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化培养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418811阅读:439来源:国知局
生化培养箱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培养箱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生化培养箱。



背景技术:

生化培养箱广泛适用于环境保护、卫生防疫、药检、农畜、水产等研究、院校、生产部门、是水体分析和BOD测定,细菌、霉菌、微生物的培养、保存、植物栽培、育种实验的专用恒温设备。

生化培养箱一般包括箱体及温湿度控制系统,可以保持恒定的温度、湿度,以便于进行微生物的培养。

授权公告号为CN204311054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生化培养箱,其包括箱体,箱体内设置有多个筛状隔板以用于储放培养皿或各种试剂容器,隔板架设在内壁的安装部位上,隔板可以开口水平拉出,一般这种安装部位会垂直分布多个,以在需要调整高度的时候将隔板放在不同的安装部位。

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在于,在隔板调整高度的时候,需要将隔板整个拉出,而后再插入另外的安装部位上,操作不方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生化培养箱,其解决了在隔板调整高度的时候,需要将隔板整个拉出,而后再插入另外的安装部位上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生化培养箱,包括前端设有门的箱体,所述箱体的左右内壁上均设置有多个垂向分布的承托件,所述箱体内架设有多层隔板,所述隔板的宽度小于等于左右内壁上的承托件的端部之间间距;所述隔板的左右两侧固定有多个前后分布的支脚,所述支脚搭接在承托件上,所述承托件上设置有多个供支脚上下移动通过的缺口。

采用上述结构,在需要对隔板高度进行调节的时候,移动隔板直至支脚对着缺口,而后将隔板上下移动至合适的位置,而后将隔板移动至支脚脱离的缺口的位置,支脚抵接在承托件上,从而将隔板稳定的支在空中,支脚从支撑位置至缺口,只需要移动一小段距离即可将隔板之间的高度或隔板与内腔的上下面之间高度进行调节,极大的节约了操作时间,操作更加便利,也更容易找准合适的高度。

进一步优选为:所述承托件在缺口端的上表面设置有阻挡件。

采用上述结构,阻挡件可以将支脚限制在承托件上,避免不小心拖动隔板而导致支脚失去支撑。

进一步优选为:所述阻挡件呈圆弧状。

采用上述结构,便于操作的时候施力,只需要拖动或者推动即可将隔板拉离或推入限制的位置。

进一步优选为:所述箱体的后侧内壁上设置有与隔板的端部配合的凹槽。

采用上述结构,使得隔板在调整至支撑的稳定状态的时候不易跳动,更加稳定。

进一步优选为:所述凹槽的上表面或下表面设置有弹性球,所述隔板上设置有与弹性球配合的限位槽。

采用上述结构,使得在调整至合适的位置的时候,在不易因为误触而导致隔板脱离。

进一步优选为:所述承托件呈L型,且承托件的两L型边成水平和向下分布。

采用上述结构,使得承托件的上表面为平面,支脚架设在上表面的时候,少了L型边自身的厚度,可以获得更大承接面积,连接更加稳定。

进一步优选为:所述承托件上设置有加强筋。

采用上述结构,增加承托件的强度。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在需要对隔板之间的高度或隔板与箱体内腔的上下面之间高度进行调节时,只需要移动一小段距离即可,极大的节约操作时间,也更容易找准合适的高度。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一的生化培养箱的整体结构图;

图2是实施例一的生化培养箱的内部结构图;

图3是实施例一的弹性球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箱体;2、隔板;3、承托件;11、门;12、凹槽;13、弹性球;21、支脚;22、限位槽;31、缺口;32、阻挡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实施例1:生化培养箱,如图1和图2所示,包括前端设有门11的箱体1,箱体1的左右内壁上均设置有多个垂向分布的L型的承托件3,且承托件3的两L型边成水平和向下分布,以此在上部形成更大安装空间,并在承托件3的下表面形成让开空间使得承托件3可以设置加强筋;箱体1内架设有多层隔板2,隔板2的宽度小于等于左右内壁上的承托件3的端部之间间距;隔板2的左右两侧固定有多个前后分布的支脚21,支脚21搭接在承托件3上,承托件3上设置有多个供支脚21上下移动通过的缺口31,以此使得隔板2只需要移动较小的距离就可以将隔板2上下调整。

此外,承托件3在缺口31端的上表面设置有圆弧状的阻挡件32,以此阻止在隔板2被误触时候脱落;箱体1的后侧内壁上设置有与隔板2的端部配合的凹槽12,参照图3,凹槽12的上表面或下表面设置有弹性球13,隔板2上设置有与弹性球13配合的限位槽22,以此增加调整后的隔板2的稳定性。

工作方式,参照图1,移动隔板2直至支脚21对着缺口31,而后将隔板2上下移动至合适的高度,而后将隔板2移动至支脚21脱离的缺口31的位置,支脚21抵接在承托件3上,并将隔板2的端部插入凹槽12内,从而快速实现分隔空间的调控。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