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气干燥方法

文档序号:3470179阅读:228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氯气干燥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氯气干燥方法。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食盐水溶液电解制备烧碱的生产装置联产有近90%量的饱含 水分、温度达到90。C的湿氯气。它几乎对钢铁及绝大多数金属构成腐蚀的 威胁,只有少量的有色金属、贵金属和非金属材料才能幸免。对于氯气产 品的生产、运输、使用等环节带来了极大的难题,因此将湿氯气进行脱水 干燥是氯气处理单元势在必行的处理手段。按照不同水分含量对碳钢的腐 蚀速率,干燥、脱水后的氯气中的含水分量必须保持在100ppm以下,才能 使碳钢的腐蚀速率达到可接受的程度。
国内外的所有"氯碱企业"几乎都采用了浓硫酸溶液对"湿氯气"进行干 燥脱水的方式,用于湿氯气干燥脱水的方法也是种类繁多。有的采用一组 大型的填料塔、也有采用板式塔与填料塔串联使用的组合塔;而国内使用 最多的是多台并联的泡沫塔。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将氯气中的含水分量 降到最低,以满足氯气生产、运输和使用时的需要。可是不同干燥塔器组 合的干燥效果,却是大不一样。
发达国家以及国内引进的大型离子膜烧碱生产装置,氯气干燥脱水处理 采用的填料塔组和板式塔、填料塔组合的干燥方式,氯气干燥效果较好。 经过干燥脱水后,氯气中所含的水分量可达50ppm以下。但是一次性投资 相当大,运行费用成倍增加,占地面积很大,尤其是所选用的干燥设备材
4质价格不菲;
而国内中小型"氯碱企业"采用的泡沫筛板塔干燥方式,尽管比较经济、 实用,运行成本较低;但是氯气干燥脱水效果比较差。经过干燥脱水后, 氯气中的水分含量仍能高达600ppm以上,甚至更高。据《中国氯碱工业协 会》统计,目前国内的氯气干燥脱水后的平均含水分还是在400ppm以上, 给氯气生产、运输、使用等环节带来的麻烦还是不小。十分迫切地需要既 适用于我国的国情、又能满足高效地完成氯气干燥脱水需要的新型氯气干 燥设备问世。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氯气干燥方法,以克服原先氯气干燥工艺技 术中存在的上述缺陷。
本发明的氯气干燥方法,是在塔状的干燥塔中进行的,所述的干燥塔 包括设置在塔体内中部带筛孔和内溢流管的内溢流塔板,内溢流塔板上方 为浓硫酸干燥段,内溢流塔板下方为稀硫酸干燥段;
温度为10 12t:重量浓度为71~73%的稀硫酸由设置在稀硫酸干燥段 上部的稀硫酸入口进入塔体,由上往下;
温度为10 12'C重量浓度为96 98%的浓硫酸由设置在浓硫酸干燥段 上部的浓硫酸入口进入塔体,由上往下;
温度为10 14'C的水分的重量含量为0.34 0.38%的氯气由设置在稀硫 酸干燥段下部的原料气入口进入塔体,逆流向上;
吸收了水分的稀硫酸,温度为14 16'C,重量浓度为71 73%,由设 置在稀硫酸干燥段下部稀硫酸入口排出;脱除了水分的氯气,温度为18 20°C,穿过内溢流塔板的筛孔,进入 浓硫酸干燥段,与所述的浓硫酸接触,其目的是降低氯气温度,从而降低 氯气中残留水分的饱和蒸汽压,温度为18 2(TC的氯气从干燥塔顶部的净 化气出口排出,温度升高至16 19"C的浓硫酸,由设置在浓硫酸干燥段下 部的浓硫酸出口排出。
本发明的方法,优点是十分显著的,可以采用较大的液气比进行操作, 气体进出口温差减少到不足6 8°C。从而可以降低硫酸液面上的水蒸汽分 压,提高干燥效果,氯气中水分含量降至100ppm以下(冬季可达50ppm), 因此,在提高提高干燥效果的同时,也降低了能耗。


图l为本发明的干燥塔。
具体实施例方式
参见图1,所述的干燥塔,包括
圆筒状的塔体l;
设置在塔体1内中部带筛孔和内溢流管201的内溢流塔板2,内溢流塔 板2上方为浓硫酸干燥段3,内溢流塔板2下方为稀硫酸干燥段4;
设置在浓硫酸干燥段3和稀硫酸干燥段4中带筛孔的外溢流塔板5;
与上一块外溢流塔板5处的塔体1上的溢流出口 601和下一块外溢流 塔板5处的塔体1上的溢流入口 602相连接的外溢流管6,外溢流管6上设 有溢流堰603;
设置在浓硫酸干燥段3上部第一浓硫酸入口 301;
设置在内溢流塔板2上方的第二浓硫酸入口 3011设置在浓硫酸干燥段3下部的浓硫酸出口 302; 设置在稀硫酸干燥段4上部的稀硫酸入口 402; 设置在稀硫酸干燥段4下部的稀硫酸出口 403; 设置在塔体底部的氯气入口 401; 设置在塔体顶部的净化气出口 109;
优选的,设置在内溢流塔板2和外溢流塔板4上的筛孔为上小下大的
异径孔,使每个筛孔都成了一个小小的喷嘴,使塔板上气流分布更加均匀,
气液相的"湍动"更为激烈,有利于气液相的传质吸收;更重要的是气流 通过塔板的压力降却大为降低。
本发明的氯气干燥方法,是在图1所示的塔状的干燥塔中进行的;
温度为10 12t重量浓度为71 73%的稀硫酸由设置在稀硫酸干燥段4 上部的稀硫酸入口 402进入塔体1,由上往下;
温度为10 12'C重量浓度为96 98X的浓硫酸由设置在浓硫酸干燥段 3上部的第一浓硫酸入口301进入塔体1,由上往下;
温度为10 14°C、水分的重量含量为0.34~0.38%的氯气由设置在稀硫 酸干燥段4下部的原料气入口401进入塔体1,逆流向上;
吸收了水分的稀硫酸,温度为16 19'C,重量浓度为72%,由设置在 稀硫酸干燥段4下部稀硫酸入口 403排出;
脱除了水分的氯气,温度为18 2(TC,穿过内溢流塔板2的筛孔,进 入浓硫酸干燥段3,与所述的浓硫酸接触,其目的是降低氯气温度,从而降 低氯气中残留水分的饱和蒸汽压,温度为18 2(TC的氯气从干燥塔1顶部 的净化气出口109排出,温度升高至16 19'C的浓硫酸,由设置在浓硫酸干燥段3下部的浓硫酸出口 302排出。
优选的,从所述的浓硫酸出口 302排出的、温度为16 19。C的浓硫酸 冷却至10 12'C后,通过第二浓硫酸入口 3011进入干燥塔,由内溢流管 20流下进入稀硫酸干燥段4,与重量浓度为71 73%的稀硫酸混合至重量 浓度为78 80%的稀硫酸;
优选的,稀硫酸干燥段4的上一块外溢流塔板5上的稀硫酸通过外溢 流管6流入下一块外溢流塔板5;
优选的,浓硫酸干燥段3的上一块外溢流塔板5处的浓硫酸通过外溢 流管6流入下一块外溢流塔板5;
优选的,稀硫酸干燥段4中,氯气与所述稀硫酸的气液比为0.002米3/
米3;
优选的,浓硫酸干燥段3中,氯气与所述浓硫酸的气液比为0.0022米 3沐3。
实施例1
采用图1所示的干燥塔进行氯气干燥。 操作参数如下
原料氯气温度为14'C,水分的重量含量为0.36%; 稀硫酸干燥段4:
进入稀硫酸干燥段4的稀硫酸的重量浓度为72%,温度为10'C,进入 稀硫酸干燥段4的浓硫酸的重量浓度为97.6%,温度为12°C,混合后的稀 硫酸的重量浓度为79%;
稀硫酸干燥段4中,氯气与所述稀硫酸的气液比为0.002米3/米3;浓硫酸干燥段3:
进入浓硫酸干燥段4的浓硫酸的重量浓度为98%,温度为l(TC。 浓硫酸干燥段3中,氯气与所述浓硫酸的气液比为0.0022米3/米3; 从干燥塔顶部排出的净化氯气中,水分含量为100ppm。
实施例2
采用图1所示的干燥塔进行氯气干燥。 操作参数如下-
原料氯气温度为10'C,水分的重量含量为0.34%; 稀硫酸干燥段4:
进入稀硫酸干燥段4的稀硫酸的重量浓度为72%,温度为1(TC,进入 稀硫酸干燥段4的浓硫酸的重量浓度为97%,温度为12'C,混合后的稀硫 酸的重量浓度为80%;
稀硫酸干燥段4中,氯气与所述稀硫酸的气液比为0.002米3/米3;
浓硫酸干燥段3:
进入浓硫酸干燥段4的浓硫酸的重量浓度为97°%,温度为10°C。 浓硫酸干燥段3中,氯气与所述浓硫酸的气液比为0.0022米3/公斤; 从干燥塔顶部排出的净化氯气中,水分含量为90ppm,温度为20'C。
权利要求
1. 氯气干燥方法,其特征在于,是在塔状的干燥塔中进行的;温度为10~12℃重量浓度为71~73%的稀硫酸由设置在稀硫酸干燥段(4)上部的稀硫酸入口(402)进入塔体(1),由上往下;温度为10~12℃重量浓度为96~98%的浓硫酸由设置在浓硫酸干燥段(3)上部的第一浓硫酸入口(301)进入塔体(1),由上往下;温度为10~14℃、水分的重量含量为0.34~0.38%的氯气由设置在稀硫酸干燥段(4)下部的原料气入口(401)进入塔体(1),逆流向上;吸收了水分的稀硫酸,温度为16~19℃,重量浓度为72%,由设置在稀硫酸干燥段(4)下部稀硫酸入口(403)排出;脱除了水分的氯气,温度为18~20℃,穿过内溢流塔板(2)的筛孔,进入浓硫酸干燥段(3),与所述的浓硫酸接触,温度为18~20℃的氯气从干燥塔(1)顶部的净化气出口(109)排出,温度升高至16~19℃的浓硫酸,由设置在浓硫酸干燥段(3)下部的浓硫酸出口302排出。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从所述的浓硫酸出口(302) 排出的、温度为16 19-C的浓硫酸冷却至10 12'C后,通过第二浓硫酸入 口 (3011)进入干燥塔,由内溢流管(20)流下进入稀硫酸干燥段(4), 与重量浓度为71 73%的稀硫酸混合至重量浓度为78 80%的稀硫酸。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稀硫酸干燥段(4)的 上一块外溢流塔板(5)上的稀硫酸通过外溢流管(6)流入下一块外溢流 塔板(5)。
4.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浓硫酸干燥段(3)的上一块外溢流塔板(5)处的浓硫酸通过外溢流管(6)流入下一块外溢流 塔板(5)。
5. 根据权利要求1 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稀硫酸干燥段(4) 中,氯气与所述稀硫酸的气液比为0.002米3沐3。
6. 根据权利要求1 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浓硫酸干燥段(3) 中,氯气与所述浓硫酸的气液比为0.0022米3/米3。
7.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浓硫酸干燥段(3)中, 氯气与所述浓硫酸的气液比为0.0022米3/米3。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氯气干燥方法,温度为10~12℃重量浓度71~73%的稀硫酸由稀硫酸干燥段上部的稀硫酸入口进入塔体,温度为10~12℃重量浓度96~98%的浓硫酸由浓硫酸干燥段上部的第一浓硫酸入口进入塔体,温度为10~14℃、水分的重量含量0.34~0.38%的氯气由稀硫酸干燥段下部的原料气入口进入塔体,吸收了水分的稀硫酸,由稀硫酸干燥段下部稀硫酸入口排出,脱除了水分的氯气,从干燥塔顶部的净化气出口排出,温度升为16~19℃的浓硫酸,由浓硫酸干燥段下部的浓硫酸出口排出。本发明可以采用较大的液气比进行操作,气体进出口温差小,氯气中水分含量降至100ppm以下,在提高干燥效果的同时,降低了能耗。
文档编号C01B7/01GK101503179SQ20091004811
公开日2009年8月12日 申请日期2009年3月24日 优先权日2009年3月24日
发明者沈佳逸, 沈志良 申请人:上海工程化学设计院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