粘接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934841发布日期:2018-11-14 02:13阅读:224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粘接装置。

背景技术

有一种借助粘接剂将两张片材以叠合的状态粘接起来的粘接装置。日本特许公开2010年第222140号公报的布料粘接装置具有喷嘴、带以及第一辊,能够进行一边使上布和下布互相粘接一边输送该上布和下布的粘接动作。喷嘴在下表面具有排出口,能够从排出口向下布上表面排出粘接剂。第一辊设于比喷嘴靠布料的输送方向下游侧的位置。带从喷嘴的下侧延伸到第一辊的下侧,并从下侧支承下布。第一辊和带一边在彼此之间夹持上布和涂布有粘接剂的下布并将该上布和下布互相压接起来,一边输送该上布和下布。

上述布料粘接装置有时对具有在输送方向上厚度发生变化的部分(以下称作台阶部)的下布进行粘接。这时,排出口与下布上表面之间的距离(以下称作排出距离)在下布的台阶部经过排出口前后会发生变化。当排出距离过大时,会在下布产生未涂布粘接剂的部分。当排出距离过小时,会在下布产生过度涂布粘接剂的部分。当排出距离小于下布的厚度时,下布会与喷嘴互相干扰,从而发生输送不良。即,当排出距离发生变化时,有可能发生粘接不良,因此,操作者为了将适量的粘接剂涂布于下布,需要将排出距离维持为预定距离。因此,当上述布料粘接装置将下布的台阶部输送到排出口的下方时,操作者停止由布料粘接装置所进行的粘接动作。操作者使带进行上下运动,并与下布的台阶部的高度相配合地调整带的上下位置,从而将排出距离维持为预定距离。操作者重新开始由布料粘接装置所进行的粘接动作。因此,在布料粘接装置对下布的台阶部进行粘接时,工时会增加,因此有可能导致工作效率下降。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粘接装置,其能够抑制对具有台阶部的片材进行粘接动作时的工作效率的下降,且能够抑制因排出距离的变化导致的片材的粘接不良。

技术方案1的粘接装置具有:输送机构,其一边借助粘接剂以将第二片材叠合在第一片材之上的状态进行压接,一边沿与上下方向交叉的输送方向输送该第一片材和第二片材;喷嘴,其具有用于向所述第一片材的上表面即粘接面排出所述粘接剂的排出口,该喷嘴配置在比所述输送机构靠所述输送方向的上游侧的位置且是在上下方向上处于所述第一片材和所述第二片材之间的位置;供给机构,其用于向所述喷嘴供给所述粘接剂;以及排出输送控制部,其控制所述输送机构和所述供给机构,一边从所述排出口排出所述粘接剂并将所述粘接剂涂布于所述第一片材的所述粘接面,一边将所述第一片材和所述第二片材互相压接起来并输送所述第一片材和所述第二片材,其中,该粘接装置具有:支承机构,其具有在所述喷嘴的下侧从下侧支承所述第一片材的支承面,该支承机构能够进行上下运动;特定构件,其设于比所述喷嘴靠所述输送方向的上游侧的位置,该特定构件从下侧支承所述第一片材;相对构件,其从上方与所述特定构件相对且能够进行上下运动,该相对构件在其与所述特定构件之间夹持所述第一片材;第一检测部,其用于检测所述相对构件的上下位置;第一驱动部,其与所述支承机构相连结,能够使所述支承机构进行上下运动;以及上下运动控制部,在所述排出输送控制部控制所述输送机构和所述供给机构时,该上下运动控制部控制所述第一驱动部,所述上下运动控制部具有:第一上下运动控制部,在所述第一检测部检测到所述相对构件的上下位置已向上方位移时,该第一上下运动控制部使所述支承机构向下方移动;以及第二上下运动控制部,在所述第一检测部检测到所述相对构件的上下位置已向下方位移时,该第二上下运动控制部使所述支承机构向上方移动。

当在输送方向上第一片材的厚度发生变化的部分(以下称作台阶部)经过特定构件和相对构件之间时,相对构件进行上下运动。第一检测部检测相对构件的上下位置。因此,在第一片材的台阶部经过了特定构件和相对构件之间时,第一检测部能够检测到第一片材的厚度变化量(即第一片材的台阶部的高度)。当第一片材的厚度变厚的台阶部经过特定构件和相对构件之间并且相对构件上升时,支承机构下降。当第一片材的厚度变薄的台阶部经过特定构件和相对构件之间并且相对构件下降时,支承机构上升。支承机构在喷嘴的下侧利用支承面从下侧支承第一片材,因此,当支承机构进行上下运动时,排出口和支承面之间的距离(以下称作喷嘴间隙)发生变化。即,当第一片材的台阶部经过特定构件和相对构件之间时,粘接装置能够通过与第一片材的厚度变化量相应地调整喷嘴间隙,来调节排出口和第一片材的粘接面之间的距离(以下称作排出距离)。因此,粘接装置能够抑制在对具有台阶部的片材进行粘接时的工作效率的下降,且能够抑制因排出距离的变化导致的片材的粘接不良。

也可以是,在技术方案2的粘接装置中,所述喷嘴从所述排出口向所述粘接面中的与所述输送方向和所述上下方向正交的特定方向上的一侧的特定端部排出所述粘接剂,所述特定构件是能够以沿所述输送方向延伸的轴线为中心进行往复旋转的第一辊,所述粘接装置具有:第二检测部,其用于检测所述第一片材是否位于预定的检测位置,该预定的检测位置位于比所述排出口靠所述输送方向的上游侧的位置且是比所述第一辊靠所述输送方向的下游侧的位置;第二驱动部,其与所述第一辊相连结,能够使所述第一辊旋转;以及移动控制部,在所述排出输送控制部控制所述输送机构和所述供给机构时,该移动控制部控制所述第二驱动部,所述移动控制部具有:第一移动控制部,在所述第二检测部检测到所述第一片材不在所述检测位置时,该第一移动控制部使所述第一辊向第一旋转方向旋转,并使所述第一片材向所述特定方向上的一侧移动;以及第二移动控制部,在所述第二检测部检测到所述第一片材位于所述检测位置时,该第二移动控制部使所述第一辊向与所述第一旋转方向相反的第二旋转方向旋转,并使所述第一片材向所述特定方向上的另一侧移动。在第一片材不在检测位置时,粘接装置通过使第一辊向第一旋转方向旋转,能够使位于从检测位置偏离的位置的第一片材向朝向检测位置的方向移动。在第一片材位于检测位置时,粘接装置通过使第一辊向第二旋转方向旋转,能够使位于检测位置的第一片材向从检测位置偏离的方向移动。粘接装置使第一片材重复向从检测位置偏离的方向和朝向检测位置的方向中的任一方向移动,因此能够控制特定端部的特定方向位置。粘接装置通过从排出口向第一片材的被控制特定方向位置的特定端部排出粘接剂,能够将粘接剂涂布在特定端部。因此,粘接装置能够使向第一片材的特定端部涂布粘接剂的涂布精度稳定化。由于相对构件与第一片材的粘接面相接触,因此能够抑制第一片材浮起导致无法追随第一辊的旋转的情况发生。粘接装置能够利用相对构件来控制特定端部的特定方向位置,且能够根据相对构件的上下位置来调整排出距离。因此,不必将用于控制特定端部的特定方向位置的构件和用于调整排出距离的构件彼此独立地设置,因此粘接装置能够抑制装置的扩大化。

也可以是,在技术方案3的粘接装置中,该粘接装置具有支承构件,该支承构件以能够使所述相对构件进行上下运动的方式支承所述相对构件,所述支承构件具有:支承部,其用于支承所述相对构件;臂部,其沿所述输送方向延伸,该臂部支承所述支承部;以及摆动轴部,其沿所述特定方向延伸,且设于相对于所述支承部沿所述输送方向偏移的位置,该摆动轴部以所述臂部能够摆动的方式支承所述臂部。在支承构件以能够使相对构件沿上下方向进行直线运动的方式支承该相对构件时,支承构件的配置位置限于相对构件的上方,因此支承构件的配置位置的设计自由度降低。与此相对,摆动轴部相对于支承部沿输送方向偏移,因此臂部的配置位置的设计自由度提高。因此,采用本发明的粘接装置,能够在考虑到配置于臂部的周围的构件后再容易地决定臂部的配置位置。

也可以是,在技术方案4的粘接装置中,该粘接装置具有被检体,该被检体设于所述臂部中的相对于所述摆动轴部沿所述输送方向偏移的位置,所述第一检测部是能够以非接触的方式检测所述被检体的上下位置的接近传感器。臂部支承支承部,支承部支承相对构件,在臂部中的相对于摆动轴部沿输送方向偏移的位置具有被检体。因此,接近传感器能够通过检测被检体的上下位置来检测相对构件的上下位置。接近传感器能够以非接触的方式检测相对构件的上下位置,因此粘接装置能够抑制相对构件等的损伤。

也可以是,在技术方案5的粘接装置中,所述被检体为磁性体,所述接近传感器为磁传感器。磁传感器与光传感器等相比不易受到灰尘等异物的影响,因此,即使在灰尘较多的环境中,也能够高精度地检测相对构件的上下位置。因此,粘接装置能够抑制因排出距离的变化导致的片材的粘接不良。

也可以是,在技术方案6、7的粘接装置中,所述被检体位于相对于所述摆动轴部而言与所述支承部所在侧相反的那一侧,所述摆动轴部和所述被检体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摆动轴部和所述支承部之间的距离。当第一片材的台阶部经过特定构件和相对构件之间时,臂部以摆动轴部为中心进行摆动。摆动轴部和磁体之间的距离大于摆动轴部和支承部之间的距离,因此,与相对构件的上下方向上的移动量相比,磁体的上下方向上的移动量较大。因此,即使相对构件的上下方向上的移动量较小,也能够使磁体的上下方向上的移动量增大,磁传感器能够通过检测磁体的上下位置来高精度地检测相对构件的上下位置。因此,粘接装置能够抑制因排出距离的变化导致的片材的粘接不良。

也可以是,在技术方案8的粘接装置中,该粘接装置具有获取部,该获取部能够获取由所述第一检测部检测到的所述相对构件的上下位置,在从所述获取部获取到所述相对构件的上下位置时起,经过了与所述相对构件和所述排出口之间的所述输送方向上的距离以及所述输送机构输送所述第一片材的输送速度相对应的时间之后,所述上下运动控制部控制所述第一驱动部。由于相对构件位于排出口的输送方向上游侧,因此,第一片材的台阶部经过特定构件和相对构件之间的时刻与经过支承面和排出口之间的时刻之间存在时间差。该时间差与相对构件和排出口之间的输送方向上的距离以及第一片材的输送速度相应地变动。粘接装置在从获取到相对构件的上下位置时起经过与该时间差相对应的时间之后,使支承机构进行上下运动。因此,粘接装置能够与第一片材的台阶部经过了特定构件和相对构件之间相应地,在该台阶部经过支承面和排出口之间时使支承机构进行上下运动。

也可以是,在技术方案9的粘接装置中,所述相对构件是能够以沿所述特定方向延伸的轴线为中心进行往复旋转的第二辊,所述第二辊的外周面具有在所述特定方向上使该外周面沿所述第一辊的外形向径向内侧凹陷而成的相对部。第二辊具有相对部,因此,能够扩大在将第一片材配置在该第二辊与第一辊之间的状态下第一片材与第一辊和第二辊接触的面积。因此,采用本发明的粘接装置,第一片材不会浮起,能够追随第一辊的旋转。

也可以是,在技术方案10的粘接装置中,所述相对构件是固定于所述支承部的板状构件。由于将板状的相对构件固定于支承部,因此,与相对构件进行旋转等情况相比,粘接装置能够抑制为了配置相对构件所需的空间的扩大化。因此,粘接装置能够抑制装置的扩大化。

附图说明

图1是粘接装置1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粘接装置1的内部构造的立体图。

图3是粘接装置1的左视图。

图4是喷嘴11的立体图。

图5是喷嘴11的仰视图。

图6是下布支承机构400的立体图。

图7是位置调整机构410的后视图。

图8是输送控制单元50(去掉上布支承板53)的俯视图。

图9是第二辊57位于第三位置时的输送控制单元50(去掉罩501)的左视图。

图10是保持部54(第一位置)和上布支承板53(第一位置)的立体图。

图11是保持部54(第一位置)和上布支承板53(第二位置)的立体图。

图12是输送控制单元50的后视图。

图13是第二辊57位于第四位置时的输送控制单元50(去掉罩501)的左视图。

图14是保持部54(第二位置)和上布支承板53(第二位置)的立体图。

图15是表示粘接装置1的电气结构的框图。

图16是第一处理的流程图。

图17是粘接处理的流程图。

图18a~图18d是用于说明喷嘴间隙调整处理时的作用的图。

图19是喷嘴间隙调整处理的流程图。

图20是第二处理的流程图。

图21是具有光传感器241的输送控制单元50的后视图。

图22是板状体571和支承构件581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以下说明使用在附图中由箭头所示的左右、前后、上下。粘接装置1能够进行利用粘接剂z(参照图18a)将两张粘接对象物粘接起来的粘接动作。粘接对象物是具有挠性的片状,例如是下布c1和上布c2(参照图9)。

参照图1~图14来说明粘接装置1的机械结构。如图1所示,粘接装置1具有机座部2、支柱部3、机臂部4以及头部5。机座部2为长方体形状,固定于工作台。支柱部3为柱状,从机座部2的上表面向上方延伸。机臂部4从支柱部3的上端部向左方延伸。头部5从机臂部4的左端部向左方突出。

机座部2支承安装构件31。安装构件31具有固定部32和保持部33。固定部32是延伸到机座部2的下侧的从左侧观察时呈矩形的板状,固定部32固定于机座部2的左表面。固定部32的前端上部延伸到机座部2的前侧。保持部33是从固定部32的下部向左方延伸且向上方和左方开放的箱状。

保持部33将固定部34固定。固定部34为矩形板状,且与水平面大致平行地延伸。固定部34在上侧固定有保持部35。保持部35在从左侧观察时呈三角形形状,保持部35的上表面向后上方倾斜。

如图2、图3所示,保持部35在上侧保持下输送臂7和下辊驱动机构15。下输送臂7为箱状,并向上前方倾斜。下输送臂7在顶端部支承下旋转轴211。下旋转轴211沿左右方向延伸,并从下输送臂7向左方突出。下旋转轴211的左端部支承下辊18。

下辊驱动机构15具有下输送马达111、第一带轮、同步带以及第二带轮。下输送马达111在下输送臂7的右侧固定于保持部35。第一带轮固定于下输送马达111的输出轴。第二带轮在下输送臂7内固定于下旋转轴211的右端部。同步带架设于第一带轮和第二带轮之间。下输送马达111的动力经由第一带轮、同步带、第二带轮以及下旋转轴211向下辊18传递。因此,下辊驱动机构15利用下输送马达111的动力使下辊18旋转。

头部5(参照图1)支承支承臂16、上气缸122(参照图15)以及上辊驱动机构21。支承臂16是从头部5的后端部向下方延伸再向前方突出的从左侧观察时呈字母l形的形状。支承臂16在前端部支承轴部5b。轴部5b沿左右方向延伸。

轴部5b以上输送臂6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该上输送臂6。上输送臂6为箱状,上输送臂6沿前后方向延伸且前侧部分向前下方倾斜地延伸。上输送臂6的后端部设于支承臂16的下端部内,并位于轴部5b的后方。上输送臂6在前端部支承上旋转轴72。上旋转轴72沿左右方向延伸,并从上输送臂6向左方突出。上旋转轴72在左端部支承上辊12。

上气缸122设于支承臂16内。上气缸122的可动部沿上下方向延伸,并与上输送臂6的后端部相连结。上输送臂6在上气缸122的驱动下以轴部5b为中心进行摆动。上辊12伴随着上输送臂6的摆动,接近或远离下辊18。

上辊驱动机构21具有上输送马达112、第一带轮21a、第一同步带21b、第二带轮、第二同步带以及第三带轮。上输送马达112固定于头部5的后侧左上部。第一带轮21a固定于上输送马达112的输出轴112a。第二带轮设于上输送臂6内。第一同步带21b架设于第一带轮21a和第二带轮之间。第三带轮在上输送臂6内固定于上旋转轴72的右端部。第二同步带架设于第二带轮和第三带轮之间。上输送马达112的动力经由第一带轮21a、第一同步带21b、第二带轮、第二同步带、第三带轮以及上旋转轴72向上辊12传递。因此,上辊驱动机构21利用上输送马达112的动力使上辊12旋转。

下辊18和上辊12在上下方向上相对。下辊18和上辊12从上下方向夹持上下重叠的下布c1和上布c2(参照图9)。以下,将下辊18和上辊12夹持下布c1和上布c2的位置称作夹持位置p(参照图9),将上辊12和下辊18统称为输送机构14。输送机构14在夹持位置p一边借助粘接剂z(参照图18a)以将上布c2叠合在下布c1上的状态将该上布c2和下布c1压接起来,一边输送该上布c2和下布c1。以下,将输送机构14输送下布c1和上布c2的方向称作输送方向(参照图9箭头m)。输送方向从前侧朝向后侧。

头部5具有杆9、罩29以及杆摆动机构22。杆9在头部5内从左侧向下侧延伸且呈臂状。杆9在下端部以喷嘴支承部10能够装卸的方式安装该喷嘴支承部10。如图4、图5所示,喷嘴支承部10具有第一部分10a和第二部分10b。第一部分10a为大致棱柱状,第一部分10a的上表面固定于杆9。第二部分10b为大致棒状,并从第一部分10a的下表面向下方延伸。第二部分10b在下端部支承喷嘴11。

喷嘴11为大致棒状,并从第二部分10b的下端部向右方延伸。喷嘴11的与其延伸方向正交的截面形状为三角形形状。喷嘴11配置在输送机构14的输送方向上游侧且在上下方向上处于下布c1和上布c2之间。喷嘴11具有第一面11a、第二面11b以及倾斜面11c。第一面11a朝向下方,且沿输送方向和左右方向延伸。第二面11b朝向前方,且从第一面11a的前端部向上方延伸。倾斜面11c设于第一面11a的上侧且是第二面11b的后侧,并向后下方倾斜。倾斜面11c将第一面11a的后端部和第二面11b的上端部连接起来。

第一面11a具有排出口11d。排出口11d是沿左右方向排列的多个贯通孔,并设于比喷嘴11的前后方向中央部靠前侧的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排出口11d设于第一面11a的前端部附近。喷嘴11从排出口11d朝向下方地向下布c1的上表面(以下称作粘接面e)排出粘接剂z(参照图18a)。粘接面e在喷嘴11的输送方向下游侧与上布c2的下表面在上下方向上相对。

如图2、图3所示,罩29用于覆盖杆9,罩29呈箱状且固定于杆9。杆摆动机构22具有喷嘴马达113和减速机构23。喷嘴马达113为脉冲马达,设于头部5内的左侧。喷嘴马达113的输出轴从喷嘴马达113向前方延伸。减速机构23具有蜗杆、支承轴26以及蜗轮25。蜗杆固定于喷嘴马达113的输出轴。蜗杆能够以沿输送方向延伸的轴线为中心与喷嘴马达113的输出轴一体地旋转。支承轴26在蜗杆的上方沿左右方向延伸,支承轴26呈筒状。支承轴26的左端部与杆9的上端部相连结。支承轴26的左端封闭,支承轴26的右端开放。蜗轮25设于杆9的右方。蜗轮25固定于支承轴26,并与蜗杆的上端部啮合。蜗杆在喷嘴马达113的驱动下旋转,蜗轮25与支承轴26一体地旋转。减速机构23将喷嘴马达113的动力以预定的减速比(在本实施方式中为1:50)向杆9传递。

杆9在喷嘴马达113的驱动下以支承轴26为中心进行摆动。喷嘴11伴随着杆9的摆动,在输送机构14的前侧向接近或远离输送机构14的方向移动。杆9以能够使喷嘴11在接近位置和退避位置之间移动的方式支承该喷嘴11。在喷嘴11位于接近位置时,排出口11d与下辊18的外周面隔开间隙地相对。在喷嘴11位于退避位置时,与喷嘴11位于接近位置时相比喷嘴11向前上方离开输送机构14。

头部5具有安装部41和供给机构45。安装部41设于头部5的大致中央部,并具有罩41a(参照图1)、收纳部41b、盖41c以及加热器131(参照图15)。罩41a为大致长方体的箱状,并从头部5的上表面向上方延伸。罩41a在上下方向上开口。收纳部41b设于罩41a内。收纳部41b为大致长方体的箱状,并从头部5内延伸到罩41a的上端。收纳部41b向上方开口。收纳部41b在内部以能够装卸内胆的方式收纳该内胆。盖41c以能够装卸的方式设于收纳部41b的上侧,盖41c用于开闭收纳部41b的上部开口。内胆用于收纳热熔性的粘接剂z(参照图18a)。当将粘接剂z加热到预定温度时粘接剂z成为液体,粘接剂z在处于比预定温度低的温度时成为固体。加热器131设于收纳部41b,用于对收纳于收纳部41b的内胆进行加热。粘接剂z在加热器131的加热下熔融并成为液体。

供给机构45具有泵马达114和齿轮泵46。泵马达114设于机臂部4(参照图1)内。泵马达114的输出轴114a从泵马达114向左方延伸。齿轮泵46设于安装部41的前侧,并与支承轴26的右端部相连接。输出轴114a借助齿轮46a与齿轮泵46相连结。齿轮泵46能够从收纳于收纳部41b的内胆抽吸粘接剂z,并将抽吸来的粘接剂z向喷嘴11供给。

说明粘接剂z(参照图18a)的流路。粘接剂z流经齿轮泵46内、支承轴26内、杆9内、喷嘴支承部10内、喷嘴11内的各流路到达排出口11d(参照图5)。杆9在内部的流路附近具有加热器132(参照图15)。加热器132的热量经由喷嘴支承部10传导到喷嘴11。加热器132对在杆9内朝向排出口11d流动的粘接剂z进行加热。

泵马达114进行驱动,从而齿轮泵46从收纳于收纳部41b的内胆抽吸粘接剂z。在加热器131、加热器132对粘接剂z进行加热的同时,粘接剂z从内胆流经各流路,从排出口11d向下方排出。

参照图6、图7来说明下布支承机构400。如图6所示,粘接装置1具有下布支承机构400。下布支承机构400设于下辊18的输送方向上游侧,并固定于机座部2(参照图1)。下布支承机构400具有基座405、位置调整机构410以及下布支承部420。下布支承部420设于喷嘴11的下侧,并能够进行上下运动。下布支承部420的上表面(以下称作下布支承面420a)配置于与喷嘴11从排出口11d排出的粘接剂z的排出轨迹交叉的位置,并与水平面平行地延伸。下布支承面420a在喷嘴11的下侧从下侧支承下布c1中的待粘接剂z附着于粘接面e的部位,且将下布c1向上辊12和下辊18之间引导。下布支承面420a决定下布c1中的待粘接剂z附着于粘接面e的部位的上下位置。

基座405在主视时呈大致矩形的板状,并固定于机座部2的左表面。基座405支承位置调整机构410。位置调整机构410以能够使下布支承部420进行上下运动的方式支承该下布支承部420,并能够调整下布支承部420的上下位置。通过位置调整机构410使下布支承部420进行上下运动,从而下布支承机构400调整排出口11d和下布支承面420a之间的距离(以下称作喷嘴间隙x)。粘接装置1通过调整喷嘴间隙x(参照图18a),能够调整排出口11d与载置于下布支承面420a上的下布c1的粘接面e之间的距离(以下称作排出距离y)。粘接装置1进行通过调整喷嘴间隙x来将排出距离y(参照图18a)保持为恒定的控制。

如图6、图7所示,位置调整机构410具有调整马达412、螺杆414、连结带415、连结基部413以及啮合体417。调整马达412固定于基座405的下端。调整马达412的输出轴412a向下方突出,输出轴412a在调整马达412的驱动下向第一输出方向和第二输出方向旋转。第二输出方向是与第一输出方向相反的旋转方向。输出轴412a固定带轮412b。螺杆414设于相对于输出轴412a向右后方偏移的位置。螺杆414能够以沿上下方向延伸的轴线为中心进行旋转。螺杆414的下端固定带轮414a。连结带415为环状,并架设于带轮412b和带轮414a之间。基座405以螺杆414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该螺杆414的上下两端。螺杆414在外周面具有螺纹部。图6、图7省略了螺杆414的螺纹部的图示。螺杆414的螺纹部在连结带415的上方沿螺杆414的轴线形成为螺旋状。连结基部413在主视时沿上下方向延伸,连结基部413的上下方向中央部向左方延伸。连结基部413支承下布支承部420。连结基部413具有贯穿孔416。贯穿孔416沿上下方向延伸。贯穿孔416的上端部与贯穿孔416的其他部位相比进行了扩径。螺杆414贯穿贯穿孔416。

如图7所示,啮合体417为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筒状,啮合体417嵌入贯穿孔416(参照图6)的上端部并固定。啮合体417具有孔部417a。孔部417a的内周面形成螺纹部。图7省略了孔部417a的螺纹部的图示。螺纹部沿孔部417a的中心线形成为螺旋状。啮合体417的螺纹部与螺杆414的螺纹部啮合。

当调整马达412的动力经由连结带415传递到螺杆414时,螺杆414旋转。伴随着螺杆414的旋转,啮合体417与连结基部413、下布支承部420一体地进行上下运动。当输出轴412a在调整马达412的驱动下向第一输出方向旋转时,下布支承部420下降。当输出轴412a在调整马达412的驱动下向第二输出方向旋转时,下布支承部420上升。因此,位置调整机构410能够利用调整马达412的驱动力来调整下布支承部420的上下位置。

参照图1、图8~图14来说明输送控制单元50。图12省略了下辊18、喷嘴支承部10、喷嘴11以及下布支承部420等的图示。输送控制单元50用于控制下布c1的右端部(以下称作特定端部f)的左右位置。粘接装置1以输送控制单元50能够装卸的方式安装该输送控制单元50。如图8、图9所示,输送控制单元50具有基部51、罩501、上布支承板53、保持部54、移动机构55以及左右气缸123。

基部51是从左侧观察时呈矩形的板状,基部51利用螺钉固定于固定部32的左表面的前端部。基部51的前端部位于机座部2的前侧。操作者通过将基部51固定于固定部32或将基部51从固定部32拆下,从而相对于粘接装置1装卸输送控制单元50。基部51支承接收部511和接收部512。接收部511为上方开口的大致棒状,并从基部51的前端部上部向左方延伸。接收部511在左端部具有壁部514。壁部514为从接收部511的左端部向后方延伸的大致棒状。如图9所示,接收部512在俯视时为板状,并从基部51的下部向左方延伸。接收部512支承接收部513。接收部513在主视时为板状,并从接收部512的前端部向上方延伸。

如图1所示,罩501为向下方、后方以及右方开口的箱状,罩501的上壁部固定于接收部513(参照图9)的上端。罩501的上表面为下布支承板52。下布支承板52与水平面平行地延伸,并设于后述的第一辊56(参照图9)和第二辊57的前侧。下布支承板52位于喷嘴11(参照图2)的下侧。下布支承板52从下侧支承下布c1,并将下布c1向第一辊56和第二辊57之间引导。

如图8所示,基部51在接收部511的后侧支承第一引导构件51a、第二引导构件51b以及第三引导构件51c。第一引导构件51a、第二引导构件51b以及第三引导构件51c为圆柱状,在基部51的左表面和壁部514之间沿左右方向延伸。第一引导构件51a、第三引导构件51c以及第二引导构件51b依次从前方向后方排列。第一引导构件51a位于第二引导构件51b和第三引导构件51c的上侧。

如图8、图9所示,上布支承板53设于输送机构14的前侧且是喷嘴11(参照图10)的上侧。即,下布支承板52位于上布支承板53的下侧。上布支承板53从上侧覆盖保持部54等。上布支承板53从下侧支承上布c2,并将上布c2向上辊12和下辊18之间引导。上布支承板53的前半部分的部位(以下称作第一部位53a)与水平面大致平行地延伸。上布支承板53的后半部分的部位(以下称作第二部位53b)从第一部位53a的后端向后下方倾斜地延伸。上布支承板53从第一部位53a至第二部位53b地弯曲。第二部位53b的后端部位于喷嘴11的后端部的上侧。第二部位53b的后端部沿倾斜面11c(参照图4)延伸。

上布支承板53具有连结部60。第一引导构件51a和第三引导构件51c以连结部60能够沿左右方向移动的方式支承该连结部60。连结部60具有第一连结部61、第二连结部62以及延伸设置部63。第一连结部61和第二连结部62沿前后方向延伸,且从后端部向下方延伸,由第一引导构件51a以第一连结部61和第二连结部62能够沿左右方向移动的方式支承。第二连结部62在第一连结部61的左侧与第一连结部61平行地排列。第一连结部61和第二连结部62与第一部位53a的下表面相连结。延伸设置部63与第一连结部61和第二连结部62相连结。延伸设置部63从第一连结部61的下端部和第二连结部62的下端部向后方延伸,经过第三引导构件51c延伸到第二引导构件51b附近。第三引导构件51c以延伸设置部63能够沿左右方向移动的方式支承该延伸设置部63。

上布支承板53能够伴随着连结部60的沿左右方向的移动,在第一位置(参照图10)和第二位置(参照图11)之间沿左右方向移动。在连结部60移动到最左方时,上布支承板53位于第一位置。在连结部60移动到最右方时,上布支承板53位于第二位置。如图10所示,在上布支承板53位于第一位置时,第二部位53b的左后端部在喷嘴11的输送方向上游侧与喷嘴11并排。即,在第一位置,上布支承板53进入到喷嘴11的移动路径上。如图11所示,在上布支承板53位于第二位置时,上布支承板53从第一位置向右侧偏移。即,在第二位置,上布支承板53位于喷嘴11的右端部的右侧,退避到喷嘴11的移动路径外。

保持部54设于下布支承板52的上侧且是上布支承板53的下侧,用于保持后述的光传感器141和第二辊57等。如图8、图9所示,保持部54具有移动部54a、卡合部54b、第一部位541、第二部位542、第三部位543、第四部位544以及第五部位545。移动部54a为在俯视时向前侧开口的大致字母u形状。第二引导构件51b以移动部54a能够沿左右方向移动的方式支承该移动部54a。卡合部54b从移动部54a的左前端部向前方延伸。第三引导构件51c以卡合部54b能够沿左右方向移动的方式支承该卡合部54b。卡合部54b能够从左侧与延伸设置部63接触并卡合。第一部位541从移动部54a的左后端部向左方延伸。第二部位542为在俯视时呈矩形的形状,并从第一部位541的前端部的左侧向前方延伸。第二部位542用于保持传感器箱542a。传感器箱542a为在从左侧观察时呈矩形的形状,在传感器箱542a的内部收纳有后述的磁传感器143(参照图15)。第三部位543在第一部位541的后表面沿左右方向延伸,其左端部向后方弯曲地延伸,第三部位543在俯视时呈大致字母l形状。第四部位544从第三部位543的后端部向下方延伸。第五部位545从第四部位544的下端部向左方延伸。

如图12所示,保持部54在第五部位545的顶端支承光传感器141。光传感器141位于排出口11d(参照图5)的前侧且是后述的第一辊56和第二辊57的后侧。光传感器141位于夹持位置p的下侧且是从第一辊56的中心向右侧偏移的位置。光传感器141是发光部和光接收部为一体型的反射型光电传感器。保持部54在第三部位543的后端部支承反射板141a。反射板141a从第三部位543的后端部向左方延伸到光传感器141的上方。反射板141a的下表面为反射面,与上下方向正交。

光传感器141的发光部朝向反射板141a地向上方发光。反射板141a使光传感器141的发光部发出的光朝向光传感器141的光接收部反射。光传感器141的光接收部接收来自反射板141a的反射光。光的行进路径l为在光传感器141和反射板141a之间延伸的直线状。当在光传感器141的发光部发出的光的行进路径l上存在下布c1时,下布c1遮挡光传感器141的发光部发出的光。反射板141a无法反射光,光传感器141的光接收部无法接收光传感器141的发光部发出的光。光传感器141基于光接收部是否接收到发光部发出的光来检测下布c1是否位于预定的检测位置a。检测位置a是光传感器141的发光部发出的光的行进路径l与下布c1的输送路径的交点,并位于排出口11d的输送方向上游侧且是后述的第一辊56和第二辊57的输送方向下游侧。检测位置a在从背面观察时位于第一辊56的中心与右端部之间。

如图9所示,移动机构55在检测位置a的输送方向上游侧使下布c1沿左右方向移动。移动机构55具有左右输送马达115、第一辊56、第二辊57以及辊摆动机构68。左右输送马达115固定于从接收部512的上表面向上方延伸的支架。左右输送马达115的输出轴115a从左右输送马达115向后方延伸。输出轴115a在左右输送马达115的驱动下向从背面观察时的逆时针方向(以下称作第三输出方向)和顺时针方向(以下称作第四输出方向)旋转。支承棒115b为圆柱状,并设于输出轴115a的上侧。支承棒115b在左右输送马达115的后上方沿前后方向延伸。支承棒115b由支架支承。输出轴115a固定第一齿轮48a。支承棒115b的前端部以第二齿轮48b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该第二齿轮48b。第二齿轮48b与第一齿轮48a的上端部啮合。

第一辊56为在前后方向上具有预定宽度的从背面观察时呈圆盘状的形状,第一辊56设于检测位置a的前侧。第一辊56利用上端部从下侧支承下布c1,第一辊56具有旋转轴56a。旋转轴56a为具有沿前后方向贯通的贯通孔的筒状,旋转轴56a从第一辊56的中心向前侧突出。支承棒115b贯穿旋转轴56a的贯通孔。支承棒115b利用后端部以旋转轴56a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该旋转轴56a。旋转轴56a的前端部与第二齿轮48b相连结。即,输出轴115a借助第一齿轮48a和第二齿轮48b与第一辊56相连结。粘接装置1能够通过借助第一齿轮48a和第二齿轮48b,来将输出轴115a配置在旋转轴56a的下侧。因此,粘接装置1能够在下布支承板52的下侧收纳左右输送马达115。

如图12所示,经过第一辊56的中心的旋转轴线(以下称作第一轴线q1)沿输送方向(即前后方向)延伸。第一辊56能够以第一轴线q1为中心向从背面观察时的顺时针方向(以下称作第二旋转方向r2)和逆时针方向(以下称作第一旋转方向r1)往复旋转。当输出轴115a在左右输送马达115的驱动下向第三输出方向旋转时,第一辊56借助第一齿轮48a和第二齿轮48b向第二旋转方向r2旋转。当输出轴115a在左右输送马达115的驱动下向第四输出方向旋转时,第一辊56借助第一齿轮48a和第二齿轮48b向第一旋转方向r1旋转。如图9所示,第一辊56在外周面的整个周向上等间隔地具有多个槽56b。多个槽56b沿输送方向(即与第一轴线q1平行)延伸。

如图12所示,第二辊57从上方与第一辊56相对且能够进行上下运动。第二辊57例如是树脂制,具有表面平滑的外周面。第二辊57在第二辊57的外周面包括相对部57a。相对部57a是在左右方向上使第二辊57的外周面沿第一辊56的形状向径向(与第二辊57的旋转轴正交的方向)内侧凹陷而成的。即,相对部57a是从背面观察时以第一轴线q1为中心的圆弧状。在第二辊57与第一辊56之间配置有下布c1的状态下,相对部57a能够与下布c1的粘接面e相接触(参照图18a)。经过第二辊57的中心的旋转轴线(以下称作第二轴线q2)沿与第一轴线q1正交的方向(即左右方向)延伸。第二辊57能够以第二轴线q2为中心向从右侧观察时的顺时针方向旋转。第二辊57能够通过与下布c1的粘接面e相接触来防止下布c1从第一辊56浮起,且通过伴随着下布c1的输送进行从动旋转来辅助对下布c1的输送。

如图8、图9所示,辊摆动机构68具有支承构件58、施力构件59以及摆动气缸124。支承构件58具有支承轴部58a、摆动轴部58c、连结臂58d以及一对臂部58b,支承构件58以能够使第二辊57沿上下方向摆动的方式支承该第二辊57。

支承轴部58a沿左右方向延伸,并以第二辊57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该第二辊57。一对臂部58b沿输送方向延伸,在左右方向上彼此分开。一对臂部58b利用各自的后端部支承支承轴部58a的两端部。一对臂部58b的后端部位于第一辊56的上侧。一对臂部58b中的左侧的臂部58b在前端部具有磁性体91。磁性体91为永磁体,位于传感器箱542a(磁传感器143)的左侧附近。利用连结臂58d将一对臂部58b各自的后端部附近部位连结起来。连结臂58d在第二辊57的前方在一对臂部58b之间沿左右方向延伸。

如图9、图13所示,一对摆动轴部58c与支承轴部58a平行地延伸,该一对摆动轴部58c设于相对于支承轴部58a靠输送方向上游侧且相对于磁性体91靠输送方向下游侧的位置。磁性体91处在相对于摆动轴部58c而言与支承轴部58a所在侧相反的那一侧。摆动轴部58c与磁性体91之间的距离t1大于摆动轴部58c与支承轴部58a之间的距离t2。一对摆动轴部58c以一对臂部58b能够摆动的方式支承该一对臂部58b的中央部。一对臂部58b能够以摆动轴部58c为中心进行摆动。第二辊57能够伴随着一对臂部58b的摆动,向相对部57a接近或远离第一辊56的方向位移。

如图8、图9所示,施力构件59设于臂部58b的上侧且是在前后方向上连结臂58d所处的位置。本实施方式的施力构件59为压缩螺旋弹簧。施力构件59的一端固定于固定部59a的下表面。固定部59a设于第一部位541的下表面,并在一对臂部58b的左右方向中间位置从第一部位541的后端部向后方突出。施力构件59的另一端卡合于连结臂58d。施力构件59借助一对臂部58b对第二辊57向下方施力。施力构件59通过对第二辊57施力来防止下布c1从第一辊56浮起。

如图8所示,摆动气缸124设于第二部位542的上表面。摆动气缸124具有可动部124a和连结部124b。可动部124a从摆动气缸124向后方延伸。连结部124b固定于可动部124a的后端部,并沿左右方向延伸。连结部124b的左端部与卡合部125的前端部相连接。卡合部125为俯视时呈大致字母l形的板构件。卡合部125的后端部沿左右方向延伸,并能够从后侧卡合于臂部58b的销58e。销58e从右侧的臂部58b的前端部向上方突出。当摆动气缸124的可动部124a向后方突出时,卡合部125离开销58e。这时,臂部58b的前端部在施力构件59的作用下向上方摆动,第二辊57接近第一辊56。当摆动气缸124的可动部124a向前方退入时,卡合部125卡合于销58e,使臂部58b的前端部克服施力构件59的作用地向下方摆动。第二辊57远离第一辊56。因此,第二辊57能够伴随着臂部58b的摆动在第三位置(参照图9)和第四位置(参照图13)之间位移。如图9所示,在第二辊57位于第三位置时,相对部57a从上侧与第一辊56相对,并沿第一辊56的外周面与下布c1的粘接面e接触。如图13所示,在第二辊57位于第四位置时,与第二辊57位于第三位置时相比相对部57a向上方离开第一辊56。这时,第二辊57的下端位于第一辊56的上端的上侧。

如图8所示,左右气缸123在前后方向上设于第一引导构件51a和第三引导构件51c之间,左右气缸123固定于基部51的上端。左右气缸123位于延伸设置部63的上侧。左右气缸123的可动部123a的顶端部与第二部位542的上表面相连结。可动部123a伴随着左右气缸123的驱动沿左右方向移动。保持部54能够伴随着左右气缸123的驱动在第一位置(参照图10、图11)和第二位置(参照图14)之间移动。如图10、图11所示,在保持部54位于第一位置时,第二辊57在喷嘴11的输送方向上游侧与喷嘴11并排。即,在第一位置,第二辊57进入到喷嘴11的移动路径上。如图14所示,在保持部54位于第二位置时,第二辊57从第一位置向右侧偏移。即,在第二位置,第二辊57位于喷嘴11的右端部的右侧,退避到喷嘴11的移动路径外。

上布支承板53能够相对于保持部54沿左右方向移动。在保持部54从第一位置(参照图10)向第二位置(参照图14)移动时,卡合部54b(参照图8)从左侧与延伸设置部63(参照图8)接触并卡合。卡合部54b从左侧卡合于延伸设置部63,从而使上布支承板53从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移动。在保持部54从第二位置(参照图14)向第一位置(参照图11)移动时,卡合部54b向左方离开延伸设置部63,因此解除卡合部54b与延伸设置部63的卡合。上布支承板53维持第二位置(参照图11)。

参照图15来说明粘接装置1的电气结构。粘接装置1具有控制装置100。控制装置100具有cpu101、rom102、ram103、存储装置104、驱动电路105以及驱动电路106。cpu101统一控制粘接装置1的动作。cpu101与rom102、ram103、存储装置104、驱动电路105、驱动电路106、开关19、踏板8、加热器131、加热器132、光传感器141、接近传感器142、磁传感器143以及扬声器151相连接。

rom102存储用于执行各种处理的程序和后述的分离距离h(参照图18a)的信息等。ram103临时存储后述的上升标记、下降标记等各种信息。存储装置104是非易失性存储装置,用于存储各种设定值等。驱动电路105基于来自cpu101的指令来控制对下输送马达111、上输送马达112、喷嘴马达113、泵马达114、左右输送马达115以及调整马达412的驱动。驱动电路106基于来自cpu101的指令来控制对上气缸122、左右气缸123以及摆动气缸124的驱动。

开关19在头部5的前表面下部设有多个。开关19将与操作者的操作相应的各种指示输入cpu101。踏板8设于工作台的下部,操作者用脚来操作该踏板8。踏板8根据操作者的操作对cpu101做出开始粘接动作和结束粘接动作的指示。cpu101控制加热器131和加热器132的温度。光传感器141在接收到光时向cpu101输出开启信号,在未接收到光时向cpu101输出关闭信号。接近传感器142用于检测保持部54的左右位置。接近传感器142在保持部54位于第一位置时向cpu101输出开启信号,在保持部54不在第一位置时向cpu101输出关闭信号。扬声器151用于输出各种声音。磁传感器143是能够以非接触的方式检测磁性体91的上下位置的磁阻元件。磁性体91和第二辊57设于一个构件(臂部58b),且臂部58b以能够摆动的方式由摆动轴部58c支承,因此磁性体91的上下位置与第二辊57的上下位置相对应。因此,磁传感器143能够检测第二辊57的上下位置。

参照图16说明第一处理。操作者接通粘接装置1的电源来启动粘接装置1。cpu101从rom102读入程序,执行第一处理。

cpu101判断是否获取了使保持部54向第二位置(参照图14)移动的指示(以下称作第一指示)(s21)。第一指示由操作者操作开关19来输入。在cpu101判断为没有第一指示时(s21:否),cpu101使处理向s31转移。

在cpu101判断为已获取第一指示时(s21:是),cpu101控制摆动气缸124,使第二辊57向第四位置(参照图13)移动(s22)。因此,即使保持部54在第一位置(参照图10)和第二位置(参照图14)之间移动,第二辊57也不会与第一辊56互相干扰。cpu101控制左右气缸123,使保持部54向第二位置移动(s23)。在保持部54从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移动时,卡合部54b卡合于延伸设置部63,上布支承板53也向第二位置移动。因此,即使喷嘴11在接近位置(参照图2)和退避位置(参照图3)之间移动,喷嘴11也不会与保持部54和上布支承板53互相干扰。cpu101控制摆动气缸124,使第二辊57向第三位置(参照图9)移动(s24)。cpu101使处理向s31转移。

cpu101判断是否获取了使喷嘴11向退避位置(参照图3)移动的指示(以下称作退避指示)(s31)。退避指示由操作者操作开关19来输入。在cpu101判断为没有退避指示时(s31:否),cpu101使处理向s41转移。

在cpu101判断为已获取退避指示时(s31:是),cpu101基于来自接近传感器142的信号来判断保持部54是否位于第一位置(参照图10)(s32)。在从接近传感器142接收到开启信号时,cpu101判断为保持部54位于第一位置(s32:是)。若在保持部54位于第一位置时喷嘴11在接近位置和退避位置之间移动,则喷嘴11有可能与第二辊57或上布支承板53互相干扰。cpu101禁止由喷嘴马达113的驱动实现的杆9的摆动,并进行报错(s33)。在进行报错时,cpu101从扬声器151输出警告音。cpu101也可以在显示部进行警告显示。cpu101使处理向s41转移。操作者在操作开关19使保持部54移动到第二位置之后,再次操作开关19将退避指示输入粘接装置1。

在从接近传感器142接收到关闭信号时,cpu101判断为保持部54不在第一位置(s32:否)。在保持部54不在第一位置时,上布支承板53也不在第一位置(参照图14)。在保持部54和上布支承板53不在第一位置时,即使喷嘴11在接近位置和退避位置之间移动,喷嘴11也不会与第二辊57和上布支承板53互相干扰。cpu101控制喷嘴马达113来使杆9摆动,使喷嘴11向退避位置移动(s34)。cpu101使处理向s41转移。在喷嘴11位于退避位置的状态下,操作者对喷嘴11等进行清扫。

cpu101判断是否获取了使喷嘴11向接近位置(参照图2)移动的指示(以下称作接近指示)(s41)。接近指示由操作者操作开关19来输入。在cpu101判断为没有接近指示时(s41:否),cpu101使处理向s51转移。

在cpu101判断为已获取接近指示时(s41:是),cpu101基于来自接近传感器142的信号来判断保持部54是否位于第一位置(s42)。在从接近传感器142接收到开启信号时,cpu101判断为保持部54位于第一位置(s42:是)。cpu101禁止由喷嘴马达113的驱动实现的杆9的摆动,并进行报错(s43)。cpu101使处理向s51转移。操作者在操作开关19使保持部54移动到第二位置之后,再次操作开关19将接近指示输入粘接装置1。

在从接近传感器142接收到关闭信号时,cpu101判断为保持部54不在第一位置(s42:否)。cpu101控制喷嘴马达113来使杆9摆动,使喷嘴11向接近位置移动(s44)。cpu101使处理向s51转移。

cpu101判断是否获取了使保持部54向第一位置(参照图11)移动的指示(以下称作第二指示)(s51)。第二指示由操作者操作开关19来输入。在cpu101判断为没有第二指示时(s51:否),cpu101使处理向s61转移。

在cpu101判断为已获取第二指示时(s51:是),cpu101控制摆动气缸124,使第二辊57向第四位置移动(s52)。cpu101控制左右气缸123,使保持部54向第一位置移动(s53)。在保持部54从第二位置向第一位置移动时,解除卡合部54b与延伸设置部63的卡合,因此上布支承板53维持第二位置(参照图11)。cpu101控制摆动气缸124,使第二辊57向第三位置移动(s54)。cpu101使处理向s61转移。

如图11所示,在上布支承板53不在下布支承板52的上方的状态下,操作者将下布c1在下布支承板52上配置于第一辊56和第二辊57之间。操作者将下布c1的输送方向下游侧端部配置在上辊12和下辊18之间。操作者通过手动使上布支承板53从第二位置向第一位置移动。操作者将上布c2配置在上布支承板53上。操作者使上布c2的输送方向下游侧端部在上辊12和下辊18之间重叠于下布c1的上侧。

如图16所示,cpu101判断是否获取了开始粘接动作的指示(以下称作粘接开始指示)(s61)。粘接开始指示由操作者操作踏板8来输入。在cpu101判断为没有粘接开始指示时(s61:否),cpu101使处理返回s21。在cpu101判断为已获取粘接开始指示时(s61:是),cpu101执行粘接处理(s62)。

参照图17来说明粘接处理。在粘接处理中,cpu101进行与后述的喷嘴间隙调整处理(参照图19)相关的处理。在粘接处理中,cpu101控制下输送马达111、上输送马达112以及泵马达114,一边从排出口11d排出粘接剂z并将粘接剂z涂布在下布c1的特定端部f,一边将下布c1和上布c2互相压接并输送下布c1和上布c2。

cpu101从rom102获取分离距离h(参照图18a)的信息(s71)。分离距离h是第一经过点s1和第二经过点s2之间的沿输送方向的距离。第一经过点s1是第一辊56和第二辊57之间的输送方向位置。详细而言,第一经过点s1是第二辊57与下布c1相接触的位置。第二经过点s2是排出口11d和下布支承面420a之间的输送方向位置。详细而言,第二经过点s2是喷嘴11从排出口11d排出的粘接剂z的排出轨迹与下布c1的输送路径交叉的位置。

cpu101从ram103获取下布c1和上布c2的输送速度的信息(s72)。下布c1和上布c2的输送速度与下输送马达111和上输送马达112的旋转速度相对应。输送速度的信息预先存储于ram103。cpu101基于分离距离h和输送速度来计算延迟时间(s73)。由于第二经过点s2位于第一经过点s1的输送方向下游侧,因此,下布c1的输送方向上的预定点经过第一经过点s1的时刻和经过第二经过点s2的时刻之间存在时间差。延迟时间相当于下布c1的输送方向上的预定点经过第一经过点s1的时刻和经过第二经过点s2的时刻之间的时间差。

cpu101控制上气缸122,使上输送臂6向下方摆动(s74)。伴随着上输送臂6向下方摆动,上辊12在其与下辊18之间以将上布c2叠合于下布c1的上侧的状态夹持该上布c2和下布c1。cpu101执行喷嘴间隙调整处理(s75)。

参照图18a~图18d和图19来说明喷嘴间隙调整处理。为了方便起见,图18a~图18d省略多个构件的图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粘接装置1有时对具有在输送方向上厚度发生变化的部分(以下称作台阶部)的下布c1进行粘接。在存在预先将两片布料彼此的端部粘接起来而成的粘接部分时,粘接部分具有布料的厚度变厚的台阶部k1(参照图18a、图18b)和布料的厚度变薄的台阶部k2(参照图18c、图18d)。当台阶部k1、台阶部k2经过第一经过点s1时,第二辊57与下布c1的厚度变化量(即台阶部k1、台阶部k2的高度)相应地向上方或下方摆动。第二辊57的上升量或下降量与台阶部k1、台阶部k2的高度相等。一对臂部58b与第二辊57的摆动相应地以摆动轴部58c为中心进行摆动。磁性体91伴随着一对臂部58b的摆动而摆动与第二辊57的摆动量相应的量。

当台阶部k1、台阶部k2经过第二经过点s2时,假设是在喷嘴间隙x为恒定时,排出距离y会发生变化。这时,有可能产生因排出距离y的变化导致下布c1和上布c2的粘接不良的情况。在粘接装置1中,优选排出距离y保持为恒定。在喷嘴间隙调整处理中,cpu101通过与第二辊57的上下位置(即下布c1的厚度)的变化相应地调整喷嘴间隙x,能够将排出距离y维持为恒定。因此,粘接装置1通过执行喷嘴间隙调整处理,能够抑制因排出距离y的变化导致的下布c1和上布c2的粘接不良。

如图19所示,cpu101获取由磁传感器143检测到的第二辊57(磁性体91)的上下位置(s81)。cpu101判断第二辊57的上下位置是否已向上方位移(s82)。该判断是基于在s81中的磁传感器143的检测结果进行的。在cpu101判断为第二辊57的上下位置没有向上方位移时(s82:否),cpu101使处理向s85转移。如图18a所示,当台阶部k1经过第一经过点s1时,第二辊57上升与台阶部k1的高度的量相应的量。磁性体91下降与第二辊57的上升量相应的量(参照箭头j1)。当cpu101检测到磁性体91的下降时,cpu101判断为第二辊57的上下位置已向上方位移(s82:是)。cpu101根据磁性体91的下降量来检测第二辊57的上升量(即台阶部k1的高度)。cpu101开启上升标记(s83)。这时,cpu101利用计时器开始测量延迟时间(s84)。计时器存储于ram103。如图18a、图18b所示,在台阶部k1经过了第一经过点s1时,台阶部k1在从经过第一经过点s1时起经过预定的延迟时间之后,经过第二经过点s2。

cpu101判断第二辊57的上下位置是否已向下方位移(s85)。在cpu101判断为第二辊57的上下位置没有向下方位移时(s85:否),cpu101使处理向s91转移。如图18c所示,当台阶部k2经过第一经过点s1时,第二辊57下降与台阶部k2的高度的量相应的量。磁性体91上升与第二辊57的下降量相应的量(参照箭头j3)。当cpu101检测到磁性体91的上升时,cpu101判断为第二辊57的上下位置已向下方位移(s85:是)。cpu101根据磁性体91的上升量来检测第二辊57的下降量。cpu101开启下降标记(s86)。这时,cpu101利用计时器开始测量延迟时间(s87)。如图18c、图18d所示,在台阶部k2经过了第一经过点s1时,台阶部k2在从经过第一经过点s1时起经过延迟时间之后,经过第二经过点s2。

cpu101判断上升标记是否开启(s91)。在上升标记关闭时(s91:否),cpu101使处理向s95转移。在上升标记开启时(s91:是),cpu101参照ram103的计时器来判断是否经过了延迟时间(s92)。在经过延迟时间之前(s92:否),台阶部k1位于第二辊57和排出口11d之间的输送方向位置。cpu101使处理向s95转移。

如图18b所示,在经过了延迟时间时(s92:是),台阶部k1位于第二经过点s2。当台阶部k1经过第二经过点s2时,假设是在喷嘴间隙x为恒定时,排出距离y与台阶部k1的高度相应地变小。cpu101控制调整马达412,与第二辊57的上升量(即台阶部k1的高度)相应地使输出轴412a向第一输出方向旋转(s93)。伴随着输出轴412a的向第一输出方向的旋转,下布支承部420的位置下降(参照箭头j2)。由于喷嘴间隙x与下布c1的厚度变厚相应地变大,因此粘接装置1能够将排出距离y维持为恒定。cpu101关闭上升标记(s94)。这时,计时器复位。

cpu101判断下降标记是否开启(s95)。在下降标记关闭时(s95:否),cpu101使处理返回粘接处理(参照图17)。在下降标记开启时(s95:是),cpu101参照ram103的计时器来判断是否经过了延迟时间(s96)。在经过延迟时间之前(s96:否),台阶部k2位于第二辊57和排出口11d之间的输送方向位置。cpu101使处理返回粘接处理。

如图18d所示,在经过了延迟时间时(s96:是),台阶部k2位于第二经过点s2。当台阶部k2经过第二经过点s2时,假设是在喷嘴间隙x为恒定时,排出距离y与台阶部k2的高度相应地变大。cpu101控制调整马达412,与第二辊57的下降量相应地使输出轴412a向第二输出方向旋转(s97)。伴随着输出轴412a的向第二输出方向的旋转,下布支承部420的位置上升(参照箭头j4)。由于喷嘴间隙x与下布c1的厚度变薄相应地变小,因此粘接装置1能够将排出距离y维持为恒定。cpu101关闭下降标记(s98)。这时,计时器复位。cpu101使处理返回粘接处理。

如图17所示,cpu101控制泵马达114,从收纳于收纳部41b的内胆将粘接剂z向喷嘴11供给(s76)。喷嘴11从排出口11d将粘接剂z向由下布支承面420a支承的下布c1的粘接面e排出。cpu101控制下输送马达111和上输送马达112来使上辊12和下辊18旋转(s77)。上辊12和下辊18进行旋转,从而一边借助粘接剂z将下布c1和上布c2以上下叠合的状态压接起来,一边向输送方向输送该下布c1和上布c2。下布c1向输送方向移动,从而第二辊57也从动旋转。

cpu101判断是否获取了结束粘接动作的指示(以下称作粘接结束指示)(s78)。粘接结束指示由操作者操作踏板8来输入。在cpu101判断为没有粘接结束指示时(s78:否),cpu101使处理返回s75,继续进行喷嘴间隙调整处理(s75)和粘接动作(s76、s77)。在cpu101判断为已获取粘接结束指示时(s78:是),cpu101结束喷嘴间隙调整处理和粘接动作,使处理返回第一处理的s21(参照图16)。

参照图20来说明第二处理。当操作者接通粘接装置1的电源来启动粘接装置1时,cpu101从rom102读入程序,执行第二处理。cpu101使第二处理与第一处理(参照图16)并行地执行该第二处理。

cpu101判断是否存在开始对移动机构55的控制的指示(以下称作输送控制开始指示)(s101)。输送控制开始指示由操作者操作开关19来输入。在cpu101判断为没有输送控制开始指示时(s101:否),cpu101重复进行s101。

操作者在输入粘接开始指示之前,输入输送控制开始指示。在cpu101判断为已获取输送控制开始指示时(s101:是),cpu101基于来自光传感器141的信号来判断下布c1是否位于检测位置a(s102)。在从光传感器141接收到关闭信号时,cpu101判断为下布c1位于检测位置a(s102:是)。cpu101控制左右输送马达115,使输出轴115a向第三输出方向旋转(s103)。第一辊56伴随着输出轴115a的向第三输出方向的旋转,向第二旋转方向r2旋转。第一辊56向第二旋转方向r2旋转,从而使被夹在第一辊56与相对部57a之间的下布c1向左侧移动。cpu101使处理向s105转移。

在从光传感器141接收到开启信号时,cpu101判断为下布c1不在检测位置a(s102:否)。cpu101控制左右输送马达115,使输出轴115a向第四输出方向旋转(s104)。第一辊56伴随着输出轴115a的向第四输出方向的旋转,向第一旋转方向r1旋转。第一辊56向第一旋转方向r1旋转,从而使被夹在第一辊56与相对部57a之间的下布c1向右侧移动。cpu101使处理向s105转移。

cpu101判断是否存在结束对移动机构55的控制的指示(以下称作输送控制结束指示)(s105)。输送控制结束指示由操作者操作开关19来输入。在cpu101判断为没有输送控制结束指示时(s105:否),cpu101使处理返回s102,并按规定周期重复进行s102~s104。操作者在输入粘接结束指示之后,输入输送控制结束指示。在cpu101判断为已获取输送控制结束指示时(s105:是),cpu101停止左右输送马达115的驱动,使处理返回s101。

像以上说明的那样,当下布c1的台阶部k1、台阶部k2经过第一辊56和第二辊57之间(即第一经过点s1)时,第二辊57沿上下方向摆动。磁传感器143检测第二辊57的上下位置。因此,在台阶部k1、台阶部k2经过了第一经过点s1时,磁传感器143能够检测出下布c1的厚度变化量(即台阶部k1、台阶部k2的高度)。当下布c1的厚度变厚的台阶部k1经过第一经过点s1并且第二辊57上升时(s82:是,s91:是),下布支承部420下降(s93)。当下布c1的厚度变薄的台阶部k2经过第一经过点s1并且第二辊57下降时(s85:是,s95:是),下布支承部420上升(s97)。由于下布支承部420在喷嘴11的下侧利用下布支承面420a从下侧支承下布c1,因此,当下布支承部420进行上下运动时,喷嘴间隙x会发生变化。即,当下布c1的台阶部经过第一经过点s1时,粘接装置1能够与下布c1的厚度变化量相应地调整喷嘴间隙x,从而调节排出距离y。因此,粘接装置1能够抑制在对具有台阶部的下布c1进行粘接时的工作效率的下降,且能够抑制因排出距离y的变化导致的下布c1和上布c2的粘接不良。

在下布c1位于检测位置a时,粘接装置1能够通过使第一辊56向第二旋转方向r2旋转,来使位于检测位置a的下布c1向偏离检测位置a的方向(即左侧)移动。在下布c1不在检测位置a时,粘接装置1能够通过使第一辊56向第一旋转方向r1旋转,来使位于偏离检测位置a的位置的下布c1向朝向检测位置a的方向(即右侧)移动。粘接装置1通过重复进行s102~s104,使下布c1重复向偏离检测位置a的方向和朝向检测位置a的方向中的任一方向移动,因此能够控制特定端部f的左右位置。粘接装置1能够一边控制特定端部f的左右位置,一边从排出口11d排出粘接剂z。即,粘接装置1通过从排出口11d向下布c1的被控制左右位置的特定端部f排出粘接剂z,能够将粘接剂涂布在特定端部f。因此,粘接装置1能够使向下布c1的特定端部f涂布粘接剂的涂布精度稳定化。由于第二辊57与下布c1的粘接面e相接触,因此能够抑制下布c1浮起导致无法追随第一辊56的旋转的情况发生。粘接装置1能够利用第二辊57来控制特定端部f的左右位置,且能够根据第二辊57的上下位置来调整排出距离y。因此,不必将用于控制特定端部f的左右位置的构件和用于调整排出距离y的构件彼此独立地设置,因此粘接装置1能够抑制装置的扩大化。

在支承构件58以能够使第二辊57沿上下方向进行直线运动的方式支承该第二辊57时,支承构件58的配置位置限于第二辊57的上方,因此支承构件58的配置位置的设计自由度降低。与此相对,摆动轴部58c相对于支承轴部58a沿输送方向偏移,因此臂部58b的配置位置的设计自由度提高。因此,采用粘接装置1,能够在考虑到配置于臂部58b的周围的构件后再容易地决定臂部58b的配置位置。

臂部58b支承支承轴部58a,支承轴部58a支承第二辊57,在臂部58b中的相对于摆动轴部58c沿输送方向偏移的位置具有磁传感器143。因此,磁传感器143能够通过检测磁性体91的上下位置来检测第二辊57的上下位置。磁传感器143能够以非接触的方式检测第二辊57的上下位置,因此粘接装置1能够抑制第二辊57等的损伤。

粘接装置能够在对布料进行缝制的缝制工厂等场所使用。缝制工厂有时存在许多由布料产生的灰尘。由于磁传感器143与光传感器等相比不易受到灰尘等异物的影响,因此,即使在灰尘较多的环境中也能够高精度地检测第二辊57的上下位置。因此,粘接装置1能够抑制因排出距离y的变化导致的下布c1和上布c2的粘接不良。

当下布c1的台阶部k1、台阶部k2经过第一经过点s1时,臂部58b以摆动轴部58c为中心进行摆动。摆动轴部58c与磁性体91之间的距离t1大于摆动轴部58c与支承轴部58a之间的距离t2,因此,与第二辊57的上下方向上的移动量相比,磁性体91的上下方向上的移动量较大。因此,即使第二辊57的上下方向上的移动量较小,也能够使磁性体91的上下方向上的移动量增大,磁传感器143能够通过检测磁性体91的上下位置来高精度地检测第二辊57的上下位置。因此,粘接装置1能够抑制因排出距离y的变化导致的下布c1和上布c2的粘接不良。

由于第二辊57位于排出口11d的输送方向上游侧,因此下布c1的输送方向上的台阶部k1、台阶部k2经过第一经过点s1的时刻与经过下布支承面420a和排出口11d之间(即第二经过点s2)的时刻之间存在时间差。该时间差与第二辊57和排出口11d之间的输送方向上的距离(即分离距离h)以及下布c1的输送速度相应地变动。粘接装置1从磁传感器143获取第二辊57的上下位置,然后在经过与该时间差相对应的时间(即延迟时间)之后(s92:是,s96:是),使下布支承部420进行上下运动(s93,s97)。因此,粘接装置1能够与台阶部k1、台阶部k2经过了第一经过点s1相应地,在台阶部k1、台阶部k2经过第二经过点s2时使下布支承部420进行上下运动。

相对部57a是在左右方向上使第二辊57的外周面沿第一辊56的外形向径向内侧凹陷而成的。第二辊57具有相对部57a,因此,能够扩大在将下布c1配置在该第二辊57与第一辊56之间的状态下下布c1与第一辊56和第二辊57接触的面积。因此,采用粘接装置1,下布c1不会浮起,能够追随第一辊56的旋转。

上述实施方式的下布c1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一片材。上布c2相当于第二片材。执行图17的s76和s77的cpu101相当于排出输送控制部。下布支承面420a相当于支承面。下布支承部420相当于支承机构。第一辊56相当于特定构件。第二辊57相当于相对构件。支承构件58相当于支承构件。磁传感器143相当于第一检测部。调整马达412相当于第一驱动部。执行图19的s93、s97的cpu101相当于上下运动控制部。执行图19的s93的cpu101相当于第一上下运动控制部。执行s97的cpu101相当于第二上下运动控制部。光传感器141相当于第二检测部。左右输送马达115相当于第二驱动部。执行图20的s103、s104的cpu101相当于移动控制部。执行图20的s104的cpu101相当于第一移动控制部。执行s103的cpu101相当于第二移动控制部。支承轴部58a相当于支承部。臂部58b相当于臂部。摆动轴部58c相当于摆动轴部。执行图19的s81的cpu101相当于获取部。磁性体91相当于被检体。

本发明能够从上述实施方式进行各种变更。光传感器141也可以是透射式光电传感器、ccd照相机等。下面,参照图21对粘接装置1具有作为透射式光电传感器的光传感器241来替代光传感器141的情况进行说明。对于具有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功能的构件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说明。光传感器241具有发光部241a和光接收部241b。发光部241a设于第一辊56和第二辊57的左侧。发光部241a位于排出口11d的前侧且是第一辊56和第二辊57的后侧。发光部241a从第一辊56的上端部的上侧的位置向右方发光。光接收部241b设于下布支承部420的下侧且是第一辊56的中心和左端部之间。光接收部241b位于排出口11d的前侧且是第一辊56和第二辊57的后侧。下布支承面420a在与光接收部241b相对应的位置具有光接收窗52b。光接收窗52b是沿上下方向贯通下布支承面420a的开口。粘接装置1具有反射板241c来替代反射板141a。反射板241c的左端部为反射面,其向左上方倾斜。反射面配置于第一辊56的中心和左端部之间。

发光部241a朝向反射板241c发光。反射板241c使发光部241a发出的光朝向光接收部241b地向下方反射。光接收部241b经由光接收窗52b接收反射板241c反射的光。光的行进路径l从发光部241a延伸到反射板241c并向下方弯折,然后延伸到光接收部241b。在下布c1位于发光部241a发出的光的行进路径l上时,下布c1遮挡发光部241a发出的光。光接收部241b接收不到发光部241a发出的光。光传感器241基于光接收部241b是否接收到发光部241a发出的光来检测下布c1是否位于检测位置a。检测位置a在左右方向上位于第一辊56的中心和左端部之间。

在变形例中,特定端部f为下布c1的左端部。第一旋转方向r1为从背面观察时的顺时针方向。第二旋转方向r2为从背面观察时的逆时针方向。第三输出方向为从背面观察时的顺时针方向。第四输出方向为从背面观察时的逆时针方向。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光传感器141设于排出口11d的前侧且是第一辊56和第二辊57的后侧,但光传感器141也可以设于第一辊56和第二辊57的前侧或排出口11d的后侧。这时,对光的行进路径l进行调节以使光传感器141的发光部发出的光到达位于排出口11d的前侧的检测位置a即可。光传感器141发出的光既可以是可见光,也可以是除可见光之外的光。光传感器141发出的光既可以是连续光,也可以是脉冲状的光。

接近传感器142也可以检测保持部54是否位于第二位置。cpu101也可以基于在s32、s42中来自接近传感器142的信号,在保持部54不在第二位置时执行s33、s43。cpu101也可以在保持部54位于第二位置时执行s34、s44。

第二辊57具有相对部57a,但第二辊57也可以不具有相对部57a。即,第二辊57也可以是圆柱状。粘接装置1也可以具有弹性构件来替代第二辊57。弹性构件与下布c1的粘接面e相接触,即使针对厚度不同的下布c1也能够防止下布c1从第一辊56浮起。

喷嘴11的与左右方向正交的截面形状可以不是三角形形状而是圆形形状,也可以是多边形形状。保持部54也可以省略卡合部54b。也可以是,操作者通过手动使上布支承板53向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移动。也可以是,操作者通过手动使保持部54向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移动。

第一辊56在外周面的整个周向上等间隔地具有多个槽56b,但第一辊56在外周面的局部具有至少一个槽56b即可。槽56b也可以不与输送方向平行,也可以呈格子状排列。槽56b也可以省略,还可以由凹部或突起来替代槽56b。粘接装置1也可以省略输送控制单元50。粘接装置1也可以具有支承台来替代第一辊56。也可以是,支承台在其与第二辊57之间从下侧支承下布c1。输送机构14也可以采用带来替代下辊18。粘接对象物并不限定于布料,也可以是长条带。也可以是,杆9以喷嘴11能够沿左右方向或前后方向移动的方式支承该喷嘴11。

如图22所示,也可以是,移动机构55具有板状体571来替代第二辊57,具有支承构件581来替代支承构件58。在图22中,对于具有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功能的构件,由相同的附图标记示出并省略说明。支承构件581具有固定部581a、连结臂58d、一对臂部58b以及一对摆动轴部58c,支承构件581以板状体571能够沿上下方向摆动的方式支承该板状体571。固定部581a为一对臂部58b各自的后端部。固定部581a相当于本发明的支承部。板状体571在俯视时为矩形形状。板状体571固定于固定部581a。板状体571在固定部581a的下侧从上方与第一辊56相对。板状体571的下表面能够伴随着一对臂部58b的摆动,向接近或远离第一辊56的方向位移。板状体571的下表面呈平面。在将下布c1配置于板状体571与第一辊56之间的状态下,该板状体571的下表面能够与下布c1的粘接面e相接触。板状体571的输送方向上游侧端部571a和下游侧端部571b向上方弯曲。

由于将板状体571固定在固定部581a,因此,与板状体571像第二辊57那样进行旋转等情况相比,粘接装置1能够抑制为了配置板状体571所需的空间的扩大化。因此,粘接装置1能够抑制装置的扩大化。由于上游侧端部571a向上方弯曲,因此,在下布c1进入板状体571的下侧时,与上游侧端部571a不向上方弯曲的情况相比,下布c1不易钩挂于上游侧端部571a。由于下游侧端部571b向上方弯曲,因此,在下布c1经过板状体571的下侧时,与下游侧端部571b不向上方弯曲的情况相比,下布c1不易钩挂于下游侧端部571b。因此,板状体571能够抑制妨碍对下布c1的输送的情况发生,且能够抑制下布c1浮起导致无法追随第一辊56的旋转的情况发生。

支承构件58以能够使第二辊57沿上下方向摆动的方式支承该第二辊57,但也可以是,支承构件58以第二辊57能够沿上下方向进行直线运动的方式支承该第二辊57。粘接装置1也可以具有弹簧等施力构件作为支承构件58。在粘接装置1中,也可以是,在第二辊57的上方具有固定部,施力构件的一端固定于固定部,施力构件的另一端固定于第二辊57。施力构件也可以对第二辊57向下方施力。磁性体91位于相对于摆动轴部58c而言与支承轴部58a所在侧相反的那一侧,但也可以位于相对于摆动轴部58c而言与支承轴部58a所在侧相同的那一侧。这时,支承轴部58a位于摆动轴部58c和磁性体91之间即可。

磁性体91也可以是电磁体来替代永磁体。磁传感器143既可以是霍尔元件也可以是其他传感器,来替代磁阻元件。优选的是,其他传感器是接近传感器(感应型接近传感器、静电容量型接近传感器、激光位移计等)。接近传感器是能够以非接触的方式检测被检体的位置的传感器的统称。

cpu101进行通过与第二辊57的上下位置相应地调整喷嘴间隙x来将排出距离y保持为恒定的控制(喷嘴间隙调整处理),但也可以不将排出距离y保持为恒定。也可以是,cpu101在对下布c1的台阶部进行粘接并且粘接剂z的排出量发生变化时,以成为与粘接剂z的排出量相应的排出距离y的方式调整喷嘴间隙x。

调整马达412也可以与螺杆414同轴地设置输出轴412a,来替代将输出轴412a设置在从螺杆414沿输送方向和左右方向偏移的位置的情况。粘接装置1也可以将调整马达412设于螺杆414的下方。输出轴412a也可以从调整马达412向上方突出。粘接装置1也可以不具有连结带415。粘接装置1也可以设置链条、齿轮等来替代连结带415。粘接装置1也可以替代调整马达412利用液压、气缸等使下布支承部420进行上下运动。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