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藻培养装置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39266阅读:15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微藻培养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微藻培养装置,涉及培养装置【技术领域】,为解决采用平面型培养板培养微藻时导致产量较低的问题而发明。所述微藻培养装置,包括外框架和内框架,所述外框架上设有培养基供给系统,所述内框架上设有多个依次、间隔排列的培养板;所述培养板为弧形结构,所述弧形结构的凹形面为培养面,且所述培养面朝上设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微藻培养装置用于微藻的培养。
【专利说明】微藻培养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培养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微藻培养装置。

【背景技术】
[0002]总所周知,化石燃料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其储存量随人类社会的发展逐步消耗殆尽,能源危机逐渐成为人类关注的话题。而微藻作为一种潜在的可再生能源物质的生产原料,能够利用太阳能、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油脂、淀粉、碳水化合物及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其生长周期短,生物量积累能力强,广受科学研宄者的关注。
[0003]现有技术中多采用板面相对、依次排列的培养板培养微藻,培养板为平面板,各个培养板等距间隔设定且均直立设置,培养板的养殖面上覆盖有种子液和培养基,种子液在培养基中经过光线照射形成微藻。对于太阳光线而言,太阳光线的高度角不同,照射在养殖面上的光照面积和光照均匀度(同时受光照强度条件的影响)也不同,养殖面上的微藻产量随光照面积和光照均匀度的不同而变化,光照面积越大和/或光照均匀度越高,则养殖面的微藻产量越大。
[0004]然而,当太阳光线的高度角较小时,相邻培养板之间对光线产生部分阻挡,导致培养板上的光照均匀度存在差异,使藻泥产量较低;当太阳光线的高度角较大时,大量光线直接照射在相邻培养板之间的空隙中,少量光线照射在培养板上,导致藻泥产量较低。
实用新型内容
[0005]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微藻培养装置,能够解决采用平面型培养板培养微藻时导致产量较低的问题。
[0006]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07]一种微藻培养装置,包括外框架和内框架,所述外框架上设有培养基供给系统,所述内框架上设有多个依次、间隔排列的培养板,所述培养板为弧形结构,所述弧形结构的凹形面为培养面,且所述培养面朝上设置。
[0008]为有效利用照射在培养板的凸形面上的光照,将所述弧形结构的凸形面设为用于向所述培养面反射光线的反光面。
[0009]当太阳高度角为最大时,为进一步保证太阳光线能够照射到培养板的底部,设置所述培养面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从所述培养面的顶端至底端逐渐增大。
[0010]为使多个依次、间隔排列的培养板适宜不同地理位置的太阳高度角,使相邻两个所述培养板之间的距离为可调设置。
[0011]优选的,为达到所述微藻培养装置自动供给培养基的目的,设置所述培养基供给系统包括培养基贮存罐及与所述培养基贮存罐连通的分布器;所述分布器包括主管道及间隔设置在所述主管道上的多个分管道,所述多个分管道位于所述培养板的上方且与多个所述培养板对应。
[0012]为回收培养板上富余的培养基,设置所述培养基供给系统还包括位于所述培养板底端的多个回收槽;所述多个回收槽同侧端连通有回收管路,所述回收管路与所述培养基储存罐连通。
[0013]基于上述培养基供给系统,为保证培养板上培养基的均匀度,将所述分管道与所述培养板的顶端平行设置。
[0014]为达到所述微藻培养装置自动供给种子液的目的,在所述外边框上还设置种子液供给系统,所述种子液供给系统包括贮液罐及与所述贮液罐连通的供给管路,所述供给管路沿所述外框架的边框延伸至所述培养板的上方,且所述供给管路的末端连接有接种器。
[0015]基于上述种子液供给系统,其中的接种器在培养板的上方移动向培养板上供给种子液,为使接种器的移动路径为直线型,以此保证培养板上种子液的均匀度,在所述外框架的边框上设置用于所述接种器移动的滑轨。
[0016]进一步地,设置所述接种器贯穿所述培养板的宽度且与所述培养板的顶端平行设置。
[0017]优选的,为达到所述微藻培养装置自动收集藻泥的目的,在所述内框架上还设置有藻泥收集装置,所述藻泥收集系统包括收集器和收集槽,所述收集器和所述收集槽均设置在所述内边框的边框之间;使用时,所述收集器沿所述培养面移动收集所述培养面上的藻泥,并将藻泥收集入所述收集槽中。
[0018]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微藻培养装置,其中用于培养微藻的培养板为弧形结构,所述弧形结构的凹形面为用于铺置种子液和培养基的培养面,且培养面朝上设置。使用中,当太阳高度角较大时,由于培养面为凹形面,且培养面朝上设置,光线能够直接照射在培养面的整个区域上,培养面的受光面积较大、光照较均匀,培养板的藻泥产量得以提高。
[0019]现有技术中,当太阳高度角较大时,由于培养板采用平面板,大量光线直接照射在相邻培养板之间的空隙中,少量光线照射在培养板上,导致藻泥产量较低。与现有技术相较,培养板采用弧形结构代替平面板,当太阳高度角较大时,光线直接照射到培养面的整个区域,不受培养板本身的结构限制。因此,采用弧形结构的培养板相比于平面型的培养板,弧形结构培养板的受光面积更大、光照更均匀,其上的藻泥产量更高。

【附图说明】

[0020]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微藻培养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1]图2为图1的同轴正视图。
[0022]附图标记:
[0023]01-外框架;02_内框架;03_培养板;40_贮液罐,41-供给管路,42-接种器;50-培养基贮存罐,51-分布器,52-回收槽,53-回收管路;51a_主管道,51b-分管道;60-收集器,61-收集槽。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0025]参阅图1所示,为本实施例提供的微藻培养装置,包括外框架OI和内框架02,外框架01上设有培养基供给系统,内框架02上设有多个依次、间隔排列的培养板03。并且,培养板03为弧形结构,弧形结构的凹形面为培养面,且培养面朝上设置。
[0026]使用时,由于弧形结构的凹形面为用于铺置种子液和培养基的培养面,且培养面朝上设置,当太阳高度角较大时,光线能够直接照射在培养面的整个区域上,培养面的受光面积较大、光照较均匀,培养板的藻泥产量得以提高。
[0027]现有技术中,当太阳高度角较大时,由于培养板采用平面板,大量光线直接照射在相邻培养板之间的空隙中,少量光线照射在培养板上,导致藻泥产量较低。与现有技术相较,培养板采用弧形结构代替平面板,当太阳高度角较大时,光线直接照射到培养面的整个区域,不受培养板本身的结构限制。因此,采用弧形结构的培养板相比于平面型的培养板,弧形结构培养板的受光面积更大、光照更均匀,其上的藻泥产量更高。
[0028]当太阳高度角较低时,相邻面板之间对光线会产生部分阻挡,因此,在上述微藻培养装置的基础上,为能更有效利用照射在培养板的凸形面上的光照,设置弧形结构的凸形面为用于向培养面反射光线的反光面,如此,当前培养板反光面可将其上的光线以各个不同角度反射到相邻培养板(位于当前培养板后面)的培养面上,包括培养面的底部。所以,在太阳高度角较小时,弧形结构式培养板的设置也能够保证培养面的整个区域均能够接受到光照,进一步提高微藻产量。
[0029]进一步地,由于不同季节时,同一地理位置的太阳最大高度角不同,不同地理位置时,相同季节的太阳最大高度角也不同,为进一步保证太阳高度角较大时,光线能够照射到培养板的底部,培养板的弧形结构可根据实际的地理位置及实时季节进行设置,在本实施例中,设置培养面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从培养面的顶端至底端逐渐增大。如此,太阳光线直接照射培养板底部而不会受自身结构的影响。
[0030]另外,参照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培养板03的个数为五个,且五个培养板03等距设置,而在实际应用中,用户可根据微藻的需求量合理设置培养板的个数;并且,可根据不同太阳高度角自行调节培养板之间的间距及培养板的倾斜度。当太阳高度角为最大时,使得太阳光线正好能够照射到培养板的底部为最佳,因此,实际应用中,可将相邻两个培养板之间的距离设为可调。以适应不同季节时,不同地理位置对应的不同太阳高度角,尽大可能地提高微藻产量。
[0031]继续参照图1所示,优选地,将外框架01和内框架02设为长方体框架结构,以便将整个装置中的培养基供给系统、种子液供给系统的自动供给管路设置在外框架01或内框架02的边框上。在此基础上,为达到微藻培养装置自动供给培养基的目的,设置培养基供给系统包括培养基贮存罐50及与培养基贮存罐50连通的分布器51 ;其中,分布器51包括主管道51a及间隔设置在主管道51a上的多个分管道51b,为更有效利用微藻培养装置的布置空间,使分布器51a沿外框架01的边框延伸设置,不占用额外空间;且多个分管道51b位于培养板03的上方且与多个培养板03 —一对应。使用时,可利用循环泵装置使培养基通过分布器进入分管道,培养基从分管道中依靠重力直接到达培养面上。
[0032]继续参照图1所示,为回收培养板03上富余的培养基,设置培养基供给系统还包括位于培养板03底端的多个回收槽52 ;多个回收槽52同侧端连通有回收管路53,回收管路53与培养基储存罐50连通。使用时,培养面上富余的培养基进入回收槽,然后汇聚于回收管路,再通过回收管路返回培养基储存罐,减少培养基的浪费。
[0033]基于上述培养基供给系统,为保证培养板上培养基的均匀度,将分管道与培养板的顶端平行设置。
[0034]继续参照图1所示,为达到微藻培养装置自动供给种子液的目的,在外边框上还设置种子液供给系统,该种子液供给系统包括贮液罐40及与贮液罐40连通的供给管路41 ;为能更有效地利用微藻培养装置的布置空间,将供给管路41沿外框架01的边框延伸至培养板03的上方,供给管路41沿外框架01的边框延伸,不占用额外空间,且供给管路41的末端连接有接种器42。使用时,可利用循环泵装置使种子液通过供给管路进入接种器,再利用自动控制设备自动控制接种器沿培养板的上方移动向培养面供给种子液。
[0035]基于上述种子液供给系统,其中的接种器在培养板的上方移动向培养面上供给种子液,为使接种器的移动路径为直线型,以此保证培养面上种子液的均匀度,在外框架的边框上设置用于接种器移动的滑轨,使用时,可通过调节接种器的移动速度控制种子液的供给量。
[0036]进一步地,为保证接种器在移动过程中向培养面的整个面板供给种子液且保持培养板上种子液的均匀度,设置接种器贯穿培养板的宽度且与培养板的顶端平行设置。参照图1和图2所示,为达到微藻培养装置自动收集藻泥的目的,在内框架上设置藻泥收集装置,该藻泥收集系统包括收集器60和收集槽61,为节省空间,提供微藻培养装置的利用率,将收集器60和收集槽61均设置在内边框02的边框之间;使用时,利用自动操作设备控制收集器沿培养面移动收集培养面上的藻泥,并将藻泥收集入收集槽中。当然,收集器及收集槽也可设置在外框架上或微藻培养装置的外部空间内。
[0037]由于聚氨酯海绵较耐臭氧、耐老化、耐辐射,而且粘接力强,其性能的可调节范围大,多项物理、机械性能指标均可通过对原材料的选择和配方的调整,并在一定范围内变化,能够满足用户对制品性能的不同要求。因此,优选的,培养板为聚氨酯海棉复合体。
[0038]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权利要求】
1.一种微藻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外框架和内框架,所述外框架上设有培养基供给系统,所述内框架上设有多个依次、间隔排列的培养板; 所述培养板为弧形结构,所述弧形结构的凹形面为培养面,且所述培养面朝上设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藻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弧形结构的凸形面为用于向所述培养面反射光线的反光面。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藻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培养面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从所述培养面的顶端至底端逐渐增大。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微藻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相邻两个所述培养板之间的距离为可调设置。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藻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培养基供给系统包括培养基贮存罐及与所述培养基贮存罐连通的分布器; 所述分布器包括主管道及间隔设置在所述主管道上的多个分管道,所述多个分管道位于所述培养板的上方且与多个所述培养板一一对应。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微藻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培养基供给系统还包括位于所述培养板底端的多个回收槽;所述多个回收槽同侧端连通有回收管路,所述回收管路与所述培养基储存罐连通。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微藻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分管道与所述培养板的顶端平行设置。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藻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框架上还设有种子液供给系统; 所述种子液供给系统包括贮液罐及与所述贮液罐连通的供给管路,所述供给管路沿所述外框架的边框延伸至所述培养板的上方,且所述供给管路的末端连接有接种器。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微藻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框架的边框上设有用于所述接种器移动的滑轨。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微藻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接种器贯穿所述培养板的宽度且与所述培养板的顶端平行设置。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藻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框架上还设有藻泥收集系统; 所述藻泥收集系统包括收集器和收集槽,所述收集器和所述收集槽均设置在所述内框架的边框之间;使用时,所述收集器沿所述培养面移动收集所述培养面上的藻泥,并将藻泥收集入所述收集槽中。
【文档编号】C12M1-00GK204298387SQ201420768962
【发明者】罗少敬, 陈昱, 吴洪, 李青, 陈传红, 王琳 [申请人]新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