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空含浸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804786阅读:25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真空含浸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真空含浸机。
背景技术
早期的含浸加工过程多是由人工全操作完成,包括真空环境形成,含浸 液加注,真空环境解除等。在人工全操作时,特别是含浸液加注时,是将大 气压环境下的含浸液注入真空环境,然而,此种操作会因气泡等因素使含浸 液的液面高度难以控制,导致被加工后产品表面液膜不均匀,亦使得无需浸
液部位(如PIN脚)的工件被淹浸,这样还需再对无需浸液的部分进行再加 工。因此这种方法不但加工精度不准确,而且浪费操作时间。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真空含浸机,在含浸后可使 被加工件的表面液膜均匀,并且可根据被加工件的外形尺寸等要求任意预置 其液面高度,能自动形成及解除真空环境,节省操作时间及操作强度。
本实用新型的发明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真空含浸机,包括用于真空含浸的盛载机构以及支架,所述盛载机 构设置在所述支架上,其特征在于所述盛载机构中具有盛载含浸液的子 槽,并且所述真空含浸机中还设有可将子槽上下移动的升降机构。
在上述结构基础上,其中
所述升降机构包括升降杆、螺杆以及马达,所述升降杆与子槽固定连 接,所述螺杆插入在升降杆中,通过所述马达促使螺杆旋转并带动升降杆上 下移动。
所述升降杆包括横杆与一对导柱,所述螺杆插入在升降杆的横杆中,并 与横杆相互垂直,所述导柱固定设在所述横杆的相对两侧。
所述盛载机构还包括有盛载含浸液的内槽以及容置内槽的真空箱体,所 述子槽设置在所述内槽中,并且子槽通过上下运动从内槽中装载所述含浸 液。所述升降杆的导柱穿过所述真空箱体,并通过密封套与真空箱体密封连 接,而所述子槽的侧壁上设有与所述导柱固定连接的导套,所述导套通过固 定块与子槽固定相连。
所述螺杆上套接设有传动轮,所述马达通过传动带促使传动轮带动螺杆 旋转。
所述真空含浸机还具有用于控制马达的微电脑控制器,所述微电脑控制 器通过电箱与所述马达相连。
所述真空含浸机具有可将真空箱体的外盖打开与关闭的开关门机构,所 述外盖与真空箱体枢转连接,并且在所述外盖的侧边设有凸出的支撑轴,所 述开关门机构具有套接在支撑轴上的轴承。
所述开关门机构还包括固定在所述支架上的气缸,所述气缸通过电箱与 微电脑控制器相连,并且气缸具有可移动的活塞杆,所述活塞杆的自由端通 过接头与所述轴承固定相连,通过活塞杆的移动促使轴承推动支撑轴将外盖 打开与关闭。
所述盛载机构的真空箱体的内侧壁上设有用于固定被加工件的固定部, 使得所述被加工件设置在所述子槽的上方。
本实用新型的真空含浸机通过子槽与升降机构的设计方式,可提高被加 工产品的含浸质量,并适应更大范围的被加工件形状、尺寸及加工部位的变 化,节约了含浸液用量、节省了操作时间并降低了操作强度,同时能够实现 自动形成及解除含浸机所需的真空环境。


为了易于说明,本实用新型由下述的较佳实施例及附图作以详细描述。
图1为本实用新型真空含浸机的打开状态立体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真空含浸机的立体分解图3为本实用新型真空含浸机的盛载机构与升降机构的配合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真空含浸机的升降机构立体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与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真空含浸机包括支撑机构1 、盛 载机构3、升降机构5 (如图2)、开关门机构7以及微电脑控制器8。所述支撑机构1包括支架IO、 一对侧封板12 (如图2)、电箱14 (如图 2 )以及箱盖16。所述侧封板12设置在支架10的两侧,电箱14安装在支架10 上,并通过箱盖16将其密封。所述电箱14中设有与微电脑控制器8相连的控 制电路,用于控制所述升降机构5与所述开关门机构7 。
请同时参阅图3所示,所述盛载机构3包括真空箱体30 (如图2)、内 槽32、子槽33、子槽固定块34、子槽支撑块35、导板36以及导套37。
所述真空箱体30设置在图2中的支架10上,真空箱体30具有用于固定被 加工件的固定部300 。其中所述内槽32置于真空箱体30内,含浸液装在内槽 32内,子槽33通过子槽固定块34、子槽支撑块35、导板36以及导套37连接在 升降机构5上,子槽33通过上下运动从内槽32中装载含浸液。在工作时,被 加工件通过一个安装在固定部300上的架体设置在真空箱体30中并位于子槽 33的上方,通过子槽33上升至预置高度而淹浸被加工件之待浸部位,从而可 以很好的控制需要淹浸的高度。
请同时参阅图4所示,所述升降机构5包括上固定板50、下固定板51、 螺杆52、升降杆53、基板55、传动轮56、传动带(未图示)以及马达(未图 示)。
升降杆53具有横杆530与一对导柱532 ,横杆530分中螺接于螺杆52 上,并与螺杆52相互垂直。螺杆52的下端通过下固定板51固定在支架10上上 端穿过基板55后与所述传动轮56相固接。基板55呈台阶状,并且台阶状下部 的两侧设有一对侧板550 ,马达固定设于基板55上,并且马达的输出轴(图 中未示出)穿过基板55。传动轮56与马达的输出轴之间通过所述传动带相互 配合。所述导柱532固定在所述横杆530的相对两端,并对称设于螺杆52的 两侧。导柱532穿过真空箱体30后与盛载机构3的导套37固定连接,并且导 柱532与真空箱体30之间通过密封套(未图示)密封连接。基板55通过上固' 定板50与所述真空箱体30的底面固定连接。
微电脑控制器8通过电箱14中的控制电路与升降机构5中的马达相连, 并通过马达与螺杆52的作用,使升降杆53移动并同时带动盛载机构3的子槽 33作上下运动,以控制装有含浸液的子槽4上下移动的位移高度。
所述开关门机构7包括一对气缸70、连接板71、座杆72、接头73以及轴 承74。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盛载机构3的真空箱体30上设有用于封闭开口的外盖31,所述外盖31与真空箱体30之间通过调节杆302枢转连接,并且所述 外盖31的两侧边具有凸出设置的支撑轴310 ,支撑轴310固接于外盖31上。 所述气缸70固定设置在所述支架10上,气缸70的一端通过连接板71及座杆72 与支架10相固连,另一端具有可移动的活塞杆700 。所述轴承74套接在所述 支撑轴310上,并通过接头73与活塞杆700的自由端固定连接,通过活塞杆 700的移动促使轴承74推动支撑轴310将外盖31打开与关闭。微电脑控制器 8通过电箱14中的控制电路与气缸70之驱动阀(图中未示出)相连,用于驱 动气缸70控制外盖31以调节杆302为支点作弧线运动。
在工作时,开关门机构7自动封闭真空箱体30,通过真空吸管(未图 示)吸取内部空气,从而形成真空环境,此时启动升降机构5,通过螺杆52 的旋转促使升降杆53带动子槽33在真空箱体30内向上移动,子槽33中的含浸 液将安装在固定部300的被加工件进行浸漆。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真空箱 体30的外侧还具有用于遮盖真空吸管的盖板9 。
以上所述之具体实施方式
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并非以此限定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范围,凡依照本实用新型之形状、结构所作的等效变 化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权利要求1.一种真空含浸机,包括用于放置被加工件的盛载机构以及支架,所述盛载机构设置在所述支架上,其特征在于所述盛载机构中具有盛载含浸液的子槽,并且所述真空含浸机中还设有可将子槽上下移动的升降机构。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真空含浸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机构包括 升降杆、螺杆以及马达,所述升降杆与子槽固定连接,所述螺杆插入在升降 杆中,通过所述马达促使螺杆旋转并带动升降杆上下移动。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真空含浸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杆包括横 杆与一对导柱,所述螺杆插入在升降杆的横杆中,并与横杆相互垂直,所述 导柱固定设在所述横杆的相对两侧。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真空含浸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盛载机构还包 括有盛载含浸液的内槽以及容置内槽的真空箱体,所述子槽设置在所述内槽 中,并且子槽通过上下运动从内槽中装载所述含浸液。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真空含浸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杆的导柱 穿过所述真空箱体,并通过密封套与真空箱体密封连接,而所述子槽的侧壁 上设有与所述导柱固定连接的导套,所述导套通过固定块与子槽固定相连。
6.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真空含浸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杆上套接设 有传动轮,所述马达通过传动带促使传动轮带动螺杆旋转。
7. 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真空含浸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真空含浸 机还具有用于控制马达的微电脑控制器,所述微电脑控制器通过电箱与所述 马达相连。
8.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真空含浸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真空含浸机具 有可将真空箱体的外盖打开与关闭的开关门机构,所述外盖与真空箱体枢转 连接,并且在所述外盖的侧边设有凸出的支撑轴,所述开关门机构具有套接 在支撑轴上的轴承。
9. 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真空含浸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关门机构还 包括固定在所述支架上的气缸,所述气缸通过电箱与微电脑控制器相连,并 且气缸具有可移动的活塞杆,所述活塞杆的自由端通过接头与所述轴承固定 相连,通过活塞杆的移动促使轴承推动支撑轴将外盖打开与关闭。
10.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真空含浸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盛载机构的真空箱体的内侧壁上设有用于固定被加工件的固定部,使得所述被加工件设 置在所述子槽的上方。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是关于一种真空含浸机,其包括用于放置被加工件的盛载机构以及支架,所述盛载机构设置在所述支架上,并且其具有盛载含浸液的子槽,而所述真空含浸机中还设有可将子槽上下移动的升降机构。本实用新型的真空含浸机在被加工工件静止时,含浸液能自动升降且能自动控制其液面高度。
文档编号B05C3/09GK201127924SQ20072012251
公开日2008年10月8日 申请日期2007年8月27日 优先权日2007年8月27日
发明者范安成 申请人:范安成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