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石漠化土壤改良增肥的微生物肥料及其制造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637423阅读:211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农业种植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石漠化土壤改良增肥的微生物肥料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石漠化(Stony Desertification)是指在热带、亚热带湿润、半湿润气候条件和岩溶极其发育的自然背景下,受人为活动干扰,使地表植被遭受破坏,导致土壤严重流失,基岩大面积裸露或砾石堆积的土地退化现象,也是岩溶地区土地退化的极端形式。

微生物肥料是指一类含有活的微生物并在使用中能获得特定肥料效应能增加植物产量或提高品质的生物制剂。

在国内已申请的相关专利中没有关于石漠化土壤治理的微生物方法,相近专利中,专利《腐殖酸微生物生态肥料及其制备和使用方法》(申请号:201510482541.7,公开日:2015-12-16)公开了一种腐殖酸微生物生态肥料及其制备和使用方法,采用巨大芽孢杆菌、解淀粉芽孢杆菌、巨大芽孢杆菌作为目标微生物,然后加之于腐殖酸有机质基体的微生物生态肥料,但该肥料不能分解木质素、纤维素,也不能增加作物反需各类元素,仅能提供能量和少量无机质,应用于有石漠化倾向或由于植树造林逆转的石漠化后土壤缺少可持续性、增肥效率及补充环境微生物的效果;专利《一种利用乳酸工业废弃物生产复合微生物肥料的方法》(申请号:201010202974.X,公开日:2011-12-21)公开了一种包括乳酸渣,腐植酸,秸秆灰,碳酸氢铵或/和过磷酸钙,造粒辅助剂,酵母菌,微生物菌,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复合微生物肥料,但由于其所采用的基质也是酸性的,会增长土壤酸度,另外由于其微生物本质所限,为完全厌氧类菌系,在相对蓬松及沙化的石漠化前后土壤中寿命较短,因此治理时效短。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缺陷,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能改良环境、增加土壤肥度、各种有效微生物功能互补并能形成连锁反应,综合治理效果好,治理时效长,环境还原率高的用于石漠化土壤改良增肥的微生物肥料及其制造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用于石漠化土壤改良增肥的微生物肥料,由基础肥料、改良肥料、保藏有目标微生物的营养粉体组成,其中:所述基础肥料为普通农家肥;所述改良肥料为锯木屑;所述目标微生物包括前置目标微生物、增肥目标微生物及改良目标微生物,其中前置目标微生物包括深红红螺菌和白腐真菌;增肥目标微生物包括泾阳链霉菌和抗生钦氏菌;改良目标微生物包括胶质芽孢杆菌和巨大芽孢杆菌;所述营养粉体由重量比按2-3:2-3:5混合的豆饼粉、玉米粉和米糠组成;所述微生物肥料按重量份包括:普通农家肥80-100份、锯木屑50-70份、保藏有目标微生物的营养粉体10-14份;所述保藏有目标微生物的营养粉体按重量份包括:保藏有胶质芽孢杆菌的营养粉体1-2份、保藏有深红红螺菌的营养粉体2-3份、保藏有泾阳链霉菌的营养粉体1-2份、保藏有白腐真菌的营养粉体2-3份、保藏有抗生钦氏菌的营养粉体1-2份、保藏有巨大芽孢杆菌的营养粉体2-3份。

上述微生物肥料的制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保藏有目标微生物的营养粉体制备

①采用150℃-200℃的温度分别将豆饼粉、玉米粉和米糠营养粉体进行高温除菌和烘焙除水,即可分别获得获得豆饼粉、玉米粉和米糠的粉体;

②将步骤①获得的豆饼粉、玉米粉和米糠按重量比2-3:2-3:5的比例机械混合均匀,获得待用营养粉体;

③将深红红螺菌、白腐真菌、胶质芽孢杆菌、抗生钦氏菌、泾阳链霉菌和巨大芽孢杆菌分别植入步骤②获得的营养粉体,并分别封装保存;

④将植入有深红红螺菌的营养粉体置于30℃-32℃的密闭环境下,保温4天-6天;将植入有白腐真菌的营养粉体置于室温密闭环境下,保持3天-4天;将植入有抗生钦氏菌的营养粉体置于30℃-32℃的密闭环境下,保温4天-5天;将植入有泾阳链霉菌的营养粉体置于30℃-32℃的密闭环境下,保温4天-5天;将植入有巨大芽孢杆菌的营养粉体置于35℃-38℃的环境下,保温2天-3天;将植入有胶质芽孢杆菌的营养粉体置于35℃-38℃的环境下,保温2天-3天;然后将六种保藏有目标微生物的营养粉体分别分装待用;

2)微生物肥料的制备

①将普通农家肥、锯木屑、待用植入有白腐真菌的营养粉体按比例混合均匀,放置于室温下的密闭空间,保持2天-3天;

②按比例再次混入植入有深红红螺菌的营养粉体,机械搅拌均匀,放置于室温下的密闭空间,保持2天-3天;

③按比例分别混入待用植入有抗生钦氏菌的营养粉体和植入有泾阳链霉菌的营养粉体,放置于室温下的密闭空间,保持5天-7天;

④按比例分别混入待用植入有胶质芽孢杆菌的营养粉体和植入有巨大芽孢杆菌的营养粉体,放置于避光、通风的环境内,保持2天-3天,即最终获得所需微生物肥料。

与现有技术比较,本发明由于采用了上述方案,具有以下优点:石漠化土壤具有肥力低、土壤层薄、易失水、易沙化、微生物链不完整的特点;本发明所采用的微生物均为是自然界广泛存在的微生物,来源广阔,适应性强,均为兼性压氧菌或好氧菌,更能适应石漠化土壤环境;白腐真菌能快速分解农家肥及锯木屑中的木质素及含量相对较少的多糖类纤维素,获得微酸环境、活性水分子及大量能量原料,深红红螺菌偏酸微氧环境下能通过自身光合合成碳水化合物及多种多肽类物质,并起到一定的固氮作用,两种菌相互促进与补充,形成简单可持续循环;前置的两种微生物的生化作用为本贫脊的石漠化土壤提供了其它微生物生长繁殖的基础,抗生钦氏菌和泾阳链霉菌分别起到抗病和促生长的作用,同时将经前置微生物处理过后的营养成份转变为植物更易吸收及应用的有机质及矿物质,同时起到一定的防止病害作用;胶质芽孢杆菌和巨大芽孢杆菌可以起到明显的提升植物抗逆性、固氮、溶磷、解钾及防治病虫害;这样既消耗了难以处理的有机废物(木料加工的大量废渣),又为贫脊的土壤带来了丰厚的营养及长时间可持续发展的可能;采用普通农家肥,也可中和一定的石漠化土壤,同时一方面为肥料内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提供营养和环境,另一方面由于有大量微生物的作用,农家肥能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其分解慢、肥效慢的弱点,大大增加其增肥土壤的效率;整个肥料有增肥、改良石漠化土壤、充实微生物环境及构成微生物结构循环的作用,同时也有防板结功效,适于长期可持续发展,长效维持;本发明结合现有技术中的防石漠化及退石漠化措施不但能加快石漠化防治的效率,由于丰富的微生物环境、营养循环作用及分解出活性水的多方面综合作用,能最大程度提升防治的效果并使土壤肥力明显增加,提后防治石漠化后的成果土壤具有更高的适性及经济保价值。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一种用于石漠化土壤改良增肥的微生物肥料,由基础肥料、改良肥料、保藏有目标微生物的营养粉体组成,其中:所述基础肥料为普通农家肥;所述改良肥料为锯木屑;所述目标微生物包括前置目标微生物、增肥目标微生物及改良目标微生物,其中前置目标微生物包括深红红螺菌和白腐真菌;增肥目标微生物包括泾阳链霉菌和抗生钦氏菌;改良目标微生物包括胶质芽孢杆菌和巨大芽孢杆菌;所述营养粉体由重量比按2:3:5混合的豆饼粉、玉米粉和米糠组成;所述微生物肥料按重量份包括:普通农家肥80份、锯木屑50份、保藏有目标微生物的营养粉体10份;所述保藏有目标微生物的营养粉体按重量份包括:保藏有胶质芽孢杆菌的营养粉体1份、保藏有深红红螺菌的营养粉体2份、保藏有泾阳链霉菌的营养粉体1份、保藏有白腐真菌的营养粉体2份、保藏有抗生钦氏菌的营养粉体1份、保藏有巨大芽孢杆菌的营养粉体3份。

上述微生物肥料的制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保藏有目标微生物的营养粉体制备

①采用150℃的温度分别将豆饼粉、玉米粉和米糠营养粉体进行高温除菌和烘焙除水,即可分别获得获得豆饼粉、玉米粉和米糠的粉体;

②将步骤①获得的豆饼粉、玉米粉和米糠按重量比2:3:5的比例机械混合均匀,获得待用营养粉体;

③将深红红螺菌、白腐真菌、胶质芽孢杆菌、抗生钦氏菌、泾阳链霉菌和巨大芽孢杆菌分别植入步骤②获得的营养粉体,并分别封装保存;

④将植入有深红红螺菌的营养粉体置于30℃的密闭环境下,保温4天;将植入有白腐真菌的营养粉体置于室温密闭环境下,保持3天;将植入有抗生钦氏菌的营养粉体置于30℃的密闭环境下,保温4天;将植入有泾阳链霉菌的营养粉体置于30℃的密闭环境下,保温4天;将植入有巨大芽孢杆菌的营养粉体置于35℃的环境下,保温2天;将植入有胶质芽孢杆菌的营养粉体置于35℃的环境下,保温2天;然后将六种保藏有目标微生物的营养粉体分别分装待用;

2)微生物肥料的制备

①将普通农家肥、锯木屑、待用植入有白腐真菌的营养粉体按比例混合均匀,放置于室温下的密闭空间,保持2天;

②按比例再次混入植入有深红红螺菌的营养粉体,机械搅拌均匀,放置于室温下的密闭空间,保持2天;

③按比例分别混入待用植入有抗生钦氏菌的营养粉体和植入有泾阳链霉菌的营养粉体,放置于室温下的密闭空间,保持5天;

④按比例分别混入待用植入有胶质芽孢杆菌的营养粉体和植入有巨大芽孢杆菌的营养粉体,放置于避光、通风的环境内,保持2天,即最终获得所需微生物肥料。

本实施例在实验土壤里进行实地效果验证,情况如下:取贵州省毕节某石漠化土壤作为实验土壤,以未施肥土壤作为阴性参照,分别种上同种大白菜(由于甘薯等耐贫化作物在恶劣环境也能生存,故未用于对比试验),按本实施例实施方式实施后四周,未施肥土壤上的大白菜生长速度仅为施肥土壤的约70%(以植株顶部距根部距离测量后对比计算)(大白菜的正常生长周期为40-60天,其中前四周为高速生长期,生长变化明显,下同)。

实施例2:

一种用于石漠化土壤改良增肥的微生物肥料,由基础肥料、改良肥料、保藏有目标微生物的营养粉体组成,其中:所述基础肥料为普通农家肥;所述改良肥料为锯木屑;所述目标微生物包括前置目标微生物、增肥目标微生物及改良目标微生物,其中前置目标微生物包括深红红螺菌和白腐真菌;增肥目标微生物包括泾阳链霉菌和抗生钦氏菌;改良目标微生物包括胶质芽孢杆菌和巨大芽孢杆菌;所述营养粉体由重量比按3∶2∶5混合的豆饼粉、玉米粉和米糠组成;所述微生物肥料按重量份包括:普通农家肥100份、锯木屑70份、保藏有目标微生物的营养粉体14份;所述保藏有目标微生物的营养粉体按重量份包括:保藏有胶质芽孢杆菌的营养粉体2份、保藏有深红红螺菌的营养粉体3份、保藏有泾阳链霉菌的营养粉体2份、保藏有白腐真菌的营养粉体3份、保藏有抗生钦氏菌的营养粉体2份、保藏有巨大芽孢杆菌的营养粉体2份。

上述微生物肥料的制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保藏有目标微生物的营养粉体制备

①采用200℃的温度分别将豆饼粉、玉米粉和米糠营养粉体进行高温除菌和烘焙除水,即可分别获得获得豆饼粉、玉米粉和米糠的粉体;

②将步骤①获得的豆饼粉、玉米粉和米糠按重量比3:2:5的比例机械混合均匀,获得待用营养粉体;

③将深红红螺菌、白腐真菌、胶质芽孢杆菌、抗生钦氏菌、泾阳链霉菌和巨大芽孢杆菌分别植入步骤②获得的营养粉体,并分别封装保存;

④将植入有深红红螺菌的营养粉体置于32℃的密闭环境下,保温6天;将植入有白腐真菌的营养粉体置于室温密闭环境下,保持4天;将植入有抗生钦氏菌的营养粉体置于32℃的密闭环境下,保温5天;将植入有泾阳链霉菌的营养粉体置于32℃的密闭环境下,保温5天;将植入有巨大芽孢杆菌的营养粉体置于38℃的环境下,保温3天;将植入有胶质芽孢杆菌的营养粉体置于38℃的环境下,保温3天;然后将六种保藏有目标微生物的营养粉体分别分装待用;

2)微生物肥料的制备

①将普通农家肥、锯木屑、待用植入有白腐真菌的营养粉体按比例混合均匀,放置于室温下的密闭空间,保持3天;

②按比例再次混入植入有深红红螺菌的营养粉体,机械搅拌均匀,放置于室温下的密闭空间,保持3天;

③按比例分别混入待用植入有抗生钦氏菌的营养粉体和植入有泾阳链霉菌的营养粉体,放置于室温下的密闭空间,保持7天;

④按比例分别混入待用植入有胶质芽孢杆菌的营养粉体和植入有巨大芽孢杆菌的营养粉体,放置于避光、通风的环境内,保持3天,即最终获得所需微生物肥料。

本实施例在实验土壤里进行实地效果验证,由于微生物浓度更高,因此效果相较于上一实施例更佳,情况如下:取贵州省毕节某石漠化土壤作为实验土壤,以未施肥土壤作为阴性参照,分别种上同种大白菜,按本实施例实施方式实施后四周,未施肥土壤上的大白菜生长速度仅为施肥土壤的约45%。

本发明尤其适用于石漠化贫脊土壤配合常规方法的防治。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仅为了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发明。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发明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