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塑料包装原材料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稀土改性塑料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塑料工业的迅猛发展,塑料制品以广泛应用于生产和人民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在塑料中加入稀土,能够提高塑料的性能,使稀土改性塑料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机械性能等。
但现有的在塑料中添加稀土的方法,一是将稀土化合物作为掺杂剂分散于聚合物中,制成以掺杂方式存在的掺杂型稀土聚合物,二是将稀土金属元素以键合的方式存在于高分子中,形成键合型稀土聚合物。但是掺杂型稀土聚合物主要为物理混合,与高分子材料的相容性差,容易发生相分离,影响材料性能,导致强度受损等;键合型稀土聚合物的制备工艺繁杂,不利用工业化生产,大大限制了稀土在塑料领域的应用范围。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稀土改性塑料及其制备方法,所述稀土改性塑料稀土与塑料的相容性好,并且机械性能优良。
一种稀土改性塑料,其按重量份数包括以下组分:聚丙烯100份、填充料30-40份、稀土有机配合物5-10份和增强剂5-10份;所述稀土有机配合物为以铈为核心的金属有机骨架。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的稀土改性塑料,将稀土通过稀土有机配合物的形式加入,使稀土通过有机配合物与塑料基材相互混合,提高稀土元素与聚合物的相容性,避免稀土脱离塑料造成的相分离等;并且本发明通过金属有机骨架的形式引入稀土,利用金属有机骨架的多孔性,使高分子链穿入孔中,诱导高分子链的排布,增加高分子链与稀土有机配合物的缠结程度,进一步避免稀土的脱离,提高塑料的抗冲击强度等机械性能及耐热稳定性。
进一步地,所述填充料为滑石粉、硫酸钡、碳酸钙、珍珠岩、硅灰石、水滑石中的一种或几种的混合物。所述填充料能够使所述塑料在使用过程中具有良好的耐化学腐蚀性,并提高所述塑料的韧性和机械强度;其中滑石粉作为填充料时,能够有效降低塑料成型后的氧气透过率,保证被包装物不被腐蚀或变质,且具有优异的防潮性能。
进一步地,所述增强剂为木质纤维素。所述木质纤维素具有优良的柔韧性和分散性,混合于塑料中能够形成三维网状结构,增加塑料的支撑力和耐久力,提高其稳定性和强度。
进一步地,所述稀土有机配合物为铈与间苯三甲酸配位形成的金属有机骨架。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所述稀土改性塑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制备稀土有机配合物;
s2:取聚丙烯、填充料和增强剂混合均匀后,于高速混合机中,加热熔融搅拌,得到聚合混合物;
s3:将步骤s1制得的稀土有机配合物加入步骤s2制得的聚合混合物中,搅拌使稀土有机配合物均匀分散于聚合混合物中;然后加入至造粒机中,塑化挤出造粒,得到稀土改性塑料;
其中,所述稀土有机配合物为以铈为核心的金属有机骨架。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通过熔融加工共混的方式,将稀土有机配合物引入至塑料基体中,制备工艺简单;稀土通过有机配合物与塑料基材相互混合,提高稀土元素与聚合物的相容性,避免稀土脱离塑料造成的相分离等;并且利用金属有机骨架的多孔性,使高分子链穿入孔中,诱导高分子链的排布,增加高分子链与稀土有机配合物的缠结程度,进一步避免稀土的脱离,提高塑料的抗冲击强度等机械性能及耐热稳定性。
进一步地,步骤s1中,包括以下步骤:
s11:向dmf和水的混合溶剂中加入间苯三甲酸和六水硝酸铈,于40-80℃下超声后,离心分离收集固体;
s12:将步骤s11得到的固体用乙醇和水的混合溶剂洗涤,干燥得到稀土有机配合物。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s11中,dmf和水的体积比为1:1;间苯三甲酸和六水硝酸铈的体积比为1:(1-4)。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s12中,乙醇和水的体积比为1:1。
进一步地,各组分的用量按重量份数分别为:聚丙烯100份、填充料30-40份、稀土有机配合物5-10份和增强剂5-10份。
进一步地,步骤s2中的加热熔融温度为190-240℃。
进一步地,步骤s3中,将步骤s1制得的稀土有机配合物加入步骤s2制得的聚合混合物中,以70-90r/min的转速搅拌2-4h;然后加入到造粒机中,塑化挤出造粒,得到稀土改性塑料。采用这一搅拌速度,既能保证稀土有机配合物架均匀分散于聚合混合物中,避免物料之间的分层或团聚;又能保证聚合物链进入稀土有机配合物的金属有机骨架内,使金属有机骨架有效诱导聚合物链的排布。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实施,下面结详细说明本发明。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稀土改性塑料,其按重量份数包括以下组分:聚丙烯100份、填充料30-40份、稀土有机配合物5-10份和增强剂5-10份;所述稀土有机配合物为以铈为核心的金属有机骨架。
其中,所述填充料为滑石粉、硫酸钡、碳酸钙、珍珠岩、硅灰石、水滑石中的一种或几种的混合物;所述增强剂为木质纤维素;所述稀土有机配合物为铈与间苯三甲酸配位形成的金属有机骨架
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稀土改性塑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制备稀土有机配合物;
s2:取聚丙烯、填充料和增强剂混合均匀后,于高速混合机中,加热熔融搅拌,得到聚合混合物;
s3:将步骤s1制得的稀土有机配合物加入步骤s2制得的聚合混合物中,搅拌使稀土有机配合物均匀分散于聚合混合物中;然后加入至造粒机中,塑化挤出造粒,得到稀土改性塑料;
其中,所述稀土有机配合物为以铈为核心的金属有机骨架。
其中,步骤s1中,包括以下步骤:
s11:向dmf和水的混合溶剂中加入间苯三甲酸和六水硝酸铈,于40-80℃下超声后,离心分离收集固体;
s12:将步骤s11得到的固体用乙醇和水的混合溶剂洗涤,干燥得到稀土有机配合物;
其中,所述步骤s11中,dmf和水的体积比为1:1;间苯三甲酸和六水硝酸铈的体积比为1:(1-4);所述步骤s12中,乙醇和水的体积比为1:1。
其中,步骤s2中的加热熔融温度为190-240℃。步骤s3中,将步骤s1制得的稀土有机配合物加入步骤s2制得的聚合混合物中,以70-90r/min的转速搅拌2-4h;然后加入到造粒机中,塑化挤出造粒,得到稀土改性塑料。
所述制备方法中,各组分的用量按重量份数分别为:聚丙烯100份、填充料30-40份、稀土有机配合物5-10份和增强剂5-10份。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
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稀土改性塑料,其按重量份数包括以下组分:聚丙烯100份、硅灰石30份、稀土有机配合物8份和木质纤维素8份;所述稀土有机配合物为以铈为核心的金属有机骨架。
所述稀土改性塑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制备稀土有机配合物,具体的:
s11:向体积比为1:1的dmf和水的混合溶剂中加入间苯三甲酸和六水硝酸铈,于40-80℃下以120w功率超声10-20min后,离心分离收集固体;
s12:将步骤s11得到的固体用体积比为1:1的乙醇和水的混合溶剂洗涤,干燥得到稀土有机配合物;
其中,所述间苯三甲酸和六水硝酸铈的体积比为1:2。
s2:取聚丙烯100份、填充料30份和增强剂8份混合均匀后,于高速混合机中,加热至220-240℃熔融搅拌,得到聚合混合物。
s3:取步骤s1制得的稀土有机配合物8份加入步骤s2制得的聚合混合物中,搅拌使稀土有机配合物均匀分散于聚合混合物中;然后加入至造粒机中,塑化挤出造粒,得到稀土改性塑料。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通过熔融加工共混的方式,将稀土有机配合物引入至塑料基体中,制备工艺简单;稀土通过有机配合物与塑料基材相互混合,提高稀土元素与聚合物的相容性,避免稀土脱离塑料造成的相分离等;并且利用金属有机骨架的多孔性,使高分子链穿入孔中,诱导高分子链的排布,增加高分子链与稀土有机配合物的缠结程度,进一步避免稀土的脱离,提高塑料的抗冲击强度等机械性能及耐热稳定性。
实施例2
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稀土改性塑料,其按重量份数包括以下组分:聚丙烯100份、硅灰石40份、稀土有机配合物10份和木质纤维素10份;所述稀土有机配合物为以铈为核心的金属有机骨架。
所述稀土改性塑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制备稀土有机配合物,具体的:
s11:向体积比为1:1的dmf和水的混合溶剂中加入间苯三甲酸和六水硝酸铈,于40-80℃下以120w功率超声10-20min后,离心分离收集固体;
s12:将步骤s11得到的固体用体积比为1:1的乙醇和水的混合溶剂洗涤,干燥得到稀土有机配合物;
其中,所述间苯三甲酸和六水硝酸铈的体积比为1:4。
s2:取聚丙烯100份、填充料40份和增强剂10份混合均匀后,于高速混合机中,加热至190-220℃熔融搅拌,得到聚合混合物。
s3:取步骤s1制得的稀土有机配合物10份加入步骤s2制得的聚合混合物中,搅拌使稀土有机配合物均匀分散于聚合混合物中;然后加入至造粒机中,塑化挤出造粒,得到稀土改性塑料。
实施例3
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稀土改性塑料,其按重量份数包括以下组分:聚丙烯100份、硅灰石36份、稀土有机配合物5份和木质纤维素5份;所述稀土有机配合物为以铈为核心的金属有机骨架。
所述稀土改性塑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制备稀土有机配合物,具体的:
s11:向体积比为1:1的dmf和水的混合溶剂中加入间苯三甲酸和六水硝酸铈,于40-80℃下以120w功率超声10-20min后,离心分离收集固体;
s12:将步骤s11得到的固体用体积比为1:1的乙醇和水的混合溶剂洗涤,干燥得到稀土有机配合物;
其中,所述间苯三甲酸和六水硝酸铈的体积比为1:1。
s2:取聚丙烯100份、填充料36份和增强剂5份混合均匀后,于高速混合机中,加热至190-220℃熔融搅拌,得到聚合混合物。
s3:取步骤s1制得的稀土有机配合物5份加入步骤s2制得的聚合混合物中,搅拌使稀土有机配合物均匀分散于聚合混合物中;然后加入至造粒机中,塑化挤出造粒,得到稀土改性塑料。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