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家用制氧机消音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494483发布日期:2019-01-04 23:43阅读:435来源:国知局
一种家用制氧机消音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制氧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家用制氧机消音装置。



背景技术:

氧气作为人类生存必不可少的气体,在日常生活尤其是医疗急救过程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通常,人们把制好的氧气低温加压存储在钢瓶之中,以备不时之需,但使用起来极不方便。因此,制氧机便应运而生,制氧机不仅可以用于医疗急救,健康的人常吸氧也可以促进血液循环,使头脑清晰,消除疲劳,有效地增进工作效率。市场上现有的家用制氧机噪声通常在50dB左右,夜晚置于室内时,其噪声会使人烦躁,影响睡眠,严重影响氧疗效果。为减小对使用者的影响,家用制氧机对静音性的要求较高。目前的家用制氧机体积小,风道空间有限,不管是降噪还是散热效果都不尽人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家用制氧机消音装置,通过环形导风部的设置以延长降噪散热风道。

为了达到所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家用制氧机消音装置,包括外壳以及所述外壳内的压缩机,所述压缩机包括进气口以及出气口,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气口连接有消音筒,所述压缩机一侧设有风扇,所述压缩机外侧环绕所述压缩机设置有导风板,所述外壳内侧表面上设有环形导风部,所述外壳与所述环形导风部围成环形风道,所述环形导风部上设有开口,所述开口与所述风扇分别位于所述压缩机两端,所述外壳上设有出风口,所述出风口与所述开口分别位于所述外壳两端。

作为一种优选,所述环形导风部以及所述外壳上与所述环形导风部相对区域由铝材料制成,所述环形导风部内侧表面设有消音隔热层。

作为一种优选,所述消音隔热层为隔音棉。

作为一种优选,所述消音隔热层包括贴合在所述环形导风部内侧表面的铝箔薄膜,以及位于所述铝箔薄膜上的纤维布层。

作为一种优选,所述外壳内侧与所述环形导风部相对区域设置有筋条,所述筋条平行于所述环形导风部的延伸方向设置。

作为一种优选,所述进气口与所述出气口分别位于所述压缩机上端两侧,所述导风板为环绕所述压缩机的筒状结构,所述导风板上靠近所述进气口与所述出气口一侧设有开槽,所述进气口与所述出气口穿过所述开槽。

综上,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风扇出风穿过压缩机区域后进入环形导风部,气流沿环形导风部流至出风口后排出,延长了风道长度,利于设置降噪结构;外壳上的铝制区域便于散热,消音隔热层在降低环形导风部内气体流速的同时隔绝其内的热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主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环形导风部结构示意图。

图中的标号如下:

1.外壳,11.出风口,12.筋条,2.压缩机,21.进气口,22.出气口,3.消音筒,4.风扇,5.导风板,6.环形导风部,61.开口,7.消音隔热层,71.铝箔薄膜,72.纤维布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中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至图3所示的一种家用制氧机消音装置,包括外壳1以及外壳1内的压缩机2,压缩机2包括进气口21以及出气口22。还包括出气口22连接有消音筒3,压缩机2一侧设有风扇4,压缩机2外侧环绕压缩机2设置有导风板5,外壳1内侧表面上设有环形导风部6,外壳1与环形导风部6围成环形风道。环形导风部6上设有开口61,开口61与风扇4分别位于压缩机2两端,风扇4的出风穿过压缩机2所在区域后经由开口61进入环形导风部6内。外壳1上设有出风口11,出风口11与开口61分别位于外壳1两端。气流沿环形导风部6流至出风口11后排出,延长了风道长度,利于设置降噪结构。

环形导风部6以及外壳1上与环形导风部6相对区域由铝材料制成,环形导风部6内侧表面设有消音隔热层7。环形导风部6内的热量经由外壳1上的铝材料区域迅速传递出去。

第一种实施例中,消音隔热层7选为隔音棉。第二种实施例中,消音隔热层7包括贴合在环形导风部6内侧表面的铝箔薄膜71,以及位于铝箔薄膜71上的纤维布层72。铝箔薄膜71隔绝了环形导风部6内的热量,纤维布层72起到缓冲的作用,避免气体快速排出时产生噪声。

外壳1内侧与环形导风部6相对区域设置有筋条12,筋条12平行于环形导风部6的延伸方向设置。筋条12的设置增大了气流的散热面积,提高了散热速度。气流沿筋条12流动,避免结构形状引起的紊流导致的噪声。

进气口21与出气口22分别位于压缩机2上端两侧,导风板5为环绕压缩机2的筒状结构,导风板5上靠近进气口21与出气口22一侧设有开槽,进气口21与出气口22穿过开槽。

以上说明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使得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完整的实施本方案,但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这些都是不具有创造性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