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微生物矿化培养基的配制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711534发布日期:2019-05-21 21:20阅读:315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微生物矿化培养基的配制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培养基的配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微生物矿化培养基配制装置。



背景技术:

微生物诱导矿物沉积是当今世界生物矿化领域研究的一个热点,其着重阐明微生物在矿物形成过程中的作用,研究微生物类的媒介作用对区域或全球的碳及其他元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影响。微生物诱导矿物沉积是由于微生物的生长和新陈代谢而形成的,通过对微生物诱导矿物的研究不仅可以了解生物进化的历程,还有助于从微生物诱导的矿物中提取有效反映气候和环境变化的化学元素指标,从而进行古气候和古环境的重建。在最近的20年中微生物诱导矿物及其环境意义已经成为发展很快的研究领域。越来越多的人也开始关注微生物诱导矿物这一领域,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研究各种条件下微生物诱导矿物的结果。

目前操作人员在做微生物诱导成矿的实验时,还是使用传统的方法配制培养基,传统方法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配制体系,因此其配制过程及其繁琐,而且现有技术目前也没有一套完整的配制装置,考虑到传统不同Mg/Ca下培养基配置过程存在的以下缺陷:

第一、培养基配置过程极为复杂,加入的各类药品太多容易导致混乱,工艺流程太繁冗;

第二、单位操作过程中原料容易粘贴在容器内壁上,易损失较多原料,造成实验误差,而且在倒瓶阶段容易外漏,并且在制备过程中操作太多,容易染杂菌。

所以,有必要研究一种用于微生物矿化培养基的配制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微生物矿化培养基的配制装置,该配制装置易拆易装,易清洗,可灭菌,减少了与外界接触的机会,降低了因为制备培养基而被染菌的风险,在不同Mg/Ca溶液环境下配置培养基更加方便。

其技术解决方案包括:

一种用于微生物矿化培养基的配制装置,其包括横向杆体、竖向杆体、底座、第一混合器、第二混合器、pH检测器、酸碱滴定管、可移动接液机构及装有饱和KCl的储备箱,所述的横向杆体与所述底座相互平行,且所述底座位于所述横向杆体的下方,所述竖向杆体连接在所述横向杆体和所述底座的同侧;

所述的第一混合器、第二混合器、pH检测器、酸碱滴定管及装有饱和KCl的储备箱均固定在所述横向杆体上;

所述的第一混合器包括第一瓶体和第一搅拌器,所述的第一瓶体内用于放置基础培养基,所述的第二混合器包括第二瓶体和第二搅拌器,所述的第二瓶体内用于放置NaHCO3和 Na2CO3溶液,所述第二搅拌器位于所述第二瓶体内,且所述第一搅拌器和第二搅拌器共用一摇臂,通过转动所述摇臂使得所述第一搅拌器和第二搅拌器同时搅拌;所述的第二瓶体内还设置有过滤器,所述的第二瓶体还通过一橡胶导管连接有真空泵;

在所述第一瓶体、第二瓶体的底部均设置有第一出口和第二出口,且所述第一出口、第二出口的邻近处设置有第一控制阀和第二控制阀,当真空泵处于开启状态且第二控制阀开启时,第二瓶体内经过滤后的NaHCO3和Na2CO3溶液经第二出口排出;

所述的可移动接液机构包括一竖向设置的支撑杆及安装在所述支撑杆上方的托盘,所述的底座上横向设置有一滑轨,所述的支撑杆的底部活动连接在所述滑轨上,在所述托盘上设置有六个凹槽,每个凹槽内放置一锥形瓶,所述的锥形瓶内用于盛放经所述第一出口、第二出口酸碱滴定管的出口及饱和KCl的储备箱的出口排出的液体。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方案,在所述的竖向杆体上设置有记录器,所述记录器的面板上设置有四个控制按钮,当按下其中的一个控制按钮时记录此次配制完成。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优选方案,所述的第一搅拌器、第二搅拌器均包括搅拌叶、搅拌杆及齿轮,所述的搅拌叶位于所述搅拌杆上,所述的齿轮设置在所述搅拌杆的顶部,且与所述的摇臂相互啮合。

进一步的,所述的支撑杆的底部通过三个滚珠与所述的滑轨实现活动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的pH检测器包括电极头,所述的电极头放置在装有饱和KCl的储备箱中,当需要测定pH时,将所述电极头取出。

进一步的,所述的过滤器包括滤膜,所述的滤膜位于所述第二瓶体的中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带来了以下有益技术效果:

本实用新型配制装置整体划一,结构简单,可拆可装,易清洗,可直接灭菌,在不同Mg/Ca 溶液环境下配置培养基更加方便,节省了大量的时间以及人力物力,节约了试验成本。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配制装置的结构简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搅拌器、第二搅拌器与摇臂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固定环一,2、固定环二,3、齿轮一,4、齿轮二、5、摇臂,6、基础培养基配料投入口,7、搅拌叶一,8、第一混合器,9、第一控制阀,10、第一出口,11、托盘,12、把手,13、第一锥形瓶,14、第二锥形瓶,15、第三锥形瓶,16、第四锥形瓶,17、第五锥形瓶,18、第六锥形瓶,19、支撑杆,20、滑道底座,21、滚珠,22、滑道,23、固定环三,24、固定环四,25、齿轮三,26、齿轮四,27、NaHCO3药品投放口,28、搅拌叶二,29、过滤器,30、过滤膜,31、第二混合器,32、第二控制阀,33、第二出口,34、真空泵,35、橡胶导管,36、底座,37、支撑板,38、固定环五,39、固定环六,40、pH计,41、电极头, 42、KCl溶液储备箱,43、第三控制阀,44、导管一,45、导管二,46、电极头收纳管,47、夹子一,48、夹子二,49、刻度一,50、刻度二,51、酸式滴定管,52、碱式滴定管,53、记录器。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用于微生物矿化培养基的配制装置,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技术方案更加清楚、明确,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详细说明。

结合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一种用于微生物矿化培养基的配制装置,固定环一1、固定环二2、固定环三23、固定环四24、固定环五38、固定环六39,齿轮一3、齿轮二4、齿轮三25、齿轮四26,摇臂5、基础培养基配料投入口6、搅拌叶一7、搅拌叶二28、第一混合器8、第一控制阀9、第二控制阀32、第三控制阀43、导管一44和导管二45、酸式滴定管51、碱式滴定管52、培养基第一出口10、托盘11、托盘的把手12、第一锥形瓶13、第二锥形瓶14、第三锥形瓶15、第四锥形瓶16、第五锥形瓶17、第六锥形瓶18,支撑杆19、滑道底座20、滚珠21、滑道22、Na2CO3、NaHCO3药品投放口27、过滤膜30、过滤器29、第二混合器31、第二出口33、真空泵34、橡胶导管35、底座36、支撑板37、pH计40、电极头41、饱和KCl溶液储备箱42、导管一44、导管二45、电极头收纳管46、夹子一47、夹子二48,酸式滴定管51(上面带有刻度一49)、碱式滴定管52(带有刻度二50)及记录器53。

第一混合器包括第一瓶体和第一搅拌器,第一瓶体中用于放置基础培养基,即将培养基的配料按比例通过基础培养基配料投入口6加入,第二混合器31包括第二瓶体和第二搅拌器,第二瓶体内用于放置NaHCO3和Na2CO3溶液,第二搅拌器位于第二瓶体内,Na2CO3、NaHCO3通过 NaHCO3药品投放口27加入,第一搅拌器、第二搅拌器均包括搅拌叶、搅拌杆及齿轮,搅拌叶位于搅拌杆上,齿轮设置在搅拌杆的顶部,且与摇臂相互啮合;且第一搅拌器和第二搅拌器共用一摇臂,通过转动摇臂使得第一搅拌器和第二搅拌器同时搅拌;第二瓶体内还设置有过滤器29,所述的第二瓶体还通过一橡胶导管连接有真空泵34;

上述托盘的下方设置支撑杆19,对其进行支撑并且带动其进行旋转,支撑杆下方为滑道底座20,在滑道底座20上横向设置有一滑道22(滑轨),支撑杆的底部活动连接在滑轨上,优选支撑杆的底部通过三个滚珠21与所述的滑轨实现活动连接。在托盘上设置有六个凹槽,每个凹槽内放置一锥形瓶,锥形瓶内用于盛放经第一出口、第二出口酸碱滴定管的出口及饱和KCl的储备箱的出口排出的液体;转动摇臂5从而带动齿轮二4和齿轮三25的转动,在齿轮4和齿轮三25的作用下,带动齿轮一3和齿轮四26的转动,齿轮一3和齿轮四26的转动从而带动搅拌叶一7和搅拌叶二28的搅拌,在搅拌叶一7的搅拌下,将培养基搅拌均匀后,将旋转托盘11滑到第一混合器8的底部,打开第一控制阀9,通过第一出口10,转动旋转托盘依次流进第一锥形瓶13、第二锥形瓶14、第三锥形瓶15、第四锥形瓶16、第五锥形瓶17、第六锥形瓶18,为方便操作,在托盘上可以设置把手12,之后将旋转托盘11从底座20上拆卸下来,进行灭菌。此刻打开真空泵34,在真空泵34的作用下,Na2CO3慢慢的进行过滤灭菌滴进第二混合器31内。将灭菌之后锥形瓶拿出装到底座上冷却至室温后,打开第二控制阀 32,根据所需试剂要求缓慢滴加Na2CO3溶液从第二出口33依次加入进6个锥形瓶第一锥形瓶 13、第二锥形瓶14、第三锥形瓶15、第四锥形瓶16、第五锥形瓶17、第六锥形瓶18内。NaHCO3溶液的滴加则是重复上述操作。

为了便于控制在饱和KCl溶液储备箱42下方的管上设置有第三控制阀43。

在所有的培养基和Na2CO3、NaHCO3接入到锥形瓶内后,通过pH计40对每个锥形瓶内的培养基溶液进行pH值的测定,将电极头41从电极头收纳管46中取出,将带有锥形瓶的旋转托盘11滑到pH计40的底部,将电极头放进锥形瓶内进行pH值的测定,如若合适继续接菌培养,如若不合适将旋转托盘11转到酸式滴定管51、碱式滴定管52的下方进行酸碱滴定,直至调到合适的pH值为止。

本实用新型整套装置操作简单,易清洗,用于更加便捷快速的制备微生物在不同Mg/Ca 下诱导矿物时所用的培养基,大大减少了操作复杂程度,节省了人力物力;节省了时间和精力、降低了实验成本。

本实用新型中未述及的部分借鉴现有技术即可实现。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说明书的教导下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做出的任何等同方式,或明显变型方式均应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