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石材台阶的抛丸清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000168发布日期:2021-07-23 21:16阅读:76来源:国知局
用于石材台阶的抛丸清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石材台阶的抛丸清理装置。



背景技术:

石材台阶是应用比较广泛的台阶,如公园、广场等普遍具有较多的石材台阶。石材台阶的特点受实质材质本身的影响,表面大都比较光滑,如大理石等,通常使用锯片进行解石,借以形成平滑的表面,尽管为了防滑,在一些台阶台面上设置了纹理,但这种纹理往往是个体比较大的纹理,台阶台面与例如鞋子间仍然有较大的接触面积,台阶自身属于刚性结构,不容易因变形形成嵌合结构,纹理所形成的阻滞沟壑不足以形成较好的防滑效果,或者说并不能改善台阶的防滑性能。

比较常见的一种场景是,即便是石材台阶的台阶台面上具有纹理,但仍然不能保证其具有较好的防滑效果,尤其是下雪天或结霜时,人们行走在具有纹理的台阶上仍然容易滑倒。

在一些实现中,为了提高石材台阶的防滑性能,采用了类同于防滑瓷砖的原理,即把相对平整的石质台阶的台面(标称踏面)打毛,并且这种打毛处理往往需要定期进行,因此,对打毛处理的效率有比较高的要求。针对石材台阶,目前应用较多的打毛方法为化学蚀刻法,具体是先用石蜡在台阶表面涂一层遮蔽层,然后在遮蔽层上采用例如热蚀法形成微孔阵列,以暴露出部分石材台阶的表面,然后在遮蔽层表面倾倒一定量的盐酸,以蚀刻暴露出的石材台阶部分。酸蚀法所使用盐酸属于挥发性酸,环境污染比较重,并且,遮蔽层的制作工艺复杂,导致台面打毛效率偏低。同时后续还要把残留的盐酸洗消掉,并把遮蔽层清理掉,整体的工艺性太过复杂,施工周期相对比较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对石材台阶的台面进行打毛的抛丸清理装置,工艺实现相对容易,且属于环境友好型工艺。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用于石材台阶的抛丸清理装置,其基本结构包括:

设备舱,为具有前面板的舱室;

上罩板,为垂直安装在前面板上的水平罩板;

侧罩板,在上罩板的左右两端各安装有一块,两侧板相互平行并与前面板和上罩板间垂直;

抛丸器,安装在上罩板上,抛丸器的出口自上罩板向当前台阶的踏面喷丸;

其中,上罩板和侧罩板的前端面共面,以与当前台阶的踢面接合。

可选地,前面板上开有用于回收丸料的回收口;

相应地,于设备舱内设有丸料回收装置。

可选地,所述丸料回收装置包括:

回收桶;为封闭的带有入口和抽气口的桶体,其中入口与所述回收口连通;

引风机,与抽气口连通,且引风机与回收桶间设有除尘装置。

可选地,入口和抽气口均位于回收桶的桶盖上;

除尘装置为设置在用于连通引风机与回收桶的管道上的滤网。

可选地,所述前端面上设有密封条。

可选地,所述设备舱为长方箱体结构;

长方箱体结构的下底板恰好支撑在前一踏面上。

可选地,设备舱设置在一车架上;

所述车架具有一轮轴,轮轴的两端各设有一轮盘;

相应地,轮盘包括轮架和在轮架周向设置的至少三个车轮。

可选地,所述轮架为正三角形、三个锥形辐条形成的轮辐总成或三根条形辐条形成的轮辐总成;

相应地,于正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安装一个车轮,于锥形辐条的末端或条形辐条的末端各设有一个车轮;

其中三个锥形辐条或三根条形辐条在轮轴的周向均置。

可选地,锥形辐条自向心侧向离心侧逐渐收窄;且

相邻锥形辐条间的相邻边线间的夹角为130~150度。

可选地,所述车架设有推手。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借助于当前台阶的踏面和踢面,配合上罩板、左右侧板和设备舱的前面板构造出相对密闭的空间,在该空间内对当前台阶的踏面进行抛丸,对踏板表面打毛处理。该打毛处理过程属于机械抛丸处理过程,未使用对环境产生危害的酸性物质,后期也不必对残留的酸液进行处理;同时,不必制作遮蔽层,也必然不必在打毛后清除遮蔽层,整体的效率大幅提高。

附图说明

图1为一实施例中用于石材台阶的抛丸清理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2为一实施例中抛丸清理装置清理状态图。

图3为用于石材台阶的抛丸清理装置使用状态图。

图中:1.轮盘,2.轮轴,3.车轮,4.车架,5.推手,6.设备舱,7.抛丸器,8.上罩板,9.侧罩板,10.密封条,11.回收口,12.前面板,13.踏面。

具体实施方式

一般而言,在机械领域工进所冲的方向或者操作朝向对象的方向为前向,对于车辆而言也是如此,车辆正常行进的方向为前向,与之相对的方向为后向,在水平面内,与前后方向相垂直的方向为左右方向。惯常情况下,上下方向为人们正常认知的方向。

需要说明的是,抛丸工艺是机械领域比较常用的一种表面处理工艺。抛丸是一个冷处理过程,分为抛丸清理和抛丸强化,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所使用的是抛丸清理。抛丸清理顾名思义是为了去除表面氧化皮等杂质提高外观质量,抛丸强化就是利用高速运动的弹丸(60-110m/s)流连续冲击被强化工件表面,迫使靶材表面和表层(0.10-0.85mm)在循环性变形过程中发生所期望的变化。随着技术的发展,抛丸工艺不仅仅可用于除去工件表面的氧化皮等杂质,利用弹丸的连续冲击,还可以在靶材表面形成微小的凹坑,从而可以起到表面打毛的作用。

对于弹丸,常见的有钢丸(铁丸)、铝丸、陶瓷微粉、钢砂等,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选用钢丸或者钢砂作为丸料。

在图1所示的结构中,用于石材台阶的抛丸清理装置包括设备舱6、移动机构、抛丸器7、回收装置和罩壳,其中设备舱6主要用于装设抛丸所需要的设备,如抛丸器6的丸料舱、回收装置所配的回收桶、引风机等,以及配电电路。

正常情况下,配电电路不设置蓄电池,而采用市电供电,因此所述配电电路采用市电供电电路。如果采用蓄电池驱动,则需要在设备舱6内或者设备舱的舱壳上设置电池仓。

图1中所示的设备舱6是一个长方形箱体结构,作为最典型特征,其前面板在抛丸清理装置处于工作状态时为竖直面板,这里的竖直面板适配于抛丸清理装置的工作状态,前面板构成抛丸室的后侧面板,而台阶的踢面则构成抛丸室的前面板,据此方位构件抛丸室,换言之,抛丸室本身属于一个动态可被在现场构建的结构,抛丸室除了依赖于抛丸清理装置,还依赖于台阶自身的结构。

抛丸室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形态为长方形舱室结构,即六面板结构,除了前述的前面板、当前台阶的踏面13和踢面外,还需要一个罩壳,以提供剩余的三个面板,罩壳即具有与踏面13相对的上罩板8,以及位于上罩板8两端的各一块侧罩板9。

其中上罩板8在抛丸清理装置处于工作状态时构成水平罩板,并且上罩板8与前面板12垂直。

前述的上罩板8和侧罩板9与前面板间固定连接,优选为焊接,还可以采用可拆的连接方式,以方便维护。

作为一种选择,例如上罩板8与前面板相连接的边缘形成翻边,翻边与前面板平行,前面板上开螺钉孔,以使用螺钉与前面板间连接。

侧罩板9可以采用和上罩板8相同的方式与前面板间连接,并且与前面板垂直,同时也与上罩板8相垂直。

相应地,构建抛丸室的结构体为上罩板8、台阶的踏面和踢面、两侧罩板9和前述的前面板,据以形成长方形舱室结构。相应地,上罩板8和侧罩板9的前端面共面,以与当前台阶的踢面接合,从而构建相对密封的抛丸舱室结构。

进而,作为辅助配置,所述前端面上设有密封条10。如前所述,抛丸室对密封要求并不高,这里的密封条10可以采用密封橡胶条。

密封橡胶条可以粘接在罩壳的前端面上。

如前所述,上罩板8与当前台阶的踏面相对,因此在上罩板8上安装抛丸器7,抛丸器7的喷丸口朝向当前台阶的踏面,以对踏面进行抛丸。

关于抛丸后弹丸的分布,基本位于抛丸室内,在移开抛丸清理装置后,可以人工清理、回收。在一些实现中,可以采用抛丸清理装置所配的回收装置进行回收,可以使用风力回收装置回收,也可以采用清扫回收装置回收,以风力回收装置为优选。

相应地,回收丸料的回收装置安装在设备舱内,回收与抛丸室相连通的部分则安装在前面板12上,在图1中例示为水平的回收口11。

回收口11可以为一个,也可以为平行设置的两个,其中一个位于当前踏面的高度处,另一个则位于位置较低的相邻的踏面高度处。

此外,对于前面板12,其并不必然与位置稍低的踢面吻合,而可以留有间隙,以确保侧罩板9的位置调整的灵活性。在此情况下,丸料自所述间隙下落的概率比较大,因此,设置两个回收口11会有较好的回收效果,并且增加了抛丸清理装置设计的灵活性。

进一步地,关于所述丸料回收装置,其包括:

回收桶;为封闭的带有入口和抽气口的桶体,其中入口与所述回收口连通;

引风机,与抽气口连通,且引风机与回收桶间设有除尘装置。借助于引风机在回收桶内形成的负压,将丸料收集进回收桶内。抛丸所形成的粉尘,由除尘装置过滤,减轻扬尘对环境的影响。

进一步地,入口和抽气口均位于回收桶的桶盖上,由此可以理解,丸料自上向下进入回收桶内,相对密实的丸料下落,而比表面积比较大的灰尘下落速度比较慢,能够为引风机吸走。

相应地,除尘装置为设置在用于连通引风机与回收桶的管道上的滤网,这种滤网的过滤级别要求不高,只需要将相对大颗粒的粉尘过滤掉,因此可以直接采用常规的滤网,如300目或者更细小的滤网。

如图2所示,所述设备舱为长方箱体结构;

长方箱体结构的下底板恰好支撑在前一踏面上。

为了方便操作,参见说明书附图1,设备舱9设置在一车架4上;

所述车架具有一轮轴2,轮轴2的两端各设有一轮盘1;

相应地,轮盘1包括轮架和在轮架周向设置的至少三个车轮3。

据以上结构可以理解,单轴车架若无辅助支撑,车架具有绕车轴2旋转的能力,从图2中可见,抛丸清理装置后退,使罩壳和设备舱6脱离与台阶的干涉,逆时针转动车架4,可以向下一个台阶前进,到达该台阶的后侧后,顺时针转动车架4,使设备舱6前侧下缘与台阶接合,继续向前推进,即可构建抛丸室。

由于车轮3在轮架周向分布,当一车轮被阻挡后,轮架可以以该被阻挡的车轮的轴为轴旋转,据此结构可以在台阶上爬行。

优选地,所述轮架为正三角形、三个锥形辐条形成的轮辐总成或三根条形辐条形成的轮辐总成;

相应地,于正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安装一个车轮3,于锥形辐条的末端或条形辐条的末端各设有一个车轮3;

其中三个锥形辐条或三根条形辐条在轮轴2的周向均置。

单侧三个车轮3结构,结构相对简单,并且针对同一类型的台阶,可以设计成当构建成抛丸室时,每侧有一对车轮3处于支撑状态。

进一步地,锥形辐条自向心侧向离心侧逐渐收窄,以降低结构干涉;且相邻锥形辐条间的相邻边线间的夹角为130~150度。

为方便操作,所述车架4设有推手5。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