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流式酸碱清洗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974373发布日期:2018-11-16 23:42阅读:238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金属表面处理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逆流式酸碱清洗系统。



背景技术:

在机加工或金属表面处理时,为了提升零件的性能或者除杂,往往需要对零件进行清洗处理,一般流程为:碱洗-蚀刻-酸洗-DI水洗等。而在碱洗和酸洗过程中,由于长时间工作后因为碱液和酸液浓度下降、参杂过多等因素导致无法继续使用时,就需要将旧的酸、碱液排掉,然后更换新的酸、碱液。然而该传统做法的缺点在于:为了保证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更换掉的旧的酸、碱液需要添加化学试剂的特殊处理后才能正常排放,使得处理成本增加,同时在更换酸、碱液的同时需要暂时关停掉整条清洗流水线,又会对工作效率造成较大影响,经济性差。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本实用新型有必要提供一种逆流式酸碱清洗系统,能够避免采用添加剂的方式处理废弃的酸、碱洗液,降低成本,同时避免发生因系统暂停而影响生产效率的问题发生,提升系统可持续工作性能。

其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逆流式酸碱清洗系统,包括:

控制装置;

一次碱洗槽;

二次碱洗槽,所述二次碱洗槽设置于所述一次碱洗槽中且两者相互连通;

一次酸洗槽,所述一次酸洗槽间隔设置于所述一次碱洗槽的下游;

二次酸洗槽,所述二次酸洗槽设置于所述一次碱洗槽中且两者相互连通;

逆流供液组件,所述逆流供液组件包括两端分别接通所述二次碱洗槽和所述一次酸洗槽的逆流管路、及连通于所述逆流管路中并与所述控制装置电性连接的逆流驱动件;及

排液组件,所述排液组件包括排液管路及连通于所述排液管路中的排液驱动件,所述排液管路的一端接通于所述二次碱洗槽,另一端用于与废液收集装置接通。

应用上述逆流式酸碱清洗系统对零件进行处理时,通过将二次碱洗槽安设在一次碱洗槽中且相互连通,同时将二次酸洗槽安设在一次酸洗槽中且相互连通,如此当系统长时间工作后出现酸洗液和碱洗液浓度降低或参杂过多而无法继续使用时,控制装置可输出信号给逆流驱动件,使得可以将一次酸洗槽中的废弃酸液抽入到二次碱洗槽中,实现系统内部在二次碱洗槽中完成酸碱液中和反应,即完成对废弃酸、碱洗液的排放前的环保处理,最后再由控制装置输出信号给排液驱动件,进而通过排液管路将中和反应达标后的废液排出系统,由此可避免传统添加化学试剂的处理方式,降低处理成本,且节约资源消耗。此外,又由于一次碱洗槽与二次碱洗槽、一次酸洗槽与二次酸洗槽可构成相互备用关系,使得当一次酸洗槽与二次碱洗槽参与中和反应的同时,二次酸洗槽和一次碱洗槽依旧能够参与到整个系统的清洗处理工作中,避免系统关停运行而影响工作效率,从而保证系统运行经济性。

下面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地说明:

进一步地,所述二次碱洗槽设有第一溢流部,所述二次碱洗槽通过所述第一溢流部与所述一次碱洗槽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二次酸洗槽设有第二溢流部,所述二次酸洗槽通过所述第二溢流部与所述一次酸洗槽连通。

进一步地,还包括搅拌组件,所述搅拌组件包括设置于所述二次碱洗槽上的搅拌驱动件、及设置于所述二次碱洗槽内并与所述搅拌驱动件驱动连接的搅拌桨叶,所述搅拌驱动件还与所述控制装置电性连接。

进一步地,还包括酸液浓度检测件和碱液浓度检测件,所述酸液浓度检测件设置于所述一次酸洗槽中并与所述控制装置电性连接,所述碱液浓度检测件设置于所述二次碱洗槽中并与所述控制装置电性连接。

进一步地,还包括移载轨道及可移动设置于所述移载轨道上、并与所述控制装置电性连接的装夹升降机构,所述装夹升降机构用于挂载待清洗零件,且位于所述一次碱洗槽、所述二次碱洗槽、所述一次酸洗槽和所述二次酸洗槽的上方。

进一步地,还包括一次水洗槽,所述一次水洗槽间隔设置于所述二次碱洗槽的下游、并位于所述装夹升降机构的下方。

进一步地,还包括电镀槽,所述电镀槽间隔设置于所述一次水洗槽的下游、并位于所述装夹升降机构的下方。

进一步地,还包括二次水洗槽,所述二次水洗槽间隔设置于所述电镀槽的下游、并位于所述装夹升降机构的下方。

进一步地,还包括去离子水洗槽,所述去离子水洗槽间隔设置于所述一次酸洗槽的下游、并位于所述装夹升降机构的下方。

附图说明

图1为一实施例的逆流式酸碱清洗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一次碱洗槽,200、二次碱洗槽,210、第一溢流部,300、一次酸洗槽,400、二次酸洗槽,410、第二溢流部,500、逆流供液组件,510、逆流管路,520、逆流驱动件,600、排液组件,610、排液驱动件,620、排液管路,700、搅拌组件,710、搅拌驱动件,720、搅拌桨叶,800、酸液浓度检测件,900、碱液浓度检测件,1000、移载轨道,1100、装夹升降机构,1200、一次水洗槽,1300、电镀槽,1400、二次水洗槽,1500、去离子水洗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设于”、“设置于”或“安设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一个元件与另一个元件固定连接的具体方式可以通过现有技术实现,在此不再赘述,优选采用螺纹连接的固定方式。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发明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发明。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第一”、“第二”不代表具体的数量及顺序,仅仅是用于名称的区分。

如图1所示,为本申请展示的一种实施例的逆流式酸碱清洗系统,包括:控制装置(图中未示出),一次碱洗槽100,二次碱洗槽200,一次酸洗槽300,二次酸洗槽400,逆流供液组件500及排液组件600;其中,控制装置用于电控系统内部其它各驱动部件或功能部件,以实现高度自动化工作,解放人力;一次碱洗槽100和二次碱洗槽200则用于进行零件的二道碱洗处理,有效去除零件表面的油脂;一次酸洗槽300和二次酸洗槽400则用于进行零件的二道酸洗处理,以去除零件表面因酸性后产生的氧化薄膜;逆流供液组件500作为系统的核心构件,承担着将饱和后的酸洗液输送至碱洗液中的作用;此外,排液组件600则用于将中和反应之后的达标酸碱液排出系统。

具体地,所述二次碱洗槽200设置于所述一次碱洗槽100中且两者相互连通;所述一次酸洗槽300间隔设置于所述一次碱洗槽100的下游;所述二次酸洗槽400设置于所述一次酸洗槽300中且两者相互连通;所述逆流供液组件500包括两端分别接通所述二次碱洗槽200和所述一次酸洗槽300的逆流管路510、及连通于所述逆流管路510中并与所述控制装置电性连接的逆流驱动件520;所述排液组件600包括排液管路620及连通于所述排液管路620中的排液驱动件610,所述排液管路620的一端接通于所述二次碱洗槽200,另一端用于与废液收集装置接通。

应用上述逆流式酸碱清洗系统对零件进行处理时,通过将二次碱洗槽200安设在一次碱洗槽100中且相互连通,同时二次酸洗槽400安设在一次酸洗槽300中且相互连通,如此当系统长时间工作后出现酸洗液和碱洗液浓度降低或参杂过多而无法继续使用时,控制装置可输出信号给逆流驱动件520,使得可以将一次酸洗槽300中的废弃酸液抽入到二次碱洗槽200中,实现系统内部在二次碱洗槽200中完成酸碱液中和反应,即完成对废弃酸、碱洗液的排放前的环保处理,最后再由控制装置输出信号给排液驱动件610,进而通过排液管路620将中和反应达标后的废液排出系统,由此可避免传统添加化学试剂的处理方式,降低处理成本,且节约资源消耗。此外,又由于一次碱洗槽100与二次碱洗槽200、一次酸洗槽300与二次酸洗槽400可构成相互备用关系,使得当一次酸洗槽300与二次碱洗槽200参与中和反应的同时,二次酸洗槽400和一次碱洗槽100依旧能够参与到整个系统的清洗处理工作中,避免系统关停运行而影响工作效率,从而保证系统运行经济性。

之所以设计一次碱洗槽100与二次碱洗槽200连通,是为了在保证零部件彻底去掉表面油脂的同时两个碱洗槽之间的碱洗液相互流通形成互补,提高持续工作能力,同时当零件伸入槽内时,碱洗液不会向外溢流出而影响周边环境。具体到本实施例中,所述二次碱洗槽200设有第一溢流部210,所述二次碱洗槽200通过所述第一溢流部210与所述一次碱洗槽100连通。因而采用溢流的方式实现两个碱洗槽的流通,实现方式及设备结构简单,利于降低制造成本。可选地,第一溢流部210可以是坡面、溢流孔等或者装设溢流阀的能够实现溢流目的的结构或装置。

请继续参阅图1,进一步地,在另一可选实施例中,所述二次酸洗槽400设有第二溢流部410,所述二次酸洗槽400通过所述第二溢流部410与所述一次酸洗槽300连通。为了在保证零部件彻底去掉表面氧化膜的同时两个酸洗槽之间的酸洗液相互流通形成互补,提高持续工作能力,同时当零件伸入槽内时,酸洗液不会向外溢流出而影响周边环境。因而采用溢流的方式实现两个酸洗槽的流通,实现方式及设备结构简单,利于降低制造成本。可选地,第二溢流部410可以是坡面、溢流孔等或者装设溢流阀的能够实现溢流目的的结构或装置,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在此不再赘述。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为了提高酸、碱废液的中和均匀性与速度,系统还包括搅拌组件700,所述搅拌组件700包括设置于所述二次碱洗槽200上的搅拌驱动件710、及设置于所述二次碱洗槽200内并与所述搅拌驱动件710驱动连接的搅拌桨叶720,所述搅拌驱动件710还与所述控制装置电性连接。如此,通过搅拌驱动件710驱动搅拌桨叶720旋转,能够使二次碱洗槽200中的酸、碱液处于动态流动状态,因而能够更加充分均匀且彻底的参与中和反应,提升废液处理效率与质量。可选地,搅拌驱动件710可以是电机、马达、气缸等动力部件,搅拌桨叶720的材质和形状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灵活选择,都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内。

进一步地,为了使系统具备精准控制在何时判断酸洗液和/或碱洗液已经转变为饱和状态,已然不适合继续进行使用的能力,在一可选实施例中,系统还包括酸液浓度检测件800和碱液浓度检测件900,所述酸液浓度检测件800设置于所述一次酸洗槽300中并与所述控制装置电性连接,所述碱液浓度检测件900设置于所述二次碱洗槽200中并与所述控制装置电性连接。通过如此设置,酸液浓度检测件800和碱液浓度检测件900能够对酸洗槽和碱洗槽中的溶液浓度实时检测,并将检测数据反馈给控制装置,从而可以精准判断溶液浓度是否满足继续使用要求,从而利于系统做出预判,提升系统的智能化和精准化水平。

请继续参阅图1,另外,系统还包括移载轨道1000及可移动设置于所述移载轨道1000上、并与所述控制装置电性连接的装夹升降机构1100,所述装夹升降机构1100用于挂载待清洗零件,且位于所述一次碱洗槽100、所述二次碱洗槽200、所述一次酸洗槽300和所述二次酸洗槽400的上方。如此,控制装置输出指令给装夹升降机构1100夹带零部件在移载轨道1000上自动移动,并在特定工位下降浸没入酸洗液或碱洗液中完成加工,由此实现零部件在整个加工流程中在不同工艺步骤间灵活切换。需要说明的是,上述装夹升降机构1100包括两部分功能组件,即可在移载轨道1000上移动的升降组件,以及与升降组件连接的夹具组件,升降组件可以是气缸及其控制部件,夹具组件可以是机械手、夹爪等。总而言之,装夹升降机构1100只要是能够实现纵向升降移动以及夹持作用的机构或装置即可,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系统还包括一次水洗槽1200,所述一次水洗槽1200间隔设置于所述二次碱洗槽200的下游、并位于所述装夹升降机构1100的下方。因而能够通过水洗去除掉零部件表面粘附的碱洗液。

请继续参阅图1,进一步地,系统还包括电镀槽1300,所述电镀槽1300间隔设置于所述一次水洗槽1200的下游、并位于所述装夹升降机构1100的下方。因而在完成一次水洗之后,紧接着零部件可浸没入电镀槽1300中参与蚀刻电镀反应。

更进一步地,系统还包括二次水洗槽1400,所述二次水洗槽1400间隔设置于所述电镀槽1300的下游、并位于所述装夹升降机构1100的下方。如此,零部件浸没入二次水洗槽1400中,能够去除掉参与电镀反应后表面粘附的电镀溶液,避免影响后续酸洗反应的处理效果。

更进一步地,系统还包括去离子水洗槽1500,所述去离子水洗槽1500间隔设置于所述一次酸洗槽300的下游、并位于所述装夹升降机构1100的下方。最终,经过去离子水洗槽1500的水洗处理,能够将零部件表面的各类污物、杂质清洗干净,确保零部件干净、合格。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