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使用秸秆发酵制备肥料的复合菌剂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4905771发布日期:2018-07-10 21:59阅读:168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发酵菌种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使用秸秆发酵制备肥料的复合菌剂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我国广大的农村,大量农业用肥都是工业化生产的无机化肥,虽然对农业增产效果显著,但由于长期单施或偏施化肥,抑制了土壤中微生物群体及其生物酶群体的生繁与积极作用,导致土壤中有机质严重减少,土壤严重板结,综合肥力下降,生态环境破坏,农作物营养失调,自身抗体减弱,产品品质低劣,食物积聚毒素,危及人畜健康。

随着工农业生产迅速发展和人口增加,我国有机废弃物以年均5%-10%的速度递增。传统处理方法已不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据统计,我国农业废弃物的年产生量已达到近60亿吨,但利用率仅为33%。目前,约30%的农作物秸秆被焚烧,约10%的秸秆长期堆放于沟渠、路边,严重污染大气与水环境。养殖场的畜禽粪便进入水体达25-30%,直接对地下水造成污染,造成环境污染与自然生态恶化。

微生物技术在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过程中具有关键性的作用,接种微生物菌剂可以促进农业废弃物的发酵进程,实现农业废弃物的肥料化利用,制成微生物有机肥料、栽培育苗基质以及饲料等系列产品,可促进有机绿色农业的发展,控制并减少农村环境污染,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对实现生态经济良性循环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反之,农业废弃物的随意丢弃或排放,必然导致严重的环境污染,使农村生态环境恶化。

在农用废弃物中,大量存在并且难以处理的就是秸秆,由于其中含有较多的纤维素和木质素,导致发酵分解困难,难以应用。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使用秸秆发酵制备肥料的复合菌剂及其制备方法,针对秸秆中木质素难以应用的问题,本发明使用多种不同种类的微生物(细菌、放线菌、真菌和酵母菌)进行复配,得到微生物间相对稳定可靠、能够迅速分解发酵秸秆的发酵菌剂,发酵秸秆得到生物有机肥料,既处理了秸秆,保护了环境,又得到了腐植酸和有机质含量高的优质生物有机肥料,变废为宝,一举两得。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使用秸秆发酵制备肥料的复合菌剂。

本发明的再一目的是提供一种所述复合菌剂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使用秸秆发酵制备肥料的复合菌剂,所述复合菌剂包括纤维弧菌、诺卡氏菌、拟康氏木霉和酵母菌,所述纤维弧菌、诺卡氏菌、拟康氏木霉和酵母菌的数量比为1-3:2-4:3-5:1-3。

所述复合菌剂采用如下制备方法制备而成:

a、将纤维弧菌、诺卡氏菌、拟康氏木霉和酵母菌分别经过发酵培养后,分别得到细菌菌液、放线菌菌液、真菌菌液和酵母菌菌液;

b、将步骤a得到的所述细菌菌液、放线菌菌液、真菌菌液和酵母菌菌液混合均匀后,得到所述复合菌剂。

步骤a中,所述细菌菌液的制备方法为:将纤维弧菌在细菌种子培养基、35-39℃下培养12-16小时;然后在细菌摇床培养基、35-39℃、摇床转速为140-160r/min下培养16-20小时;最后在细菌发酵培养基、35-39℃、摇床转速为140-160r/min下发酵培养16-24小时,发酵培养完成后获得母液,即为细菌菌液;

所述细菌种子培养基由以下重量百分数的组分制成:葡萄糖5-10%,牛肉膏0.5-1%,磷酸氢二钠0.1-0.3%,磷酸二氢钾0.1-0.5%,琼脂1.5-2.5%,余量为水,ph值为7.0-7.5;

所述细菌摇床培养基由以下重量百分数的组分制成:葡萄糖3-8%,玉米粉2-4%,牛肉膏0.5-1%,酵母膏2-5%,硫酸镁0.1-0.3%,磷酸氢二钠0.1-0.4%,磷酸二氢钾0.1-0.5%,余量为水,ph值为7.0-7.5;

所述细菌发酵培养基由以下重量百分数的组分制成:葡萄糖7-12%,牛肉膏0.5-1%,酵母膏2-5%,尿素3-5%,硫酸镁0.1-0.3%,磷酸氢二钠0.1-0.4%,磷酸二氢钾0.1-0.5%,氯化钠0.2-0.6%,硫酸亚铁0.1-0.3%,硫酸锰0.1-0.3%,余量为水,ph值为7.0-7.5。

所述放线菌液的制备方法为:将诺卡式菌在高氏一号培养基、32-36℃、摇床转速为170-190r/min下培养15-21小时;然后在放线菌发酵培养基、33-35℃下静置培养20-28小时,发酵培养完成后获得母液,即为放线菌菌液;

所述放线菌发酵培养基的含水量为55%,放线菌发酵培养基含有的其他固体成分为小米粉、硝酸钾、磷酸氢二钾、硫酸镁、氯化钠和硫酸亚铁,小米粉、硝酸钾、磷酸氢二钾、硫酸镁、氯化钠、硫酸亚铁的重量比为950-1050:0.8-1.2:0.3-0.7:0.3-0.7:0.03-0.07:0.008-0.012。

所述真菌菌液的制备方法为:将拟康氏木霉菌在pd培养基、28-32℃、摇床转速为140-160r/min下培养2-3天;然后在真菌发酵培养基、28-32℃下静置培养56-72小时,培养完成后获得母液,即为真菌菌液;

所述pd培养基为马铃薯葡萄糖培养基;

所述真菌发酵培养基的含水量为55%,还包括硫酸铵0.5%和硫酸镁0.05%,真菌发酵培养基含有的其他固体成分为麸皮和玉米粉,麸皮和玉米粉的重量比为8-10:0.8-1.2。

所述酵母菌菌液的制备方法为:将酵母菌在酵母菌种子培养基、26-30℃、摇床转速为145-165r/min下培养22-26小时;然后在酵母菌发酵培养基、28-32℃、摇床转速为145-165r/min下发酵培养44-52小时,发酵培养完成后获得母液,即为酵母菌菌液;

所述酵母菌种子培养基为:葡萄糖8-12%、酵母膏0.7-1%、氯化铵0.11-0.15%、硫酸镁0.05-0.15%、氯化钙0.004-0.008%,其余为水,ph为4.5-5.0;

所述酵母菌发酵培养基为:蔗糖20-30%、酵母膏0.4-0.6%、牛肉膏0.4-0.6%、氯化铵0.1-0.2%、磷酸氢二钾0.1-0.2%、硫酸镁0.05-0.08%、氯化钙0.004-0.008%,其余为水,ph为4.5-5.0。

本发明中,所有的培养基,在使用前,均在121℃下高压灭菌20分钟,以确保菌种的培养不受其他杂菌的影响。

优选的,为提高所述复合菌剂接种后的成活率和相互之间的稳定性,步骤b中,将步骤a得到的所述细菌菌液、放线菌菌液、真菌菌液和酵母菌菌液混合均匀后,接种到综合培养基上,在28-32℃、摇床转速为140-160r/min下发酵培养,检测有效活菌总数达到6亿cfu/ml时,发酵培养结束,得到复合菌剂;

所述综合培养基由以下重量百分数的组分制成:木薯渣5-7%,秸秆3-5%,蔗糖1-2%,抗坏血酸0.2-0.5%,尿素0.3-0.5%,硫酸镁0.1-0.3%,磷酸氢二钠0.1-0.4%,磷酸二氢钾0.1-0.5%,余量为水,ph值为7.0-7.5。

经过共同培养后,各种微生物之间互相影响筛选,得到发酵能力更强,相互之间更稳定的复合菌剂。并且,所述综合培养基中加入了秸秆,能够筛选出分解秸秆能力更强的菌种,从而提高分解的效率。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所述复合菌剂的制备方法,所述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将纤维弧菌、诺卡氏菌、拟康氏木霉和酵母菌分别经过发酵培养后,分别得到细菌菌液、放线菌菌液、真菌菌液和酵母菌菌液;

b、将步骤a得到的所述细菌菌液、放线菌菌液、真菌菌液和酵母菌菌液混合均匀后,得到所述复合菌剂,所述纤维弧菌、诺卡氏菌、拟康氏木霉和酵母菌的数量比为1-3:2-4:3-5:1-3。

步骤a中,所述细菌菌液的制备方法为:将纤维弧菌在细菌种子培养基、35-39℃下培养12-16小时;然后在细菌摇床培养基、35-39℃、摇床转速为140-160r/min下培养16-20小时;最后在细菌发酵培养基、35-39℃、摇床转速为140-160r/min下发酵培养16-24小时,发酵培养完成后获得母液,即为细菌菌液;

所述细菌种子培养基由以下重量百分数的组分制成:葡萄糖5-10%,牛肉膏0.5-1%,磷酸氢二钠0.1-0.3%,磷酸二氢钾0.1-0.5%,琼脂1.5-2.5%,余量为水,ph值为7.0-7.5;

所述细菌摇床培养基由以下重量百分数的组分制成:葡萄糖3-8%,玉米粉2-4%,牛肉膏0.5-1%,酵母膏2-5%,硫酸镁0.1-0.3%,磷酸氢二钠0.1-0.4%,磷酸二氢钾0.1-0.5%,余量为水,ph值为7.0-7.5;

所述细菌发酵培养基由以下重量百分数的组分制成:葡萄糖7-12%,牛肉膏0.5-1%,酵母膏2-5%,尿素3-5%,硫酸镁0.1-0.3%,磷酸氢二钠0.1-0.4%,磷酸二氢钾0.1-0.5%,氯化钠0.2-0.6%,硫酸亚铁0.1-0.3%,硫酸锰0.1-0.3%,余量为水,ph值为7.0-7.5;

所述放线菌液的制备方法为:将诺卡式菌在高氏一号培养基、32-36℃、摇床转速为170-190r/min下培养15-21小时;然后在放线菌发酵培养基、33-35℃下静置培养20-28小时,发酵培养完成后获得母液,即为放线菌菌液;

所述放线菌发酵培养基的含水量为55%,放线菌发酵培养基含有的其他固体成分为小米粉、硝酸钾、磷酸氢二钾、硫酸镁、氯化钠和硫酸亚铁,小米粉、硝酸钾、磷酸氢二钾、硫酸镁、氯化钠、硫酸亚铁的重量比为950-1050:0.8-1.2:0.3-0.7:0.3-0.7:0.03-0.07:0.008-0.012;

所述真菌菌液的制备方法为:将拟康氏木霉菌在pd培养基、28-32℃、摇床转速为140-160r/min下培养2-3天;然后在真菌发酵培养基、28-32℃下静置培养56-72小时,培养完成后获得母液,即为真菌菌液;

所述pd培养基为马铃薯葡萄糖培养基;

所述真菌发酵培养基的含水量为55%,还包括硫酸铵0.5%和硫酸镁0.05%,真菌发酵培养基含有的其他固体成分为麸皮和玉米粉,麸皮和玉米粉的重量比为8-10:0.8-1.2;

所述酵母菌菌液的制备方法为:将酵母菌在酵母菌种子培养基、26-30℃、摇床转速为145-165r/min下培养22-26小时;然后在酵母菌发酵培养基、28-32℃、摇床转速为145-165r/min下发酵培养44-52小时,发酵培养完成后获得母液,即为酵母菌菌液;

所述酵母菌种子培养基为:葡萄糖8-12%、酵母膏0.7-1%、氯化铵0.11-0.15%、硫酸镁0.05-0.15%、氯化钙0.004-0.008%,其余为水,ph为4.5-5.0;

所述酵母菌发酵培养基为:蔗糖20-30%、酵母膏0.4-0.6%、牛肉膏0.4-0.6%、氯化铵0.1-0.2%、磷酸氢二钾0.1-0.2%、硫酸镁0.05-0.08%、氯化钙0.004-0.008%,其余为水,ph为4.5-5.0。

优选的,为提高所述复合菌剂接种后的成活率和相互之间的稳定性,步骤b中,将步骤a得到的所述细菌菌液、放线菌菌液、真菌菌液和酵母菌菌液混合均匀后,接种到综合培养基上,在28-32℃、摇床转速为140-160r/min下发酵培养,检测有效活菌总数达到6亿cfu/ml时,发酵培养结束,得到复合菌剂;

所述综合培养基由以下重量百分数的组分制成:木薯渣5-7%,秸秆3-5%,蔗糖1-2%,抗坏血酸0.2-0.5%,尿素0.3-0.5%,硫酸镁0.1-0.3%,磷酸氢二钠0.1-0.4%,磷酸二氢钾0.1-0.5%,余量为水,ph值为7.0-7.5。

经过共同培养后,各种微生物之间互相影响筛选,得到发酵能力更强,相互之间更稳定的复合菌剂。并且,所述综合培养基中加入了秸秆,能够筛选出分解秸秆能力更强的菌种,从而提高分解的效率。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1、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使用秸秆发酵制备肥料的复合菌剂,针对秸秆中木质素难以应用的问题,本发明使用多种不同种类的微生物(细菌、放线菌、真菌和酵母菌)进行复配,得到微生物间相对稳定可靠、能够迅速分解发酵秸秆的发酵菌剂,发酵秸秆得到生物有机肥料,既处理了秸秆,保护了环境,又得到了腐植酸和有机质含量高的优质生物有机肥料,变废为宝,一举两得。

2、所述制备方法,将不同种类的微生物采用不同的培养基和发酵方法进行培养,然后再进行混合,在确保活菌数目的同时,也保证了各种微生物的比例均衡,不会出现某种微生物由于生存竞争能力较弱出现数量过少的情况。

3、为提高所述复合菌剂接种后的成活率和相互之间的稳定性,步骤b中,将细菌菌液、放线菌菌液和真菌菌液混合均匀后混合培养,经过共同培养后,各种微生物之间互相影响筛选,得到发酵能力更强,相互之间更稳定的复合菌剂。并且,所述综合培养基中加入了秸秆,能够筛选出分解秸秆能力更强的菌种,从而提高分解的效率。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得到的所有其它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发明所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中,若非特指,所有的份、百分比均为重量单位,所有的设备和原料等均可从市场购得或是本行业常用的。下述实施例中的方法,如无特别说明,均为本领域的常规方法。

实施例1

一种使用秸秆发酵制备肥料的复合菌剂,所述复合菌剂采用以下制备方法制备而成:

将纤维弧菌在细菌种子培养基、35℃下培养16小时;然后在细菌摇床培养基、35℃、摇床转速为160r/min下培养16小时;最后在细菌发酵培养基、39℃、摇床转速为140r/min下发酵培养24小时,发酵培养完成后获得母液,即为细菌菌液;

所述细菌种子培养基由以下重量百分数的组分制成:葡萄糖5%,牛肉膏1%,磷酸氢二钠0.1%,磷酸二氢钾0.5%,琼脂1.5%,余量为水,ph值为7.5;

所述细菌摇床培养基由以下重量百分数的组分制成:葡萄糖3%,玉米粉4%,牛肉膏0.5%,酵母膏5%,硫酸镁0.1%,磷酸氢二钠0.4%,磷酸二氢钾0.1%,余量为水,ph值为7.5;

所述细菌发酵培养基由以下重量百分数的组分制成:葡萄糖7%,牛肉膏1%,酵母膏2%,尿素5%,硫酸镁0.1%,磷酸氢二钠0.4%,磷酸二氢钾0.1%,氯化钠0.6%,硫酸亚铁0.1%,硫酸锰0.3%,余量为水,ph值为7.0;

将诺卡式菌在高氏一号培养基、36℃、摇床转速为170r/min下培养21小时;然后在放线菌发酵培养基、33℃下静置培养28小时,发酵培养完成后获得母液,即为放线菌菌液;

所述放线菌发酵培养基的含水量为55%,放线菌发酵培养基含有的其他固体成分为小米粉、硝酸钾、磷酸氢二钾、硫酸镁、氯化钠和硫酸亚铁,小米粉、硝酸钾、磷酸氢二钾、硫酸镁、氯化钠、硫酸亚铁的重量比为950:1.2:0.3:0.7:0.03:0.012;

将拟康氏木霉菌在pd培养基、28℃、摇床转速为160r/min下培养2天;然后在真菌发酵培养基、32℃下静置培养56小时,培养完成后获得母液,即为真菌菌液;

所述pd培养基为马铃薯葡萄糖培养基;

所述真菌发酵培养基的含水量为55%,还包括硫酸铵0.5%和硫酸镁0.05%,真菌发酵培养基含有的其他固体成分为麸皮和玉米粉,麸皮和玉米粉的重量比为10:0.8;

将酵母菌在酵母菌种子培养基、30℃、摇床转速为145r/min下培养26小时;然后在酵母菌发酵培养基、28℃、摇床转速为165r/min下发酵培养44小时,发酵培养完成后获得母液,即为酵母菌菌液;

所述酵母菌种子培养基为:葡萄糖12%、酵母膏0.7%、氯化铵0.15%、硫酸镁0.05%、氯化钙0.008%,其余为水,ph为4.5;

所述酵母菌发酵培养基为:蔗糖30%、酵母膏0.4%、牛肉膏0.6%、氯化铵0.1%、磷酸氢二钾0.2%、硫酸镁0.05%、氯化钙0.008%,其余为水,ph为4.5;

将所述细菌菌液、放线菌菌液、真菌菌液和酵母菌菌液混合均匀后,接种到综合培养基上,在32℃、摇床转速为140r/min下发酵培养,检测有效活菌总数达到6亿cfu/ml时,发酵培养结束,得到复合菌剂;

所述综合培养基由以下重量百分数的组分制成:木薯渣7%,秸秆3%,蔗糖2%,抗坏血酸0.2%,尿素0.5%,硫酸镁0.1%,磷酸氢二钠0.4%,磷酸二氢钾0.1%,余量为水,ph值为7.5。

将所述发酵菌剂按照60g/l的接种量接种到秸秆中,搅拌均匀,调节水分含量为55wt%,先在32-34℃下发酵7天,然后进行翻堆,在36-38℃下发酵13天,最后在34-36℃下发酵8天,发酵完成之后,对发酵后的固态混合物进行干燥,在115℃下高压灭菌20分钟,并粉碎成粒径为1.5cm的颗粒,得到生物有机肥料。

对所述生物有机肥料进行检测分析,结果如下:所述生物有机肥料无臭味,c/n比为19.6,且有机质含量为44.2%,腐殖酸为12.6%。检测结果说明,所述生物有机肥料腐植酸、有机质含量高,能够作为优质肥料使用。

实施例2

一种使用秸秆发酵制备肥料的复合菌剂,所述复合菌剂采用以下制备方法制备而成:

将纤维弧菌在细菌种子培养基、39℃下培养12小时;然后在细菌摇床培养基、39℃、摇床转速为140r/min下培养20小时;最后在细菌发酵培养基、35℃、摇床转速为160r/min下发酵培养16小时,发酵培养完成后获得母液,即为细菌菌液;

所述细菌种子培养基由以下重量百分数的组分制成:葡萄糖10%,牛肉膏0.5%,磷酸氢二钠0.3%,磷酸二氢钾0.1%,琼脂2.5%,余量为水,ph值为7.0;

所述细菌摇床培养基由以下重量百分数的组分制成:葡萄糖8%,玉米粉2%,牛肉膏1%,酵母膏2%,硫酸镁0.3%,磷酸氢二钠0.1%,磷酸二氢钾0.5%,余量为水,ph值为7.0;

所述细菌发酵培养基由以下重量百分数的组分制成:葡萄糖12%,牛肉膏0.5%,酵母膏5%,尿素3%,硫酸镁0.3%,磷酸氢二钠0.1%,磷酸二氢钾0.5%,氯化钠0.2%,硫酸亚铁0.3%,硫酸锰0.1%,余量为水,ph值为7.5;

将诺卡式菌在高氏一号培养基、32℃、摇床转速为190r/min下培养15小时;然后在放线菌发酵培养基、35℃下静置培养20小时,发酵培养完成后获得母液,即为放线菌菌液;

所述放线菌发酵培养基的含水量为55%,放线菌发酵培养基含有的其他固体成分为小米粉、硝酸钾、磷酸氢二钾、硫酸镁、氯化钠和硫酸亚铁,小米粉、硝酸钾、磷酸氢二钾、硫酸镁、氯化钠、硫酸亚铁的重量比为1050:0.8:0.7:0.3:0.07:0.008;

将拟康氏木霉菌在pd培养基、32℃、摇床转速为140r/min下培养3天;然后在真菌发酵培养基、28℃下静置培养72小时,培养完成后获得母液,即为真菌菌液;

所述pd培养基为马铃薯葡萄糖培养基;

所述真菌发酵培养基的含水量为55%,还包括硫酸铵0.5%和硫酸镁0.05%,真菌发酵培养基含有的其他固体成分为麸皮和玉米粉,麸皮和玉米粉的重量比为8:1.2;

将酵母菌在酵母菌种子培养基、26℃、摇床转速为165r/min下培养22小时;然后在酵母菌发酵培养基、32℃、摇床转速为145r/min下发酵培养52小时,发酵培养完成后获得母液,即为酵母菌菌液;

所述酵母菌种子培养基为:葡萄糖8%、酵母膏1%、氯化铵0.11%、硫酸镁0.15%、氯化钙0.004%,其余为水,ph为5.0;

所述酵母菌发酵培养基为:蔗糖20%、酵母膏0.6%、牛肉膏0.4%、氯化铵0.2%、磷酸氢二钾0.1%、硫酸镁0.08%、氯化钙0.004%,其余为水,ph为5.0;

将所述细菌菌液、放线菌菌液、真菌菌液和酵母菌菌液混合均匀后,接种到综合培养基上,在28℃、摇床转速为160r/min下发酵培养,检测有效活菌总数达到6亿cfu/ml时,发酵培养结束,得到复合菌剂;

所述综合培养基由以下重量百分数的组分制成:木薯渣5%,秸秆5%,蔗糖1%,抗坏血酸0.5%,尿素0.3%,硫酸镁0.3%,磷酸氢二钠0.1%,磷酸二氢钾0.5%,余量为水,ph值为7.0。

将所述发酵菌剂按照60g/l的接种量接种到秸秆中,搅拌均匀,调节水分含量为55wt%,先在32-34℃下发酵7天,然后进行翻堆,在36-38℃下发酵13天,最后在34-36℃下发酵8天,发酵完成之后,对发酵后的固态混合物进行干燥,在121℃下高压灭菌10分钟,并粉碎成粒径为1.5cm的颗粒,得到生物有机肥料。

对所述生物有机肥料进行检测分析,结果如下:所述生物有机肥料无臭味,c/n比为20.1,且有机质含量为45.1%,腐殖酸为12.7%。检测结果说明,所述生物有机肥料腐植酸、有机质含量高,能够作为优质肥料使用。

实施例3

一种使用秸秆发酵制备肥料的复合菌剂,所述复合菌剂采用以下制备方法制备而成:

将纤维弧菌在细菌种子培养基、37℃下培养14小时;然后在细菌摇床培养基、37℃、摇床转速为150r/min下培养18小时;最后在细菌发酵培养基、37℃、摇床转速为150r/min下发酵培养20小时,发酵培养完成后获得母液,即为细菌菌液;

所述细菌种子培养基由以下重量百分数的组分制成:葡萄糖7.5%,牛肉膏0.75%,磷酸氢二钠0.2%,磷酸二氢钾0.3%,琼脂2%,余量为水,ph值为7.2;

所述细菌摇床培养基由以下重量百分数的组分制成:葡萄糖5%,玉米粉3%,牛肉膏0.75%,酵母膏3.5%,硫酸镁0.2%,磷酸氢二钠0.25%,磷酸二氢钾0.3%,余量为水,ph值为7.2;

所述细菌发酵培养基由以下重量百分数的组分制成:葡萄糖9%,牛肉膏0.75%,酵母膏3.5%,尿素4%,硫酸镁0.2%,磷酸氢二钠0.25%,磷酸二氢钾0.3%,氯化钠0.4%,硫酸亚铁0.2%,硫酸锰0.2%,余量为水,ph值为7.2;

将诺卡式菌在高氏一号培养基、34℃、摇床转速为180r/min下培养18小时;然后在放线菌发酵培养基、34℃下静置培养24小时,发酵培养完成后获得母液,即为放线菌菌液;

所述放线菌发酵培养基的含水量为55%,放线菌发酵培养基含有的其他固体成分为小米粉、硝酸钾、磷酸氢二钾、硫酸镁、氯化钠和硫酸亚铁,小米粉、硝酸钾、磷酸氢二钾、硫酸镁、氯化钠、硫酸亚铁的重量比为1000:1:0.5:0.5:0.05:0.01;

将拟康氏木霉菌在pd培养基、30℃、摇床转速为150r/min下培养2.5天;然后在真菌发酵培养基、30℃下静置培养64小时,培养完成后获得母液,即为真菌菌液;

所述pd培养基为马铃薯葡萄糖培养基;

所述真菌发酵培养基的含水量为55%,还包括硫酸铵0.5%和硫酸镁0.05%,真菌发酵培养基含有的其他固体成分为麸皮和玉米粉,麸皮和玉米粉的重量比为9:1;

将酵母菌在酵母菌种子培养基、26-30℃、摇床转速为155r/min下培养24小时;然后在酵母菌发酵培养基、30℃、摇床转速为155r/min下发酵培养48小时,发酵培养完成后获得母液,即为酵母菌菌液;

所述酵母菌种子培养基为:葡萄糖10%、酵母膏0.85%、氯化铵0.13%、硫酸镁0.1%、氯化钙0.006%,其余为水,ph为4.7;

所述酵母菌发酵培养基为:蔗糖25%、酵母膏0.5%、牛肉膏0.5%、氯化铵0.15%、磷酸氢二钾0.15%、硫酸镁0.065%、氯化钙0.006%,其余为水,ph为4.7;

将所述细菌菌液、放线菌菌液、真菌菌液和酵母菌菌液混合均匀后,接种到综合培养基上,在30℃、摇床转速为150r/min下发酵培养,检测有效活菌总数达到6亿cfu/ml时,发酵培养结束,得到复合菌剂;

所述综合培养基由以下重量百分数的组分制成:木薯渣6%,秸秆4%,蔗糖1.5%,抗坏血酸0.35%,尿素0.4%,硫酸镁0.2%,磷酸氢二钠0.25%,磷酸二氢钾0.3%,余量为水,ph值为7.2。

将所述发酵菌剂按照60g/l的接种量接种到秸秆中,搅拌均匀,调节水分含量为55wt%,先在32-34℃下发酵7天,然后进行翻堆,在36-38℃下发酵13天,最后在34-36℃下发酵8天,发酵完成之后,对发酵后的固态混合物进行干燥,在118℃下高压灭菌15分钟,并粉碎成粒径为1.5cm的颗粒,得到生物有机肥料。

对所述生物有机肥料进行检测分析,结果如下:所述生物有机肥料无臭味,c/n比为20.3,且有机质含量为45.3%,腐殖酸为13.2%。检测结果说明,所述生物有机肥料腐植酸、有机质含量高,能够作为优质肥料使用。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