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种采用连续离子交换色谱技术分离核苷酸的工艺,其特征在于,RNA酶解液经脱色预处理后,采用三区式两步骤的连续离子交换色谱分离四种5’-核苷酸UMP、GMP、CMP和AMP。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采用连续离子交换色谱技术分离核苷酸的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RNA酶解液为RNA经过核酸酶P1酶解得到的溶液。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采用连续离子交换色谱技术分离核苷酸的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酶解液脱色预处理采用脱色树脂柱进行脱色处理。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采用连续离子交换色谱技术分离核苷酸的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脱色树脂为吸附型树脂SX-1。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采用连续离子交换色谱技术分离核苷酸的工艺,其特征在于,采用三区式两步骤的连续离子交换色谱分离四种5’-核苷酸为利用7~25根装有凝胶型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柱的连续分离装置分离四种5’-核苷酸。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利用连续离子交换色谱技术分离核苷酸的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凝胶型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以聚苯乙烯二乙烯基苯为骨架,磺酸基为功能基团。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利用连续离子交换色谱技术分离核苷酸的工艺,其特征在于,当连续分离装置中树脂柱数量为7根时,采用三区式两步骤的连续离子交换色谱分离四种5’-核苷酸的方法包括循环操作的两个步骤:
步骤1:
7根树脂柱分为吸附区、解吸区和再生区三个区,其中,吸附区为1根树脂柱,解吸区为2根树脂柱,再生区为4根树脂柱;
吸附区:按0.02~0.05g 5’-核苷酸/g湿树脂的上样量吸附预处理后的酶解液,大部分UMP未被树脂柱吸附而流出,吸附完成后,用水洗脱树脂柱,水洗脱初期剩余UMP被快速洗出,随后部分GMP也被洗出同时与UMP完全分离,水洗脱过程持续到CMP即将流出为止;
解析区:两根树脂柱独立设置,分别用稀碱洗脱两根树脂柱,分别得到AMP和CMP;
再生区:四根树脂柱独立设置,分别通入碱、水、酸、水进行再生;
步骤2:
7根树脂柱分为解吸区和再生区两个区,其中,解吸区为2根树脂柱,再生区为5根树脂柱;
步骤1中再生区的最后一根树脂柱切换到步骤1中吸附区的树脂柱之后与其串联,形成步骤2中的解吸区;步骤1中解吸区的两根树脂柱同时切换到步骤1中的再生区,串联后作为步骤2中再生区的第一根和第二根树脂柱;
解吸区:两根树脂柱串联,通入水洗脱,步骤1中未洗脱完全的剩余GMP完全洗出,通入水洗脱至两根树脂柱中的第一根树脂柱内完全为AMP,第二根树脂柱中完全是CMP;
再生区:串联的两个树脂柱通入碱,其余树脂柱依旧独立,分别通入水、酸、水进行再生;
将步骤2中解吸区中的两根串联的树脂柱分开,切换至步骤1中解析区;步骤2中再生区的最后一根树脂柱切换到步骤1中的吸附区,同时将再生区串联的树脂柱分开;
循环进行步骤1和步骤2;
保证所有树脂柱同步切换,同时再生区按照碱-水-酸-水的方向进行切换。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利用连续离子交换色谱技术分离核苷酸的工艺,其特征在于,当连续分离装置中树脂柱数量为8~25根时,采用三区式两步骤的连续离子交换色谱分离四种5’-核苷酸的方法包括循环操作的两个步骤:
步骤1:
树脂柱分为吸附区、解吸区和再生区三个区,其中,吸附区为1根树脂柱,解吸区为3根以上的树脂柱,再生区为4根以上的树脂柱;
吸附区:按0.02~0.05g 5’-核苷酸/g湿树脂的上样量吸附预处理后的酶解液,大部分UMP未被树脂柱吸附而流出,吸附完成后,用水洗脱树脂柱,水洗脱初期剩余UMP被快速洗出,随后部分GMP也被洗出同时与UMP完全分离,水洗脱过程持续到CMP即将流出为止;
解析区:3根以上的树脂柱串联,用稀碱洗脱,在倒数第二根树脂柱出口处安装三通阀,使得倒数第二根树脂柱流出液中一半流出收集AMP,另外一半流入最后一根树脂柱,最后一根树脂柱出口收集CMP;
再生区:4根树脂柱独立设置,分别通入碱、水、酸、水进行再生;超过4根的树脂柱则并入碱、水、酸再生的任一环节与该环节中的其他树脂柱串联;
步骤2:
树脂柱分为解吸区和再生区两个区,其中,再生区中树脂柱数量不变;其余树脂柱为解吸区;
步骤1中再生区的最后一根树脂柱切换到步骤1中吸附区的树脂柱之后与其串联,形成步骤2中的解吸区的第一部分;步骤1中解吸区的第一根树脂柱同时切换到步骤1中的再生区,作为步骤2中再生区的第一根树脂柱;步骤1中解析区的第二根及与其串联的之后的树脂柱依旧保持串联,作为步骤2中解吸区的第二部分;步骤2中解析区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独立处理;
解吸区:
第一部分,通入水洗脱,将步骤1中未洗脱完全的剩余GMP完全洗出,通入水洗脱至两根树脂柱中的第一根树脂柱内完全为AMP,第二根树脂柱中完全是CMP;
第二部分,通入稀碱洗脱至最后一根树脂柱中无AMP流出,并且在最后一根树脂柱出口收集AMP;
再生区:4根树脂柱独立设置,分别通入碱、水、酸、水进行再生;超过4根的树脂柱则并入碱、水、酸再生的任一环节与该环节中的其他树脂柱串联;
将步骤2中解吸区第二部分第一根树脂柱切换至步骤2中的再生区作为步骤1中再生区的第一根树脂柱;步骤2中再生区的最后一根树脂柱切换到步骤1中的吸附区;步骤2中解吸区第二部分的第二根树脂柱与解吸区第一部分的树脂柱串联,作为步骤1中的解吸区;
循环进行步骤1和步骤2;
保证所有树脂柱同步切换,同时再生区按照碱-水-酸-水的方向进行切换。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利用连续离子交换色谱技术分离核苷酸的工艺,其特征在于,解吸区中所述的稀碱为浓度为0.05~0.50mol/L的氢氧化钠水溶液。
10.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利用连续离子交换色谱技术分离核苷酸的工艺,其特征在于,再生区中所述的酸为浓度为0.80~1.50mol/L的盐酸水溶液;所述的碱为浓度为0.80~1.50mol/L的氢氧化钠水溶液。
11.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利用连续离子交换色谱技术分离核苷酸的工艺,其特征在于,吸附区,吸附流速为0.2~2.5BV/h;解吸区,解吸流速为1.5~5.5BV/h;再生区,再生流速为0.3~3.5BV/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