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杀鲑气单胞菌特异性引物及其在大菱鲆养殖过程中的应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767336阅读:373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病原微生物检测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大菱鲆养殖过程中常见的致病菌:杀鲑气单胞菌(Aeromonassalmonicida)的PCR检测方法。
背景技术
:有“多宝鱼”之称的大菱鲆已被引进我国长达10年之久,凭借其优良的苗种,先进的创新模式和工业化养殖的潮流,逐渐成为全国引人注目的重要养鱼工业。这一全新产业的发展,对我国的水产经济拉动均有很大作用,并为我国北方沿海城市工业化养鱼的纵向发展奠定了雄厚的理论和实践基础。然而随着养殖规模的快速增长,养殖密度的增加,以及水体环境的恶化,一系列的疾病也随之而来。近年来在大菱鲆养殖过程中细菌性疾病的急剧爆发严重影响并制约了我国大菱鲆养殖产业的健康发展,给养殖户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技术实现要素: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对杀鲑气单胞菌具有特异性强且灵敏性高的特异性引物。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在大菱鲆养殖过程中,可快速鉴定致病源,为养殖户挽回经济损失的大菱鲆养殖过程中杀鲑气单胞菌的PCR检测方法。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杀鲑气单胞菌特异性引物,所述的杀鲑气单胞菌特异性引物由上游引物F和下游引物R构成;所述的上游引物F的序列为:GGGCTCGCTATGACCAGTAT;所述的下游引物R的序列为:GAGTGACCTTGAGCTTGACG。优选的,上述的一种杀鲑气单胞菌特异性引物,所述的杀鲑气单胞菌为Aeromonassalmonicida。一种大菱鲆养殖过程中杀鲑气单胞菌的PCR检测方法,方法如下:1)提取大菱鲆病灶部位细菌的总DNA;2)以所提取的DNA为模板,采用上述的杀鲑气单胞菌特异性引物,进行PCR扩增;3)根据PCR扩增产物的琼脂糖凝胶呈像结果判断大菱鲆是否被杀鲑气单胞菌感染;如果琼脂糖凝胶呈现结果有708bp条带产生,则大菱鲆被杀鲑气单胞菌感染,否则没有被感染。上述的一种大菱鲆养殖过程中杀鲑气单胞菌的PCR检测方法:PCR反应条件:第一阶段:94℃1min;第二阶段:94℃30s,60℃1min,72℃30s;30循环;第三阶段:72℃2min;第四阶段:4℃保存。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1.本发明,设计的杀鲑气单胞菌特异性引物,能有效从各常见致病菌株中区分出杀鲑气单胞菌,表现出很强的特异性。2.本发明,设计的杀鲑气单胞菌特异性引物,灵敏性高,可有效检出养殖过程中的杀鲑气单胞菌,其最低检测浓度可达到10-4ng/ul。3.本发明,所提供的在大菱鲆养殖过程中杀鲑气单胞菌的PCR检测方法,使得养殖过程中杀鲑气单胞菌的检测更为简便。在大菱鲆养殖过程中,一旦有被杀鲑气单胞菌感染的风险,即能够做到快速鉴定致病源,为养殖户挽回大量损失。本发明的检测方法可有效检出大菱鲆养殖过程中的高危致病菌杀鲑气单胞菌,经验证此检测方法特异性强,灵敏度高。该检测方法的确立为今后大菱鲆养殖过程中高发致病菌的检测和分析提供了必要的理论依据和完善的方法体系,不仅为今后大菱鲆养殖产业的健康发展做出了贡献,同时为促进我国养殖产业的规模化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附图说明图1是杀鲑气单胞菌特异性引物Sa的PCR反应条件优化;其中,M:MarkerDL2000,1-6:退火温度分别为55,56,57,58,59,60℃。图2是杀鲑气单胞菌特异性引物Sa的特异性验证;其中,1.Aeromonasbivalvium;2.Aeromonascaviae;3-4.Aeromonashydrophila;5.Aeromonasjandaei;6.Aeromonassalmonicida;7.Aeromonasschubertii;8.Aeromonassobria;9.Aeromonasveronii;10.Pseudomonasaeruginosa;11.Pseudomonasfragi;12.Pseudomonasgessardii;13.Pseudomonashelmanticensis;14.Pseudomonaskilonensis;15.Pseudomonasmarginalis;16.Vibrioalginolyticus;17.Vibriocyclitrophicus;18.Vibriogigantis;M:MarkerDL2000。图3是杀鲑气单胞菌特异性引物Sa的PCR反应灵敏性验证。其中,M:MarkerDL2000,1-5:模板浓度分别为100,10-1,10-2,10-3,10-4ng/ul。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的实施例将对本发明予以进一步的说明,但并不因此而限制本发明。实施例1一种杀鲑气单胞菌特异性引物(一)杀鲑气单胞菌特异性引物的设计本实施例针对菌种杀鲑气单胞菌Aeromonassalmonicida的dnaJ基因,利用MEGA6软件,设计出对杀鲑气单胞菌Aeromonassalmonicida具有特异性强且灵敏性高的一对特异性引物Sa,该杀鲑气单胞菌特异性引物的具体信息如表1所示。表1(二)杀鲑气单胞菌特异性引物最佳PCR反应条件的探索1、待试菌株DNA的提取使用Ezup柱氏基因组DNA抽提试剂盒(细菌),提取杀鲑气单胞菌(Aeromonassalmonicida)菌种的DNA,具体步骤如下:1.1)取1ml过夜培养的含有菌种杀鲑气单胞菌(Aeromonassalmonicida)的菌液,加入1.5ml离心管中,室温8000rmp离心1min,弃上清,收集菌体,加入180ulBufferDigestion,再加入20ulProteinaseK溶液,震荡混匀。56℃水浴1h至细胞完全裂解。水浴过程中,每10分钟颠倒混匀一次,促进细胞裂解。1.2)加入200ulBufferBD,充分颠倒混匀。加入BufferBD后,如有沉淀产生,可70℃水浴10分钟。1.3)加入200ul的无水乙醇,充分颠倒混匀。加入无水乙醇后可能产生半透明纤维状悬浮物,不影响DNA的提取和应用。1.4)将吸附柱放入收集管中,用移液器将步骤1.3)获得的溶液和半透明纤维状悬浮物全部加入吸附柱中,静置2min,在12000rmp室温离心1min,倒掉收集管中的废液。1.5)将吸附柱重新放回收集管,加入500ulPWSolution,10000rmp离心30s,倒掉滤液。1.6)将吸附柱重新放回收集管,加入500ulWashSolution,10000rmp离心30s,倒掉滤液。1.7)将吸附柱重新放回收集管中,于12000rmp室温离心2min,弃去残留的WashSolution。将吸附柱打开盖子于室温放置数分钟,以彻底晾干吸附材料中残留的WashSolution,WashSolution的残留会影响基因组DNA的产量和后续的实验。1.8)取出吸附柱,放入一个新的1.5ml离心管中,加入50-100ulCEBuffer静置3min,12000rmp室温离心2min,收集DNA溶液,即为杀鲑气单胞菌(Aeromonassalmonicida)的DNA。提取的DNA可立即进行下一步实验或-20℃保存。2、杀鲑气单胞菌特异性引物最佳退火温度的探索以杀鲑气单胞菌的DNA为模板做PCR扩增,并将目的引物的退火温度范围分别设置为55-60℃,PCR扩增产物在2%琼脂糖1×TAE缓冲系统中电泳,每孔加样5ul,用凝胶成像系统观察并摄影记录,根据PCR后的凝胶电泳结果确定各引物最佳退火温度。具体PCR反应条件和体系如表2所示,结果如图1。表2目的引物最佳PCR反应探索条件由图1可见,温度对该引物的特异性结合有着比较大的影响,温度越高越利于其特异性结合,当退火温度达到60℃时,其特异性扩增条带亮度及清晰度达到最佳,故确定最佳退火温度为60℃。(三)杀鲑气单胞菌特异性引物的特异性探索1、待试菌株DNA的提取使用Ezup柱氏基因组DNA抽提试剂盒(细菌),分别提取如表3所示的不同菌种的DNA,具体步骤如上述(二)中步骤1。2、特异性探索分别以表3中,不同菌种的DNA为模板做PCR扩增,具体PCR反应条件和体系如表4所示,PCR后的凝胶电泳结果如图2所示。表3待试菌株如下:表4目的引物最佳PCR反应条件由图2可见,该特异性引物在气单胞菌属内,以及假单胞菌和弧菌属内均表现出很强的特异性,只能和目的菌株杀鲑气单胞菌产生特异性扩增,而未和非目的菌株产生特异性扩增。故可见其表现出很强的特异性。(四)杀鲑气单胞菌特异性引物的灵敏性的探索1、待试菌株DNA的提取使用Ezup柱氏基因组DNA抽提试剂盒(细菌),提取杀鲑气单胞菌(Aeromonassalmonicida)菌种的DNA,具体步骤如上述(二)中步骤1。2、灵敏性的探索将杀鲑气单胞菌的DNA浓度调至10ng/ul,并且依次稀释为100、10-1、10-2、10-3、10-4ng/ul,分别取2ulDNA作为PCR反应模板,具体PCR反应条件和体系如表5所示,PCR后的凝胶电泳结果如图3所示。表5目的引物最佳PCR反应探索条件由图3可见,该引物在杀鲑气单胞菌DNA浓度为100、10-1、10-2、10-3、10-4ng/ul时均可产生特异性扩增,其最低检测浓度可达到10-4ng/ul。实施例2一种大菱鲆养殖过程中杀鲑气单胞菌的PCR检测方法方法如下:1、提取大菱鲆病灶部位细菌的总DNA;将其病灶处组织用1ml无菌水反复冲洗,至少三次,然后收集液体,使用Ezup柱氏基因组DNA抽提试剂盒(细菌),提取大菱鲆病灶部位细菌的总DNA,具体步骤如上述实例1中(二)的步骤1。2、以DNA为模板,采用实施例1所述的杀鲑气单胞菌特异性引物,利用PCR方法扩增,得到PCR产物;上游引物F:GGGCTCGCTATGACCAGTAT下游引物R:GAGTGACCTTGAGCTTGACGPCR反应条件:第一阶段:94℃1min;第二阶段:94℃30s,60℃1min,72℃30s;30循环;第三阶段:72℃2min;第四阶段:4℃保存。3、PCR扩增产物在2%琼脂糖1×TAE缓冲系统中电泳,每孔加样5ul,用凝胶成像系统观察并摄影记录。4、判断标准:根据PCR扩增产物的琼脂糖凝胶呈像结果判断大菱鲆是否被杀鲑气单胞菌感染;如果琼脂糖凝胶呈现结果有708bp条带产生,则大菱鲆被杀鲑气单胞菌感染,否则没有被感染。制作感染杀鲑气单胞菌的大菱鲆模型,然后对该特异性引物进行多次测试,测试结果表明使用该引物进行杀鲑气单胞菌结果准确性高;其中感染杀鲑气单胞菌的21尾大菱鲆检测率为100%,未感染杀鲑气单胞就的12尾大菱鲆的未检出率也为100%,综上所述,该特异性引物可准确检出杀鲑气单胞就,检测结果准确率达到100%。当前第1页1 2 3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