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培养液泵送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953641发布日期:2019-02-22 22:13阅读:261来源:国知局
一种培养液泵送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培养液泵送装置。



背景技术:

培养基对细胞培养是必不可少的物质,实际培养时,培养基的取用大多采用人工手动进行,而人工手动取用时存在效率低、培养基容易污染、误差大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培养液泵送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培养液泵送装置,包括:固定座,用于泵送培养液的取液泵,与取液泵连通的输液管,用于安装容器的第一定位治具,用于安装输液管的第二定位治具,安装于第二定位治具的过渡器,固定于固定座的第一驱动组件;所述第二定位治具固定于第一驱动组件的驱动端;所述过渡器的上端设有用于收集输液管所泵送培养液的进液端,过渡器的下端设有用于连通容器的出液端。

其进一步技术方案为:所述过渡器为漏斗;所述输液管的末端设于漏斗的上方。

其进一步技术方案为:所述第一驱动组件为直线电机或气缸。

其进一步技术方案为:所述第二定位治具包括用于可拆式安装过渡器的安装部,及用于夹持输液管的夹持部;所述夹持部固定于安装部。

其进一步技术方案为:所述过渡器设有滑接部;所述安装部设有滑接槽;所述滑接部与滑接槽滑动连接。

其进一步技术方案为:所述第一定位治具与固定座之间设有导向柱;所述第一定位治具与导向柱滑动连接;所述培养液泵送装置还包括设于第一定位治具与固定座之间的称重传感器;所述称重传感器与取液泵电连接。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的技术效果是:一种培养液泵送装置,采用过渡器连通于输液管、容器之间,其中,容器安装于第一定位治具上,过渡器、输液管安装于第二定位治具上,通过第一驱动组件驱动第二定位治具的移动,使得过渡器与容器连通,从而通过取液泵将液态培养基转移至容器中,具有自动化程度高、速度快、可控性强等优点,并且,可有效的降低培养基转移过程中被污染的情况。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培养液泵送装置的立体视图;

图2为图1实施例中A部的放大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0 泵送系统 1 固定座

2 输液管 3 容器

4 第一定位治具 5 第二定位治具

51 安装部 511 滑接槽

52 夹持部 6 过渡器

61 进液端 62 出液端

63 滑接部 7 第一驱动组件

8 导向柱 9 称重传感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下面结合示意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一步介绍和说明,但不局限于此。

一种培养液泵送装置,包括:固定座,用于泵送培养液的取液泵,与取液泵连通的输液管,用于安装容器的第一定位治具,用于安装输液管的第二定位治具,安装于第二定位治具的过渡器,固定于固定座的第一驱动组件。第二定位治具固定于第一驱动组件的驱动端,过渡器的上端设有用于收集输液管所泵送培养液的进液端,过渡器的下端设有用于连通容器的出液端。第一驱动组件驱动第二定位治具移动,以使得过渡器的下端插入容器内,然后取液泵开始抽取培养基,通过输液管、过渡器移送至容器。

如图1、图2所示,一种培养液泵送装置100,包括:固定座1,用于泵送培养液的取液泵(未示出),与取液泵连通的输液管2,用于安装容器3的第一定位治具4,用于安装输液管2的第二定位治具5,安装于第二定位治具5的过渡器6,固定于固定座1的第一驱动组件7。第二定位治具5固定于第一驱动组件7的驱动端,过渡器6的上端设有用于收集输液管2所泵送培养液的进液端61,过渡器6的下端设有用于连通容器3的出液端62。第一驱动组件7驱动第二定位治具5移动,以使得过渡器6的下端插入容器3内,然后取液泵开始抽取培养基,通过输液管2、过渡器6移送至容器3。

第一定位治具4的形状根据容器3的形状来定,容器3与过渡器6之间的位置可以通过第一驱动组件7来调节,既可以适应大容量的容器3,也可以适应小容量的容器3,第一驱动组件7为直线电机或气缸。

优选的,过渡器6为漏斗,输液管2的末端设于漏斗的上方,实际操作时,也可以将出液端62插入漏斗。

优选的,第二定位治具5包括用于可拆式安装过渡器6的安装部51,及用于夹持输液管2的夹持部52。夹持部52固定于安装部51,夹持部52设有用于插装输液管2的安装孔。

优选的,过渡器6设有滑接部63,安装部51设有滑接槽511,滑接部63与滑接槽511滑动连接。

优选的,第一定位治具4与固定座1之间设有导向柱8,第一定位治具4与导向柱8滑动连接。培养液泵送装置100还包括设于第一定位治具4与固定座1之间的称重传感器9,称重传感器9与取液泵电连接,可以通过称重传感器9对泵送培养液的重量进行称重,从而达到控制泵液量的作用。

上述仅以实施例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以便于读者更容易理解,但不代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仅限于此,任何依本实用新型所做的技术延伸或再创造,均受本实用新型的保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书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