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玄武岩拉丝成型区双风道送风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562821发布日期:2019-01-08 22:26阅读:441来源:国知局
一种玄武岩拉丝成型区双风道送风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玄武岩纤维加工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玄武岩拉丝成型区双风道送风系统。



背景技术:

玄武岩纤维是一种新型无机环保绿色高性能纤维材料,它是由二氧化硅、氧化铝、氧化钙、氧化镁、氧化铁和二氧化钛等氧化物组成的玄武岩石料在高温熔融后,通过漏板快速拉制而成的。玄武岩连续纤维不仅强度高,而且还具有电绝缘、耐腐蚀、耐高温等多种优异性能。

玄武岩在熔融拉丝后需在特定的温度环境下进行降温成型。通常而言,玄武岩拉丝成型区设置有冷风系统,通过送入设定温度的冷空气来对玄武岩纤维进行降温处理。

问题在于,成型过程中需要工作人员在一旁监督和操作,整个成型区车间的环境温度都由冷风系统控制,冷却工艺送风与环境温度控制系统是一体的。如果冷风系统设定为符合成型工艺的温度时,由于温度过低会导致在该环境中的工作人员感到不适应;如果冷风系统设定为使人体感到舒适的温度时,会影响成型工艺,导致产出的玄武岩纤维质量下降。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申请提供一种玄武岩拉丝成型区双风道送风系统,通过分别设置用于成型冷却的工艺风道和用于调节工作环境温度的环境风道,且使两个风道之间没有干涉,从而在保证玄武岩纤维的加工质量的同时改善了工作人员的舒适度。

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玄武岩拉丝成型区双风道送风系统,包括用于对玄武岩纤维进行冷却的工艺风道,所述工艺风道上对称设置有底端带出风口的工艺风支管,所述工艺风支管从工艺风道管壁两侧伸出并向下延伸,对称设置的所述工艺风支管的底部相向弯折;

所述工艺风道旁设置有环境风道,所述环境风道的延伸方向与工艺风道相同;所述环境风道上设置有环境风支管,所述环境风支管的出风口朝向工艺风支管下方设置。

优选的,所述工艺风支管包括分设在管壁两侧的第一支管和第二支管,所述第二支管设置在第一支管和环境风支管之间;所述第一支管的内径小于第二支管,所述第一支管的出风口口径大于第二支管的出风口口径。

优选的,所述环境风道的进气端设置有静压箱。

优选的,所述环境风道根据环境风道中气体的流向分为前段环境风道和后段环境风道,所述前段环境风道的内径大于后段环境风道的内径,所述前段环境风道与后段环境风道之间平滑过渡,所述前段环境风道和后段环境风道上均设有环境风支管。

气体在风道中流动时,先经过的部分为前段风道,后经过的部分为后段风道。随着冷气在风道中流动,会不停地从支管上分走,从而导致风道中的风力被逐渐削弱。将风道设置为大小不同的前后两段,冷气在前段流动的过程中减少了一定的风量后进入后段,由于流动风道的内径减小,从而使得冷气的流速不过分降低导致无法及时地将冷风输送到预定区域。

优选的,所述工艺风道根据工艺风道中气体的流向分为前段工艺风道和后段工艺风道,所述前段工艺风道的内径大于后段工艺风道的内径,所述前段工艺风道与后段工艺风道之间平滑过渡,所述前段工艺风道和后段工艺风道上均设有工艺风支管。

优选的,所述环境风支管的出风口方向与水平方向之间的夹角为30-60度。

优选的,所述工艺风道有两根,所述环境风道设置在所述工艺风道之间,所述工艺风道和环境风道之间均平行设置。

本申请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有益效果为:

在成型区间中分别设置双风道,分别对玄武岩拉丝冷却工艺和工作人员的操作区间输送冷风进行降温。因为冷空气比热空气密度更大,采用顶部送风的结构,送入的冷空气可以直接顺着风道和设置在风道上的支管流出,起到较好的降温效果。工艺风支管成对设置且在末端相向弯折,使得吹出的冷风作用于设置在两根工艺风支管之间的玄武岩纤维上。环境风支管直接吹向工艺风支管下方,与成型工艺部分没有直接接触,从而不会对成型工艺造成影响。

冷风从工艺风道管壁两侧流出时,由于第一支管的内径小于第二支管,所以在工艺风道中气压相等的情况下,第一支管流入的风量也较少。当冷风从出风口流出时,由于第一支管的出风口口径大于第二支管的出风口口径,第一支管的出风口的空气流速要小于第二支管的出风口的空气流速。由于第二支管设置在第一支管和环境风支管之间,且第一支管和第二支管之间相向弯折,因此第一支管吹出的冷风被第二支管吹出的冷风抵消,不会吹到工作人员的工作区域,从而使得工艺风无法对环境温度造成影响。

在环境风道的进气端设置静压箱,使得环境风道中的冷气流速变缓,进一步避免调节环境的风吹到成型工艺区影响玄武岩纤维成型质量。

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工艺风道的进气端也设置有静压箱。设置静压箱减缓工艺风道中冷气的流速,稳定气流,降低空气流动过程中产生的噪音。

气体在风道中流动时,先经过的部分为前段风道,后经过的部分为后段风道。随着冷气在风道中流动,会不停地从支管上分走,从而导致风道中的风力被逐渐削弱。将风道设置为诶大小不同的前后两段,冷气在前段流动的过程中减少了一定的风量后进入后段,由于流动风道的内径减小,从而使得冷气的流速不过分降低导致无法及时地将冷风输送到预定区域。

环境风支管的出风口朝向工艺风支管下方吹气,如果出风口角度设置过高,吹出的气流与工艺风支管之间的距离较近会产生影响;如果出风口角度设置过低,吹出的气流影响范围过窄,无法有效对环境温度起到调节作用。

玄武岩纤维的拉丝成型区的中间设置为工作人员的操作区域,拉丝成型区两侧设置为纤维冷却区域,一个操作区域配套两个冷却区域,提高了加工车间的空间利用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玄武岩拉丝成型区双风道送风系统的结构示意侧视图;

图2为图1中A-A角度的剖视图;

图3为图2中B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玄武岩拉丝成型区双风道系统的工艺风道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玄武岩拉丝成型区双风道系统的环境风道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工艺风道1、前段工艺风道11、后段工艺风道12、工艺风支管2、第一支管21、第二支管22、环境风道3、前段环境风道31、后段环境风道32、环境风支管33、工艺风静压箱41、环境风静压箱42、工艺冷风机51、环境冷风机52、工作人员6。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请参考附图,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玄武岩拉丝成型区双风道送风系统,包括两根用于对玄武岩纤维进行冷却的工艺风道1。工艺风道1上对称设置有底端带出风口的工艺风支管2,工艺风支管2从工艺风道1管壁两侧伸出并向下延伸,对称设置的工艺风支管2的底部相向弯折。两根工艺风道1之间设置有环境风道3,工艺风道1和环境风道3之间均平行设置,环境风道3的延伸方向与工艺风道1相同;环境风道3上设置有环境风支管33,环境风支管33的出风口朝向工艺风支管2下方设置,环境风支管22的出风口方向与水平方向之间的夹角为30-60度。工艺风支管2包括分设在管壁两侧的第一支管21和第二支管22,第二支管22设置在第一支管21和环境风支管33之间;第一支管21的内径小于第二支管22,第一支管2的出风口口径大于第二支管22的出风口口径。工艺风道1的进气端设置有工艺风静压箱41,工艺风静压箱41与工艺风冷风机51连通;环境风道3的进气端设置有环境静压箱42,环境静压箱42与环境冷风机52连通。

工艺风道1根据工艺风道1中气体的流向分为前段工艺风道11和后段工艺风道12,前段工艺风道11的内径大于后段工艺风道12的内径,前段工艺风道11与后段工艺风道12之间平滑过渡,前段工艺风道11和后段工艺风道12上均设有工艺风支管2。环境风道3根据环境风道3中气体的流向分为前段环境风道31和后段环境风道32,前段环境风道31的内径大于后段环境风道32的内径,前段环境风道31与后段环境风道32之间平滑过渡,前段环境风道31和后段环境风道32上均设有环境风支管33。

如图1-3所示,系统运行时,玄武岩纤维进入冷却成型区后,从第一支管21和第二支管22之间的区域通过。工艺冷风机51将降温工艺所需的冷风通过工艺风静压箱41后输送到工艺风道1中。冷风在前段工艺风道11中流动的同时不断从成对的第一支管21和第二支管22中流出吹向玄武岩纤维进行冷却成型。由于第一支管21的内径比第二支管22小但出风口口径比第二支管22的出风口口径大,所以从第一支管21中吹出的冷风流速相比于第二支管22中吹出的风更缓,在两个支管对向出风时,第一支管21中吹出的冷风风力偏弱,被第二支管22中吹出的冷风阻挡,无法影响到环境风支管33调节温度的区域。冷风由于随着前段工艺风道11中冷风量的减少,后段工艺风道12的口径进行了缩小,使冷风能始终保持不过于缓慢的流速。

如图3所示,环境冷风机52将调节环境温度所需的冷风通过环境静压箱42减缓流速后输送到环境风道3中。冷风在前段环境风道31中流动的同时不断从环境风支管33中流出调节工作人员进行操作区域的环境温度。环境风支管33指向工艺风支管2的斜下方,且风力较缓,所以环境风支管33不会对冷却工艺区造成影响。冷风由于随着前段环境风道31中冷风量的减少,后段环境风道32的口径进行了缩小,使冷风能始终保持不过于缓慢的流速。

以上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的是,上述优选实施方式不应视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为准。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