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铜带去毛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113278发布日期:2019-11-12 23:43阅读:257来源:国知局
一种铜带去毛刺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铜带生产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铜带去毛刺装置。



背景技术:

在铜带加工生产过程中,由于热轧、铣削、拉边等工序,铜带表面易形成刺状物、飞边等毛刺,毛刺对铜带的外形和使用都有极其不利影响,所以去毛刺工序必不可少,以保证铜带美观、实用以及质量。

铜带毛刺可分为残留在铜带表面的余屑和固定在表面上的凸起刺物,对于余屑仅需要稍加外力即可去除,而固定于表面的凸起刺物不易清理,且现有的去除装置容易对铜带表面造成损伤或将毛刺压入铜带表面进一步造成厚度不均匀。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与难题,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铜带去毛刺装置。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铜带去毛刺装置,包括三组间隔排列设置的输送系统以及位于输送系统间隔之间的刮刺系统;三组输送系统沿着铜带水平传送方向依次为入口传送辊、中部传送辊以及出口夹送辊,入口传送辊、中部传送辊以及出口夹送辊均由上下两组相对间隔设置的辊体构成;刮刺系统包括上刮刺系统以及下刮刺系统,分别位于入口传送辊与中部传送辊之间、中部传送辊与出口夹送辊之间,且位置先后关系可互换;

其中,上刮刺系统包括顶端开口的第一箱体以及均安装在第一箱体内的风扇、支撑板和上研磨辊,沿着铜带传送方向风扇位于上研磨辊之后;

其中,下刮刺系统包括顶端开口的第二箱体、并列安装在第二箱体内靠近顶端位置的刮屑辊和下研磨辊,沿着铜带传送方向刮屑辊位于下研磨辊后方;

还包括下刮支撑座,下刮支撑座位于下刮刺系统正上方,下刮支撑座的底表面与输送系统中上辊体的底面持平。

进一步地,第一箱体中与铜带传送方向平行的两组对边的高度大于另外两组对边,更高的两组对边向上延伸,其高度大于输送系统传送的铜带位置高度,另外两组对边高度与输送系统中下辊体顶面持平;风扇位于其中一组延伸对边内,上研磨辊安装两组延伸对边之间;支撑板两端与更低的对边顶端相接,支撑板的长度小于更低的对边的长度。

进一步地,上研磨辊由中间的转轴以及转轴表面的纤维研磨刷构成;刮屑辊由中间的转轴以及转轴表面的紧密排列的细软齿组成,下研磨辊由中间的转轴以及表面的纤维研磨刷构成。

进一步地,第二箱体的四组侧边靠近顶端的位置向外周折开,形成类喇叭形状。

进一步地,入口传送辊、中部传送辊中各自辊体之间的间隙均大于出口夹送辊辊体之间的间隙。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有益效果包括:本实用新型利用可转动的研磨辊对铜带上下表面分别研磨并配合对应的毛刺清理单元,同时结合由上下传送辊体构成的输送系统,使得毛刺去除效率高,同时在清刺过程中不易对铜带本身外形、质量造成损伤。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内部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下刮刺系统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上刮刺系统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示说明:1-入口传送辊,2-中部传送辊,3-出口夹送辊,4-上刮刺系统,401-第一箱体,402-风扇,403-支撑板,404-上研磨辊,5-下刮刺系统,501-第二箱体,502-刮屑辊,503-下研磨辊,6-下刮支撑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左”、“右”、“前”、“后”、“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可拆卸连接、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地说明。

如图1至图3所示,一种铜带去毛刺装置,包括三组间隔排列设置的输送系统以及位于输送系统间隔之间的刮刺系统,输送系统用于传送铜带,三组输送系统沿着铜带水平传送方向依次为入口传送辊1、中部传送辊2以及出口夹送辊3,入口传送辊1、中部传送辊2以及出口夹送辊3均由上下两组相对间隔设置的辊体构成;刮刺系统包括用于对铜带上表面去毛刺的上刮刺系统4以及对铜带下表面去毛刺的下刮刺系统5,分别位于入口传送辊1与中部传送辊2之间、中部传送辊2与出口夹送辊3之间,且位置先后关系可互换。

上刮刺系统4包括顶端开口的第一箱体401以及均安装在第一箱体401内的风扇402、支撑板403和上研磨辊404;第一箱体401置于输送系统传送的铜带的下方并铜带两相对的侧边围住,即第一箱体401中与铜带传送方向平行的两组对边的高度大于另外两组对边的,更高的两组对边向上延伸,其高度大于输送系统传送的铜带位置高度,另外两组对边高度与输送系统中下辊体顶面持平;风扇402位于其中一组延伸对边内,上研磨辊404安装两组延伸对边之间,且沿着铜带传送方向风扇402位于上研磨辊404之后,上研磨辊404由中间的转轴以及转轴表面的纤维研磨刷构成;支撑板403两端与更低的对边顶端相接,支撑板403进行上表面去除毛刺的铜带起到支撑作用,可防止铜带上研磨辊404顶起,造成破损,同时支撑板403的支撑力更有利于提高毛刺去除效率。支撑板403的长度小于较低对边的长度,即支撑板403不将第一箱体401封口,留有空口便于风扇402将脱落的毛刺吹走并落入第一箱体401内。可以明显看出风扇402与上研磨辊404位于支撑板403上方,在具体实施中,传送中的铜带从支撑板403上经过,上研磨辊404对支撑板403上的铜带上表面进行研磨,支撑板403对被研磨的铜带起到支撑作用,使得毛刺从铜带上表面脱离,再由风扇402将脱落的毛刺吹离,在较高侧边的阻拦下落入第一箱体401内。

下刮刺系统5包括顶端开口的第二箱体501、并列安装在第二箱体501内靠近顶端位置的刮屑辊502和下研磨辊503,沿着铜带传送方向刮屑辊502位于下研磨辊503后方,刮屑辊502由中间的转轴以及转轴表面的紧密排列的细软齿组成,下研磨辊503由中间的转轴以及表面的纤维研磨刷构成,可转动的下研磨辊503用于将铜带下表面的毛刺刮除,刮除后的毛刺一部分在重力作用下落入第二箱体501内,另一部分由于吸附作用粘连在铜带下表面,可转动的刮屑辊502将粘连的毛刺屑刮下落入第二箱体501内,纤维研磨刷不易对铜带表面造成损伤且使用时间长、成本低。为了便于对铜带下表面去除毛刺,本实用新型还包括下刮支撑座6,下刮支撑座6位于下刮刺系统5正上方,下刮支撑座6的底表面与输送系统中上辊体的底面持平,在具体实施中下刮支撑座6对进行下表面去除毛刺的铜带起到支撑作用,可防止铜带被刮屑辊502和下研磨辊503顶起,造成破损,同时下刮支撑座6的反作用力更有利于提高毛刺去除效率。为了防止下表面去除的毛刺随着刮屑辊502转动沿着切线方向甩出,第二箱体501的四组侧边靠近顶端的位置向外周折开,形成类喇叭形状。

其中,入口传送辊1、中部传送辊2中各自辊体之间的间隙均大于出口夹送辊3辊体之间的间隙,在具体实施中,出口夹送辊3辊体之间的间隙与铜带的厚度相等,入口传送辊1、中部传送辊2中各自辊体之间的间隙远大于铜带的厚度相等。原因在于入口传送辊1、中部传送辊2主要是用于在去毛刺过程中对铜带进行向后传动,设置为相对而立的辊体主要是为了防止铜带上下漂移浮动过大;铜带在去毛刺过程中会造成铜带部分弯曲,而出口夹送辊3除了起到将去毛刺完成的铜带传送作用之外,还可对铜带进行压平整直。

本实用新型还包括用于驱动输送系统辊体转动、驱动刮刺系统研磨辊转动和风扇转动的动力单元以及外部支撑单元,以及下刮支撑座6的固定单元,上述单元结构、组成、连接关系均为现有技术中的常规设置,本实用新型不详细阐述。

以上所述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改进及替代,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