行XYZ轴方向的自动抛光,抛光角度灵活,降低工人劳动强度,提高产品质量,设置有配重组,提高抛光机床的稳定性以及提高立柱组的工作精准度,进一步加强抛光的精准度。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实施例中抛光机床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中底座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实施例中鞍座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实施例中立柱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实施例中抛光机床的局部剖视。

附图标记说明:1、底座组;2、鞍座组;3、工作台;4、立柱组;5、Z轴滑座;11、底座主体;12、第一驱动装置;21、鞍座主体;22、第二驱动装置;41、立柱主体;42、第三驱动装置;13、可调节地脚;14、固定柱;131、支撑端;132、安装端;15、凹槽;121、第一驱动组件;122、第一驱动滑轨;1211、第一驱动电机;1212、第一固定座;1213、第一轴承座;1214、第一丝杆;1215、第一丝母;12141、固定端;12142、游动端;1216、联轴器;221、第二驱动组件;222、第二驱动滑轨;421、第三驱动组件;422、第三驱动滑轨;2211、第二驱动电机;2212、第二固定座;2213、第二轴承座;2214、第二丝杆;2215、第二丝母;4211、第三驱动电机;4212、第三固定座;4213、第三轴承座;4214、第三丝杆;4215、第三丝母;6、配重组;61、配重支架;62、配重导杆;63、配重块;64、配重链条;611、链轮。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以图式揭露本实用新型的多个实施方式,为明确说明起见,许多实务上的细节将在以下叙述中一并说明。然而,应了解到,这些实务上的细节不应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也就是说,在本实用新型的部分实施方式中,这些实务上的细节是非必要的。此外,为简化图式起见,一些习知惯用的结构与组件在图式中将以简单的示意的方式绘示之。

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并非特别指称次序或顺位的意思,亦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其仅仅是为了区别以相同技术用语描述的组件或操作而已,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实施例:

请参考图1至4所示,分别为实施例中抛光机床的立体示意图、底座组的结构示意图、鞍座组的结构示意图以及立柱组的结构示意图。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抛光机床,抛光机床包括:底座组1、鞍座组2、工作台3、立柱组4以及Z轴滑座5。

底座组1包括:底座主体11以及沿X轴方向设置于底座主体11顶部的第一驱动装置12。

鞍座组2包括:鞍座主体21以及沿Y轴方向设置于鞍座主体21顶部的第二驱动装置22,鞍座主体21滑动设置于第一驱动装置12。工作台3滑动设置于第二驱动装置22。

立柱组4包括:立柱主体41以及沿Z轴方向设置于立柱主体41一侧端的第三驱动装置42,立柱主体41设置于底座主体11,并且立柱主体41位于第一驱动装置12的一侧。Z轴滑座5滑动设置于第三驱动装置42,并且Z轴滑座5位于第二驱动装置22的上方。

配重组6包括:配重支架61、配重导杆62、配重块63以及配重链条64。配重支架61设置于立柱主体41顶部。配重导杆62设置于立柱主体41内部,并且配重导杆62顶端垂直固定于配重支架61上。配重块63套设于配重导杆62并且配重链条64的两端分别连接配重块63以及Z轴滑座5,为了使链条64的运作过程更加顺畅,配重支架61上对应设置有链轮611,链条64对应安装于链轮611上。当Z轴滑座5上安装工作组件后,调节配重块63的重量,利用配重块63的重量抵消Z轴滑座5以及Z轴滑座5上的工作组件的重量,减小第三驱动电机4211的负载和降低第三丝杆4214的载荷,抑制两者的发热,从而保证加工精度。

其中,第一驱动装置12驱动鞍座组2于X轴方向上整体移动,第一驱动装置12的传动距离为400mm,第二驱动装置22驱动工作台3在Y轴方向上的整体移动,第二驱动装置22的传动距离为500mm,第三驱动装置42驱动Z轴滑座5在Z轴方向上的整体移动,第三驱动装置42的传动距离为450mm。

进一步地,请继续参考图2所示,底座组1还包括:四个可调节地脚13。四个可调节地脚13分别可拆卸设置于底座主体11的底部,优选地,四个可调节地脚13分别位于四个角部。为了在方便调节四个可调节地脚13,每个可调节地脚13的安装处设置有一凹槽15,每个凹槽15的槽口与底座主体11的一侧面共面,每个可调节地脚13具有支撑端131以及安装端132,支撑端131与地面接触,而安装端132穿设底座主体11并且位于一凹槽15内。通过四个可调节地脚13在满足抛光机床平稳支撑的同时具备更好的调节水平,减少水平度误差,提高作业精度。

进一步地,请继续参考图2所示,底座组1还设置有四个固定柱14,两个固定柱14设置于底座主体11底部的一边沿,另两个固定柱14设置于底座主体11底部相对的另一边沿,优选地,固定柱14为直四棱柱,并且每个直四棱柱的一侧面与底座主体11。通过四个固定柱14可防止在没有调节好地脚13的高度时仍然能保证底座主体11与地面之间有足够的高度,并且保证抛光机床可平稳放置,防止抛光机床的摔落的发生。四个固定柱14亦在叉车对抛光机的搬运过程中起到定位以及固定的作用,方便运输。

进一步地,请继续参考图2所示,第一驱动装置12包括:一第一驱动组件121以及两个第一驱动滑轨122。第一驱动组件121沿X轴方向设置于底座主体11顶部,两个第一驱动滑轨122分别设置于第一驱动组件121的两侧,其中两个第一驱动滑轨122分别与第一驱动组件121平行,鞍座主体21滑动设置于两个第一驱动滑轨122上,并且鞍座主体21底部与第一驱动组件121连接,优选地,第一驱动滑轨122采用P级滚珠导轨传动,减少鞍座主体21于第一驱动滑轨122上滑动产生的摩擦力,使滑动过程更加顺畅。第一驱动组件121驱动所述鞍座主体21于第一驱动滑轨122上沿X轴方向移动,从而控制位于鞍座组2上的工作台3沿X轴方向移动。

进一步地,请继续参考图2所示,第一驱动组件121包括:第一驱动电机1211、第一固定座1212、第一轴承座1213、第一丝杆1214以及第一丝母1215。第一驱动电机1211、第一固定座1212以及第一轴承座1213沿X轴方向依次设置于两个第一驱动滑轨122之间。第一丝杆1214具有相对的固定端12141及游动端12142,固定端12141通过第一轴承件(图中未显示)安装于第一固定座1212上,并且固定端12141通过一联轴器1216与第一驱动电机1211连接,游动端12142通过第二轴承件(图中未显示)安装于第一轴承座1213上。第一丝母1215设置于第一丝杆1214上,并且第一丝母1215与鞍座主体21连接。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轴承件(图中未显示)采用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列推力角接触球轴承的组合,第一轴承件(图中未显示)的接触角为60度,相对于普通角接触轴承可以承受更高的轴向力;第二轴承件(图中未显示)采用单个深沟球轴承;联轴器1216采用无齿隙弹性联轴器,夹紧安装方便,还可以吸收丝杆和电机转轴的同心度误差,而且占用空间小。第一丝杆1214采用“固定-游动”的安装方式,第一固定座1212与第一轴承件(图中未显示)共同约束丝杆1214的轴向和径向自由度,而第一轴承座1213与第二轴承件(图中未显示)共同约束丝杆1214的径向自由度,其中第一轴承座1213内游动的单个轴承能防止悬臂挠度,并消化由热变形产生的应力,更大的提高可承受扭力以及确保传动精度。通过第一驱动电机1211驱动第一丝杆1214旋转,从而驱动第一丝母1215与第一丝杆1214上移动,继而控制鞍座主体21的移动。

具体应用时,请继续参考图3及4所示,第一驱动装置12、第二驱动装置22以及第三驱动装置42结构相同并且运作原理相同。其中,第二驱动装置22包括:一第二驱动组件221以及两个第二驱动滑轨222,第三驱动装置42包括:一第三驱动组件421以及两个第三驱动滑轨422,上述第二驱动组件221、第二驱动滑轨222、第三驱动组件421和第三驱动滑轨422分别与第一驱动装置12的第一驱动组件121以及第一驱动滑轨122结构相同以及运作原理相同,其中,第二驱动组件221包括:第二驱动电机2211、第二固定座2212、第二轴承座2213、第二丝杆2214以及第二丝母2215,第三驱动组件421包括:第三驱动电机4211、第三固定座4212、第三轴承座4213、第三丝杆4214以及第三丝母4215。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驱动电机1211、第二驱动电机2211以及第三驱动电机4211均采用步进电机或者伺服电机中的一种;第二驱动装置22以及第三驱动装置42的结构、零部件之间的连接关系以及运作原理请参考前文对第一驱动装置12的具体描述,此处不再进行赘述。

本实用新型的抛光机床还设置有一数控系统,该数控系统用于控制第一驱动电机1211、第二驱动电机2211以及第三驱动电机4211的运作,从而控制工作台3在X、Y轴方向的移动以及控制Z轴滑座5在Z轴方向上移动。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如下:

将用于固定产品的抛光治具安装于工作台3上,将用于抛光产品的抛光组件安装于Z轴滑座5上。

将加工程序输入数控系统,数控系统根据加工程序控制第一驱动电机1211和第二驱动电机2211的运作,使工作台3在X轴方向以及Y轴方向上移动,使抛光治具移动至抛光组件的下方。接着数控系统控制第三驱动电机4211的运作,使Z轴滑座5在Z轴方向上移动,实现抛光组件在Z轴方向上对抛光治具上的产品进行抛光。当抛光组件对产品进行抛光时,数控系统控制工作台3在X轴方向以及Y轴方向上移动,实现抛光组件在X轴方向以及Y轴方向上对产品的抛光。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抛光机床可实现工作台3在X轴、Y轴方向移动以及Z轴滑座5在Z轴方向的移动,结合现有的抛光装置可实现对产品进行XYZ轴方向的自动抛光,抛光角度灵活,降低工人劳动强度,提高产品质量,设置有配重组6,提高抛光机床的稳定性以及提高立柱组4的工作精准度,进一步加强抛光的精准度。

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理的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