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铝合金车轮一模多穴试样浇铸模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872881发布日期:2018-11-07 21:42阅读:407来源:国知局
一种铝合金车轮一模多穴试样浇铸模具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模具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铝合金车轮一模多穴试样浇铸模具。



背景技术:

目前浇注铝合金试验用标准拉棒模具一次只能浇铸一根拉棒,在铝合金新材料、新工艺的一些研发验证项目,需要对所验证内容设计多个变量,在验证某一变量时候需要控制其他各变量相同,实际生产中,变量多,难以控制,且验证成本较高,进行这些项目验证就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需要设计一种一次浇注出相同工况下的多根标准拉棒,满足验证项目的需求,来解决试验设计时存在的难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铝合金车轮一模多穴试样浇铸模具,以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使拉棒模具能够同时浇铸多根拉棒来满足验证项目时存在的难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铝合金车轮一模多穴试样浇铸模具,包括上模和与所述上模相配合的下模,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模的中间位置设置有浇铸孔,所述浇铸孔的周向均匀设置有若干个浇铸型腔,相邻所述浇铸型腔的中间位置设置有定位槽,所述下模的周向设置有若干个热电偶,所述上模的中间位置设置有浇铸口,所述上模上同样设置有若干个浇铸型腔,所述上模上设置有定位键。

优选的,所述浇铸型腔为4个、6个或8个。

优选的,所述热电偶与所述浇铸型腔相对应。

优选的,所述定位键的宽度与所述定位槽的宽度相适应。

优选的,所述浇铸口呈圆锥台结构,所述圆锥台的下开口与所述浇铸孔相适配。

优选的,所述浇铸口的周向设置有加强筋。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以下技术效果:

本实用新型拉棒模具能一次浇注出相同工况下的多根标准拉棒,解决了在实际生产中,变量多,难以控制,且验证成本较高的难题,满足验证项目的需求,实现了铝合金车轮一模多穴拉棒的浇铸。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下模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上模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上模结构示意图

其中,上模1,下模2,浇铸孔3,浇铸型腔4,定位槽5,热电偶6,浇铸口7,定位键8,加强筋9,左模10,右模11。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实施例1:

如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铝合金车轮一模多穴试样浇铸模具,包括上模1和与上模1相配合的下模2,上模1与下模2均呈圆饼形,下模2的中间位置设置有浇铸孔3,浇铸孔3的周向均匀设置有若干个浇铸型腔4,浇铸型腔4为4个、6个或8个,优选为6个,上模1上同样设置有若干个浇铸型腔4,上模1与下模2上的浇铸型腔4相对应设置,上模1与下模2上的浇铸型腔4扣合后形成拉棒型腔,上模1的中间位置设置有与浇铸孔3相对应的浇铸口7,浇铸过程中为防止上模1与下模2错位浇铸导致浇铸失败,在相邻浇铸型腔4的中间位置设置有定位槽5,上模1上设置有插入到定位槽5内的定位键8,并且定位键8的宽度与定位槽5的宽度相适应,定位键8为两个,两个定位键在一条直线上并通过上模1的中心。

进一步优化方案,为测量模具的温度在下模2的周向设置有若干个热电偶6,热电偶6的数量与浇铸型腔4相对应,设置在下模2的周向与下模2上浇铸型腔4的端部相对应。

进一步优化方案,为使铝液顺利的浇铸到浇铸型腔4,浇铸口7呈圆锥台形结构,圆锥台的下开口与浇铸孔3相适配,并且在浇铸口7的周向设置有加强筋9,提高强度。

进一步优化方案,为提高拉棒的表面光滑度和结晶组织的均匀一致性,提高模具的寿命和耐高温能力,在浇铸型腔4的表面设置陶瓷纤维层。

实施例2:

如图4所示,与实施例1不同的是为了便于取样和拆卸模具,上模1可在中间一分为二,分为左模10和右模11,两个定位键8分别设置在左模10上和右模11上,浇铸型腔4对称设置在左模10和右模11上,左模10和右模11合并到一起后,两个定位键8在一条直线上并通过上模1中心,浇铸型腔4与下模2的浇铸型腔相对应。

本实用新型拉棒模具能一次浇注出相同工况下的多根标准拉棒,解决了在实际生产中,变量多,难以控制,且验证成本较高的难题,满足验证项目的需求。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以上所述的实施例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设计精神的前提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出的各种变形和改进,均应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