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阻燃水性聚氨酯涂料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585440发布日期:2019-05-03 21:16阅读:368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涂料
技术领域
,尤其涉及一种阻燃水性聚氨酯涂料。
背景技术
:水性聚氨酯涂料是以水为主要介质,具有低voc含量、低或无环境污染、施工方便等特点,是溶剂型涂料的主要替代品之一,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车辆涂装、船舶、木材、建筑物涂装、防腐涂装、飞机、塑料、橡胶、皮革的表面涂装等等。但是目前的聚氨酯水性涂料仍存在阻燃性差的缺陷,限制了聚氨酯涂料的使用。技术实现要素:基于
背景技术
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出了一种阻燃水性聚氨酯涂料,其阻燃性好,耐热性能优异。本发明提出的一种阻燃水性聚氨酯涂料,其原料按重量份包括:二异氰酸酯40-65份、聚四氢呋喃醚二醇10-25份、磷改性二元醇15-30份、亲水扩链剂2-5.5份、二甲基硅油2-5份、季戊四醇3-5.5份、二月桂酸二丁基锡0.1-0.2份、三乙胺0.5-2份、乙二胺0.1-1.5份、明胶9-13份、海藻酸钙0.1-1份、空心玻璃微珠2-3.8份、纤维素纳米晶0.3-1.5份、氧化石墨烯0.1-0.8份、六甲氧基甲基三聚氰胺树脂3-8份、消泡剂0.1-0.8份、水10-35份。优选地,所述二异氰酸酯为甲苯二异氰酸酯、1,5-萘二异氰酸酯的混合物,且甲苯二异氰酸酯、1,5-萘二异氰酸酯的重量比为2-10:4-9。优选地,所述磷改性二元醇按照以下工艺进行制备:将冰乙酸和4-羟基苯甲酸混合,升温至80-95℃,搅拌均匀后加入二氯化磷酸苯酯,搅拌反应8-12h,反应结束后旋蒸、干燥得到物料a;将物料a、新戊二醇和二月桂酸二丁基锡加入反应装置中,在氮气的保护下升温至105-115℃,搅拌反应2-3.5h,反应结束后降温至90-100℃,并调节真空度为0.05-0.07mpa,搅拌反应100-150min,反应结束后得到所述磷改性二元醇。优选地,在磷改性二元醇的制备过程中,4-羟基苯甲酸、二氯化磷酸苯酯的重量比为18-21:14-16;物料a、新戊二醇的摩尔比为1.1-1.5:1。优选地,所述亲水扩链剂为二羟甲基丙酸、二羟甲基丁酸、1,2-二羟基-3-丙磺酸钠中的一种或者多种的混合物。优选地,所述空心玻璃微珠为离子液体改性的空心玻璃微珠;所述离子液体为1-乙酸乙酯基-3-甲基咪唑六氟磷酸盐、1-乙酸乙酯基-3-甲基咪唑四氟硼酸盐中的一种或者两种的混合物。优选地,所述氧化石墨烯为环氧氯丙烷改性的氧化石墨烯。本发明所述阻燃水性聚氨酯涂料,其原料中加入了磷改性二元醇,发挥磷元素的阻燃性,赋予涂料优异的阻燃性能;本发明磷改性二元醇的制备过程中,首先以4-羟基苯甲酸与二氯化磷酸苯酯为原料,控制反应的条件,使4-羟基苯甲酸中的羟基与二氯化磷酸苯酯中的氯发生了反应,得到了物料a,之后以物料a为原料,使其在二月桂酸二丁基锡的作用下与新戊二醇发生了反应,得到了磷改性二元醇,将其加入涂料中,一方面,将磷元素引入到了聚氨酯中,与氧化石墨烯、空心玻璃微珠、海藻酸钙、季戊四醇配合,赋予涂料优异的阻燃性,另一方面,因其中引入了刚性的苯环结构,且活泼基团少,显著提高了涂膜的耐腐蚀性和耐热性;二甲基硅油加入体系中,形成的聚合物能逐渐穿插到聚氨酯大分子中,形成嵌段或接枝结构,增加了分子链的长度,提高了分子间作用力,同时与六甲氧基甲基三聚氰胺树脂配合,显著提高了涂膜的拉伸强度;明胶加入涂料中,与聚氨酯分子间产生了相互作用力,与纤维素纳米晶配合后使所得涂膜的拉伸强度增大,热稳定性显著提高;优选方式中,空心玻璃微珠具体以离子液体进行了改性,在涂料燃烧的过程中,降低了热释放速率和总生烟量,同时能向材料表面迁移,促进体系傅克烷基化反应的发生,从而促进聚合物交联成炭,从而改善炭层的结构,增加炭层的强度和热稳定性,进一步提高了涂料的阻燃性和热稳定性。具体实施方式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说明。实施例1本发明提出的一种阻燃水性聚氨酯涂料,其原料按重量份包括:二异氰酸酯65份、聚四氢呋喃醚二醇10份、磷改性二元醇30份、亲水扩链剂2份、二甲基硅油5份、季戊四醇3份、二月桂酸二丁基锡0.2份、三乙胺0.5份、乙二胺1.5份、明胶9份、海藻酸钙1份、空心玻璃微珠2份、纤维素纳米晶1.5份、氧化石墨烯0.1份、六甲氧基甲基三聚氰胺树脂3份、消泡剂0.8份、水10份。实施例2本发明提出的一种阻燃水性聚氨酯涂料,其原料按重量份包括:二异氰酸酯40份、聚四氢呋喃醚二醇25份、磷改性二元醇15份、亲水扩链剂5.5份、二甲基硅油2份、季戊四醇5.5份、二月桂酸二丁基锡0.1份、三乙胺2份、乙二胺0.1份、明胶13份、海藻酸钙0.1份、空心玻璃微珠3.8份、纤维素纳米晶0.3份、氧化石墨烯0.8份、六甲氧基甲基三聚氰胺树脂8份、消泡剂0.1份、水35份。实施例3本发明提出的一种阻燃水性聚氨酯涂料,其原料按重量份包括:二异氰酸酯62份、聚四氢呋喃醚二醇14份、磷改性二元醇27份、亲水扩链剂2.8份、二甲基硅油4份、季戊四醇3.8份、二月桂酸二丁基锡0.18份、三乙胺1份、乙二胺1.3份、明胶10份、海藻酸钙0.8份、空心玻璃微珠2.6份、纤维素纳米晶1.3份、氧化石墨烯0.2份、六甲氧基甲基三聚氰胺树脂6份、消泡剂0.7份、水14份;其中,所述二异氰酸酯为甲苯二异氰酸酯、1,5-萘二异氰酸酯的混合物,且甲苯二异氰酸酯、1,5-萘二异氰酸酯的重量比为2:9;所述磷改性二元醇按照以下工艺进行制备:将冰乙酸和4-羟基苯甲酸混合,升温至80℃,搅拌均匀后加入二氯化磷酸苯酯,搅拌反应12h,反应结束后旋蒸、干燥得到物料a;将物料a、新戊二醇和二月桂酸二丁基锡加入反应装置中,在氮气的保护下升温至105℃,搅拌反应3.5h,反应结束后降温至90℃,并调节真空度为0.07mpa,搅拌反应100min,反应结束后得到所述磷改性二元醇;在磷改性二元醇的制备过程中,4-羟基苯甲酸、二氯化磷酸苯酯的重量比为21:14;物料a、新戊二醇的摩尔比为1.5:1;所述亲水扩链剂为二羟甲基丙酸;所述空心玻璃微珠为离子液体改性的空心玻璃微珠;所述离子液体为1-乙酸乙酯基-3-甲基咪唑六氟磷酸盐;所述氧化石墨烯为环氧氯丙烷改性的氧化石墨烯。实施例4本发明提出的一种阻燃水性聚氨酯涂料,其原料按重量份包括:二异氰酸酯46份、聚四氢呋喃醚二醇21份、磷改性二元醇19份、亲水扩链剂5份、二甲基硅油3份、季戊四醇5份、二月桂酸二丁基锡0.13份、三乙胺1.8份、乙二胺0.7份、明胶12.3份、海藻酸钙0.4份、空心玻璃微珠3.5份、纤维素纳米晶0.6份、氧化石墨烯0.7份、六甲氧基甲基三聚氰胺树脂5份、消泡剂0.3份、水32份;其中,所述二异氰酸酯为甲苯二异氰酸酯、1,5-萘二异氰酸酯的混合物,且甲苯二异氰酸酯、1,5-萘二异氰酸酯的重量比为10:4;所述磷改性二元醇按照以下工艺进行制备:将冰乙酸和4-羟基苯甲酸混合,升温至95℃,搅拌均匀后加入二氯化磷酸苯酯,搅拌反应8h,反应结束后旋蒸、干燥得到物料a;将物料a、新戊二醇和二月桂酸二丁基锡加入反应装置中,在氮气的保护下升温至115℃,搅拌反应2h,反应结束后降温至100℃,并调节真空度为0.05mpa,搅拌反应150min,反应结束后得到所述磷改性二元醇;在磷改性二元醇的制备过程中,4-羟基苯甲酸、二氯化磷酸苯酯的重量比为18:16;物料a、新戊二醇的摩尔比为1.1:1;所述亲水扩链剂为二羟甲基丁酸、1,2-二羟基-3-丙磺酸钠的混合物;所述空心玻璃微珠为离子液体改性的空心玻璃微珠;所述离子液体为1-乙酸乙酯基-3-甲基咪唑四氟硼酸盐;所述氧化石墨烯为环氧氯丙烷改性的氧化石墨烯。实施例5本发明提出的一种阻燃水性聚氨酯涂料,其原料按重量份包括:二异氰酸酯58份、聚四氢呋喃醚二醇17份、磷改性二元醇22份、亲水扩链剂4份、二甲基硅油3.5份、季戊四醇4.3份、二月桂酸二丁基锡0.15份、三乙胺1.3份、乙二胺0.9份、明胶11份、海藻酸钙0.7份、空心玻璃微珠2.9份、纤维素纳米晶1.2份、氧化石墨烯0.6份、六甲氧基甲基三聚氰胺树脂6.7份、消泡剂0.5份、水19份;其中,所述二异氰酸酯为甲苯二异氰酸酯、1,5-萘二异氰酸酯的混合物,且甲苯二异氰酸酯、1,5-萘二异氰酸酯的重量比为7:5;所述磷改性二元醇按照以下工艺进行制备:将冰乙酸和4-羟基苯甲酸混合,升温至89℃,搅拌均匀后加入二氯化磷酸苯酯,搅拌反应10h,反应结束后旋蒸、干燥得到物料a;将物料a、新戊二醇和二月桂酸二丁基锡加入反应装置中,在氮气的保护下升温至110℃,搅拌反应2.9h,反应结束后降温至95℃,并调节真空度为0.06mpa,搅拌反应130min,反应结束后得到所述磷改性二元醇;在磷改性二元醇的制备过程中,4-羟基苯甲酸、二氯化磷酸苯酯的重量比为20.3:14.7;物料a、新戊二醇的摩尔比为1.3:1;所述亲水扩链剂为二羟甲基丙酸、二羟甲基丁酸、1,2-二羟基-3-丙磺酸钠的混合物;所述空心玻璃微珠为离子液体改性的空心玻璃微珠;所述离子液体为1-乙酸乙酯基-3-甲基咪唑六氟磷酸盐、1-乙酸乙酯基-3-甲基咪唑四氟硼酸盐的混合物;所述氧化石墨烯为环氧氯丙烷改性的氧化石墨烯。对比例1与实施例5的唯一不同在于,不添加磷改性二元醇。对比例2与实施例5的唯一不同在于,不添加氧化石墨烯、空心玻璃微珠、海藻酸钙、季戊四醇。对本发明实施例5以及对比例1-2中涂料的阻燃性能进行检测,按照gb/t2406-1993对氧指数进行测试;按照gb/t2408-1994进行垂直燃烧性能测试;测试结果如下表所示:实施例5对比例1对比例2氧指数/%38.626.830.6总燃烧时间2s>30s7sf-v3.2mmv-0v-1v-0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
技术领域
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及其发明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当前第1页12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