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研磨工件上料过渡承托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530535发布日期:2021-11-22 20:24阅读:77来源:国知局
一种研磨工件上料过渡承托机构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研磨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研磨工件上料过渡承托机构。


背景技术:

2.研磨是用涂上或嵌入磨料的研具对工件表面进行加工,主要用于研磨工件中的高精度平面、内外圆柱面、圆锥面、球面、螺纹面和其他型面,研磨是超精密加工中一种重要加工方法,其优点是加工精度高,加工材料范围广。
3.研磨工件使用过渡的承托机构进行上料,但是承托机构中的工件不能灵活的转移,工件的加工效率较低,工件在上料时容易滑脱,并且机械油堆积在承托机构中,造成工件上料的不便,因此,亟需设计一种研磨工件上料过渡承托机构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工件不能灵活的转移,加工效率较低且工件易滑脱,机械油堆积造成上料不便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研磨工件上料过渡承托机构。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研磨工件上料过渡承托机构,包括承托台和安装板,所述安装板的一侧通过螺栓安装有电机,且电机的端部焊接有主动轮,所述安装板的一侧通过螺栓安装有承托箱,所述承托箱的内部通过轴承活动连接有转动杆,所述转动杆的一端焊接有从动轮,所述主动轮和从动轮的外部传动连接有皮带,所述转动杆的外部固定设置有蜗杆,所述承托箱底部内壁的一侧通过轴承活动连接有转动柱,且转动柱外壁的一侧焊接有蜗轮,所述转动柱外壁的一侧焊接有安装盘。
6.上述技术方案的关键构思在于:主动轮受到电机的带动后,从动轮能够带动蜗杆转动,从而使转动柱带动承托台转动,方便承托台上工件的转移,能够提高工件的加工效率。
7.进一步的,所述承托箱的顶部固定安装有底盘,所述底盘的顶部焊接有衔接盘。
8.进一步的,所述承托台的内部呈环形等距离通过螺栓安装有承托盘,所述承托盘的顶部开设有若干个承托槽,所述承托槽的内部设置有工件。
9.进一步的,所述承托台顶部的中间处通过螺栓安装有限位盘,且限位盘的底部通过螺栓安装在安装盘的顶部,所述底盘的一侧开设有接油孔。
10.进一步的,所述底盘的底部固定插接有通油管,所述通油管的一端固定安装有接油箱。
11.进一步的,所述接油箱的一侧焊接有出油管,所述接油箱内部的一侧通过螺栓安装有斜架。
12.进一步的,所述斜架的顶部通过螺栓安装有若干个滤网,所述斜架的底部通过螺栓安装有滤箱。
13.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4.1.通过设置的转动柱与主动轮,主动轮受到电机的带动后,从动轮能够带动蜗杆转动,从而使转动柱带动承托台转动,方便承托台上工件的转移,能够提高工件的加工效率。
15.2.通过设置的承托台与承托盘,承托台上设有多个承托盘,多个承托盘上能够存放大量工件,同时承托盘内的承托槽对工件进行限位,防止了工件的滑脱。
16.3.通过设置的底盘与接油箱,底盘能够对承托台上的机械油进行接取,机械油可进到接油箱的内部,接油箱有利于机械油的收取,减少了机械油在承托台上的堆积。
17.4.通过设置的滤箱与斜架,斜架上的滤网能够对机械油中的杂质进行阻挡,滤箱上开设有滤孔,从而使收集的油再次的进行过滤,排出的油可以收集利用。
附图说明
18.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研磨工件上料过渡承托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19.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研磨工件上料过渡承托机构的承托台与底盘结构示意图;
20.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研磨工件上料过渡承托机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21.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研磨工件上料过渡承托机构的承托箱结构示意图;
22.图5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研磨工件上料过渡承托机构的接油箱结构示意图。
23.图中:1承托台、2承托盘、3承托槽、4电机、5安装板、6主动轮、7从动轮、8皮带、9转动柱、10安装盘、11限位盘、12工件、13底盘、14衔接盘、15接油孔、16承托箱、17转动杆、18蜗杆、19蜗轮、20接油箱、21通油管、22出油管、23滤箱、24斜架、25滤网。
具体实施方式
24.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5.请同时参见图1至图5,一种研磨工件上料过渡承托机构,包括承托台1和安装板5,安装板5的一侧通过螺栓安装有电机4,且电机4的端部焊接有主动轮6,电机4的输出轴带动主动轮6转动,安装板5的一侧通过螺栓安装有承托箱16,承托箱16的内部通过轴承活动连接有转动杆17,转动杆17的一端焊接有从动轮7,主动轮6和从动轮7的外部传动连接有皮带8,在主动轮6转动后,主动轮6可拉动皮带8移动,皮带8使从动轮7也进行转动,转动杆17的外部固定设置有蜗杆18,从动轮7使转动杆17也进行转动,转动杆17使蜗杆18也进行转动,承托箱16底部内壁的一侧通过轴承活动连接有转动柱9,且转动柱9外壁的一侧焊接有蜗轮19,蜗杆18推动蜗轮19活动一定的角度,转动柱9外壁的一侧焊接有安装盘10,在转动柱9转动后安装盘10也随之转动。
26.从上述描述可知,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主动轮6受到电机4的带动后,从动轮7能够带动蜗杆18转动,从而使转动柱9带动承托台1转动,方便承托台1上工件的转移,能够提高工件的加工效率。
27.进一步的,承托箱16的顶部固定安装有底盘13,底盘13对机械油进行接收,底盘13
的顶部焊接有衔接盘14。
28.进一步的,承托台1的内部呈环形等距离通过螺栓安装有承托盘2,承托盘2的顶部开设有若干个承托槽3,承托槽3的内部设置有工件12,工件12放在承托槽3的内部。
29.进一步的,承托台1顶部的中间处通过螺栓安装有限位盘11,且限位盘11的底部通过螺栓安装在安装盘10的顶部,底盘13的一侧开设有接油孔15,机械油通过接油孔15通出。
30.进一步的,底盘13的底部固定插接有通油管21,通油管21的一端固定安装有接油箱20,机械油通过通油管21进到接油箱20的内部。
31.进一步的,接油箱20的一侧焊接有出油管22,机械油通过出油管22出油,接油箱20内部的一侧通过螺栓安装有斜架24。
32.进一步的,机械油通入到斜架24上,斜架24的顶部通过螺栓安装有若干个滤网25,滤网25对机械油进行阻挡,防止废屑的进入,斜架24的底部通过螺栓安装有滤箱23,滤箱23上设有滤孔,滤孔对机械油的杂质进行阻挡,机械油可回收进行收集。
33.通过设置的承托台1与承托盘2,承托台1上设有多个承托盘2,多个承托盘2上能够存放大量工件12,同时承托盘2内的承托槽3对工件12进行限位,防止了工件的滑脱。
34.以下再列举出几个优选实施例或应用实施例,以帮助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的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以及本实用新型相对于现有技术所做出的技术贡献:
35.实施例1
36.一种研磨工件上料过渡承托机构,包括承托台1和安装板5,安装板5的一侧通过螺栓安装有电机4,且电机4的端部焊接有主动轮6,电机4的输出轴带动主动轮6转动,安装板5的一侧通过螺栓安装有承托箱16,承托箱16的内部通过轴承活动连接有转动杆17,转动杆17的一端焊接有从动轮7,主动轮6和从动轮7的外部传动连接有皮带8,在主动轮6转动后,主动轮6可拉动皮带8移动,皮带8使从动轮7也进行转动,转动杆17的外部固定设置有蜗杆18,从动轮7使转动杆17也进行转动,转动杆17使蜗杆18也进行转动,承托箱16底部内壁的一侧通过轴承活动连接有转动柱9,且转动柱9外壁的一侧焊接有蜗轮19,蜗杆18推动蜗轮19活动一定的角度,转动柱9外壁的一侧焊接有安装盘10,在转动柱9转动后安装盘10也随之转动。
37.其中,承托箱16的顶部固定安装有底盘13,底盘13对机械油进行接收,底盘13的顶部焊接有衔接盘14;承托台1的内部呈环形等距离通过螺栓安装有承托盘2,承托盘2的顶部开设有若干个承托槽3,承托槽3的内部设置有工件12,工件12放在承托槽3的内部;承托台1顶部的中间处通过螺栓安装有限位盘11,且限位盘11的底部通过螺栓安装在安装盘10的顶部,底盘13的一侧开设有接油孔15,机械油通过接油孔15通出;底盘13的底部固定插接有通油管21,通油管21的一端固定安装有接油箱20,机械油通过通油管21进到接油箱20的内部;接油箱20的一侧焊接有出油管22,机械油通过出油管22出油,接油箱20内部的一侧通过螺栓安装有斜架24;机械油通入到斜架24上,斜架24的顶部通过螺栓安装有若干个滤网25,滤网25对机械油进行阻挡,防止废屑的进入,斜架24的底部通过螺栓安装有滤箱23,滤箱23上设有滤孔,滤孔对机械油的杂质进行阻挡,机械油可回收进行收集。
38.工作原理:使用时,工件12放在承托盘2的承托槽3内,承托槽3对工件12进行限位,操作人员将电机4启动后,电机4的端部带动主动轮6转动,主动轮6通过皮带8使从动轮7转动,则从动轮7可使转动杆17和蜗杆18转动,蜗杆18能够推动蜗轮19活动,蜗轮19可将转动
柱9带动,转动柱9使底盘13和承托台1转动,在承托台1转动后,承托盘2中的工件12转动一定的角度,能够对不同方位的工件进行加工,底盘13对承托台1上的机械油进行收取,油通过通油管21进到接油箱20的内部,机械油落入到斜架24上,斜架24上的滤网25对机械油进行过滤,而后机械油进到滤箱23的内部,滤箱23上开设有滤孔,滤箱23中的机械油可再次的进行过滤,滤箱23内的机械油进到接油箱20的底部,最终油通过出油管22通出。
39.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