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工具和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181599发布日期:2020-12-04 14:11阅读:133来源:国知局
电动工具和罩的制作方法

本说明书所公开的技术涉及一种电动工具和罩。



背景技术:

在日本实用新型公报实开昭61-9247号中公开了一种电动工具,所述电动工具具有电机、与所述电机连接的动力传递机构、用于收容所述电机和所述动力传递机构的壳体、与所述动力传递机构连接且用于保持顶端工具的顶端工具保持部、以及覆盖所述顶端工具的至少一部分的罩。所述罩具有被固定于所述壳体的固定罩部和能够相对于所述固定罩部移动的可动罩部。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在上述这样的电动工具中,在使可动罩部相对于固定罩部移动时,使用者需要抓握着可动罩部来使其移动。因此,在顶端工具正在驱动时,若想要使可动罩部移动,则使用者的手会接近在可动罩部的附近正在驱动的顶端工具。在本说明书中,对于具有能够使可动罩部相对于固定罩部移动的罩的电动工具而言,提供一种能够提高使用者的安全性的技术。

[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本说明书公开一种电动工具。可以为,电动工具具有电机、动力传递机构、壳体、顶端工具保持部和罩,所述动力传递机构与所述电机连接;所述壳体用于收容所述电机和所述动力传递机构;所述顶端工具保持部与所述动力传递机构连接,用于保持顶端工具;所述罩覆盖所述顶端工具的至少一部分。可以为,所述罩具有固定罩部、可动罩部和操作部件,所述固定罩部被固定于所述壳体;所述可动罩部能够相对于所述固定罩部移动;所述操作部件与所述可动罩部机械地连结,用于使所述可动罩部相对于所述固定罩部移动。

本说明书还公开一种罩。可以为,罩以覆盖顶端工具的至少一部分的方式被安装于电动工具,所述电动工具具有电机、动力传递机构、壳体和顶端工具保持部,所述动力传递机构与所述电机连接;所述壳体用于收容所述电机和所述动力传递机构;所述顶端工具保持部与所述动力传递机构连接,用于保持所述顶端工具。可以为,所述罩具有固定罩部、可动罩部和操作部件,所述固定罩部被固定于所述壳体;所述可动罩部能够相对于所述固定罩部移动;所述操作部件与所述可动罩部机械地连结,从而使所述可动罩部相对于所述固定罩部移动。

根据上述电动工具、上述罩,使用者能够通过不抓握着可动罩部而对操作部件进行操作来使可动罩部相对于固定罩部移动。因此,当顶端工具正在驱动时,即使在想要移动可动罩部的情况下,也能够使可动罩部移动,而使用者的手不会接近在可动罩部的附近正在驱动的顶端工具。根据上述电动工具、上述罩,能够提高使用者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是从右前上方观察安装有实施例1的集尘罩2的研磨机4的立体图。

图2是从左后下方观察安装有实施例1的集尘罩2的研磨机4的立体图。

图3是安装有实施例1的集尘罩2的研磨机4的纵向剖视图。

图4是实施例1的集尘罩2的立体图。

图5是实施例1的集尘罩2的拆下基部52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6是实施例1的集尘罩2的操作部件72的立体图。

图7是实施例1的集尘罩2的可动罩部64的立体图。

图8是实施例1的集尘罩2的固定罩部62的前端部的立体图。

图9是在实施例1的集尘罩2的拆下基部52后的状态下,使操作部件72向后移动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0是表示在由安装有实施例1的集尘罩2的研磨机4磨削壁面w的附近的地面f时,可动罩部64闭合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11是表示在由安装有实施例1的集尘罩2的研磨机4磨削壁面w的附近的地面f时,可动罩部64打开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12是从左前上方观察实施例2的集尘罩102的立体图。

图13是从左后下方观察实施例2的集尘罩102的立体图。

图14是实施例2的集尘罩102的拆下基部52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5是实施例2的集尘罩102的第1可动罩部106的立体图。

图16是实施例2的集尘罩102的第2可动罩部108的立体图。

图17是在实施例2的集尘罩102的拆下基部52后的状态下,使操作部件114向后移动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8是表示在由安装有实施例2的集尘罩102的研磨机4磨削壁面w的附近的地面f时,第1可动罩部106和第2可动罩部108闭合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19是表示在由安装有实施例2的集尘罩102的研磨机4磨削壁面w的附近的地面f时,第1可动罩部106和第2可动罩部108打开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20是从左前上方观察实施例3的集尘罩202的立体图。

图21是从左后下方观察实施例3的集尘罩202的立体图。

图22是实施例3的集尘罩202的拆下基部52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23是从右后下方观察实施例3的集尘罩202的操作部件212的内侧的立体图。

图24是从左前上方观察实施例3的集尘罩202的固定罩部204的左前方的端部的立体图。

图25是从左前上方观察实施例3的集尘罩202的可动罩部206打开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26是表示在安装有实施例3的集尘罩202的研磨机4中,可动罩部206闭合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27是表示在安装有实施例3的集尘罩202的研磨机4中,可动罩部64打开的状态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代表性且非限定性的具体例。该详细的说明简单地旨在向本领域技术人员展示用于实施本发明的优选例的细节,而不是旨在限定本发明的范围。另外,所公开的附加特征和发明可以与其他的特征、发明分开或一并使用,以便提供进一步改进的电动工具和罩。

另外,对于在以下详细的说明中所公开的特征、工序的组合而言,在最宽泛的意义上不是在实施本发明时所必须的特征、工序,而仅仅是为了特别说明本发明中代表性的具体例而记载的特征、工序。而且,对于以下代表性的具体例的各种特征以及技术方案中所记载的各种特征而言,并不一定按照在提供本发明的追加且有用的实施方式时,在此所记载的具体例或者所列举出的顺序进行组合。

本说明书和/或技术方案所记载的所有的特征作为对原始申请的公开内容以及技术方案所记载的特定事项的限定,旨在单独且彼此独立地公开,而与实施例和/或技术方案所记载的特征的结构不同。而且,所有的数值范围以及与组或集合有关的记载作为对原始申请的公开内容以及技术方案所记载的特定事项的限定,旨在公开其中的中间结构。

在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可以为,电动工具具有电机、动力传递机构、壳体、顶端工具保持部和罩,所述动力传递机构与所述电机连接;所述壳体用于收容所述电机和所述动力传递机构;所述顶端工具保持部与所述动力传递机构连接,用于保持顶端工具;所述罩覆盖所述顶端工具的至少一部分。可以为,所述罩具有固定罩部、可动罩部和操作部件,所述固定罩部被固定于所述壳体;所述可动罩部能够相对于所述固定罩部移动;所述操作部件与所述可动罩部机械地连结,从而使所述可动罩部相对于所述固定罩部移动。

在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可以为,罩以覆盖顶端工具的至少一部分的方式被安装于电动工具,所述电动工具具有电机、动力传递机构、壳体和顶端工具保持部,所述动力传递机构与所述电机连接;所述壳体用于收容所述电机和所述动力传递机构;所述顶端工具保持部与所述动力传递机构连接,用于保持所述顶端工具。可以为,所述罩具有固定罩部、可动罩部和操作部件,所述固定罩部被固定于所述壳体;所述可动罩部能够相对于所述固定罩部移动;所述操作部件与所述可动罩部机械地连结,从而使所述可动罩部相对于所述固定罩部移动。

根据上述电动工具、上述罩,使用者能够通过不抓握着可动罩部而对操作部件进行操作来使可动罩部相对于固定罩部移动。因此,当顶端工具正在驱动时,即使在想要使可动罩部移动的情况下,也能够使可动罩部移动,而使用者的手不会接近在可动罩部的附近正在驱动的顶端工具。根据上述电动工具、上述罩,能够提高使用者的安全性。

在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可以为,所述操作部件具有抵接部,所述抵接部先于所述可动罩部和所述顶端工具抵接于障碍物。可以为,在所述抵接部被所述障碍物推入时,所述可动罩部相对于所述固定罩部朝向使所述顶端工具露出的方向移动。

根据上述结构,在例如壁面等障碍物的附近,在对例如地面等工件进行作业时,通过将抵接部向障碍物按压,能够使可动罩部相对于固定罩部移动,从而使顶端工具露出。由于能够使可动罩部相对于固定罩部移动,而手不会接触到操作部件,因此能够提高使用者的便利性。

在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可以为,通过使用者用手对所述操作部件进行操作,由此所述可动罩部相对于所述固定罩部朝向使所述顶端工具露出的方向移动。

根据上述结构,在使用者想要使顶端工具露出的情况下,通过用自身的手来对操作部件进行操作,能够使可动罩部相对于固定罩部移动,从而使顶端工具露出。

在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可以为,所述罩还具有施力部件,所述施力部件对所述操作部件进行施力,以使所述可动罩部相对于所述固定罩部朝向覆盖所述顶端工具的方向移动。

根据上述结构,在不对操作部件作用外力的情况下,通过施力部件的施力,可动罩部相对于固定罩部进行移动,从而覆盖顶端工具。根据上述结构,由于不存在保持着顶端工具露出的状态被放置的情况,因此更能够提高使用者的安全性。

在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可以为,所述顶端工具能够相对于所述壳体绕旋转轴线旋转。可以为,所述操作部件能够相对于所述固定罩部沿着与所述旋转轴线大致正交的滑动方向移动。

在多数情况下,覆盖顶端工具的至少一部分的罩具有在与顶端工具的旋转轴线正交的方向上扩展的形状。根据上述结构,能够使操作部件的移动方向为沿着罩的外形形状的方向,从而能够使罩小型化。

在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可以为,所述可动罩部能够相对于所述固定罩部绕与所述旋转轴线大致平行的转动轴线转动。

根据上述结构,在使可动罩部相对于固定罩部转动时,由于可动罩部朝向远离顶端工具、工件的方向移动,因此能够抑制可动罩部对作业造成干扰。

在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可以为,所述可动罩部能够相对于所述固定罩部绕与所述旋转轴线和所述滑动方向大致正交的转动轴线转动。

根据上述结构,在使可动罩部相对于固定罩部转动时,由于可动罩部朝向远离顶端工具、工件的方向移动,因此能够抑制可动罩部对作业造成干扰。

在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可以为,所述操作部件和所述可动罩部的一方具有凸轮槽。可以为,所述操作部件和所述可动罩部的另一方具有能够在所述凸轮槽的内部滑动的凸轮突起。可以为,在使所述操作部件相对于所述固定罩部沿着所述滑动方向移动时,所述可动罩部绕所述转动轴线转动。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来实现与操作部件的移动联动的可动罩部的转动。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集尘罩2被安装于研磨机4而使用。如图2所示,研磨机4通过金刚石杯型砂轮6的旋转,能够对混凝土、块状物、砖块、石材等工件进行磨削。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研磨机4的长度方向称为前后方向,将金刚石杯型砂轮6的旋转轴线方向称为上下方向,将与前后方向和上下方向正交的方向称为左右方向。

如图3所示,研磨机4具有主体壳体8、齿轮壳体10和轴承壳体12。

在主体壳体8的前方内部收容有电机14。电机14具有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的输出轴16。输出轴16经由轴承18、20,以可旋转的方式被主体壳体8支承。在主体壳体8的后方内部收容有电源电路22。来自外部的电源经由电源线24向电源电路22供电。在使用者对开关26(参照图2等)进行操作而使其接通时,电源电路22向电机14供电,在使用者对开关26进行操作而使其断开时,电源电路22停止对电机14供电。电机14通过来自电源电路22的供电而使输出轴16旋转。

齿轮壳体10被安装于主体壳体8的前方。在齿轮壳体10的内部,收容有以彼此啮合的方式所配置的第1锥齿轮28和第2锥齿轮30。第1锥齿轮28被固定于输出轴16的前端部。第2锥齿轮30被固定于沿着上下方向延伸的主轴32的上方端部。以下,还对第1锥齿轮28和第2锥齿轮30进行统称,将其简称为锥齿轮34。锥齿轮34是用于对电机14的旋转进行减速并向主轴32进行传递的减速机构,能够将其称为动力传递机构。齿轮壳体10经由轴承36保持主轴32的上方端部。如图1所示,在齿轮壳体10的上表面设置有轴锁定件38。当使用者向下推入轴锁定件38时,第2锥齿轮30的旋转被禁止,从而主轴32的旋转被禁止。

如图3所示,轴承壳体12被安装于齿轮壳体10的下方。轴承壳体12经由轴承40、42保持主轴32。主轴32能够绕沿着上下方向的旋转轴线相对于轴承壳体12旋转。在主轴32的下方端部,能够经由内凸缘44和外凸缘46安装金刚石杯型砂轮6。内凸缘44嵌合于主轴32。金刚石杯型砂轮6从内凸缘44的下方被安装于主轴32,并嵌合于内凸缘44。外凸缘46从主轴32的下方端部旋合于主轴32,从而在与内凸缘44之间夹持金刚石杯型砂轮6。在研磨机4中,当电机14旋转时,通过金刚石杯型砂轮6与主轴32一起绕旋转轴线旋转,从而能够进行工件的磨削。主轴32还可以称为用于保持作为顶端工具的金刚石杯型砂轮6的顶端工具保持部。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还对主体壳体8、齿轮壳体10和轴承壳体12进行统称,将其简称为壳体48。

集尘罩2被安装于大致圆筒形状的罩安装部50,该罩安装部50形成于轴承壳体12。集尘罩2形成为,在被安装于研磨机4时,覆盖金刚石杯型砂轮6的周围的形状。集尘罩2用于在金刚石杯型砂轮6磨削工件时,防止切削粉末向周围飞散,并且将切削粉末由集尘器(未图示)进行收集。

如图4所示,集尘罩2具有基部52、罩主体54和管口56。

基部52具有紧固带58和基板60。紧固带58具有弯曲部58a、一对平板部58b和紧固件58c,所述弯曲部58a由使带状的平板弯曲为圆筒形状而成;所述平板部58b从弯曲部58a的两端朝向外侧延伸;所述紧固件58c用于调整一对平板部58b的间隔。基板60具有平板部60b和半圆筒形状的半圆筒部60c,所述平板部60b具有大致圆形的开口部60a;所述半圆筒部60c沿着开口部60a的缘部向上弯曲。紧固带58和基板60通过焊接半圆筒部60c的外周面与弯曲部58a的内周面而被相互固定。在松动紧固件58c而使紧固带58扩径的状态下,将紧固带58安装于轴承壳体12的罩安装部50的外周面,之后将紧固件58c拧紧而使紧固带58缩径,由此集尘罩2被固定于轴承壳体12。

罩主体54具有固定罩部62、可动罩部64和罩开闭机构66。固定罩部62被配置于基部52的下方。固定罩部62经由紧固件68a、68b、68c、68d而被固定于基部52的基板60。可动罩部64被配置于固定罩部62的前方。固定罩部62和可动罩部64以在相互组合时成为碟型形状的方式而形成。在固定罩部62的外缘部下方和可动罩部64的外缘部下方设置有集尘刷70(参照图2)。在通过研磨机4磨削工件时,由固定罩部62、可动罩部64和集尘刷70覆盖金刚石杯型砂轮6的周围。此外,在固定罩部62上一体形成有管口56。管口56的内部空间与固定罩部62的内侧空间相连通。在管口56上能够安装从集尘器(未图示)延伸出的软管(未图示)。

如图5所示,罩开闭机构66具有操作部件72和弹性部件74。

如图6所示,操作部件72具有平板状的基部72a、长孔72b、72c、突起72d、72e、抵接部72f和凸轮槽72g、72h,所述基部72a在从上方俯视观察时具有后方开口而成的大致π(门字)的形状;所述长孔72b、72c被形成于基部72a,并且其长度方向沿着前后方向;所述突起72d、72e被形成于基部72a的后端部的上表面;所述抵接部72f被形成于比基部72a靠上偏置的位置,并且在从上方俯视观察时具有后方开口而成的大致π字形状;所述凸轮槽72g、72h被形成于抵接部72f的左右方向上的端面,并且其长度方向沿着上下方向。

如图5所示,在固定罩部62的上表面形成有用于承接紧固件68a、68b、68c、68d的凸台62a、62b、62c、62d。在将操作部件72安装于固定罩部62的状态下,固定罩部62的凸台62a贯穿操作部件72的长孔72b,并且固定罩部62的凸台62b贯穿操作部件72的长孔72c。凸台62a在长孔72b的内部能够在前后方向上滑动,凸台62b在长孔72c的内部能够在前后方向上滑动。据此,操作部件72以能够相对于固定罩部62在前后方向上移动的方式支承于固定罩部62。

弹性部件74具有拉伸弹簧74a、74b。另外,在固定罩部62的上表面形成有突起62e、62f。在将操作部件72安装于固定罩部62的状态下,固定罩部62的突起62e与操作部件72的突起72d通过拉伸弹簧74a而被连接,并且固定罩部62的突起62f与操作部件72的突起72e通过拉伸弹簧74b而被连接。拉伸弹簧74a、74b将操作部件72相对于固定罩部62向前施力。

如图7所示,在可动罩部64的后端部,在左右方向的端部附近形成有转动轴64a、64b。转动轴64a、64b形成为轴向沿着左右方向的大致圆柱形状。如图8所示,在固定罩部62的前端部,在左右方向的端部附近形成有保持部62g、62h。能够将可动罩部64的转动轴64a、64b拆装于保持部62g、62h。在将可动罩部64安装于固定罩部62的状态下,保持部62g、62h将转动轴64a、64b以可转动的方式进行保持。因此,在将可动罩部64安装于固定罩部62的状态下,可动罩部64能够相对于固定罩部62绕沿着左右方向的转动轴线转动。

如图7所示,在可动罩部64上形成有凸轮突起64c、64d和臂64e、64f,所述凸轮突起64c、64d与操作部件72的凸轮槽72g、72h相对应;所述臂64e、64f用于支承凸轮突起64c、64d。凸轮突起64c、64d被配置于比转动轴64a、64b靠前且比转动轴64a、64b靠上的位置。如图5所示,在将可动罩部64和操作部件72安装于固定罩部62的状态下,可动罩部64的凸轮突起64c进入操作部件72的凸轮槽72g,可动罩部64的凸轮突起64d进入操作部件72的凸轮槽72h。凸轮突起64c、64d能够在凸轮槽72g、72h的内部在上下方向上滑动。

如图5所示,在不对操作部件72的抵接部72f作用外力的状态下,通过弹性部件74的施力,操作部件72相对于固定罩部62向前方的位置移动。在该状态下,可动罩部64相对于固定罩部62闭合。另外,在该状态下,操作部件72的抵接部72f被配置于比可动罩部64的前方的端部靠前的位置。

如图9所示,当在对操作部件72的抵接部72f作用向后的外力而使操作部件72克服弹性部件74的施力相对于固定罩部62向后方的位置移动时,可动罩部64的凸轮突起64c、64d也向后移动,由此可动罩部64相对于固定罩部62朝向打开方向转动。这样,在本实施例的集尘罩2中,通过克服弹性部件74的施力而向后推入操作部件72,据此,能够使可动罩部64相对于固定罩部62朝向打开方向转动。

如图10所示,有时使用研磨机4对壁面w的附近的地面f进行磨削。在这样的情况下,在本实施例的集尘罩2中,在使操作部件72的抵接部72f抵接于壁面w的状态下,将研磨机4朝向壁面w推入,由此,使向后推入操作部件72的外力从壁面w作用于抵接部72f。据此,如图11所示,可动罩部64相对于固定罩部62朝向打开方向转动,从而能够使金刚石杯型砂轮6局部露出。能够通过金刚石杯型砂轮6磨削壁面w的附近的地面f。此外,能够代替利用壁面w,而通过由使用者抓握并且向后推入操作部件72的抵接部72f,由此可动罩部64也会相对于固定罩部62朝向打开方向转动,从而也使金刚石杯型砂轮6局部露出。

如上所述,在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研磨机4(电动工具的例子)具有电机14、锥齿轮34(动力传递机构的例子)、壳体48、主轴32(顶端工具保持部的例子)和集尘罩2(罩的例子),所述锥齿轮34与电机14连接;所述壳体48用于收容电机14和锥齿轮34;所述主轴32与锥齿轮34连接,用于保持金刚石杯型砂轮6(顶端工具的例子);所述集尘罩2覆盖金刚石杯型砂轮6的至少一部分。集尘罩2具有固定罩部62、可动罩部64和操作部件72,所述固定罩部62被固定于壳体48;所述可动罩部64能够相对于固定罩部62移动;所述操作部件72与可动罩部64机械地连结,从而使可动罩部64相对于固定罩部62移动。

在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集尘罩2以覆盖金刚石杯型砂轮6的至少一部分的方式被安装于研磨机4(电动工具的例子),所述研磨机4具有电机14、锥齿轮34、壳体48和主轴32,所述锥齿轮34与电机14连接;所述壳体48用于收容电机14和锥齿轮34;所述主轴32与锥齿轮34连接,用于保持金刚石杯型砂轮6。集尘罩2具有固定罩部62、可动罩部64和操作部件72,所述固定罩部62被固定于壳体48;所述可动罩部64能够相对于固定罩部62移动;所述操作部件72与可动罩部64机械地连结,从而使可动罩部64相对于固定罩部62移动。

根据上述研磨机4、上述集尘罩2,使用者能够通过不抓握着可动罩部64而对操作部件72进行操作来使可动罩部64相对于固定罩部62移动。因此,当金刚石杯型砂轮6正在驱动时,即使在想要使可动罩部64移动的情况下,也能够使可动罩部64移动,而使用者的手不会接近在可动罩部64的附近正在驱动的金刚石杯型砂轮6。根据上述研磨机4、上述集尘罩2,能够提高使用者的安全性。

在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操作部件72具有抵接部72f,所述抵接部72f先于可动罩部64和金刚石杯型砂轮6抵接于壁面w(障碍物的例子)。在抵接部72f被壁面w推入时,可动罩部64相对于固定罩部62朝向使金刚石杯型砂轮6露出的方向移动。

根据上述结构,在例如壁面w等障碍物的附近,在对例如地面f等工件进行作业时,通过将抵接部72f向障碍物按压,能够使可动罩部64相对于固定罩部62移动,从而使金刚石杯型砂轮6露出。由于能够使可动罩部64相对于固定罩部62移动,而手不会接触到操作部件72,因此能够提高使用者的便利性。

在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通过使用者用手对操作部件72进行操作,由此可动罩部64相对于固定罩部62朝向使金刚石杯型砂轮6露出的方向移动。

根据上述结构,在使用者想要使金刚石杯型砂轮6露出的情况下,通过用自己的手来对操作部件72进行操作,能够使可动罩部64相对于固定罩部62移动,从而使金刚石杯型砂轮6露出。

在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集尘罩2还具有弹性部件74(施力部件的例子),所述弹性部件74对操作部件72进行施力,以使可动罩部64相对于固定罩部62朝向覆盖金刚石杯型砂轮6的方向移动。

根据上述结构,在不对操作部件72作用外力的情况下,通过弹性部件74的施力,可动罩部64相对于固定罩部62进行移动,从而覆盖金刚石杯型砂轮6。根据上述结构,由于不存在保持着金刚石杯型砂轮6露出状态被放置的情况,因此更能够提高使用者的安全性。

在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金刚石杯型砂轮6能够相对于壳体48绕旋转轴线旋转。操作部件72能够相对于固定罩部62沿着与金刚石杯型砂轮6的旋转轴线大致正交的滑动方向(例如前后方向)移动。

覆盖金刚石杯型砂轮6的至少一部分的集尘罩2具有在与金刚石杯型砂轮6的旋转轴线正交的方向(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上扩展的形状。根据上述结构,能够使操作部件72的移动方向为沿着集尘罩2的外形形状的方向,从而能够使集尘罩2小型化。

在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可动罩部64能够相对于固定罩部62绕与金刚石杯型砂轮6的旋转轴线和操作部件72的滑动方向大致正交的转动轴线(例如左右方向)转动。

根据上述结构,在使可动罩部64相对于固定罩部62转动时,由于可动罩部64朝向远离金刚石杯型砂轮6、工件的方向移动,因此能够抑制可动罩部64对作业造成干扰。

在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操作部件72和可动罩部64的一方(例如操作部件72)具有凸轮槽72g、72h。操作部件72和可动罩部64的另一方(例如可动罩部64)具有能够在凸轮槽72g、72h的内部滑动的凸轮突起64c、64d。在使操作部件72相对于固定罩部62沿着滑动方向移动时,可动罩部64绕转动轴线转动。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来实现与操作部件72的移动联动的可动罩部64的转动。

(实施例2)

与实施例1的集尘罩2同样,本实施例的集尘罩102被安装于研磨机4而使用。以下,仅针对与实施例1的集尘罩2的不同点来详细说明本实施例的集尘罩102。

如图12、图13所示,在本实施例的集尘罩102中,罩主体54具有固定罩部104、第1可动罩部106、第2可动罩部108和罩开闭机构110。固定罩部104被配置于基部52的下方。固定罩部104经由紧固件112a、112b、112c而被固定于基部52的基板60。另外,管口56与固定罩部104一体形成。管口56的内部空间与固定罩部104的内侧空间相连通。

第1可动罩部106和第2可动罩部108被配置于固定罩部104的前方。固定罩部104、第1可动罩部106和第2可动罩部108以在相互组合时成为碟型形状的方式而形成。在固定罩部104的外缘部下方、第1可动罩部106的外缘部下方和第2可动罩部108的外缘部下方设置有集尘刷70(参照图13)。在通过研磨机4磨削工件时,由固定罩部104、第1可动罩部106、第2可动罩部108和集尘刷70覆盖金刚石杯型砂轮6的周围。

如图14所示,罩开闭机构110具有操作部件114和弹性部件116。操作部件114为在从上方俯视观察时具有大致长方形的大致平板框状的部件。操作部件114具有突起114a、长孔114b、114c、抵接部114d和凸轮槽114e、114f,所述突起114a被形成于后方中央的上表面;所述长孔114b、114c的长度方向沿着前后方向;所述抵接部114d被形成于前端部;所述凸轮槽114e、114f为长度方向沿着左右方向的长孔。在固定罩部104的上表面形成有用于承接紧固件112a、112b、112c的凸台104a、104b、104c。在将操作部件114安装于固定罩部104的状态下,固定罩部104的凸台104b贯穿操作部件114的长孔114b,并且固定罩部104的凸台104c贯穿操作部件114的长孔114c。凸台104b在长孔114b的内部能够在前后方向上滑动,凸台104c在长孔114c的内部能够在前后方向上滑动。据此,操作部件114以能够相对于固定罩部104在前后方向上移动的方式支承于固定罩部104。

在固定罩部104的上表面形成有突起104d。弹性部件116例如为拉伸弹簧,对固定罩部104的突起104d与操作部件114的突起114a之间进行连接。弹性部件116将操作部件114相对于固定罩部104向前施力。

如图15所示,第1可动罩部106具有圆环部106a和凸轮突起106b,所述圆环部106a被形成为大致圆环状;所述凸轮突起106b被形成于第1可动罩部106的上表面。如图16所示,第2可动罩部108具有圆环部108a和凸轮突起108b,所述圆环部108a被形成为大致圆环状;所述凸轮突起108b被形成于第2可动罩部108的上表面。如图14所示,在固定罩部104的上表面形成有圆筒部104e,所述圆筒部104e与第1可动罩部106的圆环部106a及第2可动罩部108的圆环部108a相对应,并且向上突出呈大致圆筒状。通过将第2可动罩部108的圆环部108a安装于固定罩部104的圆筒部104e,之后将第1可动罩部106的圆环部106a安装于固定罩部104的圆筒部104e,由此第1可动罩部106和第2可动罩部108被安装于固定罩部104。在第1可动罩部106和第2可动罩部108安装于固定罩部104的状态下,圆筒部104e将圆环部106a和圆环部108a以可转动的方式进行保持。因此,在将第1可动罩部106和第2可动罩部108安装于固定罩部104的状态下,第1可动罩部106和第2可动罩部108能够在相互不干涉的范围内,以圆筒部104e的轴向(即上下方向)为转动轴线而相对于固定罩部104转动。此外,在固定罩部104的上表面形成有止动件104f、104g和止动件104h、104i,所述止动件104f、104g用于限制第1可动罩部106的转动范围;所述止动件104h、104i用于限制第2可动罩部108的转动范围。第1可动罩部106能够在与止动件104f、104g不干涉的范围内,相对于固定罩部104转动。第2可动罩部108能够在与止动件104h、104i不干涉的范围内,相对于固定罩部104转动。如图16所示,在第2可动罩部108上形成有缺口108c,所述缺口108c用于避免与管口56的干涉。

如图14所示,在将第1可动罩部106、第2可动罩部108和操作部件114安装于固定罩部104的状态下,第1可动罩部106的凸轮突起106b进入操作部件114的凸轮槽114e,第2可动罩部108的凸轮突起108b进入操作部件114的凸轮槽114f。凸轮突起106b、108b在凸轮槽114e、114f的内部能够在左右方向上滑动。

在不对操作部件114的抵接部114d作用外力的状态下,通过弹性部件116的施力,操作部件114相对于固定罩部104向前方的位置移动。在该状态下,第1可动罩部106和第2可动罩部108相对于固定罩部104闭合。另外,在该状态下,操作部件114的抵接部114d被配置于比第1可动罩部106的前方的端部和第2可动罩部108的前方的端部靠前的位置。

如图17所示,当在对操作部件114的抵接部114d作用向后的外力而使操作部件114克服弹性部件116的施力相对于固定罩部104向后方的位置移动时,第1可动罩部106的凸轮突起106b和第2可动罩部108的凸轮突起108b也向后移动,由此第1可动罩部106和第2可动罩部108相对于固定罩部104朝向打开方向转动。这样,在本实施例的集尘罩102中,通过克服弹性部件116的施力而向后推入操作部件114,据此,能够使第1可动罩部106和第2可动罩部108相对于固定罩部104朝向打开方向转动。

如图18所示,有时使用研磨机4对壁面w的附近的地面f进行磨削。在这样的情况下,在本实施例的集尘罩102中,在使操作部件114的抵接部114d抵接于壁面w的状态下,将研磨机4朝向壁面w推入,由此,使向后推入操作部件114的外力从壁面w作用于抵接部114d。据此,如图19所示,第1可动罩部106和第2可动罩部108相对于固定罩部104朝向打开方向转动,从而能够使金刚石杯型砂轮6局部露出。能够通过金刚石杯型砂轮6磨削壁面w的附近的地面f。此外,能够代替利用壁面w,而通过由使用者抓握并且向后推入操作部件114的抵接部114d,由此第1可动罩部106和第2可动罩部108也会相对于固定罩部104朝向打开方向转动,从而也使金刚石杯型砂轮6局部露出。

如上所述,在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研磨机4(电动工具的例子)具有电机14、锥齿轮34(动力传递机构的例子)、壳体48、主轴32(顶端工具保持部的例子)和集尘罩102(罩的例子),所述锥齿轮34与电机14连接;所述壳体48用于收容电机14和锥齿轮34;所述主轴32与锥齿轮34连接,用于保持金刚石杯型砂轮6(顶端工具的例子);所述集尘罩102覆盖金刚石杯型砂轮6的至少一部分。集尘罩102具有固定罩部104、第1可动罩部106、第2可动罩部108(可动罩部的例子)和操作部件114,所述固定罩部104被固定于壳体48;所述第1可动罩部106、第2可动罩部108能够相对于固定罩部104移动;所述操作部件114与第1可动罩部106、第2可动罩部108机械地连结,从而使第1可动罩部106、第2可动罩部108相对于固定罩部104移动。

在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集尘罩102以覆盖金刚石杯型砂轮6的至少一部分的方式被安装于研磨机4,所述研磨机4具有电机14、锥齿轮34、壳体48和主轴32,所述锥齿轮34与电机14连接;所述壳体48用于收容电机14和锥齿轮34;所述主轴32与锥齿轮34连接,用于保持金刚石杯型砂轮6。集尘罩102具有固定罩部104、第1可动罩部106、第2可动罩部108和操作部件114,所述固定罩部104被固定于壳体48;所述第1可动罩部106、第2可动罩部108能够相对于固定罩部104移动;所述操作部件114与第1可动罩部106、第2可动罩部108机械地连结,使第1可动罩部106、第2可动罩部108相对于固定罩部104移动。

根据上述研磨机4、上述集尘罩102,使用者能够通过不抓握着第1可动罩部106、第2可动罩部108而对操作部件114进行操作来使第1可动罩部106、第2可动罩部108相对于固定罩部104移动。因此,当金刚石杯型砂轮6正在驱动时,即使在想要使第1可动罩部106、第2可动罩部108移动的情况下,也能够使第1可动罩部106、第2可动罩部108移动,而使用者的手不会接近在第1可动罩部106、第2可动罩部108的附近正在驱动的金刚石杯型砂轮6。根据上述研磨机4、上述集尘罩102,能够提高使用者的安全性。

在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操作部件114具有抵接部114d,所述抵接部114d先于第1可动罩部106、第2可动罩部108和金刚石杯型砂轮6抵接于壁面w(障碍物的例子)。在抵接部114d被壁面w推入时,第1可动罩部106、第2可动罩部108相对于固定罩部104朝向使金刚石杯型砂轮6露出的方向移动。

根据上述结构,在例如壁面w等障碍物的附近,在对例如地面f等工件进行作业时,通过将抵接部114d向障碍物按压,能够使第1可动罩部106、第2可动罩部108相对于固定罩部104移动,从而使金刚石杯型砂轮6露出。由于能够使第1可动罩部106、第2可动罩部108相对于固定罩部104移动,而手不会接触到操作部件114,因此能够提高使用者的便利性。

在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通过使用者用手对操作部件114进行操作,由此第1可动罩部106、第2可动罩部108相对于固定罩部104朝向使金刚石杯型砂轮6露出的方向移动。

根据上述结构,在使用者想要使金刚石杯型砂轮6露出的情况下,通过用自己的手来对操作部件114进行操作,能够使第1可动罩部106、第2可动罩部108相对于固定罩部104移动,从而使金刚石杯型砂轮6露出。

在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集尘罩102还具有弹性部件116(施力部件的例子),所述弹性部件116对操作部件114进行施力,以使第1可动罩部106、第2可动罩部108相对于固定罩部104朝向覆盖金刚石杯型砂轮6的方向移动。

根据上述结构,在不对操作部件114作用外力的情况下,通过弹性部件116的施力,第1可动罩部106、第2可动罩部108相对于固定罩部104进行移动,从而覆盖金刚石杯型砂轮6。根据上述结构,由于不存在保持着金刚石杯型砂轮6露出的状态被放置的情况,因此更能够提高使用者的安全性。

在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金刚石杯型砂轮6能够相对于壳体48绕旋转轴线旋转。操作部件114能够相对于固定罩部104沿着与金刚石杯型砂轮6的旋转轴线大致正交的滑动方向(例如前后方向)移动。

覆盖金刚石杯型砂轮6的至少一部分的集尘罩102具有在与金刚石杯型砂轮6的旋转轴线正交的方向(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上扩展的形状。根据上述结构,能够使操作部件114的移动方向为沿着集尘罩102的外形形状的方向,从而能够使集尘罩102小型化。

在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第1可动罩部106、第2可动罩部108能够相对于固定罩部104绕与金刚石杯型砂轮6的旋转轴线大致平行(例如沿上下方向延伸)的转动轴线转动。

根据上述结构,在使第1可动罩部106、第2可动罩部108相对于固定罩部104转动时,由于第1可动罩部106、第2可动罩部108朝向远离金刚石杯型砂轮6、工件的方向移动,因此能够抑制第1可动罩部106、第2可动罩部108对作业造成干扰。

在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操作部件114和第1可动罩部106、第2可动罩部108的一方(例如操作部件114)具有凸轮槽114e、114f。操作部件114和第1可动罩部106、第2可动罩部108的另一方(例如第1可动罩部106、第2可动罩部108)具有能够在凸轮槽114e、114f的内部滑动的凸轮突起106b、106c。在使操作部件114相对于固定罩部104沿着滑动方向移动时,第1可动罩部106、第2可动罩部108绕转动轴线转动。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来实现与操作部件114的移动联动的第1可动罩部106、第2可动罩部108的转动。

(实施例3)

与实施例1的集尘罩2同样,本实施例的集尘罩202被安装于研磨机4而使用。以下,仅针对与实施例1的集尘罩2的不同点来详细说明本实施例的集尘罩202。

如图21、图22所示,在本实施例的集尘罩202中,罩主体54具有固定罩部204、可动罩部206和罩开闭机构208。固定罩部204被配置于基部52的下方。固定罩部204经由紧固件210a、210b、210c、210d而被固定于基部52的基板60。另外,管口56与固定罩部204一体形成。管口56的内部空间与固定罩部204的内侧空间相连通。

可动罩部206被配置于固定罩部204的前方。固定罩部204在从下方俯视观察时其外缘部具有大致u字形状,并且固定罩部204具有下方和前方开口而成的箱状的形状。可动罩部206具有用于封闭固定罩部204的前方的开口的大致平板状的盖形状。在固定罩部204的外缘部下方和可动罩部206的下方设置有集尘刷70(参照图21)。在通过研磨机4磨削工件时,由固定罩部204、可动罩部206和集尘刷70覆盖金刚石杯型砂轮6的周围。

如图22所示,罩开闭机构208具有操作部件212和弹性部件214。操作部件212具有基部212a、长孔212b、212c、转动轴212d、保持部212e、侧壁部212f、212g和臂部212h、212i,所述基部212a具有沿着固定罩部204的前上表面的形状;所述长孔212b、212c被形成于基部212a,并且其长度方向沿着前后方向;所述转动轴212d的长度方向沿着左右方向;所述保持部212e经由转动轴212d而与可动罩部206的上方端部连结;所述侧壁部212f、212g朝向固定罩部204的左右方向的端面的外侧延伸;所述臂部212h、212i从侧壁部212f、212g向后延伸。

如图23所示,在侧壁部212f的内侧形成有长度方向沿着前后方向的引导突起214a。另外,在从侧壁部212f延伸出的臂部212h的内侧形成有长度方向沿着上下方向的卡合突起216a。此外,侧壁部212f和臂部212h、侧壁部212g和臂部212i以隔着集尘罩202的中央的方式具有左右对称的形状。即,在侧壁部212g的内侧形成有长度方向沿着前后方向的引导突起214b。另外,在从侧壁部212g延伸出的臂部212i的内侧形成有长度方向沿着上下方向的卡合突起216b。

如图24所示,在固定罩部204的左方向的端面上,与引导突起214a相对应地形成有长度方向沿着前后方向的引导槽218a。另外,在固定罩部204的左方向的端面上,与卡合突起216a相对应地形成有长度方向沿着上下方向的第1卡合槽220a和第2卡合槽222a。第1卡合槽220a被配置于比第2卡合槽222a靠前的位置。此外,同样地,在固定罩部204的右方向的端面上,与引导突起214b相对应地形成有长度方向沿着前后方向的引导槽218b。另外,在固定罩部204的右方向的端面上,与卡合突起216b相对应地形成有长度方向沿着上下方向的第1卡合槽220b和第2卡合槽222b。第1卡合槽220b被配置于比第2卡合槽222b靠前的位置。

如图22所示,在固定罩部204的上表面形成有用于承接紧固件210a、210b、210c、210d的凸台204a、204b、204c、204d。在将操作部件212安装于固定罩部204的状态下,固定罩部204的凸台204a贯穿操作部件212的长孔212b,并且固定罩部204的凸台204b贯穿操作部件212的长孔212c。凸台204a在长孔212b的内部能够在前后方向上滑动,凸台204b在长孔212c的内部能够在前后方向上滑动。另外,在将操作部件212安装于固定罩部204的状态下,操作部件212的引导突起214a(参照图23)进入固定罩部204的引导槽218a(参照图24),并且操作部件212的引导突起214b进入固定罩部204的引导槽218b。引导突起214a在引导槽218a的内部能够在前后方向上滑动,引导突起214b在引导槽218b的内部能够在前后方向上滑动。据此,操作部件212以能够相对于固定罩部204在前后方向上移动的方式支承于固定罩部204。

在将操作部件212安装于固定罩部204的状态下,通过使操作部件212的卡合突起216a、216b(参照图23)卡合于固定罩部204的第1卡合槽220a、220b(参照图24)或者第2卡合槽222a、222b(参照图24),由此,能够将操作部件212固定于固定罩部204。以下,将使操作部件212的卡合突起216a、216b卡合于固定罩部204的第1卡合槽220a、220b时的操作部件212的位置还称为前进位置,将使操作部件212的卡合突起216a、216b卡合于固定罩部204的第2卡合槽222a、222b时的操作部件212的位置还称为后退位置。此外,在操作部件212上形成有缺口212j,以便在移动至后退位置时不会与管口56干涉。

如图20所示,弹性部件214例如为扭簧,并且朝向闭合可动罩部206的方向对操作部件212进行施力。在操作部件212位于前进位置的情况下,可动罩部206通过弹性部件214的施力而相对于固定罩部204闭合。

当从该状态开始,使操作部件212的卡合突起216a、216b从固定罩部204的第1卡合槽220a、220b脱离,并且使操作部件212相对于固定罩部204向后移动时,可动罩部206的上方端部与操作部件212一体地向后移动。可动罩部206的后端面抵接于固定罩部204的前端面,可动罩部206一边绕上方的转动轴212d的轴向朝向打开方向转动,一边越上固定罩部204的上表面。如图25所示,当使操作部件212移动至后退位置,并且使操作部件212的卡合突起216a、216b卡合于固定罩部204的第2卡合槽222a、222b时,可动罩部206成为完全打开的状态。

如图26所示,在操作部件212位于前进位置的情况下,金刚石杯型砂轮6的周围被集尘罩202覆盖。相对于此,如图27所示,在操作部件212位于后退位置的情况下,金刚石杯型砂轮6从集尘罩202局部露出。

如上所述,在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研磨机4(电动工具的例子)具有电机14、锥齿轮34(动力传递机构的例子)、壳体48、主轴32(顶端工具保持部的例子)和集尘罩202(罩的例子),所述锥齿轮34与电机14连接;所述壳体48用于收容电机14和锥齿轮34;所述主轴32与锥齿轮34连接,用于保持金刚石杯型砂轮6(顶端工具的例子);所述集尘罩202覆盖金刚石杯型砂轮6的至少一部分。集尘罩202具有固定罩部204、可动罩部206和操作部件212,所述固定罩部204被固定于壳体48;所述可动罩部206能够相对于固定罩部204移动;所述操作部件212与可动罩部206机械地连结,从而使可动罩部206相对于固定罩部204移动。

在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集尘罩202以覆盖金刚石杯型砂轮6的至少一部分的方式被安装于研磨机4,所述研磨机4具有电机14、锥齿轮34、壳体48和主轴32,所述锥齿轮34与电机14连接;所述壳体48用于收容电机14和锥齿轮34;所述主轴32与锥齿轮34连接,用于保持金刚石杯型砂轮6。集尘罩202具有固定罩部204、可动罩部206和操作部件212,所述固定罩部204被固定于壳体48;所述可动罩部206能够相对于固定罩部204移动;所述操作部件212与可动罩部206机械地连结,从而使可动罩部206相对于固定罩部204移动。

根据上述研磨机4、上述集尘罩202,使用者能够通过不抓握着可动罩部206而对操作部件212进行操作来使可动罩部206相对于固定罩部204移动。因此,当金刚石杯型砂轮6正在驱动时,即使在想要使可动罩部206移动的情况下,也能够使可动罩部206移动,而使用者的手不会接近在可动罩部206的附近正在驱动的金刚石杯型砂轮6。根据上述研磨机4、上述集尘罩202,能够提高使用者的安全性。

在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通过使用者用手对操作部件212进行操作,由此可动罩部206相对于固定罩部204朝向使金刚石杯型砂轮6露出的方向移动。

根据上述结构,在使用者想要使金刚石杯型砂轮6露出的情况下,通过用自己的手来对操作部件212进行操作,能够使可动罩部206相对于固定罩部204移动,从而使金刚石杯型砂轮6露出。

在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金刚石杯型砂轮6能够相对于壳体48绕旋转轴线旋转。操作部件212能够相对于固定罩部204沿着与金刚石杯型砂轮6的旋转轴线大致正交的滑动方向(例如前后方向)移动。

覆盖金刚石杯型砂轮6的至少一部分的集尘罩202具有在与金刚石杯型砂轮6的旋转轴线正交的方向(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上扩展的形状。根据上述结构,能够使操作部件212的移动方向为沿着集尘罩202的外形形状的方向,从而能够使集尘罩202小型化。

在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可动罩部206能够相对于固定罩部204绕与金刚石杯型砂轮6的旋转轴线和操作部件212的滑动方向大致正交的转动轴线(例如左右方向)转动。

根据上述结构,在使可动罩部206相对于固定罩部204转动时,由于可动罩部206朝向远离金刚石杯型砂轮6、工件的方向移动,因此能够抑制可动罩部206对作业造成干扰。

在上述的各实施例中,以电动工具为研磨机4,顶端工具为金刚石杯型砂轮6,顶端工具保持部为主轴32,罩为集尘罩2、102、202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电动工具也可以为其他种类的电动工具,顶端工具也可以为其他种类的顶端工具,顶端工具保持部也可以为其他种类的顶端工具保持部,罩也可以为其他种类的罩。另外,在上述的各实施例中,说明了作为电动工具的研磨机4被来自电源线24供给的交流电而进行动作的结构,但也可以与此不同,设定为作为电动工具的研磨机4被来自安装于主体壳体8的电池供给的直流电而进行动作的结构。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