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适用于夹持端淬试样的夹持器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203072发布日期:2022-08-20 02:04阅读:67来源:国知局
一种适用于夹持端淬试样的夹持器具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夹持器具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适用于夹持端淬试样的专用夹具。


背景技术:

2.端淬试验是测定钢的淬透性的方法之一,在工业、农业领域均有应用,其试验原理为:标准尺寸的端淬试样在模拟炉加热到奥氏体化后,在专用设备上对其一端面喷水冷却,后沿轴线方向的测出硬度-距水冷端距离的关系曲线的试验方法。标准尺寸的端淬试样在模拟炉加热到奥氏体化后,需要将试样从炉中取出至端淬机保持架上,为保证精度达到gb/t224-2006标准的要求,试样在转移过程中,其夹持部位为非淬火端的凸缘处,且试样夹取转移的整个过程要在4秒内完成。
3.目前,在进行端淬试验的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若采用的夹持工具与试样凸缘的接触面积较小,则因为炉内温度高,试样凸缘面积小,所以操作人员采用现有的夹持工具夹持试样凸缘时不能够准确定位,且在转移过程中试样极容易滑落,造成试验失败,甚至是人身伤害。若采用的夹持工具与试样凸缘的接触面积较大,虽然能够比较准确稳定的进行夹取,但是由于夹持处与试样凸缘的接触过大,使试样的热量快速损失,造成实验精度不高,甚至是实验失败。
4.因此,现在迫切需要研发出一种新型的适用于夹持端淬试样的夹持器具,来解决上述问题,在确保准确、稳定地夹持端淬试样凸缘的同时,使夹持器具与凸缘的接触面积最小,减少试样热量损失,从而保证端淬试验的准确性、安全性及精度。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适用于夹持端淬试样的夹持器具,用以解决采用现有的夹持工具夹持端淬试样的凸缘时,不容易准确定位,转移过程中容易滑落,以及使试样的热量快速损失,从而导致实验精度不高、实验失败甚至是造成人身伤害等问题。
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适用于夹持端淬试样的夹持器具,夹持器具包括第一夹持件及第二夹持件和连接件。第一夹持件一端设置有第一夹持头,另一端设置有第一握持部,第一夹持头包括第一夹持部与沿第一夹持部底部向闭合方向伸出第一定位部。第二夹持件一端设置有第二夹持头,另一端设置有第二握持部,第二夹持头包括第二夹持部与沿第二夹持部底部向闭合方向伸出的第二定位部,及沿第二夹持部顶部向闭合方向伸出的第三定位部,第二定位部与第三定位部形成可容纳凸缘的凹槽。夹持器具具有打开状态与闭合状态,夹持器具处于闭合状态时,第一夹持部与第二夹持部配合能够夹持凸缘外侧面,第一定位部与第二定位部配合能够固定凸缘的下表面,第三定位部能够固定凸缘的上表面。
7.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适用于夹持端淬试样的夹持器具,通过第一夹持头的第一定位部和第二夹持头的第二定位部及第三定位部对凸缘进行定位,在夹取端淬试样时,第一夹持头和第二夹持头在闭合状态下可以将凸缘紧锁在第二定位部与第三定位部形成的凹槽
里,防止端淬试样在夹取过程中滑落,保证实验者的人身安全。同时,夹持器具的第一夹持头和第二夹持头仅与试样凸缘接触,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夹持器具与端淬试样的接触面积,能够有效地减少在夹取过程中的端淬试样的热量损失。
8.在适用于夹持端淬试样的夹持器具的优选实施方案中,夹持器具还包括连接件,第一夹持件与第二夹持件通过连接件转动连接。
9.进一步地,连接件采用万向轴。万向轴作为连接件更轻便,使夹持器具在夹取试样的过程中更灵活。
10.在适用于夹持端淬试样的夹持器具的优选实施方案中,第一夹持头呈c形,第二夹持头呈与第一夹持头相配合的反c形,第一夹持头和第二夹持头的形状与凸缘的形状相配合。在闭合状态下,第一夹持头与第二夹持头相配合,其组合的形状与凸缘形状相匹配,使试样凸缘能够完全卡在两个夹持头中,更好地对凸缘进行定位及锁紧,防止了试样滑落,保证了试验过程的安全性。同时,能够在第一时间将端淬试样移动到端淬机保持架上,在确保了安全性的同时极大的提高了试验精度。
11.在适用于夹持端淬试样的夹持器具的优选实施方案中,第一夹持件采用耐高温的金属材料;和/或第二夹持件采用耐高温的金属材料。
12.进一步地,金属材质为圆钢。
13.夹持器具需要从模拟炉中将端淬试样取出,采用耐高温的金属材质可减少夹持器具的变形,延长夹持器具的使用寿命。
14.在适用于夹持端淬试样的夹持器具的优选实施方案中,第一夹持件整体成型;和/或第二夹持件整体成型。第一夹持件及第二夹持件整体成型,减少各部件之间的连接点,增强了第一夹持件及第二夹持件的刚度,延长了夹持器具的使用寿命。
15.在适用于夹持端淬试样的夹持器具的优选实施方案中,第一夹持头与第一握持部分别成型后再焊接形成第一夹持件。第二夹持头与第二握持部分别成型后再焊接形成第二夹持件。第一夹持件及第二夹持件由各部件焊接组成,便于灵活组装,能够降低制作难度,减少制作成本。
16.在适用于夹持端淬试样的夹持器具的优选实施方案中,第二定位部与第三定位部形成的凹槽高度大于凸缘的高度2-4mm。
17.第二定位部与第三定位部形成的凹槽高于凸缘的高度,能够减少夹持器具与凸缘的接触面积,既能准确定位凸缘,又能减少热量损失,提高实验精度。
18.在适用于夹持端淬试样的夹持器具的优选实施方案中,第一握持部呈环形;和/或第二握持部呈环形。
19.将第一握持部及第二握持部设计成环形,能够便于夹取过程中试验操作人员持握夹持器具,减少夹取过程中因不便操作造成的失误,缩短夹取时间。
20.在适用于夹持端淬试样的夹持器具的优选实施方案中,第二夹持头的第三定位部向闭合方向伸出的面积小于等于凸缘上平面的面积。这种设计方式减少了第三定位部与凸缘上平面的接触面积,能够减少热量损失,提高实验精度。
附图说明
21.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
要使用的附图作简要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起的附图。
22.图1绘示了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示例的适用于夹持端淬试样的夹持器具的结构示意图;
23.图2绘示了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示例的夹持器具在闭合状态下的侧视图。
24.其中,
25.10 第一夹持件
26.11 第一夹持头
27.111 第一夹持部
28.112 第一定位部
29.12 第一握持部
30.20 第二夹持件
31.21 第一夹持头
32.211 第二夹持部
33.212 第二定位部
34.213 第三定位部
35.214 凹槽
36.22 第二握持部
37.30 连接件
38.90 端淬试样
39.901 凸缘
具体实施方式
40.为了更清楚的阐释本实用新型的整体构思,下面再结合说明书附图以示例的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41.需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42.图1为适用于夹取端淬试样的夹持器具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示例的夹持器具在闭合状态下的侧视图。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用于夹持端淬试样件的夹持器具,包括第一夹持件10和第二夹持件20,第一夹持件10一端设置有第一夹持头11,另一端设置有第一握持部12,第一夹持头11包括第一夹持部111与沿第一夹持部41底部向闭合方向伸出第一定位部112,第一定位部112对凸缘901的侧面进行定位;第二夹持件20一端设置有第二夹持头21,另一端设置有第二握持部22,第二夹持21头包括第二夹持部211与沿第二夹持部211底部向闭合方向伸出的第二定位部212,及沿第二夹持部211顶部向闭合方向伸出的第三定位部213,第二定位部212与第三定位部213形成可容纳凸缘901的凹槽214,对凸缘901的上下平面进行定位。通过操纵第一握持部12和第二握持部22,使得第一夹持头11和第二夹持头21闭合。
43.夹持器具具有打开状态与闭合状态,如图2所示,夹持器具处于闭合状态时,第一夹持部111与第二夹持部211配合能够夹持凸缘901外侧面,第一定位部112与第二定位部212配合能够固定凸缘901的下表面,第三定位部213能够固定凸缘901的上表面,将凸缘901紧缩在第二定位部212和第三定位部313形成的凹槽里,在将端淬试样90从模拟炉转移到端淬机保持架上的过程中不轻易滑落,减少实验失误和人身伤害,提高实验精度。
44.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第一夹持头11呈c形,第二夹持头21呈与第一夹持头11相配合的反c形,第一夹持头11和第二夹持头21的形状与凸缘901的形状相配合。第一夹持头11与第二夹持头21仅与试样的凸缘901部分接触。第二夹持头21的第三定位部213向闭合方向伸出的面积小于等于凸缘901上平面的面积,这种设计方法减少了热量散失,保证了实验精度。根据设计的不同需求,第一夹持头11和第二夹持头21的形状可根据凸缘901的形状设计,与凸缘901的形状相配合,提高夹取过程中的稳定性。
45.如图1所示,第一握持部12和第二握持部22呈环形,方便实验操作人员灵活操纵夹具,根据试验操作人员的手感和使用习惯,可将第一握持部12和第二握持部22设计成其它形状。
46.其中,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工作原理如下:
47.试验人员操纵第一握持部12和第二握持部22,通过连接件30驱动第一夹持头11和第二夹持头21,对凸缘901进行定位、锁紧。第三定位部213对凸缘901上平面进行定位,第一定位部112对凸缘901侧面进行定位,向闭合方向推动凸缘901,最终使第一夹持头11和地二夹持头21闭合,快速将将凸缘901紧缩在第二定位部212和第三定位部313形成的凹槽里,并第一时间移动到端淬机保持架上。
48.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不仅适用于可夹持端淬试样的夹持器具,同样也适用于其他类型的夹持器具,只要能够实现被夹持物体在不被夹持器具损坏的情况下保持稳定牢固即可。
49.本实用新型中未述及的地方采用或借鉴已有技术即可实现。
50.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其各种变化或替换,这些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51.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52.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53.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
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还可以是通信;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54.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55.上文的公开提供了许多不同的实施方式或例子用来实现本实用新型的不同结构。为了简化本实用新型的公开,上文中对特定例子的部件和设置进行描述。当然,它们仅仅为示例,并且目的不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此外,本实用新型可以在不同例子中重复参考数字和/或参考字母,这种重复是为了简化和清楚的目的,其本身不指示所讨论各种实施方式和/或设置之间的关系。此外,本实用新型提供了的各种特定的工艺和材料的例子,但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其他工艺的应用和/或其他材料的使用。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