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白参菌原种培养基的制作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396360阅读:653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白参菌原种培养基的制作方法,属于农业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白参菌,别名:裂褶菌、白花、白参,科属:真菌植物门真菌裂褶菌(schizophyllqaeae)的一种食药兼用的珍稀菇菌。其菌盖宽0.6~4.2 厘米,质韧,白色至灰白色,上有绒毛,扇形或肾形,具多裂瓣。菌褶窄,从基部辐射而出,柄短或无。菇体质韧、味道清香、鲜美爽口、营养丰富。

据云南省农科院测试中心对人工栽培的白参菌分析,白参菌中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总含量达17.04%,并富含锌、铁、钾、钙、磷、硒、锗,而且有较高的药用价值。据《药用真菌》等籍记载,此菌“性平,味甘,气味(根)苦、微寒、无毒。有清肝明目、滋补强身的功效,特别对小儿盗汗、妇科疾病、神经衰弱、头昏耳鸣等症疗效明显。”从白参菌中提取的多糖(SPG),能刺激单核吞噬细胞系统活性,对慢性细菌感染有显著的防御效能,对肿瘤有抑制作用;其菌丝深层发酵产出的有机酸,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工业及生物化学等方面。含锌、铁、钾、钙、磷、硒、锗,而且有较高的药用价值。

白参菌子实体较小,簇生或群生,形似菊花,菌盖扇形或肾形,直径1~5cm,人工栽培的鲜品单朵重达50~100g。菌肉薄,质韧,白色至灰白色或褐肉色。具有多数裂瓣,边沿常呈掌形纵裂内卷,表面长有绒毛;基部狭窄,菌褶从基部辐射状生长,菌柄短或无。

白参菌分解木材的能力较弱,碳、氮源是其重要的能量。适宜的碳源为葡萄糖,氮源为玉米粉、麦麸。人工栽培可利用棉籽壳、玉米芯、甘蔗渣、废棉等富含纤维素的各种农作物秸秆及木屑等作为培养料;还需添加适量麦麸或米糠等辅料以及微量矿物质元素。

该菌属于中温型菌类,自然生长多在春、秋季节。人工驯化栽培表明,菌丝生长温度范围较宽,8~32℃均可,但以23~26℃最适;子实体分化和发育以18~22℃最适,低于18℃成熟期延长。

白参菌耐干旱。培养基含水量不超过60%。子实体干湿伸缩性大,有水分时细胞膨大,干燥时收缩,一旦吸足水分后又继续伸展。长菇阶段空间相对湿度应掌握在85%~90%。菌丝生长不需光照,原基分化子实体时,需要300~500Lx光照强度。子实体有明显的趋光性,光线过强会使菇体颜色变褐、品质差。该菌含纤维素酶,并能产生苹果酸(1-malicacid.C2H2O2)。人工栽培的基质pH4.5~5.6最适。

一般白参菌的栽培,当菌袋进棚上架摆袋催蕾时,区别不同袋形操作:短袋的拨去袋口棉塞,拉直袋膜出菇;也可采取袋壁四周每隔8cm,用刀片划1~2cm的长菇口,然后将菌袋竖立摆放,多口出菇。长袋的进棚后,横排于架层上适应环境2天后,把穴口上的胶布撕掉,穴口向上长菇。然后在空间喷雾状水,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80%,并覆盖架层罩膜保湿。每天喷水时,注意揭膜通风。菌袋开口后至原基形成一般需要4~6天。当菇蕾稍有分化时揭去盖膜。随着子实体发育需要,每天早、中、晚向空间喷雾状水1次,不宜直喷菇体上,空气相对湿度保持85%~90%;温度要求不低于18℃,不超过 25℃;给予300~500Lx散射光线,促进子实体正常发育。cid.C2H2O2)。人工栽培的基质pH4.5~5.6最适。

白参菌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从接种至采收需16~20天,当子实体叶片平展时即可采收。采收时用利刀从基部切下,并修净基部杂质。采收前停止喷水,避免脆断损坏朵形。一般第1潮菇采收后停止喷水2天,生息养菌,然后照常管理;7天后又产出第2潮菇。管理得当时一般可长2~3潮菇,生物转化率40%~50%。长袋的单产200~250g、短袋的单产100~150g。鲜品用泡沫塑料盒和保鲜膜包装送往超市,在4~5℃低温下,货架期12~14天;加工干制时,可用机械脱水烘干,鲜干品比例为4∶1,干品用双层塑料袋密封包装防潮。



技术实现要素:

白参菌原种培养基,是在白参菌子实体菌株提取部分组织培育成的母种,将母种进一步培养成白参菌原种,白参菌原种再在培养基上培养成白参菌子实体菌株。

一种白参菌原种培养基的制作方法解决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按下面的步骤进行:一、原料准备:棉籽壳38%、玉米芯30%、麦麸18%、玉米粉2%、杂木屑10%、石膏粉1%、钙镁磷肥1%;二、粗料粉碎:将棉籽壳、玉米芯、杂木屑粉碎成直径≤0.2cm的碎屑,再混入麦麸、玉米粉、石膏粉、钙镁磷肥,混合均匀成为混合培养料,将混合培养料分装入聚丙烯薄膜袋,每袋0.3kg~0.4 kg;三、培养基灭杂菌:将袋装料堆放进灭菌箱,错杂堆放,使袋与袋间能流通热气,灭菌箱加热至80℃~100℃、压强2~2.5大气压,保持65~80分钟后自然降低温度至20℃~30℃,开箱取出袋料;四、将白参原种菌丝从试管中取出,夹取小块,先将培养袋口的混合料取出100g~200g,然后放进小块白参原种菌丝,再补填取出的混合料于表面,补填厚度1.0 cm ~1.5cm,用平板稍作压平,袋口朝上排状罢放于大棚地板上,均匀喷洒干净清水至刚好潮湿;六、覆膜保湿保温:培养袋上面覆盖一黑色聚乙烯薄膜,保持大棚内温度25℃~30℃,7~8天后有菌体长出料面,这时撤离农膜。

一种白参菌原种培养基的制作方法的有益效果是:一种白参菌原种培养基的制作方法采用棉籽壳、玉米芯等多种植物纤维和能量物质作为原料,配以石膏和适当的化学肥料,通过粉碎、混合,并经过高温和高压消毒灭菌处理,消灭了培养基中存在的杂菌;再通过将白参菌种原种菌丝的埋种,能成功培养出白参菌子实体,满足人们的丰富食品需求。

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白参菌原种培养基的制作方法,具体是按下面的步骤进行:一、原料准备:棉籽壳38%、玉米芯30%、麦麸18%、玉米粉2%、杂木屑10%、石膏粉1%、钙镁磷肥1%;二、粗料粉碎:将棉籽壳、玉米芯、杂木屑粉碎成直径≤0.2cm的碎屑,再混入麦麸、玉米粉、石膏粉、钙镁磷肥,混合均匀成为混合培养料,将混合培养料分装入聚丙烯薄膜袋,每袋0.3kg~0.4 kg;三、培养基灭杂菌:将袋装料堆放进灭菌箱,错杂堆放,使袋与袋间能流通热气,灭菌箱加热至80℃~100℃、压强2~2.5大气压,保持65~80分钟后自然降低温度至20℃~30℃,开箱取出袋料;四、将白参原种菌丝从试管中取出,夹取小块,先将培养袋口的混合料取出100g~200g,然后放进小块白参原种菌丝,再补填取出的混合料于表面,补填厚度1.0 cm ~1.5cm,用平板稍作压平,袋口朝上排状罢放于大棚地板上,均匀喷洒干净清水至刚好潮湿;六、覆膜保湿保温:培养袋上面覆盖一黑色聚乙烯薄膜,保持大棚内温度25℃~30℃,7~8天后有菌体长出料面,这时撤离农膜。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