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水拉伸强度高聚苯乙烯电缆材料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641024阅读:258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电缆材料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防水拉伸强度高聚苯乙烯电缆材料。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电缆制品的广泛应用,电缆材料的需求量也逐渐增加。目前很多企业利用废旧聚乙烯来生产电缆材料,同时为了适应不同的工作环境和使用需求,所以会对电缆材料进行改进性能,但只具有单一的功能的电缆材料在现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市场中,越来越凸显出劣势。因此需要对电缆材料进行改性,使其具有不止一种特性,从而增强在市场的竞争力。

现有技术中利用改性聚苯乙烯电缆材料所生产出的电缆材料抗拉强度小、抗冲击力弱、防水性能差,从而影响使用范围。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背景技术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出了一种防水拉伸强度高聚苯乙烯电缆材料,耐高温、耐老化性能优异,耐水性能优秀,力学性能极好。

本发明提出的一种防水拉伸强度高聚苯乙烯电缆材料,其原料按重量份包括:聚苯乙烯20-28份,聚醚酮5-12份,氯磺化聚乙烯2-6份,聚乙烯1-3份,改性棉纤维1-3份,玻璃微珠5-12份,锑酸钠3-6份,磷灰石1-4份,陶瓷微球2-6份,液体古马隆树脂1-3份,邻苯二甲酸二异壬酯1-2份,己二酸丙二醇酯1-2份,亚磷酸三苯酯1-2份,磷酸三苯酯1-2份,交联剂1-2份,稳定剂1-2份,抗氧剂0.5-1.2份,抗静电剂1-3份。

优选地,改性棉纤维采用如下工艺制备:将硅溶胶置于水浴中,搅拌状态下滴加六甲基二硅氮烷,滴加完全后,继续搅拌,真空干燥至恒重,粉碎得到预处理硅溶胶;将棉纤维、氢氧化钠溶液混合搅拌,升温,加入亚硫酸钠搅拌得到预处理棉纤维;向预处理棉纤维中加入甲醛、预处理硅溶胶搅拌,冷却至室温,喷雾干燥得到改性棉纤维。

优选地,改性棉纤维采用如下工艺制备:将硅溶胶置于温度为60-70℃水浴中,硅溶胶的pH值为3.5-4.5,搅拌状态下滴加六甲基二硅氮烷,搅拌速度为400-500r/min,滴加完全后,继续搅拌1-2h,80-88℃真空干燥至恒重,粉碎得到预处理硅溶胶;将棉纤维、氢氧化钠溶液混合搅拌40-50min,搅拌温度为55-65℃,升温至120-130℃,加入亚硫酸钠搅拌1-3h,得到预处理棉纤维;向预处理棉纤维中加入甲醛、预处理硅溶胶搅拌2-5h,冷却至室温,喷雾干燥得到改性棉纤维。

优选地,改性棉纤维采用如下工艺制备:按重量份将40-60份浓度为10-12wt%的硅溶胶置于温度为60-70℃水浴中,硅溶胶的pH值为3.5-4.5,搅拌状态下滴加20-28份六甲基二硅氮烷,搅拌速度为400-500r/min,滴加完全后,继续搅拌1-2h,80-88℃真空干燥至恒重,粉碎得到预处理硅溶胶;按重量份将2-8份棉纤维、25-35份浓度为1-1.6mol/L的氢氧化钠溶液混合搅拌40-50min,搅拌温度为55-65℃,升温至120-130℃,加入1-2份亚硫酸钠搅拌1-3h,得到预处理棉纤维;按重量份向14-20份预处理棉纤维中加入5-10份甲醛、2-7份预处理硅溶胶搅拌2-5h,冷却至室温,喷雾干燥得到改性棉纤维。

优选地,聚苯乙烯、聚醚酮、氯磺化聚乙烯、聚乙烯、改性棉纤维的重量比为22-26:6-10:3-5:1.5-2.5:1.5-2.5。

优选地,改性棉纤维、玻璃微珠、锑酸钠、磷灰石、陶瓷微球、液体古马隆树脂、邻苯二甲酸二异壬酯的重量比为1.5-2.5:8-10:4-5:2-3:3-5:1.5-2.5:1.2-1.8。

优选地,其原料按重量份包括:聚苯乙烯22-26份,聚醚酮6-10份,氯磺化聚乙烯3-5份,聚乙烯1.5-2.5份,改性棉纤维1.5-2.5份,玻璃微珠8-10份,锑酸钠4-5份,磷灰石2-3份,陶瓷微球3-5份,液体古马隆树脂1.5-2.5份,邻苯二甲酸二异壬酯1.2-1.8份,己二酸丙二醇酯1.3-1.7份,亚磷酸三苯酯1.4-1.6份,磷酸三苯酯1.3-1.7份,交联剂1.4-1.8份,稳定剂1.6-1.8份,抗氧剂0.6-1份,抗静电剂1.5-2.5份。

本发明采用常规制备工艺制得。

本发明的改性棉纤维中,利用分子间脱水反应将六甲基二硅氮烷中的-Si(CH3)3基团接枝到硅溶胶分子上,硅溶胶表面布满-Si(CH3)3基团,疏水性能好,还可有效提高二氧化硅与预处理棉纤维间亲和性;而棉纤维碱化后经磺化、缩合,其耐高温、耐酸碱性极好,再经亚硫酸钠蒸煮,形成大量酚羟基,与预制料的结合力强,综合作用使改性棉纤维热稳定性好,防水性能优异;本发明采用改性棉纤维与聚苯乙烯、聚醚酮、氯磺化聚乙烯、聚乙烯相容性好,不易迁移及析出,综合作用使本发明的力学性能极好,而且耐高温、耐老化性能优异;而改性棉纤维、玻璃微珠、锑酸钠、磷灰石、陶瓷微球配合,在液体古马隆树脂、邻苯二甲酸二异壬酯的作用下,与聚苯乙烯、聚醚酮、氯磺化聚乙烯、聚乙烯分散性好,可有效分散在聚苯乙烯、聚醚酮、氯磺化聚乙烯、聚乙烯表面,相互间结合程度高,缝隙极小,使本发明的耐水性能、耐老化性能与力学性能进一步增强。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说明。

实施例1

本发明提出的一种防水拉伸强度高聚苯乙烯电缆材料,其原料按重量份包括:聚苯乙烯20份,聚醚酮12份,氯磺化聚乙烯2份,聚乙烯3份,改性棉纤维1份,玻璃微珠12份,锑酸钠3份,磷灰石4份,陶瓷微球2份,液体古马隆树脂3份,邻苯二甲酸二异壬酯1份,己二酸丙二醇酯2份,亚磷酸三苯酯1份,磷酸三苯酯2份,交联剂1份,稳定剂2份,抗氧剂0.5份,抗静电剂3份。

实施例2

本发明提出的一种防水拉伸强度高聚苯乙烯电缆材料,其原料按重量份包括:聚苯乙烯28份,聚醚酮5份,氯磺化聚乙烯6份,聚乙烯1份,改性棉纤维3份,玻璃微珠5份,锑酸钠6份,磷灰石1份,陶瓷微球6份,液体古马隆树脂1份,邻苯二甲酸二异壬酯2份,己二酸丙二醇酯1份,亚磷酸三苯酯2份,磷酸三苯酯1份,交联剂2份,稳定剂1份,抗氧剂1.2份,抗静电剂1份。

改性棉纤维采用如下工艺制备:将硅溶胶置于水浴中,搅拌状态下滴加六甲基二硅氮烷,滴加完全后,继续搅拌,真空干燥至恒重,粉碎得到预处理硅溶胶;将棉纤维、氢氧化钠溶液混合搅拌,升温,加入亚硫酸钠搅拌得到预处理棉纤维;向预处理棉纤维中加入甲醛、预处理硅溶胶搅拌,冷却至室温,喷雾干燥得到改性棉纤维。

实施例3

本发明提出的一种防水拉伸强度高聚苯乙烯电缆材料,其原料按重量份包括:聚苯乙烯22份,聚醚酮10份,氯磺化聚乙烯3份,聚乙烯2.5份,改性棉纤维1.5份,玻璃微珠10份,锑酸钠4份,磷灰石3份,陶瓷微球3份,液体古马隆树脂2.5份,邻苯二甲酸二异壬酯1.2份,己二酸丙二醇酯1.7份,亚磷酸三苯酯1.4份,磷酸三苯酯1.7份,交联剂1.4份,稳定剂1.8份,抗氧剂0.6份,抗静电剂2.5份。

改性棉纤维采用如下工艺制备:按重量份将60份浓度为10wt%的硅溶胶置于温度为70℃水浴中,硅溶胶的pH值为3.5-4.5,搅拌状态下滴加20份六甲基二硅氮烷,搅拌速度为500r/min,滴加完全后,继续搅拌1h,88℃真空干燥至恒重,粉碎得到预处理硅溶胶;按重量份将2份棉纤维、35份浓度为1mol/L的氢氧化钠溶液混合搅拌50min,搅拌温度为55℃,升温至130℃,加入1份亚硫酸钠搅拌3h,得到预处理棉纤维;按重量份向14份预处理棉纤维中加入10份甲醛、2份预处理硅溶胶搅拌5h,冷却至室温,喷雾干燥得到改性棉纤维。

实施例4

本发明提出的一种防水拉伸强度高聚苯乙烯电缆材料,其原料按重量份包括:聚苯乙烯26份,聚醚酮6份,氯磺化聚乙烯5份,聚乙烯1.5份,改性棉纤维2.5份,玻璃微珠8份,锑酸钠5份,磷灰石2份,陶瓷微球5份,液体古马隆树脂1.5份,邻苯二甲酸二异壬酯1.8份,己二酸丙二醇酯1.3份,亚磷酸三苯酯1.6份,磷酸三苯酯1.3份,交联剂1.8份,稳定剂1.6份,抗氧剂1份,抗静电剂1.5份。

改性棉纤维采用如下工艺制备:按重量份将40份浓度为12wt%的硅溶胶置于温度为60℃水浴中,硅溶胶的pH值为3.5-4.5,搅拌状态下滴加28份六甲基二硅氮烷,搅拌速度为400r/min,滴加完全后,继续搅拌2h,80℃真空干燥至恒重,粉碎得到预处理硅溶胶;按重量份将8份棉纤维、25份浓度为1.6mol/L的氢氧化钠溶液混合搅拌40min,搅拌温度为65℃,升温至120℃,加入2份亚硫酸钠搅拌1h,得到预处理棉纤维;按重量份向20份预处理棉纤维中加入5份甲醛、7份预处理硅溶胶搅拌2h,冷却至室温,喷雾干燥得到改性棉纤维。

实施例5

本发明提出的一种防水拉伸强度高聚苯乙烯电缆材料,其原料按重量份包括:聚苯乙烯24份,聚醚酮8份,氯磺化聚乙烯4份,聚乙烯2份,改性棉纤维2份,玻璃微珠9份,锑酸钠4.5份,磷灰石2.3份,陶瓷微球4份,液体古马隆树脂2份,邻苯二甲酸二异壬酯1.5份,己二酸丙二醇酯1.5份,亚磷酸三苯酯1.5份,磷酸三苯酯1.5份,交联剂1.6份,稳定剂1.7份,抗氧剂0.8份,抗静电剂2份。

改性棉纤维采用如下工艺制备:将硅溶胶置于温度为65℃水浴中,硅溶胶的pH值为3.5-4.5,搅拌状态下滴加六甲基二硅氮烷,搅拌速度为450r/min,滴加完全后,继续搅拌1.5h,84℃真空干燥至恒重,粉碎得到预处理硅溶胶;将棉纤维、氢氧化钠溶液混合搅拌45min,搅拌温度为60℃,升温至125℃,加入亚硫酸钠搅拌2h,得到预处理棉纤维;向预处理棉纤维中加入甲醛、预处理硅溶胶搅拌3.5h,冷却至室温,喷雾干燥得到改性棉纤维。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及其发明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