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微生物型抑菌去味制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与流程

文档序号:21789092发布日期:2020-08-07 20:40阅读:464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微生物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微生物型抑菌去味制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背景技术:

病原微生物是指可以侵犯人体,引起感染甚至传染病的微生物。病原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等。通常我们通过消毒来杀死病原微生物,以切断传播途径,阻止和控制传染的发生,达到预防病原微生物感染的目的。目前我们所用的消毒剂以化学消毒剂为主,常见的如84消毒液、医用酒精、过氧乙酸、含碘消毒剂等。

化学消毒剂本身也是具有一定危险级别的危险品。84消毒液,是一种以次氯酸钠为主要成分的含氯消毒剂,具有刺激性气味,经常用手接触本品的工人,手掌大量出汗,指甲变薄,毛发脱落,有致敏作用。84消毒也具有强氧化性,对纺织品类有漂白和腐蚀作用,与酸性物质作用会生成有毒的氯气,人吸入的氯气与体内的水反应,生成的次氯酸可以透过细胞膜,破坏细胞完整性,造成呼吸困难,严重时,会发生肺水肿,造成呼吸困难而致死亡;由食道进入人体的氯气会使人恶心、呕吐、胸口疼痛和腹泻。医用酒精的主要成分是乙醇,一般浓度为75%,有一定刺激性,会刺激皮肤,吸收表皮水分,此外乙醇为易燃品,在地铁、火车、飞机等公共交通工具均为禁携品。过氧乙酸,有强烈刺激性气味,对皮肤/眼睛有刺激性,强氧化剂,极不稳定,在-20℃也会爆炸,浓度大于45%就有爆炸性,遇高热、还原剂或有金属离子存在就会引起爆炸。碘伏对粘膜有明显刺激作用,经口毒性;稀溶液不稳定,需要在使用前配制,避免接触银、铝和二价合金,因为对金属有腐蚀力;高浓度碘伏接触皮肤和眼睛可引起灼伤、溃疡等。

另外,随着对日常生活环境微生物污染的担忧与日俱增,使得抗菌剂与消毒剂在日常生活环境中的应用也有所增加。近年来,消毒剂已不仅仅通过喷洒、涂布、浸没等方式施用于我们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用具,还被引入日化用品,如消毒湿纸巾、洗手液、洁阴液、漱口液等,甚至某些牙膏中也添加氯己定、三氯生等消毒剂。如此广泛地应用,促使病原微生物产生了抗药性,常见致病微生物的耐药现象已不仅仅局限于抗生素,开始扩展到了消毒剂,从而使消毒剂的灭菌效果大大降低。此外,化学消毒剂在杀菌过程中无差别也杀死了有益菌,长期使用会导致人体的免疫机能下降,在其它环境中更容易感染病原菌,更容易引发疾病。

由此可见,消毒剂不仅要有对病原微生物杀菌消毒的功效,还应具有更强的安全性,才能满足人类现在日益频繁、随时随地杀菌消毒的需求。现有的化学消毒剂已日渐不能满足人类的安全性、便捷性和高效性的需求,亟待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此,有必要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微生物型抑菌去味制剂,本发明的微生物型抑菌去味制剂通过有益菌及有益菌代谢的抑菌因子全面抑制病原菌的滋生传播,既能保护人体避免病原菌的感染,又能维护人体周围健康的微生态体系,对人类和对环境更安全。

本发明还提供所述微生物型抑菌去味制剂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还提供所述微生物型抑菌去味制剂的使用方法。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微生物型抑菌去味制剂,包括功能菌醋酸杆菌(acetobacteriumbalch)、盐单胞菌、干酪乳杆菌(lactobacilluscaseisubsp)、须糖多孢菌(saccharipolysporapogona);醋酸杆菌、盐单胞菌、干酪乳杆菌与须糖多孢菌的菌落数之比为3~7:3~8:1~6:0.5~2。

进一步的,所述醋酸杆菌、盐单胞菌、干酪乳杆菌与须糖多孢菌的菌落数之比为优选为5:5:3:1。

进一步的,所述醋酸杆菌优选为巴氏醋酸杆菌(acetobacterpasteurianus)或伍氏醋酸杆菌(acetobacteriumwoodii)。

进一步的,所述盐单胞菌优选为约翰逊盐单胞菌(halomonasjohnsoniae)。

进一步的,本发明的微生物制剂的ph值为2~4。

本发明的微生物型抑菌去味制剂的制备方法,包括步骤:

s1:将醋酸杆菌、盐单胞菌、干酪乳杆菌与须糖多孢菌分别进行培养;

s2:将s1所得的醋酸杆菌、盐单胞菌、干酪乳杆菌与须糖多孢菌分别用无菌水配置成菌悬液,每种菌悬液中功能菌落数保持在106~107cfu/ml;

s3:将s2所配置的各种功能菌的菌悬液按3~7:3~8:1~6:0.5~2的体积比混合;将混合液接种液体培养基混合,在28℃~37℃条件下培养24h~48h即可。

进一步的,步骤s1中,所述醋酸杆菌优选为巴氏醋酸杆菌或伍氏醋酸杆菌,所述盐单胞菌优选为约翰逊盐单胞菌。

进一步的,所述醋酸杆菌采用米曲汁碳酸钙乙醇培养基或葡萄糖碳酸钙培养基,在30℃条件下振荡培养24h。

进一步的,所述盐单胞菌采用12%nacl的lb液体培养基,在28℃条件下培养36h~48h。

进一步的,所述干酪乳杆菌的培养基为mrs培养基。

进一步的,所述须糖多孢菌的培养基为:0.1%硝酸钾,0.05%磷酸氢二钾,0.05%七水合硫酸镁,0.05%氯化钠,0.001%七水合硫酸亚铁,115℃灭菌30min。培养条件为:30℃振荡培养48小时。

进一步的,步骤s3的液体培养基制备方法为:将蛋白胨10g、牛肉浸粉5g、氯化钠10~20g溶于灭菌水中,继续添加灭菌水至1000ml,ph调至4~5,灭菌即可。菌种混合液按5%的接种量接种于液体培养基中。

本发明的微生物型抑菌去味制剂可用原液或稀释液直接对环境或物件施用,如向环境喷洒、擦涂物件、喷向体表等;也可以用于制备其他抑菌和/或去味产品,如各种剂型的洗手液、洗衣液、护肤品等。

本发明有益效果:

本发明通过将四种菌按照特定比例混合,各菌的代谢活动、代谢产物、衍生物等相互促进或制约,保留优势菌落,使其形成一个微生态系统,各成分处于一种稳定的共存状态,可以增加产品性能的稳定性。当将本发明的微生物制剂应用到环境中时,即相当于将整个微生态系统加入到环境中,可延长菌剂的作用时间,保证作用时间内效果的稳定性。

本发明生物制剂的各功能菌株具有各自的生长环境和营养需求,通过本发明的方法联合培养,通过各菌的代谢活动、代谢产物互相影响着彼此的生存环境,利用微生物所具有的快速适应和演化能力,最终实现相互驯化,使其整体达到动态平衡状态。在培养过程中,他们各自适应和演化,存活下来的菌群共同形成一个优势微生态系统。

本发明的微生物菌剂不含化学添加剂,菌剂中存活下来的各功能菌均为优势菌,利用微生物种间竞争原理,以及菌种代谢的产物(如溶菌酶、有机酸、抗菌肽等物质)对病原微生物的杀灭及抑制作用,表现出了优异的抑菌和病毒灭活效果。参见实施方式中的抑菌试验和病毒实验,对铜绿假单胞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痢疾志贺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的抑菌效果均达到了93%以上,对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灭活率达到99%以上。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的说明本发明技术方案所要解决的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和达到的有益效果,现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值得说明的是,本发明技术方案包含但不限于以下实施方式。

本发明实施例中未注明具体技术或条件的,按照本领域内的文献所描述的技术或条件或者按照产品说明书进行。所用试剂或仪器未注明生产厂商者,均为可以通过市购等途径获得的常规产品。

本发明的微生物型抑菌去味制剂,包括功能菌醋酸杆菌(acetobacteriumbalch)、盐单胞菌、干酪乳杆菌(lactobacilluscaseisubsp)、须糖多孢菌(saccharipolysporapogona);醋酸杆菌、盐单胞菌、干酪乳杆菌与须糖多孢菌的菌落数之比为3~7:3~8:1~6:0.5~2间的任意比例;优选为5:5:3:1。本发明的微生物制剂的ph值为2~4。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醋酸杆菌可以为巴氏醋酸杆菌或伍氏醋酸杆菌。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盐单胞菌优选为约翰逊盐单胞菌。

醋酸杆菌是能使糖类和酒精氧化成醋酸等产物的短杆菌。醋酸杆菌通过氧化氢、还原co2生成乙酸;也可发酵果糖和其他底物几乎只产生乙酸。且乙酸是代谢的有机终产物。

盐单胞菌,是中度嗜盐菌,在微生物群落中为优势菌落。该属细菌都为好氧菌,但在硝酸盐存在时部分菌株可以厌氧生长。工业用途包括生物修复、废水处理、发酵、环境重金属的去污和生物污染、放射性化合物、用作农业杀真菌剂和产品(包括抗菌剂,酶,保湿剂,塑料和多糖聚合物)等。生物修复用途包括在高碱性条件下有效降解碳氢化合物,从而提高了消除海上溢油效用的可能性。但是由于盐单胞菌的生存条件的特殊性,其与其他菌种的联合应用收到了限制。

干酪乳杆菌是“健康三益菌”之一,能发酵碳水化合物(葡萄糖等)产生具有抑菌或杀菌效果的物质:酸性物质和细菌素。其中酸性物质是主要抑菌物质,主要包括乙酸、乳酸等。细菌素的代表物质为乳酸链球菌素(nisin),是一种广谱抑菌活性物质。细菌素主要通过非特异性吸附,吸附到细胞表面,然后通过细胞膜上的膜孔杀伤靶细胞,抑制细胞壁的合成,起到抑菌杀菌的效果。

须糖多孢菌在一定的代谢条件下能产生重要的生物活性物质,如抗生素、酶类、纤维素降解促进因子、免疫抑制剂等,起到很好的抑菌灭菌作用。

本发明的微生物型抑菌去味制剂的制备方法,包括步骤:

s1:将醋酸杆菌、盐单胞菌、干酪乳杆菌与须糖多孢菌分别进行培养;

s2:将s1所得的醋酸杆菌、盐单胞菌、干酪乳杆菌与须糖多孢菌分别用无菌水配置成菌悬液,每种菌悬液中功能菌落数保持在106~107cfu/ml;

s3:将s2所配置的各种功能菌的菌悬液按3~7:3~8:1~6:0.5~2的体积比混合;将混合液接种液体培养基混合,在28℃~37℃条件下培养24h~48h即可。

在一些实施例中,步骤s1所述醋酸杆菌优选为巴氏醋酸杆菌或伍氏醋酸杆菌,所述盐单胞菌优选为约翰逊盐单胞菌。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醋酸杆菌采用米曲汁碳酸钙乙醇培养基或葡萄糖碳酸钙培养基,在30℃条件下振荡培养24h。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盐单胞菌采用12%nacl的lb液体培养基,在28℃条件下培养36h~48h。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须糖多孢菌的培养基为:0.1%硝酸钾,0.05%磷酸氢二钾,0.05%七水合硫酸镁,0.05%氯化钠,0.001%七水合硫酸亚铁,115℃灭菌30min。培养条件为:30℃振荡培养48小时。

在一些实施例中,步骤s3的液体培养基制备方法为:将蛋白胨10g、牛肉浸粉5g、氯化钠10~20g溶于灭菌水中,继续添加灭菌水至1000ml,ph调至4~5,灭菌即可。菌种混合液按5%的接种量接种于液体培养基中。

验证实验

一、试验样品(本发明微生物制剂)制备:

s1:将巴氏醋酸杆菌、约翰逊盐单胞菌、干酪乳杆菌与须糖多孢菌分别进行培养;巴氏醋酸杆菌采用米曲汁碳酸钙乙醇培养基或葡萄糖碳酸钙培养基,在30℃条件下振荡培养24h;约翰逊盐单胞菌采用12%nacl的lb液体培养基,在28℃条件下培养48h;干酪乳杆菌的培养基为mrs培养基常规培养;须糖多孢菌的培养基为:0.1%硝酸钾,0.05%磷酸氢二钾,0.05%七水合硫酸镁,0.05%氯化钠,0.001%七水合硫酸亚铁,115℃灭菌30min;培养条件为:30℃振荡培养48小时。

s2:将s1所得的巴氏醋酸杆菌、约翰逊盐单胞菌、干酪乳杆菌与须糖多孢菌分别用无菌水配置成菌悬液,每种菌悬液中功能菌落数保持在107cfu/ml左右。

s3:将s2所配置的各种功能菌的菌悬液按35:5:3:1的体积比混合;将混合液按5%的接种量接种与液体培养基混合,在28℃~37℃条件下培养24h~48h即可。液体培养基制备方法为:将蛋白胨10g、牛肉浸粉5g、氯化钠10~20g溶于灭菌水中,继续添加灭菌水至1000ml,ph调至4.5,灭菌即得。

二、安全性试验

2.1皮肤刺激试验

2.1.1受试物:上述第(一)部分制得的本发明的微生物制剂。

2.1.2实验动物

普通级动物房,实验动物使用许可证号:syxk(粤)2016-0156。

动物种属品系:普通级新西兰兔;动物合格证号:44007600007368。

动物来源:实验动物由广州市花都区花东信华实验动物养殖场(实验动物生产许可证号:scxk(粤2019-0023)提供。

2.1.3试验方法

实验依据:《消毒技术规范》2002年版,第二部分2.3.3

实验条件:环境温度22-25℃,相对湿度40-70%。

实验步骤:试验前24h,将实验动物脊柱两侧被毛剪去或剃掉,不可损伤表皮,去毛范围左右各3cm×3cm。取受试物0.5ml直接涂抹在一侧皮肤上,用二层纱布(2.5cm×2.5cm)和一层玻璃纸或类似物覆盖,再用无刺激性胶布和绷带加以固定。另一侧皮肤作为自身对照。采用封闭试验,敷用时间为4h。实验结束后,用水清除残留受试物。

2.1.4实验结果及结论

于清除受试物后的1h、24h和48h分别观察受试部位皮肤反应结果,按皮肤刺激反应评分表进行皮肤反应评分。根据1h、24h和48h各观察点最高积分均值,按皮肤刺激强度分级标准表判定皮肤刺激强度。

结果显示,在本次试验条件下,受试物对新西兰兔一次完整皮肤刺激试验结果最高积分均值为0,本发明微生物制剂为无刺激性,符合《消毒技术规范》2002年版2.3.13.1的要求。

2.2急性眼刺激试验

2.2.1受试物:上述第(一)部分制得的本发明的微生物制剂。

2.2.2实验动物

普通级动物房,实验动物使用许可证号:syxk(粤)2016-0156。

动物种属品系:普通级新西兰兔;动物合格证号:44007600007411。

动物来源:实验动物由广州市花都区花东信华实验动物养殖场(实验动物生产许可证号:scxk(粤2019-0023)提供。

2.2.3试验方法

实验依据:《消毒技术规范》2002年版,第二部分2.3.4。

实验条件:环境温度22-25℃,相对湿度40-70%。

实验步骤:试验前24h,对实验动物的两只眼睛进行常规检查。试验时,轻轻拉开实验动物一侧眼睛的下眼睑,将受试样品0.1ml滴入结膜囊中,眼被动闭合4s,以防止受试样品丢失,30s后用生理盐水冲洗,充分去除残留。另一侧眼睛作为自身对照。于试验结束后的1h、24h、48h、72h对眼睛进行检查,观察至72h终止试验。观察时用2%荧光素钠溶液检查角膜和虹膜的变化。在每次检查中均按眼损害评分标准记录眼刺激反应的积分。

2.2.4实验结果及结论

在观察时点分别对受试动物角膜、虹膜或结膜进行评分,计算每只动物在3个观察点(24h、48h和72h)角膜损害、虹膜损害、结膜充血和结膜水肿四个方面的平均评分。根据平均评分和恢复时间评价,并进行眼刺激性反应分级。如果72小时内未出现刺激反应,或第7d或第14天眼睛刺激反应完全恢复,即可提前终止试验。

结果显示,在本次试验条件下,受试物对新西兰兔急性眼刺激试验结果为无刺激性,符合《消毒技术规范》2002年版2.3.13.1的要求。

2.3急性吸入毒性试验

2.3.1受试物:上述第(一)部分制得的本发明的微生物制剂。

2.3.2实验动物

spf级动物房,实验动物使用许可证号:syxk(粤)2016-0156。

动物种属品系:选取20只成年健康昆明小鼠(spf级),雌雄各半,实验动物体重之间相差不得超过平均体重的20%,动物合格证号:44002100023625。

动物来源:实验动物由南方医科大学(实验动物生产许可证号:scxk(粤)2016-0041)提供。

2.3.3试验方法

实验依据:《消毒技术规范》2002年版,第二部分2.3.2。

实验条件:环境温度22-25℃,相对湿度40-70%。

剂量水平:根据方法要求,采用一次限量法(即用20只动物口服5000mg/kgbw体重剂量)。

实验步骤:采用动式染毒法进行实验。取20只动物,雌雄各半,采用一次限量法,即2h吸入受试物浓度10000mg/m3,染毒后对每只动物进行单独全面的记录,观察实验动物的中毒表现和死亡情况,其后每天进行一次仔细检查,并分别于染毒后第0、7和14d称量体重。观察期限为14d,观察结束后,处死动物进行大体解剖学检查。

2.3.4实验结果及结论

评价结果时,根据数据测定lc50,将lc50与观察到的毒性效应和尸检所见相结合考虑,按吸入毒性分级表进行判定。如一次2h吸入毒性浓度10000mg/m3,在14天内无动物死亡,可判定lc50>10000mg/m3。

实验结果显示,14天观察期内所有受试动物未见明显中毒症状或死亡。故,在本次试验条件下,受试物对spf级km小鼠急性吸入毒性结果为lc502h>10000m/m3,属于实际无毒,符合《消毒技术规范》2002年版2.3.13.1的要求。

2.4急性进口毒性试验

将上述第(一)部分制得的本发明的微生物制剂送检广东省微生物分析检测中心完成试验。

检测条件:动物饲养环境为室温(20-26)℃,相对湿度为(40-70)%,群笼饲养,10只/笼。

检测依据:消毒技术规范(2002年版)2.3.1急性经口毒性试验。

选用剂量:剂量设计为5000mg/kg·bw。

方法简述:根据试验要求,设1个剂量组,实验动物雌雄各半。试验前动物禁食,自由饮水。经口灌胃1次,每次灌胃平均量为0.4ml/20g·bw,灌胃后继续禁食2h,其后给予正常饮食。观察14天,每天观察1次,记录小鼠死亡情况。

在14d的观察期内,实验动物未见明显中毒体征,无动物死亡。按照《消毒技术规范》中急性经口毒性分级判定,本发明微生物制剂属实际无毒级别。

上述2.1至2.4的实验显示,本发明的微生物制剂对皮肤和最敏感的眼部均无刺激性,且吸入摄入和进口摄入无毒,安全性非常高。

三、除臭试验

检测方法:常温(20℃)常压(1个标准大气压)条件下,将初始浓度为0.15mg/m3的15l臭味气体(氨气、硫化氢、甲硫醇、甲硫醚)分别以1l/min的流量通过装有10ml本发明制剂的大型气泡吸收管,使气体循环24h,采集处理后的气体,分析其臭味气体的浓度,计算除臭效率。氨气浓度按照标准hj533规定的方法进行测定,其他臭味气体浓度按照标准gb/t11742规定的方法进行测定。

表1臭味气体去除试验结果

氨、硫化氢、甲硫醇、甲硫醚是臭气的主要成分气体,通过上述实验证实,本发明的微生物制剂对这四种臭气成分有非常显著的去除能力,臭气主要成分被消解,臭味随之消散,从而实现了快速彻底的除臭。

四、抑菌试验

4.1实验设备:锥形烧瓶、平皿、量筒、紧密ph试纸、无菌试管、无菌刻度吸管、恒温培养箱、菌落计数器、酒精灯、电动混合器、恒温干燥箱、恒温水浴锅、湿热灭菌锅、电子天平等。

4.2实验试剂:

a)营养琼脂培养基

称取蛋白胨10.0g、牛肉膏5.0g、氯化钠5.0g,加蒸馏水1000ml,调ph7.2~7.4,然后加入琼脂15.0g加热溶解,分装,于121℃压力蒸汽灭菌20min后备用。

b)沙堡琼脂培养基

称取葡萄糖40.0g、蛋白胨10.0g、琼脂20.0g、加蒸馏水1000ml,将上述成分混合后,加热至完全溶解,调ph至5.6±0.2,于115℃压力蒸汽灭菌30min后备用。

c)0.03mol/l磷酸盐缓冲液(pbs)

称取无水磷酸氢二钠2.83g、磷酸二氢钾1.36g,加蒸馏水1000ml,待完全溶解后,调ph至7.2~7.4,经121℃压力蒸汽灭菌20min后备用。

d)标准硬水(硬度342mg/l)

称取氯化钙(cacl)0.034g、氯化镁(mgcl2·6h2o)0.139g,加蒸馏水1000ml,经121℃压力蒸汽灭菌20min后备用。

e)试验菌菌液制备

(1)病原菌(细菌)繁殖体悬液的制备(铜绿假单胞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痢疾志贺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

1)取冻干菌种管,在无菌操作下打开,以毛细吸管加入适量营养肉汤,轻柔吹吸数次,使菌种融化分散。取含5.0ml~10.0ml营养肉汤培养基试管,滴入少许菌种悬液,置37℃培养18h~24h.用接种环取第1代培养的菌悬液,划线接种于营养琼脂培养基平板上,于37℃培养18h~24h,挑取上述第2代培养物中典型菌落,接种于营养琼脂斜面,于37℃培养18h~24h,即为第3代培养物。

2)取菌种第3代~14代的营养琼脂培养基斜面新鲜培养物(18h~24h),用5.0ml吸管吸取3.0ml~5.0ml稀释液加入斜而试管内,反复吹吸,洗下菌苔。随后,用5.0ml吸管将洗液移至另一无菌试管中,用电动混合器混合(振荡)20s,或在手掌上振敲80次,以使细菌悬浮均匀。

3)初步制成的菌悬液,先用细菌浓度比浊测定法粗测其含菌浓度,然后以稀释液稀释至所需使用的浓度。

4)细菌繁殖体悬液应保存在4℃冰箱内备用。应当天使用不得过夜。

5)怀疑有污染时,应以菌落形态、革兰染色与生化试验等法进行鉴定。

(2)白假丝酵母菌(白色念株菌)悬液制备

1)取冻干菌种管,以无菌操作打开,用毛细吸管吸加适量沙堡液体培养基于管中,轻柔吹吸数次,使菌种融化分散。取含5.0ml~10.0ml沙堡液体培养基试管,滴入少许菌种悬液,于37℃培养18h~24h。用接种环取第1代培养的菌悬液,划线接种于沙堡琼脂培养基平板上,于37℃培养18h~24h,挑取上述第2代培养物中典型菌落,接种于沙堡琼脂斜面,于37℃培养18h~24h,即为第3代培养物。将其密封后在4℃保存,时间不得超过6周。

2)试验时,取第3代斜面培养物在沙堡琼脂斜面上连续传代,方法与第3代相同。取第5代或6代的沙堡琼脂培养基斜面新鲜培养物(18h~24h),用5.0ml吸管吸取3.0ml~5.0mllpbs稀释液加入斜面试管内,反复吹吸,洗下菌苔。随后,用5.0ml吸管将洗液移至另一无菌试管中,用电动混合器混合20s,或在手掌上振敲80次,以使白色念珠菌悬浮均匀。

3)菌悬液保存在4℃冰箱内备用,当天使用不得过夜。

4)怀疑有污染时,应以菌落形态、革兰染色与生化试验等法进行鉴定。菌落形态可直接用显微镜观察。菌体形态可在涂片后直接用高倍显微镜观察,也可用墨水阴地法染色(将菌与黑墨水在玻片上混匀,推成薄膜)后观察。

4.3试验方法(悬液定量法):

a)用pbs液将试验菌悬液做适当稀释,要求浓度为:取0.1ml滴于5.0ml对照样液(pbs)内,回收菌数为1×104~9×104cfu/ml;

b)将试验样品用无菌标准硬水稀释至规定的浓度;

c)吸取试验样品原液或其稀释液5.0ml放入灭菌试管中,20℃恒温5min;

d)吸取试验菌液0.1ml加入到含5.0ml样品的试管中,迅速混匀,并立即计时;

e)作用至设定时间(20min)后,取试验菌与样品混合液0.5ml,加入到含4.5ml经灭菌的pbs试管中,充分混匀:

f)放置10min后,吸取样液(或作适当稀释后,取其中2~3个稀释度的稀释液)1ml,置于灭菌平皿内,每个样液或稀释度接种两个灭菌平皿。用凉至40℃~45℃的营养琼脂培养基(细菌)或沙氏琼脂培养基(白色念株菌)15ml作倾注,转动平皿,使其充分均匀,琼脂凝固后翻转平皿,(35±2)℃培养48h(细菌)或72h(白色念株菌)后,做活菌菌落计数;

g)以pbs代替试验样品,同时按以上步骤操作,作为对照样品:

h)实验重复3次,求其平均值。

4.4计算抑菌率(结果保留整数):

抑菌率(%)=(ⅰ-ⅱ)/ⅰ×100;

其中:ⅰ为对照样品平均菌落数;ⅱ为试验样品平均菌落数。

实验结果参见表2-表7。

表2、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抑菌试验

表3、对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的抑菌试验

表4、对痢疾志贺氏菌的抑菌试验

表5、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试验

表6、对大肠杆菌的抑菌试验

表7、对白色念珠菌的抑菌试验

由表2-7的结果可知,本发明微生物制剂对常见病原菌的平均抑菌率菌在93%以上,最高可达99%,杀菌效果优异。

五、病毒实验

本实验委托广东省微生物分析检测中心完成。

检测项目:病毒灭活实验。

检测方法和依据:

《消毒技术规范》2002年版2.1.1.10.7脊髓灰质炎病毒灭活试验。

实验结果见表8。

表8甲型h1n1流感病毒灭活实验结果

注:阴性对照细胞生长正常。

由上表可知,本发明微生物制剂对甲型流感病毒hin1的平均灭活率高达99.99%,几乎等于全部灭活。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