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上下温差小的高粱酒蒸煮锅炉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620264发布日期:2019-01-15 23:36阅读:295来源:国知局
一种上下温差小的高粱酒蒸煮锅炉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酿酒装置,特别是指一种上下温差小的高粱酒蒸煮锅炉。



背景技术:

高粱酒(也称烧酒或者白酒)其生产工艺主要分为三步:蒸煮、发酵以及酿酒。其中,蒸煮是整个生产工艺的第一步,它是将浸泡后的高粱倒入蒸煮锅炉内进行蒸煮,使得高粱颗粒破壁并使其内部的汁液流出,从而得到可以用于发酵的熟粮,目前市场上主要有两种蒸煮设备,一种是传统的柴火锅炉,另一种是较为先进的蒸汽锅炉,考虑到蒸汽锅炉的购置成本偏高(一般都在17000元左右),因此大部分的家庭作坊还是采用柴火锅炉进行蒸煮。

传统的蒸煮锅炉结构非常简单,如图1所示,主要包括炤台1和蒸锅2,蒸锅2放置于炤台1上,为了能跟火苗有足够的接触面积,蒸锅2的锅底呈圆弧形,使用时,往炤台1的燃烧腔内添加柴火即可。这种结构的蒸煮锅炉虽然价格便宜,但是它存在以下两个问题:1、由于受到蒸锅自身的体积限制,通常每次都只能放置30-40斤左右的高粱;2、在加热过程中,越是靠近蒸锅锅底处的地方温度越高,越是远离锅底处的温度越低。由于高粱内的大量汁液外流,导致蒸锅内的高粱牢牢粘结在一起,这就会使得底部的热量很难传递到蒸锅的上部,从而出现底部的高粱烧焦,而上部的高粱还未煮熟的情况。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上下温差小的高粱酒蒸煮锅炉,其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

为了达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上下温差小的高粱酒蒸煮锅炉,包括炤台和蒸锅,所述蒸锅安装于炤台上,所述蒸锅包括相互贴近的内层锅和外层锅,内层锅和外层锅之间留有储水的空隙;所述内层锅包括下部的第一锅体和上部的第一加高圆筒,第一锅体和第一加高圆筒之间密封连接,所述第一加高圆筒的上部开设有通孔;所述外层锅包括下部的第二锅体和上部的第二加高圆筒,第二锅体和第二加高圆筒之间密封连接;所述第一加高圆筒的高度小于第二加高圆筒的高度,并且第一加高圆筒和第二加高圆筒之间还设有圆环形的盖板,所述盖板的一端密封连接于第一加高圆筒的顶部,另一端密封连接于第二加高圆筒的侧壁。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锅体和第二锅体之间设有支撑凸起,所述支撑凸起的下端固定于第二锅体的内表面,支撑凸起的上端固定于第一锅体的外表面。

进一步的,所述通孔的孔径小于高粱的粒径。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锅体和第二锅体均呈半球形。

更进一步的,所述内层锅还包括过滤网,所述过滤网覆盖于第一加高圆筒的通孔处。

再进一步的,所述外层锅还包括保温层,所述保温层包覆于第二加高圆筒的外壁。

采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第一加高圆筒上的通孔既可以作为进水孔也可以用作蒸汽孔,在蒸煮前,水分会预先从通孔流入内层锅和外层锅之间的空隙中,这个空隙作为储水的空腔,随着温度的升高,这部分水分烧开后会形成高温蒸汽,并持续从通孔排出并对蒸锅上部的高粱进行持续加热,进而减小了蒸锅底部和上部的温差,避免在蒸煮时出现底部烧焦,而上部未煮熟的问题。另外,通过加高圆筒的设置,可极大的增加每次高粱的蒸煮量,从而有效提高了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A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图5为图3中B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中C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图示说明:1炤台,2蒸锅,3烟囱,11燃烧室,4内层锅,5外层锅,41第一锅体,42第一加高圆筒,43通孔,51第二锅体,52第二加高圆筒,45支撑凸起,10空腔,6盖板,7过滤网,8保温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为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实施例一

同时参照图2和图3,一种上下温差小的高粱酒蒸煮锅炉,包括炤台1、蒸锅2以及烟囱3。所述炤台1内形成燃烧室11,烟囱3安装于炤台1的上部并与燃烧室11连通。

同时参照图4和图5,所述蒸锅2包括相互贴近的内层锅4和外层锅5,所述内层锅4包括下部的第一锅体41和上部的第一加高圆筒42,第一锅体41和第一加高圆筒42之间密封连接,所述第一加高圆筒42的上部开设有通孔43(该通孔43的孔径小于高粱的粒径,既可以作为进水孔也可以作为蒸汽孔),第一锅体41呈半球形。所述外层锅5包括下部的第二锅体51和上部的第二加高圆筒52,第二锅体51和第二加高圆筒52之间密封连接,第二锅体51跟第一锅体41的形状一样,也呈半球形。从图中可以看出,第一锅体41和第二锅体51的形状一样,第一加高圆筒42与第二加高圆筒42的形状一样,两者的区别在于,第一锅体41和第一加高圆筒42的直径略小于第二锅体51和第二加高圆筒52的直径。如图所示,在第一锅体41和第二锅体51之间设置若干个支撑凸起45,所述支撑凸起45的下端固定于第二锅体51的内表面,支撑凸起45的上端固定于第一锅体41的外表面。这样就能将内层锅4和外层锅5间隔开,内层锅4和外层锅5之间留有的空隙可作为储水的空腔10。

继续参照附图,所述第一加高圆筒42的高度小于第二加高圆筒52的高度,并且第一加高圆筒42和第二加高圆筒52之间还设有圆环形的盖板6,所述盖板6的一端密封连接于第一加高圆筒42的顶部,另一端密封连接于第二加高圆筒52的侧壁。

使用时,高粱连同水倒入蒸锅2内,此时,水分会通过通孔43进入内层锅4与外层锅5之间的空腔10内,随着温度的升高,这部分水分烧开后会形成高温蒸汽,并持续从通孔排出并对蒸锅2上部的高粱进行持续加热,进而减小了蒸锅2底部和上部的温差,避免在蒸煮时出现底部烧焦,而上部未煮熟的问题。

实施例二

参照图5和图6,实施例二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它与上述实施例一的结构基本相同,其主要区别在于:所述内层锅4还包括过滤网7,所述过滤网7覆盖于第一加高圆筒42的通孔43,清洗时只需将过滤网7拆下清洗即可。所述外层锅5还包括保温层8,所述保温层8(可以是常用的保温材料)包覆于第二加高圆筒52的外壁。

以上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所述内容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不能被认为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实施范围。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范围所作的均等变化与改进等,均应仍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专利涵盖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