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二氧化氯气体吸收塔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443672阅读:53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新型二氧化氯气体吸收塔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二氧化氯气体吸收塔。
背景技术
传统ClO2吸收装置的缺陷传统ClO2溶液吸收方法只是将ClO2气体通入水容器中使之简单混合,形成ClO2水溶液或通过吸收塔形成水溶液。由于ClO2气体难溶于水,在一级溶解吸收过程中难免还有一部分余气一时不能溶解,变为气泡上升跑掉,直接影响了ClO2溶液含量,一般只能达到1‰左右的浓度。且不易维持,一般在3小时内就会歧化变质,使ClO2溶液使用范围受到了限制。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传统ClO2吸收装置生产的ClO2溶液含量低的缺陷,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二氧化氯气体吸收塔,它能够使ClO2气体转化成高浓度的ClO2液体产品。
技术特征;新型二氧化氯气体吸收塔,其特征在于;上部为吸收塔5,其内填充填料9,吸收塔5的下部为混合器8,输液管13与下部的吸收液储液箱1连通;吸收塔5顶部为喷淋头6连接文丘里管4的出口,吸收塔5的顶部连接输气管7后连接文丘里管4侧壁进气口,吸收塔5内有ClO2气体弥散管11连接气阀14后连接输气管7、ClO2发生器2;吸收液储液箱1下部液体出口连接循环泵3后连接文丘里管4后部进液口。
工作原理ClO2发生器2产生的ClO2气体经过输气管7、气阀14、ClO2气体弥散管11后,在吸收塔5内弥散分布,自来水进水管12用于输入自来水至吸收液储液箱1中,循环泵3将自来水抽入文丘里管4,经过喷淋头6向吸收塔5喷淋水,由于填料9的作用,ClO2气体充分与水溶解,在混合器8内混合后,由输液管13送至吸收液储液箱1;再经过循环泵3抽入文丘里管4,经过喷淋头6向吸收塔5内喷淋,如此反复循环吸收,直至ClO2气体被充分吸收后,从排空阀15排出合格成品ClO2液体。在吸收过程中,吸收塔5内气压过大时,ClO2气体从吸收塔5顶部的出口流出,从输气管7进入文丘里管4的侧壁进气口,与水混合后从文丘里管4的出口经过喷淋头6在吸收塔5重新被水吸收。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①、通过新型二氧化氯气体吸收塔,能使ClO2气体转化成高浓度的ClO2液体产品,解决了ClO2产品只能现场发生成气体,不能移动使用的技术难题。
②、吸收液浓度高。在不加冷循环装置条件下可使ClO2吸收液浓度达4--5‰,突破3‰的国际水平。
③、ClO2溶液浓度稳定。在不加任何稳定剂的条件下ClO2溶液在一个月内浓度维持基本不变;如加入稳定剂效力可保存一年以上。
④、ClO2液体效力的稳定,为ClO2产品市场化提供了技术保证。
⑤、为ClO2准确投加量提供了条件。通常条件下,ClO2气体不易与被处理水源实现定比定量投配,不多就少,使水质消毒效果不稳定。而ClO2液体极易与被处理水源实现定比定量投配,能确保水质消毒效果。


图1本实用新型的新型二氧化氯气体吸收塔结构图。图中各部件编号如下吸收液储液箱1、ClO2发生器2、循环泵3、文丘里管4、吸收塔5、喷淋头6、输气管7、混合器8、填料9、压力调节管10、ClO2气体弥散管11、自来水进水管12、输液管13、气阀14、排空阀15。
具体实施方式
ClO2发生器2产生的ClO2气体经过输气管7、气阀14、ClO2气体弥散管11后,在吸收塔5内弥散分布,自来水进水管12用于输入自来水至吸收液储液箱1中,循环泵3将自来水抽入文丘里管4,经过喷淋头6向吸收塔5喷淋水,由于填料9的作用,ClO2气体充分与水溶解,在混合器8内混合后,由输液管13送至吸收液储液箱1;再经过循环泵3抽入文丘里管4,经过喷淋头6向吸收塔5内喷淋,如此反复循环吸收,直至ClO2气体被充分吸收后,从排空阀15排出合格成品ClO2液体。在吸收过程中,吸收塔5内气压过大时,ClO2气体从吸收塔5顶部的出口流出,从输气管7进入文丘里管4的侧壁进气口,与水混合后从文丘里管4的出口经过喷淋头6在吸收塔5重新被水吸收。
权利要求1.新型二氧化氯气体吸收塔,其特征在于上部为吸收塔(5),其内填充填料(9),吸收塔(5)的下部为混合器(8),输液管(13)与下部的吸收液储液箱(1)连通;吸收塔(5)顶部为喷淋头(6)连接文丘里管(4)的出口,吸收塔(5)的顶部连接输气管(7)后连接文丘里管(4)侧壁进气口,吸收塔(5)内有ClO2气体弥散管(11)连接气阀(14)后连接输气管(7)、ClO2发生器(2);吸收液储液箱(1)下部液体出口连接循环泵(3)后连接文丘里管(4)后部进液口。
专利摘要新型二氧化氯气体吸收塔,其特征在于上部为吸收塔5,其内填充填料9,吸收塔5的下部为混合器8,吸收塔5顶部为喷淋头6连接文丘里管4的出口,吸收塔5内有ClO
文档编号C01B11/00GK2670329SQ20032011443
公开日2005年1月12日 申请日期2003年11月4日 优先权日2003年11月4日
发明者李凤山, 杨丽娜 申请人:李凤山, 杨丽娜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