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油渍去除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981290发布日期:2023-01-17 22:05阅读:33来源:国知局
一种油渍去除系统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一种油渍去除系统,适用于物料清洁和节能环保的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2.某些物料例如金属件的表面,为了防腐蚀或减少磨损的需要一般都涂有防锈油或润滑油。金属型材经过轧制后会冷作硬化而产生塑性变形,使进一步轧制变得困难。因此,需要进行热处理进行退火,在退火过程中,防锈油或者润滑油等油渍可能会燃烧。如果退火温度不高,油渍不能完全燃烧,就会产生大量的黑烟。如果对这部分燃烧产生的气体不进行处理,将会极大地污染环境。现有技术中一般是在退火前对金属件表面清洗,通常采用酸洗、碱洗的方法来清除油垢,然后再高温烘干,这样的处理方式不仅会耗费巨大的能量,还会产生大量的酸性或碱性的污水,带来额外的污染物质和处理成本。
3.因此,现有技术中需要一种油渍处理更加高效、成本更低且不会产生额外污染物的油渍去除技术。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的目的是设计一种油渍去除系统,不仅能够去除带油渍物料本身的油渍,而且还可以利用余热回收系统对去除油渍过程的热能进行回收再利用,同时通过降温、冷凝手段实现对油渍的收集,避免了油渍中有害成分对环境造成污染。
5.本技术涉及一种油渍去除系统,包括依次连通设置的预热单元、气化单元、余热回收单元和冷凝清洁单元,还包括热风转化单元,所述热风转化单元与所述预热单元连通,所述余热回收单元和所述热风转化单元内设有相互连接的换热管。
6.其中,还可以设有第二热回收单元,所述第二热回收单元与所述预热单元连通;所述第二热回收单元可以与所述热风转化单元并联或串联设置;所述冷凝清洁单元可以与所述热风转化单元的空气进口连通;所述预热单元中设有预热装置,所述气化单元内设有加热装置;所述余热回收单元的换热管和所述热风转化单元的换热管之间可以设有循环泵;所述余热回收单元中还可以设有集油槽;所述冷凝清洁单元中可以设有冷凝换热器,所述冷凝换热器连接有第二泵;所述冷凝清洁单元还可以设有冷凝槽,所述冷凝槽可以连接到冷凝罐。
7.根据本技术的一种油渍去除系统,具有以下技术效果:
8.(1)本技术通过在气化单元下游依次设置余热回收单元和冷凝清洁单元,使得带油渍污染物上的油渍先气化,然后再分别通过余热回收单元和冷凝清洁单元降温液化,从而实现油渍的清除,而且不会对环境空气造成污染;
9.(2)本技术通过设置热风转化单元,并在余热回收单元和热风转化单元内设有相互连接的换热管,使得余热回收单元内废气中含有的热量可以转化为热风转化单元中进入的空气的热量,然后将此预热空气输送到预热单元中,使得余热回收单元中回收的一部分热风能量得到利用,避免了热量的损耗;
10.(3)本技术通过设置第二热回收单元,并将第二热回收单元与预热单元连通,使得油渍污染物上的热量也可以对进入空气进行加热,从而实现了油渍污染物上热量的回收利用;
11.(4)本技术通过将冷凝清洁单元与热风转化单元的空气进口连通,使得冷凝清洁单元排出的废气热量不仅可以回收,而且还可以将整个系统废气中的有害物质全部循环冷凝,不会对环境空气产生不良影响,从而提高了环保效果。
附图说明
12.图1是本技术的油渍去除系统的第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13.图2是本技术的油渍去除系统的第二实施例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14.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文中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任意组合。本技术以金属件的油渍去除为例进行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知道本技术的系统不只限用于金属件,也可以用于其他的油渍污染物。
15.如图1所示,本技术的一种油渍去除系统包括依次连通设置的预热单元1、气化单元2、余热回收单元3和冷凝清洁单元4,预热单元1、气化单元2、余热回收单元3和冷凝清洁单元4的内部通有热空气。余热回收单元3和热风转化单元5内设有相互连接的换热管,热风转化单元5连通到预热单元1,冷凝清洁单元4中设有冷凝换热器。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前述的连通是指空气可以在各单元内依序流动。
16.预热单元1中设有预热装置11,以对金属件进行预热,使其表面的部分油渍或水分先行气化。气化单元2内设有加热装置21,以便使气化单元稳定在剩余油渍可蒸发气化的温度范围内。在气化单元2内,金属型材表面的油渍能够蒸发气化,表面得到洁净。同时热空气转变成含有气体状态油渍的废气,且具有较高温度。在余热回收单元3中设有第一换热管31和集油槽33,通过废气与第一换热管31进行热交换,废气温度下降,部分油渍气体冷凝凝结在第一换热管31表面,并最终滴落在集油槽33中。
17.热风转化单元5内设有与余热回收单元3的第一换热管31相互连接的第二换热管51,从气化单元2进入余热回收单元3内的废气中含有的热量经过换热管输送到热风转化单元5中的换热管内。外界空气从热风转化单元5中进入后,可以由热风转化单元5的换热管内换热介质的热量进行预热,将外界空气转化为具有一定温度的热风。然后输送到预热单元1中,再由预热单元1中的加热装置11进一步提升热风的温度。通过热风转化单元的设置,使得余热回收单元中回收的一部分热风能量得到利用,避免了热量的损耗。优选地,可以在余热回收单元3和热风转化单元5之间的换热管上设置第一泵32,以促进和加快换热管内换热介质的流动,从而提高换热效率。
18.经过余热回收单元3回收余热后的热空气流入冷凝清洁单元4。在冷凝净化单元4中有冷凝换热器41,通过废气与冷凝换热器41进行热交换,冷凝换热器41内换热介质在第二泵42驱动下进行循环,使得废气中的油渍气体全部冷凝凝结,收集在冷凝槽44中,并进一步收集到冷凝罐43中。如果油渍冷凝的温度比环境温度高很多,经过冷凝净化单元4洁净处
理后的废气温度可能会比环境温度高,此时废气还富有能量,也可以把此废气直接作为热风转化单元吸入的空气,进一步实现整个装置的循环节能效果。因此,冷凝清洁单元4还可以与热风转化单元5的空气进口连通。
19.在第二实施例中,还可以设有与预热单元1连通的第二热回收单元6,以进一步回收油渍污染物上的热量。如图2所示,第二热回收单元6可以与热风转化单元5并联设置。或者,第二热回收单元6还可以与热风转化单元5串联设置,即将第二热回收单元6串联设置在热风转化单元5的上游或下游。金属件在气化单元2中受热后,其本身也存储有大量的热量,此时可将受热后的金属件转移到第二热回收单元6中,然后将外界空气通入第二热回收单元6中,从而使外界空气吸收金属件上的热量进行升温,升温后的空气进入预热单元1中对新的待处理金属件进行预热。本技术通过设置第二热回收单元,使得经过气化单元升温的金属件上的热量也可以回收利用,进一步提高了系统热量的回收利用效率,避免了能量的浪费。需要说明的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可以采用其他的方式对金属件上的热量进行回收,而不局限于本技术第二实施例中的方式,例如通过冷却水冷却以产生高温蒸汽等方式。
20.虽然本技术所揭露的实施方式如上,但所述的内容只是为了便于理解本技术而采用的实施方式,并非用以限定本技术。任何本技术所属技术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技术所揭露的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可以在实施的形式上及细节上作任何的修改与变化,但本技术的专利保护范围,仍须以所附的权利要求书所界定的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