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氨分解炉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457611阅读:438来源:国知局
一种氨分解炉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氨分解炉,属于化工设备【技术领域】。它解决了现有技术加工成本高等技术问题。本氨分解炉包括炉体,炉体内开设有一炉腔,炉腔内固定有一炉胆,氨分解炉包括进气管和出气管,进气管穿过炉体的顶部并与炉胆相连通,出气管穿过炉体的底部并与炉胆相连通,炉胆的底部设置有导热板,导热板与炉腔的腔壁相互组合围成燃烧腔,氨分解炉还包括风机和冷煤气管,冷煤气管穿过炉体的底部延伸至燃烧腔中,风机固定于炉腔的顶部腔壁上,且风机的风向朝向导热板的中心。本实用新型具有加工成本低等优点。
【专利说明】—种氨分解炉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属于化工设备【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氨分解炉。

【背景技术】
[0002]氢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是很多制造企业中不可或缺的一种能源。现有技术中,制造氢气的方法通常很多,例如从甲醇中制取氢气,或者电解水制氢,又或者将液氨通入氨分解炉中,加热至800-850°C,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将氨分解,得到氢气和氮气的混合气体,再进行氢气的提纯,即可得到氢气。
[0003]我国专利CN 203625025U公开了一种氨分解炉,其包括炉体、炉胆、进气管、出气管和控制面板,炉胆设置在炉体内,进气管和出气管分别与炉胆连通,炉体底部通有冷煤气管路,在冷煤气管路进口端设有燃烧器,燃烧器与控制面板导线连接。通过将冷煤气通入砖砌的炉体,利用燃烧器点燃冷煤气进行炉胆加热,液氨通过进气管输入炉胆,在炉胆内进行分解生成氢气和氮气,氢气和氮气的混合气体通过出气管输出,根据测温仪检测的温度信号,控制面板对冷煤气加热源进行自动控制。
[0004]但是,上述专利中的冷煤气管路对准炉胆的某一个部位,因此炉胆该处的温度会很高,而炉胆其它部位的温度则相对会低很多,由此造成炉胆内各处的温度不均匀,会使部分液氨得不到充分的分解,而为了克服上述问题,只能加大冷煤气的输出,这也造成了加工成本的增加。


【发明内容】

[0005]本实用新型是针对现有的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一种氨分解炉,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降低加工成本。
[0006]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
[0007]一种氨分解炉,其特征在于,所述氨分解炉包括炉体,所述炉体内开设有一炉腔,所述炉腔内固定有一炉胆,所述氨分解炉包括进气管和出气管,所述进气管穿过所述炉体的顶部并与所述炉胆相连通,所述出气管穿过所述炉体的底部并与所述炉胆相连通,所述炉胆的底部设置有导热板,所述导热板与所述炉腔的腔壁相互组合围成燃烧腔,所述氨分解炉还包括风机和冷煤气管,所述冷煤气管穿过所述炉体的底部延伸至所述燃烧腔中,所述风机固定于所述炉腔的顶部腔壁上,且所述风机的风向朝向所述导热板的中心。
[0008]其工作原理如下:本氨分解炉在使用时,可通过冷煤气管向燃烧腔中输送冷煤气,并通过燃烧器点燃冷煤气,燃烧腔中的热量传导至导热板上,此时打开风机,风机的风向正好对准导热板的中心,则当风吹至导热板中心时,会使热量沿风向的两侧向上运动,从而形成热流的循环,将冷煤气燃烧所产生的热量均匀地输送至炉胆外侧壁上,此时再将液氨通过进气管输送入炉胆内,在炉胆内分解成氢气和氮气,再通过出气管流至氢气纯化器中。由于炉胆各部分受热均匀,使得炉胆内的温度也趋于一致,充分地利用了热源,在保证液氨能够充分分解的同时,降低了加工成本。
[0009]在上述的一种氨分解炉中,所述导热板包括圆形板体,所述圆形板体的边缘固定于所述炉腔的腔壁上,所述圆形板体上开设有中心通孔,所述圆形板体的下板面固定有与所述中心通孔同轴且相连通的连接筒,所述连接筒的底部固定于所述炉腔的底部,所述出气管依次穿过所述连接筒和中心通孔进入所述炉胆内。
[0010]在上述的一种氨分解炉中,所述连接筒与所述出气管两者同轴且间隔设置,所述连接筒的内壁与所述出气管的外壁相互组合形成一个环形通孔,所述环形通孔的下端贯穿所述炉体的底部,所述连接筒的筒壁上开设有排气孔,所述排气孔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燃烧腔和环形通孔相连通。设计有排气孔和环形通孔后,冷煤气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可依次通过排气孔和环形通孔排出,保证冷煤气可持续在燃烧腔中燃烧。
[0011]在上述的一种氨分解炉中,所述风机有两个且分别位于所述炉胆的两侧。
[0012]在上述的一种氨分解炉中,所述冷煤气管有两根且分别位于所述出气管的两侧。设计有两根冷煤气管,可进一步保证炉胆各部位的温度均匀性。
[0013]在上述的一种氨分解炉中,所述炉体包括壳体和石棉层,所述石棉层固定于所述壳体的内壁上。设计有石棉层后,可保证炉体内的温度。
[00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
[0015]1、冷煤气燃烧所产生的热量均匀地输送至炉胆外侧壁上,此时再将液氨通过进气管输送入炉胆内,在炉胆内分解成氢气和氮气,再通过出气管流至氢气纯化器中,提高分解效率。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6]图1是实施例中本氨分解炉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中,6、炉体;7、炉腔;8、炉胆;9、进气管;10、出气管;11、导热板;12、燃烧腔;13、风机;14、冷煤气管;15、圆形板体;16、连接筒;17、壳体;18、石棉层;19、排气孔;20、环形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以下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0019]如图1所示,本氨分解炉包括炉体6,炉体6包括壳体17和石棉层18,石棉层18固定于壳体17的内壁上。炉体6内开设有一炉腔7,炉腔7内固定有一炉胆8,氨分解炉包括进气管9和出气管10,进气管9穿过炉体6的顶部并与炉胆8相连通,出气管10穿过炉体6的底部并与炉胆8相连通,炉胆8的底部设置有导热板11,导热板11与炉腔7的腔壁相互组合围成燃烧腔12,氨分解炉还包括风机13和冷煤气管14,冷煤气管14穿过炉体6的底部延伸至燃烧腔12中,风机13固定于炉腔7的顶部腔壁上,且风机13的风向朝向导热板11的中心。具体来讲,导热板11包括圆形板体15,圆形板体15的边缘固定于炉腔7的腔壁上,圆形板体15上开设有中心通孔,圆形板体15的下板面固定有与中心通孔同轴且相连通的连接筒16,连接筒16的底部固定于炉腔7的底部,出气管10依次穿过连接筒16和中心通孔进入炉胆8内。连接筒16与出气管10两者同轴且间隔设置,连接筒16的内壁与出气管10的外壁相互组合形成一个环形通孔20,环形通孔20的下端贯穿炉体6的底部,连接筒16的筒壁上开设有排气孔19,排气孔19的两端分别与燃烧腔12和环形通孔20相连通。风机13有两个且分别位于炉胆8的两侧。冷煤气管14有两根且分别位于出气管10的两侧。
[0020]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如下:本氨分解炉在使用时,可通过冷煤气管向燃烧腔中输送冷煤气,并通过燃烧器点燃冷煤气,燃烧腔中的热量传导至导热板上,此时打开风机,风机的风向正好对准导热板的中心,则当风吹至导热板中心时,会使热量沿风向的两侧向上运动,从而形成热流的循环,将冷煤气燃烧所产生的热量均匀地输送至炉胆外侧壁上,此时再将液氨通过进气管输送入炉胆内,在炉胆内分解成氢气和氮气,再通过出气管流至氢气纯化器中。由于炉胆各部分受热均匀,使得炉胆内的温度也趋于一致,充分地利用了热源,在保证液氨能够充分分解的同时,降低了加工成本。
[0021]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氨分解炉,其特征在于,所述氨分解炉包括炉体(6),所述炉体(6)内开设有一炉腔(7),所述炉腔(7)内固定有一炉胆(8),所述氨分解炉包括进气管(9)和出气管(10),所述进气管(9)穿过所述炉体(6)的顶部并与所述炉胆(8)相连通,所述出气管(10)穿过所述炉体(6)的底部并与所述炉胆(8)相连通,所述炉胆(8)的底部设置有导热板(11),所述导热板(11)与所述炉腔(7)的腔壁相互组合围成燃烧腔(12),所述氨分解炉还包括风机(13)和冷煤气管(14),所述冷煤气管(14)穿过所述炉体¢)的底部延伸至所述燃烧腔(12)中,所述风机(13)固定于所述炉腔(7)的顶部腔壁上,且所述风机(13)的风向朝向所述导热板(11)的中心。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氨分解炉,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板(11)包括圆形板体(15),所述圆形板体(15)的边缘固定于所述炉腔(7)的腔壁上,所述圆形板体(15)上开设有中心通孔,所述圆形板体(15)的下板面固定有与所述中心通孔同轴且相连通的连接筒(16),所述连接筒(16)的底部固定于所述炉腔(7)的底部,所述出气管(10)依次穿过所述连接筒(16)和中心通孔进入所述炉胆(8)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氨分解炉,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筒(16)与所述出气管(10)两者同轴且间隔设置,所述连接筒(16)的内壁与所述出气管(10)的外壁相互组合形成一个环形通孔(20),所述环形通孔(20)的下端贯穿所述炉体¢)的底部,所述连接筒(16)的筒壁上开设有排气孔(19),所述排气孔(19)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燃烧腔(12)和环形通孔(20)相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氨分解炉,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机(13)有两个且分别位于所述炉胆(8)的两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氨分解炉,其特征在于,所述冷煤气管(14)有两根且分别位于所述出气管(10)的两侧。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氨分解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炉体(6)包括壳体(17)和石棉层(18),所述石棉层(18)固定于所述壳体(17)的内壁上。
【文档编号】C01B3/04GK204039053SQ201420508144
【公开日】2014年12月24日 申请日期:2014年9月4日 优先权日:2014年9月4日
【发明者】严巍, 丁高松 申请人:海宁市英德赛电子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