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轴箱消失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727671发布日期:2019-09-20 23:08阅读:172来源:国知局
主轴箱消失模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主轴箱消失模。



背景技术:

消失模铸造(又称实型铸造)是将与铸件尺寸形状相似的石蜡或泡沫模型粘结组合成模型簇,刷涂耐火涂料并烘干后,埋在干石英砂中振动造型,在负压下浇注,使模型气化,液体金属占据模型位置,凝固冷却后形成铸件的新型铸造方法。现有的消失模铸造方法中的消失模为一个不可拆分开的整体结构,方法是将其放置在一个砂箱内打砂并开浇道,在浇筑液态铸铁时,被燃烧掉,由于在消失模的燃烧时从浇道口处朝着远离浇道口的方向慢慢的燃烧,所以消失模可能会对浇道造成堵塞,使得浇筑难以持续,尤其是所铸造的工件较大时,另一方面,消失模燃烧后的产物由于浇筑液态铸铁而不能从浇筑口排出,而只能混在铸造的产品内,造成铸造出的产品质量不稳定,产品的报废率高,泡沫燃烧掉对泡沫本申也是一种浪费,与当下的环保理念是相悖的。在铸造结构较复杂的铸件时,向砂箱内打砂时常并不能保证砂箱内除消失模外的所有空间内都填满了砂,而这些空间在浇注时也会被填充上融熔的铸铁,一方面导致铸造所用的铸铁量增加,另一方面也增加了铸件的重量,使得整个铸件的质量不合格。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主轴消失模,解决现有技术中主轴箱铸造由于消失模燃烧而导致空气污染严重以及产品质量不稳定、报废率高的技术缺陷。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主轴箱消失模,包括第一消失模单元、第二消失模单元和第三消失模单元,所述的第一消失模单元和第三消失模单元分别可与第二消失模单元的前部和后部连接;

所述的第一消失模单元包括第一上侧板、第一下侧板、第一左侧板和第一右侧板,所述的第一左侧板与第一右侧板的顶部分别与第一上侧板的左端与右端连接,所述的第一左侧板和第一右侧板的底端均与第一下侧板的上表面连接,所述的第一左侧板与第一右侧板前后方向的长度相等,并且小于第一上侧板前后方向的长度,所述的第一下侧板前后方向的长度大于第一上侧板前后方向的长度,所述的第一下侧板左右方向的长度大于第一上侧板左右方向上的长度,所述的第一左侧板和第一右侧板的后侧分别设置有第一左端板和第一右端板,所述的第一左端板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分别与第一上侧板的下表面和第一下侧板的上表面连接,所述的第一左侧板左表面与第一下侧板上表面间设置三角状的第一左加强板,第一右侧板的右表面与第一下侧板上表面间设置有三角状的第一右加强板,所述的第一左端板的后表面与第一下侧板的上表面间设置有三角状的第一左端加强板,所述的第一右端板的后表面与第一下侧板的上表面间设置有三角状的第一右端加强板,在所述的第一左端板与第一右端板的下部连接有第一连接板,所述的第一连接板的下表面与第一下侧板的上表面连接,所述的第一下侧板上设置有与第一左侧板平行的第一左连接板和第一右连接板,所述的第一左连接板和第一右连接板的后表面均与第一连接板连接,所述的第一左侧板与第一右侧板中部分别设置有第一左水平板和第一右水平板,所述的第一左水平板与第一右水平板相向设置,第一左水平板和第一右水平板的后表面分别与第一左端板和第一右端板的前表面连接,所述的第一上侧板、第一左侧板、第一下侧板、第一右侧板、第一左连接板、第一右连接板、第一左水平板和第一右水平板的前表面位于同一竖直平面上,所述的第一上侧板上开有横截面为圆角矩形状的第一上通孔,所述的第一左侧板上开有纵截面为圆角矩形状的第一左通孔,在第一左侧板与第一右侧板的上部之前连接有环形的第一上连接板,第一上连接板的左侧、右侧和上侧分别与第一左侧板、第一右侧板和第一上侧板连接;

所述的第二消失模单元包括第二底板和前后宽度相等的第二上侧板、第二下侧板、第二左侧板、第二右侧板、第二左斜板、第二右斜板、第二上水平板、第二下水平板与第二竖直板,所述的第一上侧板、第一下侧板、第一左侧板和第一右侧板的前表面可与第二底板的后表面相贴合,所述的第二上侧板、第二下侧板、第二左侧板、第二右侧板、第二左斜板、第二右斜板、第二上水平板、第二下水平板与第二竖直板的后表面均与第二底板的前表面连接,所述的第二上水平板以及第二下水平板的左端面和右端面均分别与第二左侧板的右表面和第二右侧板的左表面连接,所述的第二竖直板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分别与第二上水平板的下表面和第二下水平板的上表面连接,所述的第二左斜板与第二右斜板呈倒V形设置,并且两者的项端与第二下水平板的下表面连接,第二左斜板的下端与第二左侧板和第二下侧板相连处连接,第二右斜板的下端与第二右侧板和第二下侧板相连处连接,所述的第二上水平板与第二上侧板间设置有纵截面为环形的套筒,所述的套筒的中心线沿前后方向设置,套筒的顶部和底部分别与第二上侧板和第二上水平板固定,所述的第二左侧板的上部位于第二上水平板与第二上侧板间开有第二上矩形通孔,所述的第二竖直板上开有第二中矩形通孔,所述的第二左斜板和第二右斜板上分别开有第二左矩形通孔和第二右矩形通孔,所述的第二上侧板上开有两个第二前腰形通孔和一个第二后腰形通孔,所述的第二上水平板上开有第二上左圆角矩形通孔和第二上右圆角矩形通孔,所述的第二下水平板上开有与分别与第二上左圆角矩形通孔和第二上右圆角矩形通孔相对应的第二下左圆角矩形通孔和第二下右圆角矩形通孔,所述的第二底板中部开有第二左腰形孔和第二右腰形孔,所述的第二底板的下部开有第二下圆孔,所述的第二下侧板左右方向的宽度与第一下侧板左右方向的宽度相等,所述的第二下侧板的底部连接有用于安装螺帽的固定座,在第二左侧板的左表面与第二下侧板的上表面间连接有梯形的第二左加强板,第二右侧板的右表面与第二下侧板的上表面间连接有梯形的第二右加强板;

所述的第三消失模单元包括第三底板、第三斜板、第三下侧板、第三左连接板和第三右连接板,所述的第三底板的后表面可与第二消失模单元的前表面相贴合,所述的第三斜板的上部与第三底板的中部连接,所述的第三底板的下表面与第三下侧板的上表面连接,所述的第三斜板的下部与第三下侧板的上表面连接,所述的第三左连接板和第三右连接板分别设置在第三斜板的左右两侧并且均与第三斜板、第三底板和第三下侧板连接,所述的第三斜板上开有第三圆形通孔,所述的第三底板的上部开有第三上圆形通孔。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有的连接均采用胶粘的方式固定。

本申请的消失模分成三个部分,可有用多个砂箱内打砂形成完整的砂型,在消失模的各个空间内均可方便的填上砂,以形成完整的砂型,在浇筑液态的铸铁前,先将各个砂箱内的消失模挖出来,因此消失模不会在浇注过程中燃烧掉,避免了由于消失模的燃烧而造成的污染,另一方面,浇筑获得的主轴箱内没有消失模燃烧后留下的残留物,铸造的产品质量更稳定,由于本申请挖出了消失模,液态铸铁在砂箱内的流动没有阻挡,本申请的浇筑成型率基本达到了100%,消失模的报废率极低。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申请铸造主轴箱时消失模可较为方便的从砂箱内取出,浇注时没有消失模燃烧,铸造的环境污染降低,由于没有消失模的燃烧残留物或气体在主轴箱内,主轴箱的产品质量更稳定。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后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左视图。

图4是图3的A-A剖视图。

图5是图3的B-B剖视图。

图6是图2的C-C剖视图。

图7是图4的D-D剖视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的仰视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用于铸造主轴箱的流程图。

其中:1、第一消失模单元;101、第一上侧板;102、第一下侧板;103、第一左侧板;104、第一右侧板;105、第一左端板;106、第一右端板;107、第一左加强板;108、第一右加强板;109、第一左端加强板;110、第一右端加强板;111、第一连接板;112、第一左连接板;113、第一右连接板;114、第一左水平板;115、第一右水平板;116、第一上通孔;117、第一上连接板;118、第一左通孔;119、U形孔。

2、第二消失模单元;201、第二底板;202、第二上侧板;203、第二下侧板;204、第二左侧板;205、第二右侧板;206、第二左斜板;207、第二右斜板;208、第二上水平板;209、第二下水平板;210、第二竖直板;211、套筒;212、第二上矩形通孔;213、第二中矩形通孔;214、第二左矩形通孔;215、第二右矩形通孔;216、第二前腰形通孔;217、第二后腰形通孔;218、第二上左圆角矩形通孔;219、第二上右圆角矩形通孔;220、第二下左圆角矩形通孔;221、第二下右圆角矩形通孔;222、第二左腰形孔;223、第二右腰形孔;224、第二下圆孔;225、固定座;226、第二左加强板;227、第二右加强板。

3、第三消失模单元;301、第三底板;302、第三斜板;303、第三下侧板;304、第三左连接板;305、第三右连接板;306、第三圆形通孔;307、第三上圆形通孔;308、第三左加强板;309、第三右加强板。

4、第一砂箱。

5、第二砂箱。

6、第三砂箱。

7、第四砂箱。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进一步的说明。

如图1-图9所示的主轴箱消失模,包括相互独立并可拼接成与所要铸造的主轴箱相同的完整的主轴箱消失模形状和尺寸均相同的第一消失模单元1、第二消失模单元2和第三消失模单元3,所述的第一消失模单元1和第三消失模单元3分别可与第二消失模单元2的前部和后部连接。

所述的第一消失模单元1包括第一上侧板101、第一下侧板102、第一左侧板103和第一右侧板104,所述的第一左侧板103与第一右侧板104的顶部分别与第一上侧板101的左端与右端连接,所述的第一左侧板103和第一右侧板104的底端均与第一下侧板102的上表面连接,所述的第一左侧板103与第一右侧板104前后方向的长度相等,并且小于第一上侧板101前后方向的长度,所述的第一下侧板102前后方向的长度大于第一上侧板101前后方向的长度,所述的第一下侧板102左右方向的长度大于第一上侧板101左右方向上的长度,所述的第一左侧板103和第一右侧板104的后侧分别设置有第一左端板105和第一右端板106,所述的第一左端板105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分别与第一上侧板101的下表面和第一下侧板102的上表面连接,所述的第一左端板105的后表面与第一上侧板101的后表面位于同一平面上,所述的第一左端板105左侧表面与第一左侧板101的左侧表面位于同一平面上,并且所述的第一左端板105左右方向的厚度大于第一左侧板101左右方向的厚度,在所述的第一左侧板103左表面与第一下侧板102上表面间设置直角三角状的第一左加强板107,第一左加强板107的后表面与第一左端板105的后表面共平面,第一右侧板104的右表面与第一下侧板102上表面间设置有直角三角状的第一右加强板108,第一右加强板108的后表面与第一右端板106的后表面共平面,并且所述的第一左端板105与第一右端板106的后表面位于同一竖直平面上,所述的第一左端板105的后表面与第一下侧板102的上表面间设置有直角三角状的第一左端加强板109,所述的第一左端加强板109的左表面与第一左侧板103的左表面共面,所述的第一右端板106的后表面与第一下侧板102的上表面间设置有直角三角状的第一右端加强板110,所述的第一右端加强板110的右表面与第一右侧板104的右表面共面,在所述的第一左端板105与第一右端板106的下部连接有第一连接板111,所述的第一连接板111上开有大体上为U形的U形孔119,所述的U形孔119的开口向上,所述的第一连接板111的左端面和右端面分别与第一左端板105的右表面和第一右端板106的左表面连接,所述的第一连接板111的下表面与第一下侧板102的上表面连接,所述的第一下侧板102上设置有与第一左侧板103平行的第一左连接板112和第一右连接板113,所述的第一左连接板112和第一右连接板113的后表面均与第一连接板111连接,本申请中所述的第一左连接板112与第一左侧板103的距离和第一右连接板113与第一右侧板104的距离相等,所述的第一左侧板103与第一右侧板104中部分别设置有第一左水平板114和第一右水平板115,所述的第一左水平板114与第一右水平板115相向设置,第一左水平板114和第一右水平板115的后表面分别与第一左端板105和第一右端板106的前表面连接,所述的第一上侧板101、第一左侧板103、第一下侧板102、第一右侧板104、第一左连接板112、第一右连接板113、第一左水平板114和第一右水平板115的前表面位于同一竖直平面上,所述的第一上侧板101上开有横截面为圆角矩形状的第一上通孔116,所述的第一上通孔116的长度方向与左右方向一致,第一上通孔116的直角处设置成倒圆角,所述的第一左侧板103上开有纵截面为圆角矩形状的第一左通孔118,第一左通孔118的长度方向与上下方向一致且所述的第一左通孔118位于第一左侧板103的中部,在第一左侧板103与第一右侧板104的上部之前连接有环形的第一上连接板117,第一上连接板117的左侧、右侧和上侧分别与第一左侧板103、第一右侧板104和第一上侧板101连接。

所述的第二消失模单元2包括第二底板201和前后宽度相等的第二上侧板202、第二下侧板203、第二左侧板204、第二右侧板205、第二左斜板206、第二右斜板207、第二上水平板208、第二下水平板209与第二竖直板210,所述的第一上侧板101、第一下侧板102、第一左侧板103和第一右侧板104的前表面可与第二底板201的后表面相贴合,所述的第二上侧板202、第二下侧板203、第二左侧板204、第二右侧板205、第二左斜板206、第二右斜板207、第二上水平板208、第二下水平板209与第二竖直板210的后表面均与第二底板201的前表面连接,所述的第二上水平板208以及第二下水平板209的左端面和右端面均分别与第二左侧板204的右表面和第二右侧板205的左表面连接,并且所述的第二上水平板208位于第二下水平板209的上方,所述的第二竖直板210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分别与第二上水平板208的下表面和第二下水平板209的上表面连接,所述的第二竖直板210同时与第二上水平板208和第二下水平板209垂直形成截面为“工”字形的结构,所述的第二左斜板206与第二右斜板207的顶部连接并呈倒V形设置,并且两者的项端均与第二下水平板209的下表面连接,第二左斜板206的下端与第二左侧板204和第二下侧板203相连处连接,第二右斜板207的下端与第二右侧板205和第二下侧板203相连处连接,所述的第二上水平板208与第二上侧板202间设置有纵截面为环形的套筒211,所述的套筒211的中心线沿前后方向设置,所述的套筒211与第一上连接板117相对应设置,套筒211上的通孔与第一上连接板117上的通孔直径相等且中心线重合,套筒211的顶部和底部分别与第二上侧板202和第二上水平板208固定,所述的第二左侧板204的上部位于第二上水平板208与第二上侧板202之间的部位开有第二上矩形通孔212,所述的第二竖直板210上开有第二中矩形通孔213,所述的第二中矩形通孔213的长度方向与上下方向一致,所述的第二左斜板206和第二右斜板207上分别开有第二左矩形通孔214和第二右矩形通孔215,所述的第二上侧板202上开有两个第二前腰形通孔216和一个第二后腰形通孔217,所述的第二前腰形通孔216的长度方向与前后方向一致,第二后腰形通孔217的长度方向与左右方向一致,所述的第二上水平板208上开有第二上左圆角矩形通孔218和第二上右圆角矩形通孔219,所述的第二下水平板209上开有与分别与第二上左圆角矩形通孔218和第二上右圆角矩形通孔219相对应的第二下左圆角矩形通孔220和第二下右圆角矩形通孔221,所述的第二底板201中部开有大水相同的第二左腰形孔222和第二右腰形孔223,所述的第二底板201的下部开有第二下圆孔224,所述的第二下侧板203左右方向的宽度与第一下侧板102左右方向的宽度相等,所述的第二下侧板203的下表面上连接有用于安装螺帽的固定座225,在第二左侧板204的左表面与第二下侧板203的上表面间连接有梯形的第二左加强板226,所述的第二左加强板226与第一左加强板107平行,第二右侧板205的右表面与第二下侧板203的上表面间连接有梯形的第二右加强板227,所述的第二右加强板227与第一右加强板108平行。

所述的第三消失模单元3包括第三底板301、第三斜板302、第三下侧板303、第三左连接板304和第三右连接板305,所述的第三底板301的后表面可与第二消失模单元2的前表面相贴合,所述的第三斜板302的上部与第三底板301的中部连接,所述的第三底板301的下表面与第三下侧板303的上表面连接,所述的第三斜板302的下端朝前方倾斜设置并且第三斜板302的下部与第三下侧板303的上表面连接,所述的第三左连接板304和第三右连接板305分别设置在第三斜板302的左右两侧并且均与第三斜板302、第三底板301和第三下侧板303连接,所述的第三左连接板304和第三右连接板305平行,所述的第三斜板302上开有第三圆形通孔306,所述的第三底板301的上部开有第三上圆形通孔307,所述的第三上圆形通孔307与套筒211上通孔的直径相同并且两者的中心线重合,所述的第三底板301的上表面与第二上侧板202的上表面位于同一水平面上,在所述的第三底板301的左表面与第三下侧板303之间设置有第三左加强板308,第三底板301的右表面与第三下侧板303之间设置有第三右加强板309,所述的第三左加强板308与所述的第一左加强板107形状相同且与第一左加强板平行,所述的第三右加强板309与所述的第一右加强板108形状相同且相互平行。

本申请中第一消失模单元1、第二消失模单元2和第三消失模单元3中所有的涉及的连接均采用胶粘的方式固定,本申请中所述的消失模的材质与现有技术中消失模的材质所使用的泡沫板材质相同。

本实用新型用于铸造主轴箱的方法,如图10所示,具体的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取一个高度与第一左侧板103前后方向相同的横截面为矩形的第一砂箱4放置于水平工作面上,以第一左侧板103的前表面为基准面,将第一消失模单元1水平放置在第一砂箱4内,使第一左侧板103的前表面与水平工作面贴合,保持第一砂箱4的四个箱壁与第一消失模单元1具有一定的间隙,而后向第一砂箱4内打砂,使第一砂箱4内除第一消失模单元1之处的所有空间均填充有砂,打砂的高度与第一砂箱4的高度相同,实施本步骤之前,可在第一消失模单元1、第二消失模单元2和第三消失模单元3的表面涂上涂料以便后续步骤中将消失模从砂箱中挖出来。

步骤2,取第二砂箱5放置于第一砂箱4上,并向第二砂箱5内打砂,并确保第一消失模单元1被第二砂箱5内的砂完全埋没,其中第二砂箱5与第一砂箱4的高度和满足能够将第一消失模单元1全部围起来,也即步骤1状态下的第一消失模单元1的最高点位于第二砂箱5内。

步骤3,将第一砂箱4和第二砂箱5固定(如采用螺栓与螺母配合)后整体上下翻转,使第二砂箱5位于第一砂箱4的下方并且第二砂箱5远离第一砂箱4 的一侧由水平工作面支撑。

步骤4,取高度与第二消失模单元2前后方向的宽度相等的第三砂箱6放置于第一砂箱4上,将第二消失模单元2放置于第三砂箱6内,并且使第二底板201的后表与第一左侧板103的前表面相贴合,第二下侧板203的下表面与第一下侧板102的下表面位于同一平面上、套筒211上的通孔与第一上连接板117上的通孔中心线重合,并向第三砂箱6内打砂,在第三砂箱6内除第二消失模单元2之外的所有空间内填充满砂。

步骤5,取一个高度大于第三消失模单元3前后方向的宽度的第四砂箱7放置于第三砂箱6上,将第三消失模单元3放置在第四砂箱7内,使第三底板301的后表面与第二左侧板204的前表面相贴合,并确保第三下侧板303的下表面与第二下侧板203的下表面位于同一平面上,第三上圆形通孔307的中心线与套筒211的中心线重合,并向第四砂箱7内打砂至第四砂箱7内除第三消失模单元3之外所有空间均填充满砂为止。

步骤6,开箱后将第一砂箱4、第二砂箱5、第三砂箱6和第四砂箱7内的消失模挖出,此时可采用诸如螺丝刀等工具挖也消失模,在本步骤中,如果在挖出消失模过程中挖到了砂,在被挖掉砂的位置补砂,具体为取少量的砂,将砂糊在被挖掉砂的位置处。

步骤7,用刷子蘸上涂料,在第一砂箱4、第二砂箱5、第三砂箱6和第四砂箱7内去除消失模后形成的砂型内粉刷涂料,避免铸铁与砂粘连,以方便后继将浇注凝固后的主轴箱从砂箱内取出。

步骤8,在第四砂箱7上开浇道,并且将第二砂箱5、第一砂箱4、第三砂箱6和第四砂箱7自下而上按步骤5中的方向上下叠置,本实用新型中开浇道的方法与现有技术中开浇道的方法相同,开浇道并非本申请的改进点,本申请不予详述。

步骤9,从浇道向砂型内浇注熔融的铸铁,并冷却,本步骤也属现有技术。

步骤10,出砂,将铸造完成后的主轴箱从砂箱内取出,本步骤也系现有技术。

本实用新型中步骤6具体的可分为如下三个小步骤:

步骤6.1,依次取下第四砂箱7和第三砂箱6,并将第四砂箱7和第三砂箱6分别倒放在水平工作面上;步骤6.2,挖出第四砂箱7、第三砂箱6和第一砂箱4内的消失模;步骤6.3,将第一砂箱4从第二砂箱5上取下,挖出第二砂箱5内的消失模,从而将四个砂箱内的消失模全部挖出。

本申请中制作消失模所使用的泡沫板在被从砂箱内挖出来之后,可以回收至制造泡沫板的工厂再次加工成泡沫板使用,实现泡沫板的回收利用,相较于现有技术中燃烧掉消失模,本申请不仅环保而且经济性好,本申请浇筑液态铸铁时,液态铸铁较快的从浇道口朝着远离浇道口的一端流动,液态的铸铁从远离浇道口的一端向浇道口一端积聚,相较于现有技术中远离浇道口的一端为消失模,液态铸铁要随着消失模的燃烧而缓慢的流向远离铸铁的一端,当要浇筑的床身较大时,可能消失模尚未燃烧完,靠近浇道口出的铸铁即开始凝固,导致铸铁浇筑失败,本申请克服了上述缺陷,大幅度的提高了床身铸造的质量与效率,由于每个消失模仅能用于浇筑一次,所以本申请降低了消失模的报废率。本申请中的消失模分成三个部分,在使用中采用了四个砂箱,可从四个砂箱中将消失模挖出来,方便消失模从砂箱中挖出,关确保砂箱中的消失模全部挖出,不在砂箱内有任何存留。

以上说明书中未做特别说明的部分均为现有技术,或者通过现有技术既能实现。而且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具体实施案例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案例而已,并非用来限定本实用新型的实施范围。即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的内容所作的等效变化与修饰,都应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范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