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够实现电加热的镀膜层、包含其的镀膜玻璃、电加热玻璃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562825发布日期:2019-01-08 22:27阅读:1043来源:国知局
能够实现电加热的镀膜层、包含其的镀膜玻璃、电加热玻璃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玻璃制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能够实现电加热的镀膜层、包含其的镀膜玻璃、电加热玻璃。



背景技术:

Low-E玻璃又称低辐射玻璃,是在玻璃表面镀上多层金属或其他化合物组成的膜系产品。其镀膜层具有对可见光高透过及对中远红外线高反射的特性,使其与普通玻璃及传统的建筑用镀膜玻璃相比,具有优异的隔热效果和良好的透光性。

玻璃是重要的建筑材料,随着对建筑物装饰性要求的不断提高,玻璃在建筑行业中的使用量也不断增大。然而,当今人们在选择建筑物的玻璃门窗时,除了考虑其美学和外观特征外,更注重其热量控制、制冷成本和内部阳光投射舒适平衡等问题。Low-E玻璃就可以起到隔热、透光的效果。

现有在线镀膜玻璃生产工艺以制备低电阻的Low-e玻璃(低辐射玻璃)为主,因为电阻越低表示其辐射率越低,节能效果越好。在膜层结构上,也是将直接影响电阻高低的氟掺杂二氧化锡膜层放到外层(远离玻璃侧),这样可以将电阻降到最低,得到最好的Low-e节能效果。

而当玻璃置于两侧具有温差的环境中时,由于温差造成表面起雾,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通过通电加热玻璃实现对凝霜凝露的主动控制,减少起雾的效果。但是当氟掺杂二氧化锡膜层在顶层时,方块电阻正常在12Ω左右,即使我们通过HF掺杂量进行优化,也无法使钢化前方块电阻达到70Ω以上。而且氟掺杂二氧化锡膜层放在顶层时,Haze(雾度)一般在1%左右,这不仅会加强结霜结垢也会在视觉上给人朦胧的感观。

因此,本领域需要开发一种能够减少凝霜凝露的膜层,其能够通电加热,降低起雾现象;同时还要Haze(雾度)低,避免对视觉造成影响。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实现电加热的镀膜层,所述镀膜层包括设置于最外层的电阻调节层,所述电阻调节层包括掺氟二氧化锡层和设置于所述掺氟二氧化锡层外侧的第二二氧化硅层。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加热的镀膜层,第二二氧化硅层能够将镀膜层的电阻基数提高,之后通过设置掺氟二氧化锡层将电阻调节至合适的范围。

优选地,所述第二二氧化硅层的厚度为13~18nm,例如14nm、15nm、16nm、 17nm等。

优选地,所述掺氟二氧化锡层中氟原子和锡原子的摩尔比不做具体限定,任何一种掺氟二氧化锡层均可以实现发明目的。作为优选地方案,掺氟二氧化锡层中氟原子和锡原子的摩尔比为1:5~1:25,但这并不能够说明其他的氟掺杂量不能够实现发明目的。

优选地,所述掺氟二氧化锡层的厚度为120~220nm,例如130nm、150nm、 170nm、190nm、200nm等,优选160nm。

优选地,所述镀膜层还包括依次设置于电阻调节层内侧的第一二氧化硅层和二氧化锡层。

优选地,所述第一二氧化硅层厚度为18~24nm,例如19nm、20nm、21nm、 22nm、23nm等。

优选地,所述二氧化锡层厚度为20~30nm,例如21nm、22nm、23nm、24nm、 25nm、26nm、27nm、28nm、29nm等。

本实用新型目的之二是提供一种镀膜玻璃,所述镀膜玻璃包括玻璃基板和镀制在所述玻璃基板上的如目的之一所述的能够实现电加热的镀膜层。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加热的镀膜层,能够通过设置掺氟二氧化锡层将其电阻值调节在70Ω以上,经过玻璃钢化后,能够达到50Ω以上,能够满足电加热实现控制凝霜凝露的效果,降低Haze(雾度)至0.5%以下。

优选地,所述镀膜玻璃包括所述镀膜玻璃包括玻璃基板和依次镀制在所述玻璃基板上的二氧化锡层、第一二氧化硅层和如目的之一所述电阻调节层;所述电阻调节层包括掺氟二氧化锡层和设置于所述掺氟二氧化锡层外侧的第二二氧化硅层。

优选地,所述镀膜玻璃钢化前方块电阻为70~450Ω(例如75Ω、90Ω、105Ω、 120Ω、175Ω、215Ω、255Ω、280Ω、300Ω、320Ω、350Ω、380Ω、400Ω、430Ω等);所述镀膜玻璃钢化后方块电阻为50~400Ω(例如55Ω、70Ω、105Ω、120Ω、 175Ω、215Ω、255Ω、280Ω、300Ω、320Ω、350Ω、380Ω、390Ω等)。

优选地,所述镀膜玻璃的辐射率为0.40~0.70,例如0.45、0.50、0.55、0.60、 0.65等。

本实用新型目的之二提供的镀膜玻璃的制备方法之一可以包括如下步骤:

(1)在A镀膜器中通入二甲基二氯化锡、氧气和承载气氮气,喷涂在玻璃板上形成二氧化锡层;

(2)在步骤(1)得到的板材上,通入B镀膜器中硅烷、乙烯、氧气和承载气氮气,形成第一二氧化硅层;

(3)在步骤(2)得到的板材上,通入D镀膜器二甲基二氯化锡、氧气、氟化氢和承载气氮气,形成掺氟二氧化锡层;

(4)在步骤(3)得到的板材上,通入E镀膜器中硅烷、乙烯、氧气和承载气氮气,形成第二二氧化硅层,得到镀膜玻璃。

本实用新型目的之三是提供一种电加热玻璃板,所述电加热玻璃板包括目的之二所述的镀膜玻璃,以及形成于所述镀膜玻璃外侧的电极。

优选地,所述电极包括透明电极和金属电极。

优选地,所述金属电极包括银电极。

本实用新型目的之三所述的电加热玻璃板可以用作控制凝霜凝露的挡板;所述挡板的两侧具有温度差。

优选地,所述挡板包括冰柜的门板或窗户玻璃。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加热的镀膜层,第二二氧化硅层能够将镀膜层的电阻基数提高,之后通过设置掺氟二氧化锡层将电阻调节至合适的范围。

附图说明

图1给出了实施例提供的镀膜玻璃的结构示意图;

图2给出了图1中圈A的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列举实施例如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明了,所述实施例仅仅是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不应视为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限制。

实施例1

一种镀膜玻璃,包括玻璃基板400,以及镀制在玻璃基板400上的能够实现电加热的镀膜层;所述能够实现电加热的镀膜层从玻璃基板400起依次为30± 0.5nm二氧化锡层300、24±0.5nm第二二氧化硅层200、220±0.5nm厚的掺氟二氧化锡层101(氟原子和锡原子的摩尔比为1:25)和18±0.5nm第二二氧化硅层102,掺氟二氧化锡层101和第二二氧化硅层102共同构成电阻调节层100。图1给出了实施例1提供的镀膜玻璃的结构示意图。图2给出了图1中圈A的局部放大图。

实施例2

一种镀膜玻璃,包括玻璃基板400,以及镀制在玻璃基板400上的能够实现电加热的镀膜层;所述能够实现电加热的镀膜层从玻璃基板400起依次为26± 0.5nm二氧化锡层300、20±0.5nm第二二氧化硅层200、160±0.5nm厚的掺氟二氧化锡层101(氟原子和锡原子的摩尔比为1:12)和16±0.5nm第二二氧化硅层102,掺氟二氧化锡层101和第二二氧化硅层102共同构成电阻调节层100。

实施例2提供的镀膜玻璃的结构与图1和图2的结构相同。

实施例3

一种镀膜玻璃,包括玻璃基板400,以及镀制在玻璃基板400上的能够实现电加热的镀膜层;所述能够实现电加热的镀膜层从玻璃基板400起依次为20± 0.5nm二氧化锡层300、18±0.5nm第二二氧化硅层200、120±0.5nm厚的掺氟二氧化锡层101(氟原子和锡原子的摩尔比为1:5)和13±0.5nm第二二氧化硅层102,掺氟二氧化锡层101和第二二氧化硅层102共同构成电阻调节层100。

实施例3提供的镀膜玻璃的结构与图1和图2的结构相同。

对比例1

一种镀膜玻璃,包括玻璃基板,以及镀制在玻璃基板上的镀膜层;所述镀膜层从玻璃基板起依次为23±0.5nm二氧化锡层、260±0.5nm第二二氧化硅层、第二二氧化硅层、330±0.5nm厚的第一掺氟二氧化锡层(氟原子和锡原子的摩尔比为1:3)和第二掺氟二氧化锡层(氟原子和锡原子的摩尔比为1:5)。

对比例2

一种镀膜玻璃,包括玻璃基板,以及镀制在玻璃基板上的镀膜层;所述镀膜层从玻璃基板起依次为26±0.5nm第一二氧化锡层、20±0.5nm第二二氧化硅层、第二二氧化锡层、160±0.5nm厚的掺氟二氧化锡层(氟原子和锡原子的摩尔比为1:25)和第二二氧化硅层。

性能测试:

将应用例的电加热玻璃板进行如下性能测试:

(1)雾度测试:雾度是指偏离入射光2.5°角以上的透射光强占总透射光强的百分数,雾度越大意味着薄膜光泽以及透明度尤其成像度下降;

(2)方块电阻测试:利用四探针法测试方块电阻;

(3)辐射率测试:测试方法为GB/T2680;

(4)透光率测试:测试方法为GB/T18915.1

(5)颜色测试:测试方法为GB/T18915.1;

(6)耐酸:测试方法为GB/T18915.1;

(7)耐碱:测试方法为GB/T18915.1;

(8)耐磨:测试方法为GB/T18915.1;

测试结果如表1:

表1

从表1的测试结果可以看出,对比例1的雾度较高,玻璃易脏,且会给人朦胧感觉,影响视觉效果;另外其电阻较低,无法满足电加热工艺上要求;对比例2基本可以满足性能上的要求,但同批次甚至同一块玻璃上都可能存在较大颜色和电阻偏差,不仅影响外观甚至影响使用效果。本发明提供的电加热的镀膜层,能够通过设置电阻调节层(包括掺氟二氧化锡层和第二二氧化硅层) 将其电阻值调节在70Ω以上任何范围内,经过玻璃钢化后,能够达到50Ω以上任何范围内,能够满足不同电压下通过电加热实现凝霜凝露控制的效果,同时所设置的第二二氧化硅层可降低Haze(雾度)至0.5%以下。

申请人声明,本实用新型通过上述实施例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详细结构,但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详细结构,即不意味着本实用新型必须依赖上述详细结构才能实施。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明了,对本实用新型的任何改进,对本实用新型产品各部件的添加、具体方式的选择等,均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和公开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