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石墨化炉余热回收利用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331163发布日期:2019-04-05 22:05阅读:541来源:国知局
一种石墨化炉余热回收利用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石墨化炉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石墨化炉余热回收利用装置。



背景技术:

石墨化炉,常用作电极原料的制作设备。石墨化是指高温下碳原子由杂乱不规则排列转变为规则排列的六方平面网状结构,即石墨微晶结构,其目的是获得石墨的高导电、高导热、耐腐蚀、耐摩擦等性能。

石墨化的加工温度非常高,可高达3200℃,温度越高,石墨化微晶结构发育越完善,在如此高的温度下,其他低熔点的原子均以气体形式排出,从而实现材料的纯化。

石墨化炉属于高耗能设备,平均每炉耗电非常高,其中只有约35%用于石墨晶格转换,其65%的热量都是自然降温排放,造成资源的浪费。



技术实现要素:

为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技术缺陷,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石墨化炉余热回收利用装置,用于回收石墨化炉自然降温时排放的热量,将回收的热量用于发电、保温等其他设备,合理利用资源,实现节能。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石墨化炉余热回收利用装置,用于石墨化炉余热回收,所述回收利用装置包括多根余热管道、至少两个炉壁支撑架、总热进口及总热出口,炉壁支撑架用于支撑石墨化炉,使石墨化炉炉底裸露在空气中,总热进口通入换热介质经余热管道流至总热出口;

所述炉壁支撑架包括两个呈U型的支壁,两个支壁的未封闭端的对立面背靠固定连接,位于下方的支壁与地面接触,位于上方的支壁与炉壁底部固定连接,位于上方的支壁与炉壁底部形成一流通道,余热管道从炉壁左侧上方往炉壁左侧下方延伸,依次穿过位于炉壁底部的流通道,再沿炉壁右侧下方往炉壁右侧上方铺设,余热管道的换热进口与总热进口连接,余热管道的换热出口与总热出口连接。

优选地,所述炉壁支撑架的数量设置为多个,且相邻炉壁支撑架的距离为100㎝-200㎝。

优选地,所述余热管道为曲线型管道。

优选地,所述多根余热管道阵列分布于炉壁外壁。

优选地,所述换热介质为废气。

优选地,所述换热介质为水。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用于回收石墨化炉自然降温时排放的热量,将回收的热量用于发电、保温等其他设备,合理利用资源,实现节能;炉壁支撑架用于支撑石墨化炉底部,使换热介质可流经石墨化炉底部,流通道使设置在石墨化炉的余热管道可紧贴底部,置换热量效率更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炉壁支撑架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石墨化炉,2-余热管道,3-支壁,31-流通道,41-换热进口,42-换热出口。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及附图标记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做更详细的说明,使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在研读本说明书后能据以实施。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水平”、“内”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 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参见附图1,附图2所示的一种石墨化炉余热回收利用装置,用于石墨化炉1余热回收,所述回收利用装置包括多根余热管道2、至少两个炉壁支撑架、总热进口及总热出口,炉壁支撑架用于支撑石墨化炉1,使石墨化炉1炉底裸露在空气中,总热进口通入换热介质经余热管道2流至总热出口;

所述炉壁支撑架包括两个呈U型的支壁3,两个支壁3的未封闭端的对立面背靠固定连接,位于下方的支壁3与地面接触,位于上方的支壁3与炉壁底部固定连接,位于上方的支壁3与炉壁底部形成一流通道31,余热管道2从炉壁左侧上方往炉壁左侧下方延伸,依次穿过位于炉壁底部的流通道31,再沿炉壁右侧下方往炉壁右侧上方铺设,余热管道2的换热进口41与总热进口连接,余热管道2的换热出口42与总热出口连接。

本实施例中,炉壁支撑架用于支撑石墨化炉1的底部,使其底部与地面距离一定的距离,使换热介质可流经石墨化炉1底部,流通道31使设置在石墨化炉1的余热管道2可紧贴底部,置换热量效率更高,余热管道2依次经过炉壁左侧、炉壁底部及炉壁右侧,余热管道2的换热进口41与总热进口连接,余热管道2的换热出口42与总热出口连接,换热介质从总热进口、换热进口41、换热出口42、总热出口依次流过,换热介质吸收炉壁外壁的热量用于发电、保温等其他设备,合理利用资源,实现节能,余热管道2可设置为曲线型管道,或设置多根余热管道2,多个余热管道2阵列分布于炉壁外壁,均可增加余热管道2在炉壁上的铺设面积,使换热介质可换取更多的热量。

其中,换热介质可以为废气,也可以为水。

优选地,所述炉壁支撑架的数量设置为多个,且相邻炉壁支撑架的距离为100㎝-200㎝。

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炉壁支撑架用于支撑石墨化炉1底部,设置多个炉壁支撑架使整体装置稳固性更高,相邻炉壁支撑架的距离设置100㎝-200㎝,一是增强整体装置的稳固性,二是便于位于底部余热管道2的安装固定。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得出的其他实施方式,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