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冷却除尘提升塔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146898阅读:221来源:国知局
高效冷却除尘提升塔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〇〇〇1]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颗粒物料处理设备,特别涉及一种高效冷却除尘提升塔。
【背景技术】
[0002] 型砂在铸造中用来造型的材料。型砂一般由铸造用原砂、型砂粘结剂和辅加物等造型材料按一定的比例混合而成。型砂按所用粘结剂不同,可分为粘土砂、水玻璃砂、水泥砂、树脂砂、消失模填充砂等。以粘土砂、水玻璃砂、树脂砂及消失模填充砂用得最多。型砂在铸造生产中的作用极为重要,因型砂的质量不好而造成的铸件废品约占铸件总废品的30 ?50%。
[〇〇〇3]目前在铸造行业中的型砂处理设备中,普遍使用的是沸腾床加滚筒风、水冷式及链斗式提升机的配置。由于型砂在整个过程中,在沸腾床中行程短,滚筒中型砂有堆积现象,产生导热性差及风冷不均匀的原因致使风、水冷却得不到充分发挥,同时型砂处理的设备、场地投入巨大,能耗耗费高。
【实用新型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集冷却、除尘、提升于一体,实现型砂处理线的一站式处理,从而避免庞大的设备、场地投入,减少设备功耗的高效冷却除尘提升塔。
[0005]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高效冷却除尘提升塔,包括:机座、料盘以及机体,所述的料盘固定安装在机座上,机体固定安装在料盘中,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机体上端设有出料口端设有进料口,该进料口与料盘位置对应;机体的内腔中部设有中心柱,在中心柱与机体的壳体内壁之间设有螺旋料槽,该螺旋料槽围绕中心柱由下往上螺旋上升,并且首尾分别与出料口以及进料口相连接;所述的机体内还设有循环冷却装置,该循环冷却装置与螺旋料槽位置对应;机体的底部设有振动电机,该振动电机与中心柱相连接;机体的顶部还设有蜗壳。
[0006]优选的是,在所述的螺旋料槽上设有若干个透风孔该透风孔贯穿螺旋料槽,该透风孔孔径小于铸造型砂粒径。
[0007]优选的是,所述的机体呈筒状结构,其顶部通过锥形导风通道与蜗壳相连接,所述的蜗壳一端与集尘器以及风机相连接。
[0008]优选的是,所述的循环冷却装置为水冷却循环装置,该循环冷却装置由冷却水管以及换热水管构成,换热水管沿螺旋料槽的走向均匀分布在螺旋料槽底部,冷却水管从机体的底部穿进机体内腔中,冷却水管穿过中心柱与换热水管相连接并形成循环水路。
[0009]优选的是,所述的中心柱为中通管道,该中心柱从机体的底部一直延伸至机体上端,其高度低于机体高度,高于螺旋料槽高度;所述的中心柱顶端还设有聚尘锥体,该聚尘锥体与蜗壳位置对应。
[〇〇1〇] 优选的是,所述的机座由底座、支柱以及弹簧构成,支柱的底部固定安装在底座上,支柱的顶部与料盘相连接,所述的弹簧设在支柱与料盘之间。
[0011]本实用新型采用上述结构后,通过采用循环冷却装置、排气蜗壳以及振动螺旋料槽相结合的结构形式,实现了冷却、除尘以及提升结合为一整体的目的,简化了铸造型砂处理中,多设备、大能耗的问题。本实用新型集冷却、除尘、提升于一体,实现型砂处理线的一站式处理,从而避免庞大的设备、场地投入,减少设备功耗。
【附图说明】
[0012]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
[0013]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0014]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的螺旋料槽的局部放大视图。
[0015]图中符号说明:1、机座,11、底座,12、支柱,13、弹簧,2、料盘,3、机体,31、出料口,32、进料口,4、中心柱,41、聚尘锥体,5、螺旋料槽,51、透风孔,6、循环冷却装置,61、冷却水管,62、换热水管,7、振动电机,8、蜗壳。
【具体实施方式】
[0016]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0017]如图所示,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高效冷却除尘提升塔,包括:机座1、料盘2以及机体3,所述的料盘2固定安装在机座1上,机体3固定安装在料盘2中,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机体3上端设有出料口 31端设有进料口 32,该进料口 32与料盘2位置对应;机体3的内腔中部设有中心柱4,在中心柱4与机体3的壳体内壁之间设有螺旋料槽5,该螺旋料槽5围绕中心柱4由下往上螺旋上升,并且首尾分别与出料口 31以及进料口 32相连接;所述的机体3内还设有循环冷却装置6,该循环冷却装置6与螺旋料槽5位置对应;机体3的底部设有振动电机7,该振动电机7与中心柱4相连接;机体3的顶部还设有蜗壳8。
[0018]优选的是,在所述的螺旋料槽5上设有若干个透风孔51该透风孔51贯穿螺旋料槽5,该透风孔51孔径小于铸造型砂粒径。
[0019]优选的是,所述的机体3呈筒状结构,其顶部通过锥形导风通道与蜗壳8相连接,所述的蜗壳8 —端与集尘器以及风机相连接。
[0020]优选的是,所述的循环冷却装置6为水冷却循环装置,该循环冷却装置6由冷却水管61以及换热水管62构成,换热水管62沿螺旋料槽5的走向均匀分布在螺旋料槽5底部,冷却水管61从机体3的底部穿进机体3内腔中,冷却水管61穿过中心柱4与换热水管62相连接并形成循环水路。
[0021]优选的是,所述的中心柱4为中通管道,该中心柱4从机体3的底部一直延伸至机体3上端,其高度低于机体3高度,高于螺旋料槽5高度;所述的中心柱4顶端还设有聚尘锥体41,该聚尘锥体41与蜗壳8位置对应。
[0022]优选的是,所述的机座1由底座11、支柱12以及弹簧13构成,支柱12的底部固定安装在底座11上,支柱12的顶部与料盘2相连接,所述的弹簧13设在支柱12与料盘2之间。
[0023]在实际应用中,热砂进入料盘2中,在振动电机7和气流的作用下,热砂从进料口32进入,并且沿螺旋料槽5不断向上运动直至到出料口 31,由于振动力、气流的作用,热砂颗粒与粉尘在此过程中在离心力作用下会逐步分离,最终热砂颗粒从出料口排出并进入料库,粉尘则随气流通过蜗壳8进入除尘器中,而气流与循环冷却装置6的交联作用,保证了整个运行过程中均有冷气流透过螺旋料槽5的透风孔51作用于悬浮状态的热砂表面上,并且由于热砂是在振动作用上升的,因此不会产生堆积现象,从而保证了热砂与冷气流充分的接触,过热后的气流再经循环冷却装置6换热,并随螺旋及透气孔上升,原在循环冷却装置6的冷气流再作用上一层料槽中的砂粒,如此经多层的螺旋料槽5后最终实现热砂降温至要求温度以下的效果,实现一站式解决冷却、除尘、提升的作用。
[0024]以上所述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而已,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之权利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都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主权项】
1.高效冷却除尘提升塔,包括:机座(1)、料盘(2)以及机体(3),所述的料盘(2)固定安装在机座(I)上,机体(3 )固定安装在料盘(2 )中,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机体(3 )上端设有出料口( 31)端设有进料口( 32 ),该进料口( 32 )与料盘(2 )位置对应;机体(3 )的内腔中部设有中心柱(4),在中心柱(4)与机体(3 )的壳体内壁之间设有螺旋料槽(5 ),该螺旋料槽(5)围绕中心柱(4)由下往上螺旋上升,并且首尾分别与出料口(31)以及进料口(32)相连接;所述的机体(3)内还设有循环冷却装置(6),该循环冷却装置(6)与螺旋料槽(5)位置对应;机体(3)的底部设有振动电机(7),该振动电机(7)与中心柱(4)相连接;机体(3)的顶部还设有蜗壳(8)。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效冷却除尘提升塔,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螺旋料槽(5)上设有若干个透风孔(51)该透风孔(51)贯穿螺旋料槽(5),该透风孔(51)孔径小于铸造型砂粒径。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效冷却除尘提升塔,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机体(3)呈筒状结构,其顶部通过锥形导风通道与蜗壳(8)相连接,所述的蜗壳(8)—端与集尘器以及风机相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效冷却除尘提升塔,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循环冷却装置(6)为水冷却循环装置,该循环冷却装置(6)由冷却水管(61)以及换热水管(62)构成,换热水管(62)沿螺旋料槽(5)的走向均匀分布在螺旋料槽(5)底部,冷却水管(61)从机体(3)的底部穿进机体(3 )内腔中,冷却水管(61)穿过中心柱(4 )与换热水管(62 )相连接并形成循环水路。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效冷却除尘提升塔,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中心柱(4)为中通管道,该中心柱(4)从机体(3)的底部一直延伸至机体(3)上端,其高度低于机体(3)高度,高于螺旋料槽(5)高度;所述的中心柱(4)顶端还设有聚尘锥体(41),该聚尘锥体(41)与蜗壳(8)位置对应。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效冷却除尘提升塔,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机座(I)由底座(11)、支柱(12)以及弹簧(13)构成,支柱(12)的底部固定安装在底座(11)上,支柱(12)的顶部与料盘(2)相连接,所述的弹簧(13)设在支柱(12)与料盘(2)之间。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高效冷却除尘提升塔,包括:机座、料盘以及机体,所述的料盘固定安装在机座上,机体固定安装在料盘中,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机体上端设有出料口端设有进料口,该进料口与料盘位置对应;机体的内腔中部设有中心柱,在中心柱与机体的壳体内壁之间设有螺旋料槽,该螺旋料槽围绕中心柱由下往上螺旋上升,并且首尾分别与出料口以及进料口相连接;所述的机体内还设有循环冷却装置,该循环冷却装置与螺旋料槽位置对应;机体的底部设有两台相交振动电机,该振动电机与中心柱相连接;机体的顶部还设有蜗壳。本实用新型通过采用循环冷却装置、排气蜗壳以及振动螺旋料槽相结合的结构形式,实现了冷却、除尘以及提升结合为一整体的目的。
【IPC分类】B22C5/16, B22C5/10, B22C5/08
【公开号】CN205056941
【申请号】CN201520800236
【发明人】陈建华
【申请人】陈建华
【公开日】2016年3月2日
【申请日】2015年10月13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