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伪胶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807484阅读:31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防伪胶带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防伪胶带,特别涉及一种能够显示物品的封缄状态是 否曾被撕开的防伪胶带。
背景技术
按一般在运送或打包物品时,为了防止物品本身的开口或包装物品的盖体 被随意或不经意打开,通常若无法用锁具予以锁住,则需用胶带予以封缄。例 如,在搬运书桌、橱柜、保险箱、或行李箱时,常用胶带黏封其抽屉、门扉或 盖体,以确保其不会轻易打开;但是,如果这些桌子、柜子、箱子中装有较贵 重或必须保密的物品时,则现有封口胶带并无法达到充分的保护或保密作用, 因为这些封口胶带可以在打开后再重新黏贴,而表面上看不出有任何被打开的 痕迹。
鉴于现有胶带作为物品封缄手段的缺失,加上消费者对包装安全性要求的 提高,故有起防伪作用的胶带问世。如此一来,便可依据产品特性而应用防伪 胶带,在诸如重要文件袋、快递袋、现金袋、法院证物袋、电子商品、或者是 管制药品的封口,也可应用于例如证件、包裹、纸箱、抽屉、保险柜、汽车拖 吊等封贴的用。相关的专利技术例如有中国台湾专利公告第433279号新型专 利、中国台湾专利公告第465454号新型专利、以及中国台湾专利证书第281965 号新型专利等。
通常,此种防伪胶带是在胶带的基材背面上涂敷至少一层具有防伪标示的 辨识层,再在该辨识层上涂布黏着剂作为黏着层而成。在该辨识层中,防伪标 示的材质不同于辨识层其余部份的材质,且使防伪标示与黏着层间的黏着力大 于防伪标示与基材间的黏着度,故在防伪胶带自其所封缄的物品撕离后,防伪 标示会随黏着层贴附于物品上,但基材则无法再黏附于封缄物品上。
然,此种现有防伪胶带在基材撕开后,其防伪标示及/或黏着层会残留在 封缄物品上,例如汽车拖吊时会封贴防伪胶带,常常造成车主必须再取车后将爱车上的残留物移除,徒增不便与纠纷。
同时,虽然中国台湾专利公告第465454号新型专利中使用不会残留在所 封缄物品上的黏着层,但当该专利或其它现有的防伪胶带长时间暴露于阳光下 或长时间处于高温状态时,仍会造成黏着层变质,而残留于所封缄物品上。所 以,仍会造成作业上的不便。
此外,若降低黏着层本身的黏着力,可改善黏着层残留在所封缄物品上的 缺点;但是,当黏着剂的黏着力不足时,防伪标示无法随黏着层贴附于物品上。 如此一来,便无法显示该防伪标示,影响防伪效果。
故,如何设计一种防伪技术,以避免上述的种种缺失,实为相关领域的业 者目前亟待解决的课题。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现有防伪胶带的上述缺失,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具适当黏着力的防伪 胶带,在防止残留的同时可清楚显示封缄状态。
为达到上述目的及其它相关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防伪胶带,包括 基材;第一辨识层,形成于该基材上;第二辨识层,形成于该第一辨识层上及 该基材未被该第一辨识层覆盖的部位;非脱离层,形成于该第二辨识层上;以 及黏着层(adhesion layer),形成于该非脱离层上,使该防伪胶带得以黏贴在 所封缄物品上;其中,该黏着层的黏着力为300咖/mins、 1000至1400克(9. 76 至13.66牛顿力),该黏着层的厚度为40至45u ,且该黏着层对该第二辨识 层的黏着力大于该第二辨识层对该第一辨识层的黏着力,但小于该第二辨识层 对该基材的黏着力者。
前述防伪胶带中,还可选择包括设置于该黏着层与第二辨识层之间的非脱 离层及/或贴覆于该黏着层表面的防黏纸。较佳地,该黏着层加上该非脱离层 的厚度可例如为52至60u ;换言之,该非脱离层的厚度可为例如12至15u 。
相较于现有的防伪胶带,本实用新型设计黏着力具有特定范围的黏着层, 解决现有技术中黏着层的黏着力太大而容易残留、及黏着力太小而无法显示防 伪标示等问题,在防止残留的同时可清楚显示封缄状态。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实 用新型的限定。

图1为本实用新型防伪胶带实施例的构造剖视图2为本实用新型防伪胶带黏贴于所封缄物品上的剖视图3为观察图2的箭头的表面的俯视图4为该防伪胶带被撕离时后再黏贴于所封缄物品上时的剖视图5为观察图4的防伪胶带的表面的俯视图。
其中,附图标记 1基材
2第一辨识层 3第二辨识层 4非脱离层 5黏着层 6防黏纸 20空隙 21间隙
A所封缄物品 B撕开标示 T厚度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原理和工作原理作具体的描述 以下是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所属技术领域中
具有通常知识者可由本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它优
点与功效。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防伪胶带包括基材l、形成于该基材
1背面的第一辨识层2、形成于该第一辨识层2表面的第二辨识层3、形成于 第二辨识层3表面的非脱离层4、形成于该非脱离层4表面的黏着层5、以及 贴覆于该黏着层5表面的防黏纸6。
该基材1由透明或半透明的薄片所构成,本实施例中的基材1可为塑料薄片,但应知该基材1可由任一种适于制成胶带以提供封缄作用的材料所制成, 且形状则无特限制,例如矩形、椭圆形、长带形均可,并可为成巻或者单片的 胶带基材,只要为呈透明或半透明状,可由表面观察出其背面的辨识层所显现 的撕开标示,均适用于本实用新型。同时,为便于说明,于本实施例中,该基 材1具有相对的第一与第二表面,在此定义该基材1的正面为第一表面,而该 基材1的背面则为第二表面。
此外,在该基材1的第一表面可选择形成至少一显示部(未图标),例如, 以印刷一些欲让人知悉的信息,例如使用单位、连络电话、电子邮件信箱地址、 营业项目、管理代码等文字图形,或者是条形码图案、商标图案等图案,皆可 作为该显示部,且由于前述显示部可为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所理解 并据以实施,故于此不另绘制附图作说明。
该第一辨识层2是例如印刷于该基材1的第二表面,且与该第二表面之间
具有空隙20。在本实施例中,该第一辨识层2可为一印字层,由颜色、透明 度与上述基材1相同,且与基材1间具有黏着性的树脂材料涂布而形成,并以 任一种印刷技术将显示"已被开封"的字样、图样、记号等撕开标示印刷于该基 材1的背面,但应知此仅为例示性说明本实用新型,并非以此作为限制。
该第二辨识层3是涂布在该第二表面的第一辨识层2表面及其空隙20 (未 被该第一辨识层所覆盖)内,可由涂布颜色与该基材1及该第一辨识层2均有 适当差异的油墨所构成,而为例如固着第二辨识层。其中,所谓适当差异是指 可以按照该防伪胶带使用的物品对象或使用单位,而决定其显示防撕作用的清 晰度。例如,欲使人明确知悉防撕作用时,则该第二辨识层3的颜色与该基材 l及该第一辨识层2的颜色对比较深;反之,若欲使外人不易发觉其防撕作用 时,则颜色对比较浅。再者,该第二辨识层3与该第一辨识层2的黏着力小于 该第二辨识层3与该基材1背面(第二表面)的黏着力,在撕开该防伪胶带时, 令该第二辨识层3与该第一辨识层2分离,但仍与该第二表面彼此黏着,而得 以将该第二辨识层3作为对照用底色,由该基材1的表面(第一表面)看出与 该第二辨识层3分离的第一辨识层2。
该非脱离层4可为涂布媒介材质在该第二辨识层3表面上所构成,其作用 在使该第二辨识层3的油墨上适于涂布黏着剂,以令该黏着层5与第二辨识层 3之间具有强大黏着力而结合成一体。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也可省略设置该非脱离层4于该黏着层5与第二辨识层3之间。
该黏着层5用于黏贴该防伪胶带在所封缄物品A上,其所使用的黏着剂可 采用一般公知材料,但本实用新型采用一种防伪胶带在撕开后黏着剂不会黏附 在所封缄物品上,且可再黏贴在所封缄物品的材料为佳。在本实施例中,该黏 着层5的黏着力为300mm/mins、 1000至1400克(9.76至13.66牛顿力), 该黏着层5的厚度T为40至45 u ,较佳地,该黏着层5加上该非脱离层4的 厚度为52至60 y ;换句话说,该非脱离层4的厚度可为例如12至15 y 。亦 即,不含该基材l、该第一辨识层2、及该第二辨识层3的部份的厚度可为52 至60u 。
此外,该黏着层5可为涂布例如聚乙烯縮醛(polyvinyl acetal)、酚醛 f对月旨(phenol—formadehyde resin)、尿素甲酸丰对月旨(urea—formadehyde resin, UF)、三聚氰胺树脂(melamineresin)、聚醋酸乙烯树脂(PVAc)、压克力 牛对月旨(acrylic resin )、环氧树月旨(epoxy resin )、聚酉旨树月旨(polyester res in )、 硅氧树脂、热熔胶、或其它不会残留的黏着剂所构成的膜层,但非局限于此。
该防黏纸6为黏贴在该黏着层5上,其目的、作用、材质与现有标竿纸上 所用的相同,故不再另多说明。同时,在其它实施例中也可省略该防黏纸6。
在使用时本实用新型的防伪胶带,可先撕下该防黏纸6,然后将防伪胶带 黏贴在所封缄物品上,如图2所示。当由上往下观视该防伪胶带的表面时,如 图3所示,由该第一辨识层2所构成的撕开标示B (请参考图5)的颜色与其 它部位相同,故该防伪胶带的表面仅显示第二辨识层3的单一颜色,并未显现 有无撕开标示。
若撕起该防伪胶带,如图4所示,该黏着层5对所封缄物品A的黏着力通 过该非脱离层4而作用在该第二辨识层3上,使该第二辨识层3同时对该第一 辨识层2及该基材1产生脱离的作用力;同时,由于该第二辨识层3对该基材 1的黏着力大于对该第一辨识层2的黏着力,故该第二辨识层3与该第一辨识 层2之间被拉开而形成一间隙21,而该第二辨识层3与该基材1之间则仍持 密接状态。所以,由该基材l的表面,也即,该防伪胶带的表面观之,该第一 辨识层2的撕开标示B完全由上述的间隙21而显现出来,其颜色即为该基材 l的颜色,如图5所示。此时,即使将已撕离的防伪胶带再贴回所封缄物品A 上,以掩饰被撕开的事实或使其继续供胶带封缄的作用,其已撕开标示B仍然会由该基材l的第一表面显示出来,无法恢复未被撕开前的状态。
由上可知,由于该黏着层5的黏着力可为300mm/miris、 1000至1400克 (9. 76至13. 66牛顿力),该黏着层5加上该非脱离层4的厚度可例如为52 至60ix,即使防伪胶带长时间暴露在阳光下或长时间处于高温状态时,仍可 避免该黏着层5变质而残留在所封缄物品上。同时,由本实用新型的防伪胶带 的上述构造,使由黏着层对第二辨识层的黏着力大于第二辨识层对第一辨识层 的黏着力,但小于第二辨识层对基材的黏着力的设计,因此,在撕开该防伪胶 带时,第二辨识层与第一辨识层间产生无法复合的间隙,使撕开标示显现在防 伪胶带表面,故防伪胶带即使再被黏贴在所封缄物品上,撕开标示仍可由防伪 胶带表面显示已被撕开。如此一来,使本实用新型的防伪胶带在防止残留的同 时可清楚显示封缄状态。
此外,于本实施例中,设计该黏着层5的黏着力与厚度,以于欲自所封缄 物品上撕离该防伪胶带时,可将该防伪胶带完全撕除,本实用新型也可应用于 封缄诸如纸、合成纸、布、不织布、塑料、有孔辗压塑料、金属材料、或其它 需要显示封缄状态的物品。
另外,前述实施例中的防伪胶带虽具有非脱离层及防黏纸,但于其它实施 例中的防伪胶带也可省略前述非脱离层及防黏纸的至少其中之一,或者具有其 它膜层,而非局限于本实施例中所述者。
上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例释本实用新型的特点及功效,而非用以限定 本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还可有其它多种实施例,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及 其实质的情况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当可根据本实用新型作出各种相应的 改变和变形,但这些相应的改变和变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的权利要求的 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1. 一种防伪胶带,其特征在于,包括基材;第一辨识层,形成于该基材上;第二辨识层,形成于该第一辨识层上及该基材未被该第一辨识层覆盖的部位;非脱离层,形成于该第二辨识层上;以及黏着层,形成于该非脱离层上,使该防伪胶带得以黏贴在所封缄物品上;其中,该黏着层的黏着力为300mm/mins、1000至1400克或9.76至13.66牛顿力,该黏着层的厚度为40至45μ,且该黏着层对该第二辨识层的黏着力大于该第二辨识层对该第一辨识层的黏着力,但小于该第二辨识层对该基材的黏着力者。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伪胶带,其特征在于,该基材为透明薄片或半 透明薄片的其中之一。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伪胶带,其特征在于,该基材的颜色及透明度 与该第一辨识层相同,该第二辨识层的颜色则不同于该基材及该第一辨识层。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伪胶带,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辨识层为印字层。
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伪胶带,其特征在于,该第二辨识层为固着 颜色层。
6.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伪胶带,其特征在于,该黏着层为选自包括 由聚乙烯縮醛、酚醛树脂、尿素甲醛树脂、三聚氰胺树脂、聚醋酸乙烯树脂、 压克力树脂、环氧树脂、聚酯树脂、硅氧树脂或热熔胶所组成群组的其中之一 所构成的膜层。
7.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伪胶带,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于该黏着 层与第二辨识层之间的非脱离层。
8.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防伪胶带,其特征在于,该非脱离层的厚度为 12至15u 。
9.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防伪胶带,其特征在于,该黏着层加上该非脱 离层的厚度为52至60u 。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伪胶带,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贴覆于该黏着 层表面的防黏纸。
专利摘要一种防伪胶带,包括基材、形成于该基材背面的第一辨识层、形成于该第一辨识层表面的第二辨识层、形成于第二辨识层表面的非脱离层、形成于该非脱离层表面的黏着层,该黏着层的黏着力为300mm/mins、1000至1400克(9.76至13.66牛顿力),该黏着层的厚度为40至45μ,因此不仅能够轻易而清楚的显示封缄状态是否曾被撕开,更可在撕除该防伪胶带时,防止该防伪胶带残留于所封缄物品上,由此解决现有技术的缺失。
文档编号C09J7/02GK201224715SQ20082000568
公开日2009年4月22日 申请日期2008年4月22日 优先权日2008年4月22日
发明者王崇庆 申请人:王佳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