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食品检测用培养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101337发布日期:2020-03-17 15:33阅读:93来源:国知局
一种食品检测用培养箱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培养箱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食品检测用培养箱。



背景技术:

培养箱,是指温度可控的,主要用于培养微生物、植物和动物细胞的箱体装置,有的具有制冷和加热的双向调温系统,是生物、农业、医药、环保等科研部门的基本实验设备,广泛应用于恒温培养、恒温反应等试验,培养箱的特点主要有:箱体采用聚氨酯等泡沫塑料作为隔热材料,对外源冷、热都有较好的隔绝能力;内腔多采用不锈钢制作,有较强的抗腐蚀能力;具有加热、制冷以及自动温控装置,能灵敏地调节箱内温度,现有技术的培养箱在进行检测试验时,无法进行相同的对比试验,而对比试验需要使用额外的仪器实现,这种试验方式不利于检测人员对数据进行比对统计。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食品检测用培养箱,通过在培养箱内设置三层加热培养区和一层常温培养区,在对食品微生物进行培养试验时,通过加热培养区内不同阻值的加热棒,赋予不同加热培养层内不同的环境温度,以此来进行对照检测,同时在底部设置常温培养区,来对上侧加热培养区的培养进行对比,方便检测人员对数据进行归纳统计,可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食品检测用培养箱,包括箱门、温度检测区、常温检测区、加热区封闭层、温度传感器、常温区封闭层、常温传感器、箱门密封条、连接件、箱体、磁性密封条、温度调节区、旋钮、加热培养区、加热棒、自动通风口、培养盘连接槽、培养盘、常温培养区和显示屏,所述箱门的外侧设有温度检测区,所述温度检测区的下侧设有常温检测区,所述箱门内侧设有加热区封闭层,所述加热区封闭层内设有温度传感器,所述加热区封闭层的下侧设有常温区封闭层,所述常温区封闭层内设有常温传感器,所述加热区封闭层与常温区封闭层的外侧箱门上设有箱门密封条,所述箱门的右侧通过连接件连接箱体,所述箱体的内侧设有磁性密封条,所述磁性密封条内侧的箱体上端设有温度调节区,所述温度调节区内设有旋钮,所述温度调节区的下侧设有加热培养区,每个所述加热培养区的底部设有培养盘连接槽,所述培养盘连接槽内安装培养盘,所述加热培养区后侧的箱体内壁上安装加热棒,所述加热培养区的下侧设有常温培养区,所述加热培养区和常温培养区的后侧箱体上分别设有自动通风口,所述箱体的外侧右端设有显示屏。

所述培养盘连接槽包括底槽、电连接口和滑道,所述底槽上设有电连接口,所述底槽的两端分别设有滑道。

所述培养盘包括培养盘外壳、培养盘外沿、滑块、电连接块、紫外线消毒灯、培养区、培养区隔离板、压强传感器和二氧化碳传感器,所述培养盘外壳的前端设有培养盘外沿,所述培养盘外壳的两端设有滑块,所述培养盘外壳的后侧设有电连接块,所述培养盘外壳的内侧两端设有紫外线消毒灯,所述培养盘外壳的内侧设有培养区,所述培养区的两端设有培养区隔离板,所述培养区的后端壁上设有压强传感器和二氧化碳传感器。

优选的,所述加热培养区共设有三个。

优选的,每个下侧所述加热培养区内设置加热棒比上侧加热培养区的加热棒多一层加热电阻。

优选的,所述箱门关闭时,加热区封闭层和常温区封闭层分别将加热培养区和常温培养区的前端封闭并密封。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本实用新型食品检测用培养箱,通过在箱体内设置三层加热培养区,并在每层加热培养区内设置不同阻值的加热棒,使加热棒的加热效率不同,并通过温度调节区内的旋钮调节加热棒的温度,在加热培养区的下侧设置常温培养区,利用常温培养区来进行室温情况下的食品微生物培养,来对上侧加热培养区的培养进行对照,同时将各层的检测数据发送至箱体侧面的显示屏显示,方便检测人员对数据进行归纳统计,本实用新型结构合理完整,并将对比检测区域与检测区域合并,有效解决了检测人员观察与统计数据的不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正面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打开箱门后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a的放大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培养盘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箱门;2、温度检测区;3、常温检测区;4、加热区封闭层;5、温度传感器;6、常温区封闭层;7、常温传感器;8、箱门密封条;9、连接件;10、箱体;11、磁性密封条;12、温度调节区;13、旋钮;14、加热培养区;15、加热棒;16、自动通风口;17、培养盘连接槽;171、底槽;172、电连接口;173、滑道;18、培养盘;181、培养盘外壳;182、培养盘外沿;183、滑块;184、电连接块;185、紫外线消毒灯;186、培养区;187、培养区隔离板;188、压强传感器;189、二氧化碳传感器;19、常温培养区;20、显示屏。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4,一种食品检测用培养箱,包括箱门1、温度检测区2、常温检测区3、加热区封闭层4、温度传感器5、常温区封闭层6、常温传感器7、箱门密封条8、连接件9、箱体10、磁性密封条11、温度调节区12、旋钮13、加热培养区14、加热棒15、自动通风口16、培养盘连接槽17、培养盘18、常温培养区19和显示屏20,箱门1的外侧设有温度检测区2,温度检测区2的下侧设有常温检测区3,箱门1内侧设有加热区封闭层4,加热区封闭层4内设有温度传感器5,温度传感器5用于检测加热培养区14内的温度变化,并通过温度检测区2上的屏幕反馈,加热区封闭层4的下侧设有常温区封闭层6,常温区封闭层6内设有常温传感器7,常温传感器7对常温培养区19内的温度进行监测,并利用常温检测区3上的屏幕反馈,加热区封闭层4与常温区封闭层6的外侧箱门1上设有箱门密封条8,箱门1关闭时,加热区封闭层4和常温区封闭层6分别将加热培养区14和常温培养区19的前端封闭并密封,箱门1的右侧通过连接件9连接箱体10,箱体10的内侧设有磁性密封条11,箱门密封条8吸附在磁性密封条11上,磁性密封条11内侧的箱体10上端设有温度调节区12,温度调节区12内设有旋钮13,通过旋钮13改变加热培养区14内的加热棒15的发热效率,从而改变其内部的环境温度,温度调节区12的下侧设有加热培养区14,加热培养区14共设有三个,每个加热培养区14的底部设有培养盘连接槽17,培养盘连接槽17内安装培养盘18,加热培养区14后侧的箱体10内壁上安装加热棒15,每个下侧加热培养区14内设置加热棒15比上侧加热培养区14的加热棒15多一层加热电阻,不同的加热电阻赋予加热棒15不同的加热效率,加热培养区14的下侧设有常温培养区19,加热培养区14和常温培养区19的后侧箱体10上分别设有自动通风口16,利用自动通风口16对加热培养区14和常温培养区19进行换气,保证氧气充足,箱体10的外侧右端设有显示屏20,显示屏20上显示箱体10内各区域的温度压强和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培养盘连接槽17包括底槽171、电连接口172和滑道173,底槽171上设有电连接口172,培养盘18通过连接电连接口172,利用电连接口172对培养盘18内的装置供电,底槽171的两端分别设有滑道173。

请参阅图5,培养盘18包括培养盘外壳181、培养盘外沿182、滑块183、电连接块184、紫外线消毒灯185、培养区186、培养区隔离板187、压强传感器188和二氧化碳传感器189,培养盘外壳181的前端设有培养盘外沿182,培养盘外壳181的两端设有滑块183,将滑块183卡嵌进滑道173中,从而将培养盘18安装进培养盘连接槽17内,培养盘外壳181的后侧设有电连接块184,培养盘外壳181的内侧两端设有紫外线消毒灯185,培养盘外壳181的内侧设有培养区186,培养区186内用于培养食品微生物,培养区186的两端设有培养区隔离板187,利用培养区隔离板187将培养区186隔离,避免微生物附着在紫外线消毒灯185上影响培养结果,培养区186的后端壁上设有压强传感器188和二氧化碳传感器189,压强传感器188用于内部压强的检测,二氧化碳传感器189用于检测二氧化碳浓度。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的区别:现有技术的培养箱在进行检测试验时,无法进行相同的对比试验,而对比试验需要使用额外的仪器实现,这种试验方式不利于检测人员对数据进行比对统计,本实用新型食品检测用培养箱,通过在箱体10内设置三层加热培养区14,并在每层加热培养区14内设置不同阻值的加热棒15,使加热棒15的加热效率不同,并通过温度调节区12内的旋钮13调节加热棒15的温度,在加热培养区14的下侧设置常温培养区19,利用常温培养区19来进行室温情况下的食品微生物培养,来对上侧加热培养区14的培养进行对照,同时将各层的检测数据发送至箱体10侧面的显示屏20显示,方便检测人员对数据进行归纳统计。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食品检测用培养箱,通过在箱体10内设置三层加热培养区14,并在每层加热培养区14内设置不同阻值的加热棒15,使加热棒15的加热效率不同,并通过温度调节区12内的旋钮13调节加热棒15的温度,在加热培养区14的下侧设置常温培养区19,利用常温培养区19来进行室温情况下的食品微生物培养,来对上侧加热培养区14的培养进行对照,同时将各层的检测数据发送至箱体10侧面的显示屏20显示,方便检测人员对数据进行归纳统计,本实用新型结构合理完整,并将对比检测区域与检测区域合并,有效解决了检测人员观察与统计数据的不便。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