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空气污染物臭氧毒性的细胞检测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067766发布日期:2018-11-24 12:50阅读:417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空气污染检测领域,具体是主要空气污染物臭氧毒性的细胞检测系统。

背景技术

臭氧是目前我国大气环境中一种主要空气污染物,对人体危害严重,但有关臭氧对人体危害的研究手段还很缺乏。目前使用医用臭氧进行的基础医学研究基本上都采用臭氧发生器将产生的臭氧直接注入装有细胞悬液的试管中的方法,但医用臭氧是氧气和臭氧的混合物,臭氧代谢生成氧气。氧气具有生物活性,要全面的观察医用臭氧的生物效应除了要考虑到臭氧本省的作用外还要考虑到在混合气体中共同存在和经由代谢生成的氧气的作用,而试管中本身的体积较小,加上部分代谢的臭氧和氧气,臭氧的浓度不能准确的掌握,所以目前这种方法并不能真实准确的测定细胞在模仿不同大气环境臭氧浓度下的生存状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主要空气污染物臭氧毒性的细胞检测系统,能够准确掌握臭氧的浓度以真实准确的测定细胞在模仿不同大气环境臭氧浓度下的生存状态。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主要空气污染物臭氧毒性的细胞检测系统,包括氧气源、氧气减压阀、氧气电磁阀、臭氧发生器、空压机、混合腔室、二氧化碳培养箱、紫外吸收臭氧分析仪和废气收集装置;

所述臭氧发生器的输入端通过管路连接所述氧气源的输出端,在该管路上从所述氧气源到所述臭氧发生器依次安装所述氧气减压阀和氧气电磁阀;

所述混合腔室具有进气口和出气口,所述空压机和臭氧发生器的输出端分别通过管路连接所述混合腔室的进气口,所述混合腔室的出气口通过管路连接所述二氧化碳培养箱的进气口;

所述废气收集装置通过管路连接所述二氧化碳培养箱的出气口;

所述紫外吸收臭氧分析仪电连接所述臭氧发生器和氧气电磁阀,且所述紫外吸收臭氧分析仪抽取所述二氧化碳培养箱内中部的气体进行取样分析后输出控制所述臭氧发生器臭氧发生量和氧气电磁阀氧气通过量的电信号。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利用所述紫外吸收臭氧分析仪抽取所述二氧化碳培养箱内中部的气体进行取样分析后输出控制所述臭氧发生器臭氧发生量和氧气电磁阀氧气通过量的电信号,从而维持对所述二氧化碳培养箱内的臭氧浓度在定量值,准确掌握臭氧的浓度以真实准确的测定细胞在模仿不同大气环境臭氧浓度下的生存状态。

进一步,还包括臭氧监控仪,所述臭氧监控仪与所述氧气电磁阀和臭氧发生器电连接,所述臭氧监控仪抽取所述二氧化碳培养箱内多个位置的气体取样分析后可输出控制所述氧气电磁阀闭合和臭氧发生器停止发生臭氧的电信号。

采用上述进一步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当所述臭氧监控仪抽取所述二氧化碳培养箱内多个位置的气体取样分析得知所述二氧化碳培养箱内某个位置的臭氧浓度大幅上升或大幅下降时,所述臭氧监控仪输出控制所述氧气电磁阀闭合和臭氧发生器停止发生臭氧的电信号,有效防止臭氧泄露。

进一步,所述臭氧监控仪设置有声光报警模块,当所述臭氧监控仪输出控制所述氧气电磁阀闭合和臭氧发生器停止发生臭氧的电信号时,所述声光报警模块发出声光报警。

采用上述进一步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当所述声光报警模块发出声光报警时,便于工作人员及时检修,确保实验安全。

进一步,所述混合腔室的出气口与所述二氧化碳培养箱的进气口之间的管路上安装有细菌过滤器a。

采用上述进一步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经过所述细菌过滤器a过滤从所述混合腔室过来的空气和臭氧的混合气体中的颗粒和微生物,防止颗粒和微生物进入所述二氧化碳培养箱引起其内的细胞产生细菌污染。

进一步,所述废气收集装置与所述二氧化碳培养箱出气口之间的管路上安装有细菌过滤器b。

采用上述进一步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经过所述细菌过滤器b过滤从所述二氧化碳培养箱排出的废气中的病变细菌,防止病变细菌排出影响实验环境,确保工作人员实验安全。

进一步,所述废气收集装置包括水箱,所述水箱内盛装有水,其顶部具有排气管和进气管,所述进气管的一端伸入所述水箱内的水位线下,另一端连接所述废气收集装置与所述二氧化碳培养箱出气口之间的管路靠近所述废气收集装置的一端。

采用上述进一步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废气中的臭氧经过水箱内的水分解,防止臭氧排入大气影响实验环境,确保工作人员实验安全。

进一步,所述混合腔室的出气口与所述二氧化碳培养箱的进气口之间的管路靠近所述二氧化碳培养箱的一端安装有气体分配器,所述气体分配器各个出气口分别连接有气管,各根所述气管远离所述气体分配器的一端分散分布于所述二氧化碳培养箱内。

采用上述进一步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利用气体分配器均匀分配进入所述二氧化碳培养箱的气体,从而使该气体均匀的扩散到培养箱内各个位置,培养箱内的实验细胞充分接触,提升检测准确度。

进一步,所述氧气源为瓶装氧气或供氧管道。

采用上述进一步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确保氧气源供氧稳定。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在所有附图中,类似的元件或部分一般由类似的附图标记标识。附图中,各元件或部分并不一定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

图1为本发明的系统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氧气源;2-氧气减压阀;3-氧气电磁阀;4-臭氧发生器;5-混合腔室;6-细菌过滤器a;7-气体分配器;8-二氧化碳培养箱;9-细菌过滤器b;10-水箱;11-进气管;12-排气管;13-臭氧监控仪;14-紫外分析臭氧分析仪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因此只作为示例,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如图1所示,主要空气污染物臭氧毒性的细胞检测系统,包括氧气源1、氧气减压阀2、氧气电磁阀3、臭氧发生器4、空压机、混合腔室5、二氧化碳培养箱8、紫外吸收臭氧分析仪14和废气收集装置;

臭氧发生器4的输入端通过管路连接氧气源1的输出端,在该管路上从氧气源1到臭氧发生器4依次安装氧气减压阀2和氧气电磁阀3;

混合腔室5具有进气口和出气口,空压机和臭氧发生器4的输出端分别通过管路连接混合腔室5的进气口,混合腔室5的出气口通过管路连接二氧化碳培养箱8的进气口;

废气收集装置通过管路连接二氧化碳培养箱8的出气口;

紫外吸收臭氧分析仪14电连接臭氧发生器4和氧气电磁阀3,且紫外吸收臭氧分析仪14抽取二氧化碳培养箱8内中部的气体进行取样分析后输出控制臭氧发生器4臭氧发生量和氧气电磁阀3氧气通过量的电信号。

工作方式:

氧气源1输入的氧气通过氧气减压阀2减压并恒定到0.25mpa-0.15mpa,氧气电磁阀3控制氧气供给量,臭氧发生器4将氧气源1输入的氧气发生为高浓度臭氧后输入混合腔室5,空压机按人体平均20l/min的流量要求提供定量的气体,空压机提供的气体经过混合腔室5与臭氧混合后进入二氧化碳培养箱8,紫外吸收臭氧分析仪14自带的抽气泵抽取二氧化碳培养箱8内中部的气体进行取样分析后输出控制臭氧发生器4臭氧发生量和氧气电磁阀3氧气通过量的电信号,从而维持对二氧化碳培养箱8内的臭氧浓度在定量值,准确掌握臭氧的浓度以真实准确的测定细胞在模仿不同大气环境臭氧浓度下的生存状态,二氧化碳培养箱8产生的废气有废气收集装置收集处理后排出,形成气流循环。

本实施例中,

优选地,还包括臭氧监控仪13,臭氧监控仪13与氧气电磁阀3和臭氧发生器4电连接,臭氧监控仪13抽取二氧化碳培养箱8内多个位置的气体取样分析后可输出控制氧气电磁阀3闭合和臭氧发生器4停止发生臭氧的电信号。当臭氧监控仪13抽取二氧化碳培养箱8内多个位置的气体取样分析得知二氧化碳培养箱8内某个位置的臭氧浓度大幅上升或大幅下降时,臭氧监控仪13输出控制氧气电磁阀3闭合和臭氧发生器4停止发生臭氧的电信号,有效防止臭氧泄露。

进一步优选地,臭氧监控仪13设置有声光报警模块,当臭氧监控仪13输出控制氧气电磁阀3闭合和臭氧发生器4停止发生臭氧的电信号时,声光报警模块发出声光报警。当声光报警模块发出声光报警时,便于工作人员及时检修,确保实验安全。

优选地,混合腔室5的出气口与二氧化碳培养箱8的进气口之间的管路上安装有细菌过滤器a6,细菌过滤器a6采用0.2um级细菌过滤器。经过细菌过滤器a6过滤从混合腔室5过来的空气和臭氧的混合气体中的颗粒和微生物,防止颗粒和微生物进入二氧化碳培养箱8引起其内的细胞产生细菌污染。

优选地,废气收集装置与二氧化碳培养箱8出气口之间的管路上安装有细菌过滤器b9,细菌过滤器b9采用0.2um级细菌过滤器。经过细菌过滤器b9过滤从二氧化碳培养箱8排出的废气中的病变细菌,防止病变细菌排出影响实验环境,确保工作人员实验安全。

优选地,废气收集装置包括水箱10,水箱10内盛装有水,其顶部具有排气管12和进气管11,进气管11的一端伸入水箱10内的水位线下,另一端连接废气收集装置与二氧化碳培养箱8出气口之间的管路靠近废气收集装置的一端。废气中的臭氧经过水箱10内的水分解,防止臭氧排入大气影响实验环境,确保工作人员实验安全。

优选地,混合腔室5的出气口与二氧化碳培养箱8的进气口之间的管路靠近二氧化碳培养箱8的一端安装有气体分配器7,气体分配器7各个出气口分别连接有气管,各根气管远离气体分配器7的一端分散分布于二氧化碳培养箱8内。利用气体分配器7均匀分配进入二氧化碳培养箱8的气体,从而使该气体均匀的扩散到培养箱内各个位置,培养箱内的实验细胞充分接触,提升检测准确度。

优选地,氧气源1为瓶装氧气或供氧管道。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和说明书的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