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抑菌活性的沙棘籽油的制备工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269122发布日期:2018-12-14 22:07阅读:752来源:国知局
一种具有抑菌活性的沙棘籽油的制备工艺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沙棘子油的制备工艺,采用gc-ms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定性及定量分析,并发现其对多个菌种都具有良好的抑菌活性,属于食品科学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我国是世界最早记述沙棘药用价值的国家,早在1000多年前的唐代,藏族医学的经典著作《四部医典》就有了详细的有关沙棘疗效和配伍的记述。1977年沙棘首次被载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获得了中药材的法定地位,此后各版药典均有收录。其次我国沙棘属植物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资源蕴藏特别广泛。

沙棘籽油是从沙棘籽中提取得到的棕黄色到棕红色透明油状液体,是一种非常好的功能性食品,它含有超过85%的不饱和脂肪酸。此外,沙棘籽油还含有花青素、槲皮素等多种生命活性物质,是一个不可多得的生命活性因子宝库。在国际上,沙棘籽油被称为“油料黄金”。



技术实现要素:

本文采取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沙棘籽油,优化得到最佳的提取工艺参数,并利用gc-ms结合保留指数对其进行定性及定量分析,同时对其开展了抑菌活性的研究,为沙棘籽油今后的进一步开发深加工提供了理论依据。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本发明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沙棘籽油:将干燥去杂的沙棘籽经粉碎机粉碎后,过40目筛,置1000ml圆底烧瓶中,加一定比例的蒸馏水,连续蒸馏一定时间,得到淡黄色油滴,冷却吸水后得到固体挥发油。

(2)先通过单因素试验找出沙棘子油提取的单因素最优条件,如提取温度、提取时间、提取溶剂的ph值。

(3)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以料液比、提取时间、ph值为影响因素,各取3个水平做正交试验(l9(33)),对沙棘籽油的提取工艺进行优化。

(4)用最优工艺提取沙棘籽油,并用gc-ms对所得挥发油的化学成分进行定性及定量分析。

(5)鉴定最优工艺条件下提取的沙棘籽油分别对大肠埃希氏菌(escherichiacoli)、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aureus)、白色念珠菌(canidiaalbicans)、酿酒酵母菌(saccharomycescerevisiae)、短小芽孢杆菌(bacilluspumilus)和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subtilis)的抑制作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液料比对沙棘籽油提取率的影响;图2是提取时间对沙棘籽油提取率的影响;图3是ph值对沙棘籽油提取率的影响;图4是沙棘籽油气相质谱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图表和具体实施操作对本发明作具体的介绍。

实施方案一沙棘子油提取工艺的优化

为了探究沙棘籽油的最佳提取条件,考察了影响提取率的三个因素:液料比、提取时间、ph值。首先讨论单因素下的最优条件,结合文献,在各因素下选取了三个最优水平,然后在其他两个因素固定的情况下进行实验,对比其提取率高低。以提取率作为参考因素,做出折线图,找到单因素下最佳水平值。

(1)液料比对沙棘籽油提取率的影响

称取60、30、20、15、12g干燥去杂的沙棘籽,粉碎后过40目筛,放入1000ml烧瓶中,加入600ml蒸馏水,即料液比分别为1:10、1:20、1:30、1:40、1:50。连接挥发油提取装置,100℃提取5h,得沙棘籽油,精密称量计算挥发油提取率,考察不同液料比对沙棘籽油提取率的影响。

(2)提取时间对沙棘籽油提取率的影响

称取30g沙棘籽,固定颗粒大小为40目,料液比1:20,加600ml蒸馏水,分别按4h、5h、6h、7h、8h的提取时间,对沙棘籽油进行提取,考察不同提取时间对沙棘籽油提取率的影响。

(3)ph值对沙棘籽油提取率的影响

称取30g粉碎后过40目筛的沙棘籽粉末,量取600ml蒸馏水,使用盐酸和氢氧化钠分别调出ph值为2、5、7、7.4、8的蒸馏水,对沙棘籽油提取5h,考察不同ph值对沙棘籽油提取率的影响。

由说明书附图图1-3可以看出,沙棘籽油的提取的最优单因素条件为:料液比在1:20(g/ml)、提取时间为5h、ph值为7。

(4)正交实验

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以料液比、提取时间、ph值为影响因素,各取3个水平做正交试验,对沙棘籽油的提取工艺进行优化。正交因素水平如表所示:

表1正交因素水平设计表

根据以上因素水平,确定按照l9(33)正交表进行试验,实验结果结果如下表所示:

表2正交试验结果

由表2可以得出ph值对沙棘籽油提取率的影响最为显著,提取时间的影响最小,影响沙棘籽油提取率的主次顺序为c>a>b,即ph值>料液比>提取时间。最佳提取条件是a2b2c2,即料液比为1:20,ph值为7,提取时间为5h。

实施方案二沙棘籽油化学成分的分析

沙棘籽油gc-ms分析条件:色谱柱:db-1(30m×0.25mm×0.25mm)弹性石英毛细管柱;柱温:初始温度50℃,保持5min,以6℃/min升至250℃,保持5min;进样器温度:280℃;检测器温度:280℃;载气:he;分流比:10:1;进样量:0.4μm;流速:1ml/min质谱条件:电子轰击(ei)离子源电子能量:70ev;接口温度:230℃;倍增电压:1kv;扫描质量范围:33~500;nistio5谱库。

样品的预处理:采用1%硫酸-甲醇酯化法,称量挥发油50mg,加入1%硫酸-甲醇2ml(即浓硫酸2ml,甲醇溶液1.8ml),混合均匀后在70℃水浴下加热60min,之后加入2ml正己烷,使挥发油溶于到有机相中,再加入蒸馏水直至瓶颈,取出上清液。再用1ml正己烷洗一次,合并两次上清液,过0.45µm微孔滤膜,得到无色透明液体,4℃冷藏,备用。

标准品溶液的配置:取适量的正构烷烃c8-c40标准品溶液,用正己烷溶液将其稀释成质量分数为5%溶液,按上述gc-ms条件进样,得出正构烷烃c8-c40保留时间,为下一步计算沙棘籽油中各组分保留指数作准备。

对所得挥发油进行定性定量的分析,得到沙棘籽油的总离子流图,如说明书附图图4。通过检索对比nist05数据库,并且结合参考文献,根据相似度数值si>80为依据以除溶剂以外的全部色谱峰面积作为100%,通过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得出各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结果表3所示。

表3沙棘籽油成分分析结果

水提沙棘籽油中鉴定出30种化合物,其中相对含量较大的组分为(z,z)-9,12-十八烷二烯酸乙酯(42.56%),顺-3-己烯(24.95%),油酸乙酯(11.47%),棕榈酸(9.49%),十六烷酸(3.15%),棕榈酸乙酯(2.95%)。

实施方案三沙棘籽油抑菌活性试验

1、培养基的配置

(1)配方:大肠杆菌培养基(100ml):胰蛋白胨1.0g;酵母浸粉0.5g;氯化钠1.0g;琼脂粉1.5g;ph7.0~7.2;灭菌110℃,30min。

白色念球菌培养基(100ml):酵母浸粉0.2g;葡萄糖2.0g;鱼蛋白胨1.0g;磷酸氢二钾0.1g;硫酸镁0.05g;琼脂粉1.5g;ph7.0~7.2;灭菌110℃,30min。

酿酒酵母菌培养基(100ml):酵母浸粉1.0g;葡萄糖2.0g;蛋白胨2.0g;琼脂粉2.15g;ph7.0~7.2;灭菌110℃,30min。

金黄色葡萄球菌培养基(100ml):磷酸氢二钾0.5g;蛋白胨1.0g;牛肉浸膏0.5g;琼脂粉1.5g;鱼蛋白胨1.0g;ph7.0~7.2;灭菌110℃,30min。

枯草芽孢杆菌、短小芽孢杆菌培养基的配方,与金黄色葡萄球菌培养基的配方相同。

(2)配置方法:按培养基配方比例依次准确称取上述药品放入锥形瓶中,可先加入少于所需要的水量,用玻棒搅匀,然后,在石棉网上加热使其溶解。待药品完全溶解后,补充蒸馏水到所需的总体积。如果配制固体培养基,将称好的琼脂放入已溶化的药品中,再加热溶化,在琼脂溶化的过程中,需不断搅拌,以防琼脂糊底使烧杯破裂。最后补足所失的水分。在未调ph前,先用精密ph试纸测量培养基的原始ph值,如果ph偏酸,用滴管向培养基中逐滴加入1mol/lnaoh溶液,边加边搅拌,并随时用ph试纸测其ph值,直至ph达7.6。反之,则用1mol/lhcl进行调节。将配制的培养基分装入三角烧瓶内。

培养基分装完毕后,在试管口或三角烧瓶口上塞上棉塞,以阻止外界微生物进入培养基内而造成污染,并保证有良好的通气性能。加塞后,将全部三角瓶,培养皿用棉绳捆扎好,再在棉塞外包一层牛皮纸,以防止灭菌时冷凝水润湿棉塞,其外再用一道棉绳扎好。用记号笔注明培养基名称、组别、日期。放到高压蒸汽灭菌锅内,以110℃,30min高压蒸汽灭菌。将灭菌的培养基放入37℃的温室中培养24~48h,以检查灭菌是否彻底。只有灭菌彻底的培养基才可进行微生物培养。

2、微生物的培养

供试细菌:大肠埃希氏菌(escherichiacoli)、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aureus)、白色念珠菌(canidiaalbicans)、酿酒酵母菌(saccharomycescerevisiae)、短小芽孢杆菌(bacilluspumilus)和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subtilis)。

培养方法:采用斜面接种法,取出灭菌后的培养基,待冷却至50℃左右,取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白色念球菌、酿酒酵母菌、短小芽孢杆菌的菌原液20μl加入,缓慢摇匀,不能起泡,否则影响观察。在超净台内将培养液慢慢倾倒入平板内,不得超过平板的1/2。将各菌种的培养基配制好后,分别倒入试管中,倾斜试管使之成30°夹角,用竹签蘸取菌落,伸入试管底部,从试管底部向试管口轻划一条直线,在用竹签的另一面从试管底部,以之前的竖线为对称轴,将菌涂抹均匀,封口。放入培养箱中,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与短小芽孢杆菌的培养温度为恒温37℃,白色念球菌与酿酒酵母菌的培养温度为恒温28℃。在培养24~48h后,挑选健康粗壮的菌落在平板中划线备用。

3、抑菌实验方法

固定料液比、提取时间,用盐酸和氢氧化钠对提取液ph值进行调节,参考半仿生实验,调出的ph值为2,5,7,7.4,8的蒸馏水提取液,使用不同ph值条件下提取的沙棘籽油对六种菌种进行抑菌研究。

采用滤纸片法,将滤纸打成直径为0.5cm的小圆片,高温蒸气杀菌后烘干。用微量移液器分别吸取15μl的微生物分别加入到对应的培养基中,在进行抑菌试验前应先培养六种微生物24~48h,以保证微生物菌种处于生理期活跃状态。用乙醇作为稀释剂,把凝固的沙棘籽油制成挥发油稀释液,再将纸片浸泡在挥发油稀释液中约30min,沥干后贴于含菌平板上,并贴只浸有无水乙醇滤纸片的组为空白对照。

表4不同ph值条件下提得沙棘籽油抑菌活性统计表

注:“+”为有抑菌效果,“-”为无抑菌效果

从表4可以看出沙棘籽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短小杆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菌作用,其中对枯草芽孢杆菌和短小杆菌的抑菌效果尤为明显,还可以看出提取溶剂的ph值对抑菌活性有影响。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