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效麻醉药物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与流程

文档序号:15081472发布日期:2018-08-04 10:35阅读:293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医药
技术领域
,尤其涉及一种双效麻醉药物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背景技术
:丙泊酚是一种烷基酚类短效全身静脉麻醉药,在临床上常用于麻醉的诱导和维持及ICU重症患者的镇静。其具有效迅速、诱导平稳、可控性强、作用时间短、苏醒迅速平稳、副作用少等优点。丙泊酚有着优良的特性和良好的应用前景,但因其镇痛作用弱,注射痛是丙泊酚乳剂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文献报道[吴寅,第四军医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注射痛在成年人的发生率为28%-90%,而在儿童的发生率为28-85%。由于丙泊酚注射痛的高发生率,被美国麻醉界列为当代麻醉7大重要事件之一。术中疼痛刺激大时常出现明显体动,影响手术操作,故临床上常需联合应用麻醉性镇痛药或加大丙泊酚用量来完成手术,由此会增加呼吸、循环抑制的风险。氟比洛芬是临床上广泛使用的非选择性的非留体抗炎镇痛药,具有抗炎、镇痛及解热作用,临床用于术后镇痛和治疗疼痛或炎症疾病等。由于氟比洛芬水溶性差,其钠盐具有刺激性,不易制成注射剂,将其酯化后得到的前药氟比洛芬酯具有一定的脂溶性,可溶于大豆油中制备成亚微乳注射剂,该注射剂选择性地聚集在血管损伤、手术切口部位,将释放的氟比洛芬酯迅速水解成其活性代谢产物氟比洛芬,能有效快速地镇痛且作用时间长,具有靶向性、循环系统稳定、不抑制呼吸的特点,没有阿片类药物的不良反应。氟比洛芬良好的镇痛效果和丙泊酚稳定的镇静品质,使其二者的联合应用成为临床麻醉的一种必然。氟比洛芬与丙泊酚配伍使用的文献达到数百篇,大量临床数据证明,氟比洛芬联合丙泊酚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配伍方法,且相比较单纯应用丙泊酚用量均明显减少,注射痛的程度明显减轻,血液动力学更加平稳,体动发生率更低,对循环和呼吸影响轻微,苏醒时间更短,麻醉效果更优。虽然静脉麻醉药物丙泊酚和镇痛药物氟比洛芬联合使用在各类手术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但目前常用的给药方式是分别单独持续泵注或靶控输注丙泊酚和镇痛药物。这样的方式复杂,并且无法预知可能存在的药物相互作用。如果能将镇痛和镇静药物合二为一,将会减少麻醉医师的给药次数,使麻醉全过程更为便捷。技术实现要素:本发明为了弥补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兼具镇痛和镇静作用的新型麻醉药物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该化合物水解能产生镇痛药物氟比洛芬和麻醉药物丙泊酚,将镇痛药和镇静药合二为一,减少了麻醉医师的给药次数,使麻醉全过程更为便捷,并且能显著降低丙泊酚注射痛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减少单药的不良反应,其具有起效快、持续时间短、麻醉效能高、术中可控性强、患者恢复快等优点。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下列通式(I)化合物:其中,R代表O或其中n为2-4。具体地,本发明通式(I)所表示的化合物见表1。表1本发明通式(I)化合物化合物(1)由氟比洛芬与丙泊酚或丙泊酚金属盐发生成酯反应得到,或由氟比洛芬酰卤与丙泊酚或丙泊酚金属盐发生成酯反应得到,所述丙泊酚金属盐选自丙泊酚钾盐、丙泊酚锂盐、丙泊酚钠盐或丙泊酚银盐,所述氟比洛芬酰卤为氟比洛芬酰氯或氟比洛芬酰溴。具体来说:法一:利用氟比洛芬与丙泊酚钾盐反应,具体详见实施例1;法二:利用氟比洛芬酰氯与丙泊酚反应制备,具体详见实施例2;法三:利用氟比洛芬酰溴与丙泊酚钠盐反应制备,具体详见实施例3;化合物(2)、化合物(3)、化合物(4)由氟比洛芬酰卤与丙泊酚的醚醇发生成酯反应得到,其中所述丙泊酚的醚醇由丙泊酚与发生取代反应得到,其中,n为2-4,所述氟比洛芬酰卤选自氟比洛芬酰氯或氟比洛芬酰溴。具体为,化合物(2)由丙泊酚与2-溴乙醇或2-碘乙醇发生取代反应得乙二醇单丙泊酚醚,然后与氟比洛芬酰氯或氟比洛芬酰溴发生成酯反应得到;化合物(3)由丙泊酚先与3-溴丙醇或3-碘丙醇发生取代反应得到丙三醇单丙泊酚醚,然后与氟比洛芬酰氯或氟比洛芬酰溴发生成酯反应得到;化合物(4)由丙泊酚先与4-溴丁醇或4-碘丁醇发生取代反应得到丁二醇单丙泊酚醚,然后与氟比洛芬酰氯或氟比洛芬酰溴发生成酯反应得到。下面列举一化合物(2)的合成方法:丙泊酚在碱性条件下与2-溴乙醇发生取代反应生成乙二醇单丙泊酚醚,然后与氟比洛芬酰氯反应,具体详见实施例4。本发明化合物(3)和化合物(4)的合成方法参考上述化合物(2)的合成方法。本发明还提供了该通式(I)化合物在制备麻醉药物中的用途以及一种含有治疗有效量的通式(I)化合物和药学上可接受的载体的麻醉药物。优选地,所述麻醉药物被制成注射剂、乳剂、片剂、胶囊剂、散剂、丸剂或颗粒剂,其中本发明麻醉药物的各种剂型可以按照药学领域的常规生成方法制备。上文所述药学上可接受的载体包括辅助物质、稳定剂、润湿剂和其它常用的添加剂,如乳糖、柠檬酸、酒石酸、硬脂酸镁、石膏粉、蔗糖、玉米淀粉、滑石粉、明胶、琼脂、果胶、花生油、橄榄油、大豆油、可可脂、卵磷脂、油酸、中链甘油三酸脂、乙二醇、抗坏血酸、甘露醇等。本发明的麻醉药物中通式(I)化合物的重量百分数优选为0.1%-99.5%,更优选为1.0%-90%。本发明麻醉药物的施用量可根据用药途径、患者的年龄、体重等变化,其施用量优选为0.01-5mg/kg体重,优选为0.5-3mg/kg体重。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技术优势:本发明提供一种含有氟比洛芬和丙泊酚骨架结构的新型药物分子,该化合物水解能产生镇痛药物氟比洛芬和麻醉药物丙泊酚,将镇痛药和镇静药合二为一,减少了麻醉医师的给药次数,使麻醉全过程更为便捷,并且能显著降低丙泊酚注射痛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减少单药的不良反应,其具有起效快、持续时间短、麻醉效能高、术中可控性强、患者恢复快等优点。具体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应理解,以下实施例中所公开的技术代表本发明人发现的在本发明的实践中发挥良好作用的技术。然而,在所公开的具体实施方案中可以做出许多改变,并仍然获得相同或相似的结果,而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实施例1:氟比洛芬与丙泊酚钾盐反应制备本发明化合物(1)A)丙泊酚钾盐的制备:向500mL三口烧瓶中加入24.9g丙泊酚(0.14mol)、8.4g氢氧化钾(0.15mol)和300mL甲苯,搅拌,加热升温至100℃进行回流反应3h,采用分水器将反应产生的水不断分离出。当分水器不再有水分出时,停止反应。将体系转移至单口瓶中进行减压浓缩除去溶剂甲苯,得到浅黄色丙泊酚钾盐粗品。将粗品用150mL丁酮搅拌8min,过滤除去不溶物,滤液减压浓缩干燥得到浅黄色丙泊酚钾盐;B)将上述丙泊酚钾盐用300mL乙腈溶解,转移至500mL干燥的三口瓶中,加入34.2g氟比洛芬(0.14mol),室温搅拌反应1h后,加热升温至80℃,回流反应12h后,将体系减压浓缩干燥得残留物,取残留物用200mL乙酸乙酯溶解后,分别用100mL×5次饱和盐水溶液洗涤,有机相用无水硫酸钠干燥后,减压浓缩干燥得到浅黄色固体,过硅胶柱,用淋洗液(乙酸乙酯-石油醚V/V=1∶15)淋洗,分离纯化收集主馏分,减压浓缩得到27.2g白色固体化合物(1),收率48.0%。实施例2:氟比洛芬酰氯与丙泊酚反应制备本发明化合物(1)A)氟比洛芬酰氯的制备:取53.7g氟比洛芬(0.22mol)加入500mL干燥的三口瓶中,加入150mL二氯甲烷,搅拌,冰浴控制温度在0-5℃,优选为3℃,缓慢滴加49.3mL氯化亚砜,滴毕后缓慢升温至室温,搅拌反应4h,进行TLC反应,反应完毕后减压回收过量的氯化亚砜得到浅黄色油状物;B)取39.2g丙泊酚(0.22mol)、50mL吡啶和100mL二氯甲烷加入500mL干燥的三口瓶中,搅拌;控制温度在0-10℃,优选为5℃,将步骤A)得到的浅黄色油状物溶于150mL二氯甲烷后缓慢滴加至体系中,滴毕升温至室温,搅拌反应4h后停止反应;将体系过滤,滤液分别用150mL×3次5%碳酸氢钠水溶液和150mL×3次饱和盐水溶液洗涤,有机相用无水硫酸镁干燥后,减压浓缩干燥得到浅黄色固体。过硅胶柱,用淋洗液乙酸乙酯-石油醚(V/V=1∶15)淋洗,分离纯化收集主馏分,减压浓缩干燥得到34.1g类白色固体化合物(1),收率以氟比洛芬计算为38.3%。实施例3:氟比洛芬酰溴与丙泊酚钠盐反应制备本发明化合物(1)A)取34.2g氟比洛芬(0.14mol)加入250mL干燥的三口瓶中,加入120mL四氢呋喃;搅拌;冰浴控制温度在0-5℃,优选为3℃,缓慢滴加20mL三溴氧磷,滴毕后缓慢升温至室温,搅拌反应3h,进行TLC反应,反应完毕后减压回收过量的三溴氧磷,得到浅黄色油状物,将上述浅黄色油状物溶解于100mL二氯甲烷中得到含酰溴的二氯甲烷溶液;B)向500mL三口烧瓶中加入24.9g丙泊酚(0.14mol)、3.6g氢化钠(0.15mol)和300mL四氢呋喃,在室温下搅拌4h;将上述体系减压浓缩干燥后,加入150mL丁酮搅拌8min,过滤除去不溶物,滤液减压浓缩干燥得到浅黄色丙泊酚钠盐;C)将上述的丙泊酚钠盐用100mL二氯甲烷溶解,转移至500mL干燥的三口瓶中,加入25mL吡啶,搅拌;控温10℃,将步骤A)得到的含酰溴的二氯甲烷溶液缓慢滴加至体系中,滴毕升温至室温,搅拌反应3h后停止反应,将体系过滤,滤液分别用100mL×3次5%碳酸钠水溶液和100mL×3次饱和盐水溶液洗涤,有机相用无水硫酸钠干燥后,减压浓缩干燥得到浅黄色固体,过硅胶柱,用淋洗液乙酸乙酯-石油醚(V/V=1∶15)淋洗,分离纯化收集主馏分,减压浓缩得到20.8g类白色固体化合物(1),收率以氟比洛芬计算为36.7%。实施例4:氟比洛芬酰氯与丙泊酚的醚醇反应制备本发明化合物(2)A)取44.0g氟比洛芬(0.18mol)加入500mL干燥的三口瓶中,加入150mL三氯甲烷;搅拌,冰浴控制温度在0-5℃,优选为3℃,缓慢滴加24.4mL草酰氯,滴毕后缓慢升温至20℃,搅拌反应3h;进行TLC反应,反应完毕后减压回收过量的草酰氯得到浅黄色油状物;取上述浅黄色油状物溶解于120mL三氯甲烷中得到含氟比洛芬酰氯的三氯甲烷溶液;B)向500mL三口烧瓶中加入32.0g丙泊酚(0.18mol)、8.0g氢氧化钠(0.20mol)和300mL甲苯,搅拌,加热升温至110℃进行回流反应3h,采用分水器将反应产生的水不断分离出。当分水器不再有水分出时,停止反应;将体系转移至单口瓶中进行减压浓缩除去溶剂甲苯,得到浅黄色丙泊酚钠盐粗品;将粗品用150mL丁酮搅拌6min,过滤除去不溶物,滤液减压浓缩干燥得到浅黄色丙泊酚钠盐;将上述得到的丙泊酚钠盐用250mL乙酸乙酯溶解,转移至500mL干燥的三口瓶中,加入37.8g2-碘乙醇(0.22mol)搅拌,加热升温至77℃回流反应5h,进行TLC反应,反应完毕后停热降温;将上述体系过滤,滤液分别用150mL×3次水和150mL×3次饱和NaCl水溶液洗涤,有机相用无水NaSO4干燥后,减压浓缩得浅黄色粘稠物化合物(乙二醇单丙泊酚醚即丙泊酚的醚醇);C)将上述所得的丙泊酚的醚醇用150mL二氯甲烷溶解,转移至500mL干燥的三口瓶中,加入25mL吡啶,搅拌;控制温度在0-10℃,优选为5℃,将上述步骤A)得到的含酰氯的三氯甲烷溶液缓慢滴加至体系中,滴毕升温至室温,搅拌反应3h后停止反应,将体系过滤,滤液分别用150mL×3次5%碳酸氢钠水溶液和150mL×3次饱和盐水溶液洗涤,有机相用无水硫酸镁干燥后,减压浓缩干燥得到浅黄色固体,过硅胶柱,用淋洗液乙酸乙酯-石油醚(V/V=1∶15)淋洗,分离纯化收集主馏分,减压浓缩干得到25.7g类白色固体化合物(2),收率以氟比洛芬计算为31.8%。实施例5:制备本发明化合物(3)按所述相同的步骤重复进行实施例4,但是步骤B)中的2-碘乙醇改为3-碘丙醇(0.22mol),3-碘丙醇(0.22mol)的用量为40.9g;得到29.3g类白色固体化合物(3),收率以氟比洛芬计算为35.2%。实施例6:制备本发明化合物(4)按所述相同的步骤重复进行实施例4,但是步骤B)中的2-碘乙醇改为4-溴丁醇(0.22mol),4-溴丁醇(0.22mol)的用量为33.7g;得到28.6g类白色固体化合物(4),收率以氟比洛芬计算为33.3%。实施例7:含20毫克化合物(1)的片剂制备方法:先将上述化合物(1)、乳糖及玉米淀粉混合均匀,加入浓度7-10%聚乙烯吡咯烷酮水溶液,优选为8%,制成湿颗粒;将上述湿颗粒干燥,加入硬脂酸镁,搅拌,使之混合均匀,将该混合物压制成直径为5毫米的片剂,即得。实施例8:含75毫克化合物(1)的胶囊成分重量(毫克)化合物(1)75.0毫克干玉米淀粉154.0毫克乳糖粉65.0毫克硬脂酸镁5.0毫克制备方法:将化合物(1)用乳糖粉研磨,往所得研磨物加入干玉米淀粉和硬脂酸镁的混合物,边加入边强烈搅拌,将得到的粉末混合物以胶囊装填机装入3号硬明胶胶囊内。实施例9:含有化合物(1)脂肪乳剂的制备成分w/v%化合物(1)1精炼大豆油10精制蛋黄卵磷脂1.2甘油0.2制备方法:把精炼大豆油(供注射用)加至油相罐,加热至40℃-80℃,优选为60℃时投入化合物(1)和精炼蛋黄卵磷脂,开启剪切机,剪切机速度为3000转/分,剪切至全部溶解;在水相罐中加入100ml注射用水,投入甘油,在50℃-60℃,优选为55℃下搅拌均匀,加入氢氧化钠,搅拌至完全溶解,控制pH在10-11范围内,优选地,控制pH为10,然后在氮气的环境中将油相与水相混合,使用高压均质机在20000-30000转/分钟的转速下乳化10-30分钟,优选为在25000转/分钟的转速下乳化20分钟;然后灌封成20mL/瓶的药液,在121℃的条件下高压蒸汽灭菌15分钟,即得。实施例10:化合物(2)脂肪乳剂的制备成分w/v%化合物(2)1甘油5中链甘油三酯5精制蛋黄卵磷脂1.2制备方法参考实施例9。本发明实施例所得化合物(1)-(4)的理化参数和化学结构鉴定表2本发明实施例所得化合物(1)-(4)元素分析结果表3本发明实施例所得化合物(1)-(4)1H-NMR数据由表2-3可知,本发明实施例所得化合物的元素分析结果中C、H、O数值与理论值一致,1H-NMR数据中相应的化学位移、H的数目与其理论结构相吻合。表明本发明实施例化合物(1)-(4)为目标化合物。化合物(1)的安全性评价研究对实施例9所得的化合物(1)脂肪乳剂(规格:5mL:50mg)的溶血性、刺激性和过敏性检测进行检测,分别进行了新西兰兔体外溶血试验、新西兰兔血管刺激性试验、豚鼠全身主动过敏性试验和大鼠被动皮肤过敏性试验。结论显示:化合物(1)脂肪乳剂浓度为10mg/mL时,体外对新西兰兔红细胞无溶血作用,没有引起红细胞凝聚;对兔耳缘静脉滴注给药3天,每天1次用量0.5ml/kg时,兔血管未见明显刺激性反应;化合物(1)脂肪乳剂低剂量组(2.5mg/只)、高剂量组(5mg/只)对豚鼠全身主动过敏反应均为阴性;化合物(1)脂肪乳剂低剂量组(2.5mg/只)、高剂量组(5mg/只)对SD大鼠被动皮肤过敏反应均为阴性。临床药效学实验初步结果显示,化合物(1)脂肪乳剂的镇痛镇静效果和术前使用氟比洛芬再注射丙泊酚的一致,均能明显减轻丙泊酚注射痛,并且具有起效迅速且作用时间长等优点。由于已经通过以上较佳实施例描述了本发明,在本发明的精神和/或范围内,任何针对本发明的替换/或组合来实施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都是显而易见的,且包含在本发明之中。当前第1页1 2 3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