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新型增效肥料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091922发布日期:2021-05-18 20:38阅读:365来源:国知局
纳米新型增效肥料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农业储存用具技术领域,更具体的说是涉及纳米新型增效肥料。


背景技术:

2.目前,肥料应用过程中存在肥料品质低、用量过大、施用方法不当等问题,造成肥料利用率较低。数据显示,大量肥料养分流失不仅造成资源的浪费,也带来一系列的环境问题。虽然目前的增效肥料品种较多,但其针对性不强,不能满足多种类作物对养分的不同需求,肥料利用率不能最大化,且部分肥料还对环境有负效应,因而这大大限制了增效肥料的应用.
3.因此,如何提供一种增效效果好的一种肥料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增效效果好的纳米新型增效肥料。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包括:肥料包和纳米肥料;其中,所述纳米肥料由尿素、钾肥、纳米硒、纳米添加剂、生物剂、聚丙烯酰胺和磷酸铵构成;所述肥料包为一无纺布收纳袋,所述无纺布收纳袋从上至下依次设有纳米膜层、活性炭纤维层和透气栅栏层,所述活性炭纤维层分别设于纳米膜层上下两侧,所述透气栅栏层设于纳米膜层两侧。
6.优选的,在上述纳米新型增效肥料中,所述纳米肥料各个成分含量如下:尿素20%、钾肥10%、生物剂22%、纳米硒5%、纳米添加剂3%、聚丙烯酰胺10%和磷酸铵30%。
7.优选的,在上述纳米新型增效肥料中,所述纳米肥料呈颗粒状结构装入肥料包中。
8.优选的,在上述纳米新型增效肥料中,所述纳米肥料的直径为10μm

15μm。
9.经由上述的技术方案可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公开提供了纳米新型增效肥料,本发明通过采用相应配比的配方成分制成肥料,肥料包采用多材质复合材质制成,增强肥料的透气性和肥料发散性,能够产生增强肥效的效果;使本发明具有能够增强肥料效果的特点。
附图说明
10.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1.图1附图为本发明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12.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
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13.请参阅附图1,为本发明公开的纳米新型增效肥料。
14.本发明,包括:肥料包1和纳米肥料2;其中,所述纳米肥料2由尿素、钾肥、纳米硒、纳米添加剂、生物剂、聚丙烯酰胺和磷酸铵构成;所述肥料包1为一无纺布收纳袋,所述无纺布收纳袋从上至下依次设有纳米膜层13、活性炭纤维层12和透气栅栏层11,所述活性炭纤维层12分别设于纳米膜层13上下两侧,所述透气栅栏层11设于纳米膜层12两侧。
15.为了进一步优化上述技术方案,纳米肥料2各个成分含量如下:尿素20%、钾肥10%、生物剂22%、纳米硒5%、纳米添加剂3%、聚丙烯酰胺10%和磷酸铵30%。
16.为了进一步优化上述技术方案,纳米肥料2呈颗粒状结构装入肥料包1中。
17.为了进一步优化上述技术方案,纳米肥料2的直径为10μm

15μm。
18.为了进一步优化上述技术方案,在使用时,将纳米肥料2装入肥料包1中,将装好肥料的肥料包1埋在土壤中,由于采用相应的配方,通过肥料包1的层层结构,使肥料能够均匀的使肥料散发在土壤中,在使用结束后,将肥料包1取出,可再次使用。
19.为了进一步优化上述技术方案加入纳米添加剂,纳米添加剂的发明原理是有效调控抑制土壤中脲酶活性、硝化细菌活性,并能活化土壤中磷钾元素,稳定氨离子,在土壤中保持氮磷钾三大元素相对稳定释放;加入纳米添加剂可以大大提高氮磷钾的利用率,使肥效延长到120—130天,提高氮有效率35%以上,提高磷有效率37%—43%,提高钾有效率28%—36%。使本产品绿色环保、无公害,控氮长效、保肥保水、活化土壤中的微量元素,提高作物的抗逆性;使作物根系发达,茎秆粗壮,籽粒饱满,能显著提高作物产量,改善作物品质。
20.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对于实施例公开的装置而言,由于其与实施例公开的方法相对应,所以描述的比较简单,相关之处参见方法部分说明即可。
21.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发明。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发明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