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培养藻类丝状体的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0260071阅读:425来源:国知局
一种培养藻类丝状体的装置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藻类培养装置,具体涉及一种培养藻类丝状体的装置,属于藻类细胞培养器械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0002]以往我们培养藻类的丝状体都在锥形瓶里面进行,由于藻类的生长需要使得瓶内水体中的氧气不足,水质很快恶化。目前培养过程中,需要时常对所用的培养装置进行摇晃,频繁换水,并且需要定期清除杂藻,这样才能保证藻类良好的生长环境。
[0003]即便在培养过程中经常摇瓶,也不能很好的提供氧气环境,而且摇瓶和频繁的换水不仅浪费劳力,还对藻类正常的生长发育带来不良的影响。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更好的培养丝状体的装置,实现换水、通气为一体的培养装置,来节约人力、化繁为简,也为藻类提供更好的生长环境。

【发明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而提供一种培养藻类丝状体的装置,该装置在保证藻类丝状体正常生长的前提下,集换水、通气为一体的培养藻类装置,克服了现有装置换水繁琐、藻类需氧不足等技术缺陷。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06]—种培养藻类丝状体的装置,包括玻璃培养瓶和空气栗,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玻璃培养瓶顶部开口为入水口,两侧壁靠近瓶底部分各具有一个开口,分别为出水口和通气口 ;所述的出水口外部扣有可拆卸的筛絹装置后再与出水管相连,所述的出水管上安设有控制液体流量的阀门;所述的通气口与反“L”型玻璃通气管道相连,反“L”型玻璃通气管道通过塑料的导气管与除菌装置相连;所述的除菌装置通过导气管与空气栗相连。
[0007]优选的,所述的出水口距离瓶底6cm,可轻松完成换水过程;所述的通气口距离瓶底 5cm。
[0008]优选的,所述的入水口直径4cm,所述的出水口直径为2cm,所述的通气口直径为
0.6cm,所述的反“L”型玻璃通气管道直径0.6cm。
[0009]优选的,所述的玻璃培养瓶,整体高度30cm,瓶底直径14cm,容积3L。
[0010]优选的,所述的筛絹装置内嵌筛絹,筛絹的规格为300目,筛絹可以拦截藻类细胞,直接扣在出水口容易从培养装置中拆卸出来,清洗后可以循环使用;去掉筛絹后也可以方便取样藻类。
[0011]优选的,所述的除菌装置为椭圆形,且具有可以打开的椭圆形盖子;除菌装置内装有净化空气用的直径为5cm的除菌膜,打开盖子可以替换除菌膜。
[0012]优选的,所述的除菌装置长半径为6cm,短半径为2cm,材质为塑料,体积小而且轻便。
[0013]优选的,所述的除菌膜规格为0.22μπι。
[0014]优选的,所述的入水口先用灭菌纱布覆盖,再用报纸覆盖,然后用橡皮筋捆扎,既可以保证透气又避免杂物进入。
[0015]本实用新型装置解决了频繁换水的技术缺陷,并且培养过程中更好的提供了藻类所需的空气和无菌培养条件;而且培养装置整体达到无菌、半封闭的培养环境,易于藻类培养。
【附图说明】
:
[0016]图1:本实用新型培养藻类丝状体的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7]其中:1、玻璃培养瓶,2、空气栗,3、出水口,4、通气口,5、筛絹装置,6、导气管,7、除菌装置,8、入水口,9、阀门,1、反“L”型玻璃通气管道。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以下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具体实施方式】详细描述,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以下描述内容:
[0019]—种培养藻类丝状体的装置,如图1所示,包括玻璃培养瓶I和空气栗2,玻璃培养瓶顶部开口为入水口 8,两侧壁靠近瓶底部分各具有一个开口,分别为出水口 3和通气口 4,出水口 3距离瓶底6cm,通气口4距离瓶底5cm;出水口外部扣有可拆卸的筛絹装置5后再与出水管相连,出水管上安设有控制液体流量的阀门9;通气口4与反“L”型玻璃通气管道10相连,反“L”型玻璃通气管道通过塑料的导气管6与塑料的椭圆形的除菌装置7相连;除菌装置通过导气管6与空气栗2相连;除菌装置具有可以打开的椭圆形盖子,其内装有净化空气用的除菌膜。
[0020]玻璃培养瓶I的规格优选为:整体高度30cm,瓶底直径14cm,容积3L。入水口 8直径优选为4cm,出水口 3直径优选为2cm,通气口 4直径优选为0.6cm,反“L”型玻璃通气管道1直径优选为0.6cm ο
[0021]筛絹装置5内嵌筛絹,筛絹的规格优选为300目。
[0022]除菌装置7的规格优选为:长半径为6cm,短半径为2cm;除菌膜直径优选为5cm,孔径规格为0.22μπι。
[0023]本实用新型培养藻类丝状体的装置,灭菌海水从入水口8进入到玻璃培养瓶I内,入水口 8先用灭菌纱布覆盖,再用报纸覆盖,然后用橡皮筋捆扎,既可以保证透气又避免杂物进入。培养过程中进行换水时,打开阀门9,养殖脏水从出水口3流出,出水口3处的筛絹装置会拦截住藻类从而实现换水过程;而通气口 4处的反“L”型玻璃通气管道10可以避免养殖脏水进入到导气管6。导气管连接有除菌装置7,除菌装置可以净化从空气栗2导入的空气,实现无菌培养的条件,可以根据培养需求选择空气栗常开或者间隔开。换水时,先停止空气栗,待玻璃培养瓶内的静止在瓶底时再打开阀门9,瓶内的水流至出水口下沿至通气口上沿之间时,关闭阀门,打开入水口,用火焰灼烧瓶口灭菌后再添加灭菌海水,然后继续用灭菌纱布和报纸封住入水口,根据情况更换除菌膜,打开空气栗进行正常培养过程。
[0024]若想取培养瓶中的藻样,可以在换水时去掉筛絹,再加入适量灭菌海水,打开空气栗让藻类搅动起来,此时打开阀门,则可以顺利取到藻样。
[0025]本实用新型装置解决了频繁换水的技术缺陷,并且培养过程中更好的提供了藻类所需的空气和无菌培养条件。
[0026]上述实例只是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以及技术特点,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质所做的等效变换或修饰,都应该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主权项】
1.一种培养藻类丝状体的装置,包括玻璃培养瓶(I)和空气栗(2),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玻璃培养瓶顶部开口为入水口(8),两侧壁靠近瓶底部分各具有一个开口,分别为出水口(3)和通气口(4);所述的出水口外部扣有可拆卸的筛絹装置(5)后再与出水管相连,所述的出水管上安设有控制液体流量的阀门(9);所述的通气口(4)与反“L”型玻璃通气管道(10)相连,反“L”型玻璃通气管道(10)通过塑料的导气管(6)与除菌装置(7)相连;所述的除菌装置通过导气管(6)与空气栗(2)相连。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出水口(3)距离瓶底6cm;所述的通气口(4)距离瓶底5cm。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入水口(8)直径4cm,所述的出水口(3)直径为2cm,所述的通气口(4)直径为0.6cm,所述的反“L”型玻璃通气管道(10)直径0.6cm0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玻璃培养瓶(I),整体高度30cm,瓶底直径14cm,容积3L。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筛絹装置(5)内嵌筛絹,筛絹的规格为300目。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除菌装置(7)为椭圆形,且具有可以打开的椭圆形盖子;除菌装置内装有直径为5cm的除菌膜。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除菌装置(7)长半径为6cm,短半径为2cm,材质为塑料。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除菌膜规格为0.22μπι。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入水口(8)先用灭菌纱布覆盖,再用报纸覆盖,然后用橡皮筋捆扎。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培养藻类丝状体的装置,包括玻璃培养瓶和空气泵,玻璃培养瓶顶部开口为入水口,两侧壁靠近瓶底部分各具有一个开口,分别为出水口和通气口,出水口距离瓶底6cm,通气口距离瓶底5cm;出水口外部扣有可拆卸的筛绢装置后再与出水管相连,所述的出水管上安设有控制液体流量的阀门;通气口与反“L”型玻璃通气管道相连,反“L”型玻璃通气管道通过塑料的导气管与除菌装置相连;除菌装置通过导气管与空气泵相连。本实用新型装置解决了频繁换水的技术缺陷,并且培养过程中更好的提供了藻类所需的空气和无菌培养条件,而且培养装置整体达到无菌、半封闭的培养环境,易于藻类培养。
【IPC分类】C12M1/04, C12M1/24
【公开号】CN205170845
【申请号】CN201521012924
【发明人】陈余, 陈海敏, 朱竹君, 杨锐, 严小军
【申请人】宁波大学
【公开日】2016年4月20日
【申请日】2015年12月8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