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增白剂及含有该增白剂的洗衣粉组合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872407发布日期:2019-10-14 19:51阅读:416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增白剂及含有该增白剂的洗衣粉组合物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日化洗涤产品
技术领域
,尤其涉及一种新型增白剂及含有该增白剂的洗衣粉组合物。
背景技术
:织物使用一段时间后,常常由于氧化老旧、污渍侵蚀等原因而呈暗黄色。人们为了给织物增白,通常会使用以下方法进行处理:一、化学漂白法,这种方法的机理是通过对带有色素污渍的织物表面进行氧化还原反应而使其褪色,达到对织物增白的效果,化学漂白法对彩色织物有不同程度的漂白褪色,同时也对丝质、毛皮等织物有损伤作用;二、荧光增白剂增白法,荧光增白剂是一种能吸收紫外光并激发出蓝色或蓝紫色荧光的有机化合物,吸附有荧光增白剂的物质,一方面能将照射在物体上的可见光反射出来,同时还能将吸收的不可见紫外光(波长为300~400nm)转变为蓝色或蓝紫色可见光发射出来,蓝色和黄色互为补色,因而消除了物品基体中的黄色,使其显得洁白、艳丽;另一方面增加了物体对光线的发射率,发射光的强度超过了投射于被处理织物上原来可见光的强度,所以,人们用眼睛看上去织物的白度增加了,从而达到增白的目的。荧光增白剂要在含紫外光的光线下才具有柔和亮眼的荧光色泽,而在室内白炽灯光下因没有紫外光,所以织物看起来也没有像日光下那样洁白耀眼。为了能在不漂白、不损伤织物,同时在没有紫外光的光线下织物同样看起来洁白鲜艳,人们也用加蓝增白法来处理泛黄的织物。这种方法是向预增白的织物中加入少量蓝色颜料(如群青),通过增加蓝色光部分的反射来遮盖基体的微黄色,使其显得更白。目前市面上的加蓝洗涤剂主要存在单次洗涤增白效果不明显,多次洗涤后色素沉积过分着色的问题。技术实现要素: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织物增白过程中出现的彩色织物易褪色、织物易损伤、单次洗涤增白效果不明显、多次洗涤过分着色,以及在没有紫外光的光线下织物增白效果降低的问题,提供一种新的织物增白技术方案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出以下技术方案:第一方面,本发明提出一种新型增白剂,所述新型增白剂由料浆干燥而得,按质量百分比计,所述料浆包括以下成分:其中,所述着色剂具有如下结构:其中:r1选自h、烷基、烷氧基、亚烷基氧基、烷基封端的亚烷基氧基、聚亚烷基氧基、烷基封端的聚亚烷基氧基、脲或酰胺基;r2选自h、烷基、烷氧基、亚烷基氧基、烷基封端的亚烷基氧基、聚亚烷基氧基、烷基封端的聚亚烷基氧基、脲或酰胺基;r3选自苯衍生基团、萘衍生基团或蒽衍生基团;x选自氨基、磺酰胺基团、酯基、氨基衍生基团、磺酰胺衍生基团或酯基衍生基团。其进一步地,所述着色剂包括4到10个重复单元的聚氧化烯链。其进一步地,所述着色剂包括烷氧基化二偶氮聚合着色剂。其进一步地,所述着色剂具有如下结构:其中:r1是烷氧基;r2是烷基;y1是氢或磺酸基;y2是磺酸基或被苯基取代的氨基;y3是氢、氨基或被酰基取代的氨基;y4是氨基或氨基衍生基团。其进一步地,所述的粘合剂选自微晶纤维素、羧甲基纤维素钠、聚乙二醇、聚乙烯醇、淀粉、糊精、瓜尔胶、丙烯酸树脂中的任意一种或两种以上的混合物。其进一步地,所述的添加剂选自交联羧甲基纤维素钠、羧甲基淀粉钠、羟丙基淀粉、交联聚维酮、低取代羟丙基纤维素、高岭土、硫酸钡、碳酸钙、碳酸钠、沸石、滑石粉、二氧化硅、膨润土中的任意一种或两种以上的混合物。第二发明,本发明提出一种洗衣粉组合物,包括如第一方面所述的新型增白剂,按质量百分比计,包括以下成分: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1.0~30.0%;助剂20.0~85.0%;新型增白剂0.1~10.0%。其进一步地,所述的非离子表面活性剂选自c12~c14烷基糖苷、c12~c18的脂肪醇聚氧乙烯醚、c12~c18醇与环氧乙烷/环氧丙烷嵌段共聚物的缩合物、椰子油脂肪酸二乙醇酰胺、椰子油脂肪酸单乙醇酰胺中的至少一种。其进一步地,所述的阴离子表面活性剂选自c12~c18烷基苯磺酸钠、α-烯基磺酸钠、c12~c18烷基烷氧基硫酸盐、α-磺基脂肪酸烷基酯盐中的至少一种。其进一步地,所述的助剂选自硫酸钠、碳酸氢钠、4a沸石、丙烯酸聚合物、柠檬酸钠、羧甲基纤维素钠、酶制剂、香精中的至少一种。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所能达到的技术效果包括:本发明提供的新型增白剂含特有的着色剂,为蓝色粒子,不仅能给被洗织物带来增白效果,还能给洗衣粉带来点缀作用,避免洗衣粉外观的单一。洗衣粉溶解过程中增白剂崩解速度块,能够快速将着色剂分散在溶液中,洗涤过程使织物着色均匀,不会造成织物局部过分着色的现象。本发明还提供含有该新型增白剂的洗衣粉组合物,即使在低温条件下,织物洗涤一次即有增白效果,同时织物增白效果均匀,多次洗涤也不会有过分着色现象;使用该洗衣粉组合物的增白过程不会对织物造成损伤,被处理的织物在没有紫外光的光线下也能呈现良好的增白效果。附图说明图1不同洗涤次数织物洗涤后db*变化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对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以下将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应当理解,当在本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使用时,术语“包括”和“包含”指示所描述特征、整体、步骤、操作、元素和/或组件的存在,但并不排除一个或多个其它特征、整体、步骤、操作、元素、组件和/或其集合的存在或添加。还应当理解,在此本发明实施例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仅仅是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并不意在限制本发明实施例。如在本发明实施例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那样,除非上下文清楚地指明其它情况,否则单数形式的“一”、“一个”及“该”意在包括复数形式。新型增白剂本发明实施例提供提出一种新型增白剂,所述新型增白剂由料浆干燥而得,按质量百分比计,所述料浆包括以下成分:优选地,所述新型增白剂为蓝色速溶粒子,其由料浆经成型干燥制成,所述料浆由以下质量百分比的各组分组成:其中,所述着色剂具有如下结构:其中:r1选自h、烷基、烷氧基、亚烷基氧基、烷基封端的亚烷基氧基、聚亚烷基氧基、烷基封端的聚亚烷基氧基、脲或酰胺基;r2选自h、烷基、烷氧基、亚烷基氧基、烷基封端的亚烷基氧基、聚亚烷基氧基、烷基封端的聚亚烷基氧基、脲或酰胺基;r3选自苯衍生基团、萘衍生基团或蒽衍生基团;x选自氨基、磺酰胺基团、酯基、氨基衍生基团、磺酰胺衍生基团或酯基衍生基团。优选的,所述着色剂包括4到10个重复单元的聚氧化烯链。优选的,所述着色剂包括烷氧基化二偶氮聚合着色剂。优选的,所述着色剂具有如下结构:其中:r1是烷氧基;r2是烷基;y1是氢或磺酸基;y2是磺酸基或被苯基取代的氨基;y3是氢、氨基或被酰基取代的氨基;y4是氨基或氨基衍生基团。具体实施中,粘合剂选自微晶纤维素、羧甲基纤维素钠、聚乙二醇、聚乙烯醇、淀粉、糊精、瓜尔胶、丙烯酸树脂中的任意一种或两种以上的混合物。具体实施中,添加剂选自交联羧甲基纤维素钠、羧甲基淀粉钠、羟丙基淀粉、交联聚维酮、低取代羟丙基纤维素、高岭土、硫酸钡、碳酸钙、碳酸钠、沸石、滑石粉、二氧化硅、膨润土中的任意一种或两种以上的混合物。其中,交联羧甲基纤维素钠、羧甲基淀粉钠、羟丙基淀粉、交联聚维酮等添加剂为溶胀型崩解剂,在接触水时,本身体积增大,产生张力使增白剂粒子分裂,加速了使用时粒子在水中的崩解,方便使用。本发明提供的新型增白剂含特有的着色剂,不仅能给被洗织物带来增白效果,还能给洗衣粉带来点缀作用,避免洗衣粉外观的单一。洗衣粉溶解过程中增白剂崩解速度块,能够快速将着色剂分散在溶液中,洗涤过程使织物着色均匀,不会造成织物局部过分着色的现象。洗衣粉组合物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洗衣粉组合物,该洗衣粉组合物含有上述的新型增白剂,按质量百分比计,该洗衣粉组合物包括以下成分:表面活性剂1.0~30.0%;助剂20.0~85.0%;新型增白剂0.1~10.0%。具体实施中,表面活性剂包含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其中:非离子表面活性剂选自c12~c14烷基糖苷、c12~c18的脂肪醇聚氧乙烯醚、c12~c18醇与环氧乙烷/环氧丙烷嵌段共聚物的缩合物、椰子油脂肪酸二乙醇酰胺、椰子油脂肪酸单乙醇酰胺中的至少一种。阴离子表面活性剂选自c12~c18烷基苯磺酸钠、α-烯基磺酸钠、c12~c18烷基烷氧基硫酸盐、α-磺基脂肪酸烷基酯盐中的至少一种。助剂选自硫酸钠、碳酸氢钠、4a沸石、丙烯酸聚合物、柠檬酸钠、羧甲基纤维素钠、酶制剂、香精中的至少一种。优选的,所述的增白洗衣粉由以下质量百分比的各组分组成:表面活性剂10.0~25.0%;助剂60.0~85.0%;新型增白剂0.1~2.0%。本发明提供含有该新型增白剂的洗衣粉组合物,即使在低温条件下,织物洗涤一次即有增白效果,同时织物增白效果均匀,多次洗涤也不会有过分着色现象;使用该洗衣粉组合物的增白过程不会对织物造成损伤,被处理的织物在没有紫外光的光线下也能呈现良好的增白效果。具体实施例:本发明提供的新型增白剂其生产方法如下:1)按比例,将工艺水加热至60-90℃,边搅拌边加入粘合剂,使其分散溶解;2)依次加入添加剂、着色剂,充分搅拌均匀得到料浆;3)将料浆注入成型机,成型出粒并干燥,经筛分后即得所述的新型增白剂。该方法生产得到的增白剂粒子,加入洗衣粉中不仅能给被洗织物带来增白效果,还能给洗衣粉带来点缀作用,避免洗衣粉外观的单一。洗衣粉溶解过程中增白剂粒子崩解速度块,能够快速将着色剂分散在溶液中,洗涤过程使织物着色均匀,不会造成织物局部过分着色的现象。依上述生产新型增白剂的方法制得具有不同配比组分的新型增白剂实施例1-6如表1。表1实施例1-6新型增白剂料浆的配方组分%实施例1实施例2实施例3实施例4实施例5实施例6聚乙烯醇681010610柠檬酸钠313----42碳酸钠6889106羧甲基纤维素钠1.51211.53微晶纤维素42----2----4交联羧甲基纤维素钠-------------------2交联聚维酮2----2----1.5----膨润土8.57--------15----着色剂435323工艺水657070756070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洗衣粉组合物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浆液配制及干燥:按比例,将水加热至55-70℃,依次加入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元明粉、柠檬酸钠、沸石、聚丙烯酸钠、增白剂cbs-x、柠檬酸,边加料边搅拌,搅拌均匀后进行喷雾干燥,得到洗衣粉基粉;(2)后配混合:按比例向所述洗衣粉基粉中加入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新型增白剂、酶制剂、蒙脱土、柠檬酸、香精,混合均匀即得到所述的洗衣粉组合物。按照上述洗衣粉组合物的制备方法进行制备含实施例1制得的新型增白剂的洗衣粉依次为实施例7-11。洗衣粉的组分及各组分的质量百分比含量如表2所示。表2实施例7-11一种增白洗衣粉的配方以相同制作洗衣粉组合物的方法制备不含新型增白剂的洗衣粉作为对比例,对比例配方组成如表3所示:表3对比例1一种洗衣粉的配方性能测试实验试验例1崩解效果评价完全崩解时间:粒子完全崩解并分散时,则为完全崩解时间。试剂材料:蒸馏水、烧杯、恒温水浴槽、秒表;测试程序如下:1、准备1000ml的烧杯一个,加入250ml左右的蒸馏水,恒温水浴至25℃±1℃。2、称取0.1g(精确至0.01g)待测样品(样品颗粒度在20目-30目之间),测试时,将样品同时快速倒入准备好的蒸馏水中(烧杯里的蒸馏水必须是静止的,不能有波动),样品尽量分散在烧杯底部,并开始计时、观察。将实施例1-6中的新型增白剂产品以及某市售的蓝色粒子,按上述崩解效果评价方法,分别测试各样品的完全溶解时间,其结果如下表4所示:表4实施例1-6的产品与市售产品崩解性能评价由表4可以看出,通过崩解性测试,可以看出本发明实施例1、2、3、4、5和6中的新型增白剂产品更容易溶解,溶解性明显好于某市售的蓝色粒子,作为粉体洗涤剂的增白剂,可以在水中快速溶解并分散着色剂,有利于织物均匀着色。试验例2增白效果评价为了验证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洗衣粉组合物对织物在低温下也具有增白效果,采用ciel*a*b*色差公式中b*值的变化(即db*=b*洗涤后-b*洗涤前)对增白剂对织物的蓝光补偿进行描述:b*>0表示样品发黄,b*<0表示样品发蓝。db*>0,表示洗涤后样比洗涤前样偏黄,值越大表示偏黄程度越大;db*<0,表示洗涤后样比洗涤前样偏蓝,值越负表示偏蓝程度越大。采用l*值变化(即dl*=l*洗涤后-l*洗涤前*)对织物的明暗度进行描述:dl*>0表示样品变亮,dl*<0表示样品变暗,用白度仪在457nm下测定。测试洗涤条件为:裁剪出8cm*8cm大小的旧织物试片,每次洗涤放入3片,采用自来水,洗涤浓度为2.0g/l、洗涤时间20分钟、水温为15℃、采用实验室小型洗衣机进行洗涤,洗涤后的旧织物试片按国标(gb/t13174-2008)的方法进行漂洗、脱水,之后将其夹在晾布架上室温晾干。织物洗涤前后测试结果如下表5所示。表5织物洗涤前后b*值及l*变化情况由上表数据可以看出,db*的减小表示增白剂与织物本身黄光进行互补而使织物变白,dl*的增大表示织物整体反射率提高而变得更亮,对于以上实施例及对比例中较高亮度的发黄织物,其变白主要是由于db*的减小造成的;由实施例7、实施例8与对比例1进行对比可以看出,添加新型增白剂后,低温一次洗涤后的织物db*值明显减小,增白效果明显;从实施例9-实施例11可以看出,新型增白剂与荧光增白剂cbs-x协同效果良好,两者同时添加,不但db*值减小更明显,同时dl*值也有明显提高,说明织物不但更白,而且更加光亮了。试验例3多次洗涤后织物db*变化测试为了验证本发明所涉及新型增白剂洗衣粉多次洗涤织物后着色剂沉积情况,以试验例2中的旧织物试片为研究对象,考察随洗涤次数增加旧织物试片db*值的变化情况。每次测试洗涤测试条件与试验例2中相同,洗涤8次,db*变化见图1(洗前机织布均值b*≈-2.79,l*≈92.67)。从图1可以看出,随着洗涤次数的增加,db*值不断变小,当洗涤次数超过5次后,不管是只添加新型增白剂的实施例7和实施例8,还是添加新型增白剂和荧光增白剂cbs-x协同作用的实施例9和实施例10,它们的db*值变化很小或几乎不发生变化,说明织物上吸附的着色剂和荧光增白剂的量几乎不再增加。因此,在实际洗涤织物时,溶液中的新型增白剂中着色剂与织物上吸附的着色剂会形成一个吸附-脱附平衡,多次洗涤后并不会出现织物过分着色的现象。在上述实施例中,对各个实施例的描述都各有侧重,某个实施例中没有详细描述的部分,可以参见其他实施例的相关描述。以上所述,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
技术领域
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各种等效的修改或替换,这些修改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当前第1页12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