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适用于超低温与有机溶剂环境下的离子型可逆粘合剂及其制备方法

文档序号:29402469发布日期:2022-03-26 04:26阅读:194来源:国知局
同时适用于超低温与有机溶剂环境下的离子型可逆粘合剂及其制备方法

1.本发明属于表界面化学与界面粘合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同时适用于超低温与有机溶剂环境下的离子型可逆粘合剂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2.粘合剂是一种可将两个界面完好无损粘合在一起的物质,在生物医疗、航天航空、电子设备等诸多领域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粘合剂种类庞杂,根据粘合剂的化学成分,可分为有机与无机粘合剂两大类【chem.rev.,2021,doi:10.1021/acs.chemrev.0c00798;adv.mater.technol.,2019,4,1900193;adv.funct.mater.,2020,30,1901693;j.adhes.sci.technol.,2020,34,1269-1282;j.am.chem.soc.,2020,142,5371-5379】。其中,有机粘合剂以天然粘合剂与合成粘合剂为主导,同时根据粘合的持久程度,进一步分为永久粘合剂和可逆或临时粘合剂。永久粘合剂粘合强度较高,两界面一旦被粘合,将很难分离,如商用聚氨酯、氰基丙烯酸酯、环氧树脂类粘合剂,固化后可承载较大的作用力,粘合强度较高,发生粘合后将无法分离或难以分离,粘结部位的残留物难以去除【prog.polym.sci.,2014,39,1266-1290;j.ind.eng.chem.,2015,29,1-11;iran.polym.j.,2020,29,911-918;applied chemical industry,2020,49,230-233】;临时或可逆粘合剂是在特定的条件下按需分离,如压敏胶带,但这一类的粘合剂的粘合强度往往较小,不能承受太大的负载【mater.horiz.,2016,3,47-52】。近年来发展起来的粘合剂(包括超分子粘合剂)大多集中于水下粘结【adv.mater.,2018,30,1704640;chem.soc.rev.,2020,49,433-464;nanoscale,2020,12,1307-1324;mater.horiz.,2020,7,282-288】,有部分抗有机溶剂的,但是有机溶剂种类单一【angew.chem.int.ed.,2020,59,11871-11875】,也有抗低温的,但粘结强度容易衰减【adv.mater.,2021,33,2007301;cryogenics,2020,5,43-47;j.am.chem.soc.,2020,142,21522-21529】,而将抗有机溶剂、耐超低温、动态可逆的性能集于一身的高效粘合剂未见公开报道。因此,开发具有高粘合强度、抗有机溶剂、抗超低温,同时能根据需要轻松分离的可逆粘合剂是粘合剂智能化的重要任务之一。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类可按需剥离、可抗有机溶剂、抗低温的高效动态离子型可逆粘合剂,以及该粘合剂的制备方法。
4.针对上述目的,本发明所采用的离子型可逆粘合剂的结构通式如下所示:
5.6.式中r代表含有阳离子及其对应阴离子的烷基链或含有阳离子及其对应阴离子的烷氧链,所述阳离子为咪唑鎓离子、吡啶鎓离子、吡咯鎓离子中任意一种,阴离子为cl-、br-、pf
6-、bf
4-、no
3-、cf3so
3-、tfsi-中任意一种;r

代表o、r"代表oh,或者r

代表nh、r"代表nh2;n代表聚合度,所述粘合剂的分子量分布在5000~40000之间;l的取值为0或1。
7.本发明离子型可逆粘合剂进一步选自下述聚合物中任意一种:
8.9.10.11.12.13.[0014][0015]
本发明离子型可逆粘合剂的制备方法为:将式i所示双端羟基/氨基化合物与式ii所示双端酸酐化合物加入干燥的n,n-二甲基甲酰胺中,在40~110℃下搅拌反应5~48小时,得到式iii所示离子型可逆粘合剂;
[0016][0017]
其中,阴离子代表cl-或br-时,式i所示双端羟基/氨基化合物的制备方法为:将式ⅳ杂环化合物与式

化合物加入二甲基亚砜中,在40~110℃下搅拌反应5~48小时,得到式ⅵ中间体;再将式ⅵ中间体与式ⅶ化合物无溶剂混合,在40~110℃下搅拌反应48~120小时,得到式i所示双端羟基/氨基化合物;
[0018][0019]
式中m代表咪唑、吡啶、吡咯、嘧啶中任意一种;x

代表cl或br;r2代表烷基链或烷氧链;m

代表失去与r2相连n原子上一个h原子的咪唑基、吡啶基、吡咯基、嘧啶基中任意一种。
[0020]
其中,阴离子代表pf
6-、bf
4-、no
3-、cf3so
3-、tfsi-中任意一种时,在上述阴离子代表cl-或br-的制备方法基础上,再进一步通过阴离子交换的方式即可获得相应阴离子的双端羟基/氨基化合物,具体可参考文献“adv.mater.,2021,2100962”。
[0021]
上述离子型可逆粘合剂的制备方法中,优选双端酸酐化合物与双端羟基化合物得摩尔比为1:3~3:1。
[0022]
上述离子型可逆粘合剂的制备方法中,进一步优选在45~60℃下搅拌反应10~12小时。
[0023]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
[0024]
(1)本发明粘合剂合成步骤简单,原料廉价易得,中间原料合成收率高;
[0025]
(2)本发明粘合剂自身为液态,具有良好的浸润性,且无挥发性溶剂,绿色环保;粘合剂分子无溶剂,自身在室温或高温下呈粘性占主导的粘弹流体;
[0026]
(3)本发明粘合剂有较好的普遍适用性,对不锈钢、铁、铜、铝、玻璃、石英、木头、聚四氟乙烯等多种材料均表现出良好的粘合效果;
[0027]
(4)本发明粘合剂的粘合与分离可通过温度控制,且释放后接头上残留的粘合剂可以用水轻松去除;粘合好的样品经过加热或水溶液洗涤可实现按需分离;分离后的样品可以再次粘合而无需补加粘合剂,循环次数多且粘合强度不发生明显衰减;
[0028]
(5)本发明粘合剂能耐受有机溶剂,由其粘合的样品在n,n二甲基甲酰胺、丙酮、无水乙醚、甲苯、四氢呋喃、乙酸乙酯、乙腈、正己烷、二氯甲烷等多种有机溶剂中浸泡长时间后其粘合强度无明显衰减,负载重物的同时浸泡数月不脱落;
[0029]
(6)本发明粘合剂具有良好的超低温耐受性,在液氮等液态气体中保持良好的稳定性,在液氮环境中存放其粘合强度无明显衰减,且不发生龟裂与破碎现象;
[0030]
(7)本发明粘合剂具有较好的透明度,粘接材料为透明材质时,接头处可保持材质良好的透光度,有利于透明材质(如玻璃)粘接时透光性能的呈现;
[0031]
(8)本发明粘合剂在液化天然气(-163℃)、液氮(-196℃)等超低温环境中以及有机溶剂体系中的界面粘合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附图说明
[0032]
图1是实施例1中所制备粘合剂p1的热重图。
[0033]
图2是实施例1中所制备粘合剂p1的g

和g

随温度循环变化图。
[0034]
图3是实施例1中所制备粘合剂p1的复合粘度随温度循环变化图。
[0035]
图4是实施例1中所制备粘合剂p1常温下和受热后的数码照片。
[0036]
图5是实施例1中所制备粘合剂p1的以水为洗脱剂的gpc图。
[0037]
图6是实施例2中所制备粘合剂p2的热重图。
[0038]
图7是实施例2中所制备粘合剂p2的g

和g

随温度循环变化图。
[0039]
图8是实施例2中所制备粘合剂p2的复合粘度随温度循环变化图。
[0040]
图9是实施例2中所制备粘合剂p2常温下和受热后的数码照片。
[0041]
图10是实施例2中所制备粘合剂p2的以水为洗脱剂的gpc图。
[0042]
图11是实施例3中所制备粘合剂p3的热重图。
[0043]
图12是实施例3中所制备粘合剂p3的g

和g

随温度循环变化图。
[0044]
图13是实施例3中所制备粘合剂p3的复合粘度随温度循环变化图。
[0045]
图14是实施例3中所制备粘合剂p3常温下和受热后的数码照片。
[0046]
图15是实施例3中所制备粘合剂p3的以水为洗脱剂的gpc图。
[0047]
图16是界面粘合过程。
[0048]
图17是粘合强度测试方法。
[0049]
图18是实施例1中所制备粘合剂p1粘合性能的数码照片。
[0050]
图19是实施例1中所制备粘合剂p1溶剂耐受性的数码照片。
[0051]
图20是实施例1中所制备粘合剂p1超低温耐受性的数码照片。
[0052]
图21是实施例1中所制备粘合剂p1残留物的水清洗效果的数码照片。
[0053]
图22是实施例1中所制备粘合剂p1透明度对比图的数码照片。
具体实施方式
[0054]
下面结合附图与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详细说明,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不仅仅限于以下实施例。
[0055]
实施例1
[0056]
粘合剂p1的合成
[0057][0058]
将1.1751g(2mmol)式i-1所示双端羟基化合物、0.7264g(2mmol)式ii-1所示二亚乙基三胺五乙酸二酐加入20ml干燥的n,n-二甲基甲酰胺中,在45℃下搅拌反应12小时,室温静置30分钟,弃去上清液,经冷冻干燥后得半透明膏状粘稠物,即式iii-1所示离子型可逆粘合剂(记为p1)。由图1可见,粘合剂p1的热分析分解温度≥300℃,其储能模量小于损耗模量(见图2),宏观上表现为液体;其流变学性能具有温度依赖性,温度越高流动性越大,在室温与低温之间流变学性能可逆(见图2、图3、图4)。从图5中可以看出,粘合剂p1的数均分子量(mn)为16050、重均分子量(mw)为32117、峰位分子量(m
p
)为30814、z均分子量(mz)为50972、z+1均分子量(m
z+1
)为71430、分散宽度为2.00。
[0059]
本实施例中式i-1所示双端羟基化合物由下述方法制备得到:
[0060][0061]
1、将8.704g(128mmol)式
ⅳ‑
1所示咪唑与7.168g(128mmol)koh加入到250ml双口烧瓶中,加入70ml二甲基亚砜,在70℃下加热搅拌至完全溶解,当溶液逐渐变黄时,继续加入9.92ml(63mmol)式
ⅴ‑
1所示1,2-二(2-氯乙氧基)乙烷,从溶液中出现沉淀时开始计时,持续反应24小时。反应结束后,反应体系冷却至室温,过滤除去大部分kcl副产物,弃滤饼,获得式
ⅵ‑
1所示淡黄色液体化合物,其结构表征数据为:1h nmr(600mhz,dmso)δ7.61(s,1h),7.15(s,1h),6.88(s,1h),4.08(t,j=5.2hz,2h),3.63(t,j=5.3hz,2h),3.48(s,2h);
13
c nmr(151mhz,dmso)δ137.95,128.57,120.11,70.24,69.99,46.45;ms(maldi-tof)m/z:[m+h]
+
:c
12h18
n4o2理论值251.14,实测值251.05,[m+na]
+
:理论值273.14,实测值273.06,[m+k]+:理论值289.14,实测值289.07。
[0062]
2、将3.0872g(12mmol)式
ⅵ‑
1所示淡黄色液体化合物与6.2548g(36mmol)式
ⅶ‑
1所示2-氯乙氧基-2-乙氧基二乙醇于50ml单口烧瓶中混合,100℃下无溶剂搅拌72小时,得式i-1所示双端羟基化合物,其结构表征数据为:1h nmr(600mhz,meod)δ9.06(d,j=6.1hz,1h),7.67(dt,j=33.4,16.6hz,2h),4.45(d,j=2.5hz,4h),3.86(ddd,j=15.5,6.5,2.7hz,4h),3.71-3.60(m,8h),3.54(dd,j=17.8,13.2hz,2h);
13
c nmr(151mhz,meod)δ136.87,122.77,122.60,72.28,70.02,69.96,69.95,68.61,68.39,60.77,49.46;ms(maldi-tof)m/z[m-cl]
+
:c
24h44
cl2n4o8理论值551.28,实测值551.60,[m-2cl]
+
:理论值516.31,实测值515.60。
[0063]
实施例2
[0064]
粘合剂p2的合成
[0065][0066]
将1.1514g(2mmol)式i-2所示双端羟基化合物、0.7264g(2mmol)式ii-1所示二亚乙基三胺五乙酸二酐加入20ml干燥的n,n-二甲基甲酰胺中,在45℃下搅拌反应12小时,室温静置30分钟,弃去上清液,经冷冻干燥后得半透明膏状粘稠物,即式iii-2所示离子型可逆粘合剂(记为p2)。由图6可见,粘合剂p2的热分析分解温度≥300℃,其储能模量小于损耗模量(见图7),宏观上表现为液体;其流变学性能具有温度依赖性,温度越高流动性越大,在室温与低温之间流变学性能可逆(见图7、图8、图9)。从图10中可以看出,粘合剂p2的数均分子量(mn)为19940、重均分子量(mw)为40670、峰位分子量(m
p
)为38158、z均分子量(mz)为65362、z+1均分子量(m
z+1
)为92062、分散宽度为2.03。
[0067]
本实施例中式i-2所示双端羟基化合物由下述方法制备得到:
[0068][0069]
1、将8.704g(128mmol)式
ⅳ‑
1所示咪唑与7.168g(128mmol)koh加入到250ml双口烧瓶中,加入70ml二甲基亚砜,在70℃下加热搅拌至完全溶解,当溶液逐渐变黄时,继续加入10ml(63mmol)式
ⅴ‑
2所示1,8-二氯辛烷,从溶液中出现沉淀时开始计时,持续反应24小时。反应结束后,反应体系冷却至室温,过滤除去大部分kcl副产物,弃滤饼,获得式
ⅵ‑
2所示淡黄色液体化合物,其结构表征数据为:1h nmr(600mhz,dmso-d6)δ7.61(s,1h),7.09(s,1h),6.95(s,1h),3.99(s,2h),1.76(s,2h),1.31(s,2h),1.28-1.22(m,2h);
13
c nmr(151mhz,dmso-d6):δ137.64,128.75,119.67,46.33,30.97,28.79,26.27;ms(maldi-tof)m/z[m]
+
:c
14h22
n4理论值246.35,实测值246.98。
[0070]
2、将3.0872g(12mmol)式
ⅵ‑
2所示淡黄色液体化合物与6.2548g(36mmol)式
ⅶ‑
2所示8-氯-1-辛醇于50ml单口烧瓶中混合,100℃下无溶剂搅拌72小时,得式i-2所示双端羟基化合物,其结构表征数据为:1h nmr(600mhz,meod)δ9.08(d,j=12.0hz,1h),7.67(s,2h),4.22(t,j=6.9hz,4h),3.53(t,j=6.0hz,2h),1.93-1.86(m,4h),1.51(d,j=5.8hz,2h),1.37(d,j=21.0hz,13h);
13
c nmr(151mhz,meod)δ135.79,122.43,61.49,49.52,49.46,32.16,29.67,28.90,28.61,28.45,25.79,25.39;ms(maldi-tof)m/z[m]
+
:c
30h56
cl2n4o2理论值575.70,实测值575.51,[m-cl]
+
:理论值540.20,实测值539.45。
[0071]
实施例3
[0072]
粘合剂p3的合成
[0073][0074]
将0.7377g(2mmol)式i-3所示的离子液体、0.7264g(2mmol)式ii-1所示的二亚乙基三胺五乙酸二酐加入20ml干燥的n,n-二甲基甲酰胺中,在45℃下搅拌反应12小时,室温静置30分钟,弃去上清液,经冷冻干燥后得半透明膏状粘稠物,即式iii-3所示离子型可逆粘合剂(记为p3)。由图11可见,粘合剂p3的热分析分解温度≥300℃,其储能模量小于损耗模量(见图12),宏观上表现为液体;其流变学性能具有温度依赖性,温度越高流动性越大,在室温与低温之间流变学性能可逆(见图12、图13、图14)。从图15中可以看出,粘合剂p3的数均分子量(mn)为16822、重均分子量(mw)为35271、峰位分子量(m
p
)为32762、z均分子量(mz)为58465、z+1均分子量(m
z+1
)为85470、分散宽度为2.09。
[0075]
本实施例中式i-3所示双端羟基化合物由下述方法制备得到:
[0076][0077]
1、将8.704g(128mmol)式
ⅳ‑
1所示咪唑与7.168g(128mmol)koh加入到250ml双口烧瓶中,加入70ml二甲基亚砜,在70℃下加热搅拌至完全溶解,当溶液逐渐变黄时,继续加入14.5013g(86mmol)式
ⅶ‑
1所示2-氯乙氧基-2-乙氧基二乙醇,从溶液中出现沉淀时开始计时,持续反应24小时。反应结束后,反应体系冷却至室温,过滤除去大部分kcl副产物,弃滤饼,获得式
ⅵ‑
3所示淡黄色液体化合物,其结构表征数据为:1h nmr(600mhz,dmso)δ7.61(s,1h),7.17(s,1h),6.87(s,1h),4.11(t,j=5.1hz,3h),3.69

3.62(m,3h),3.51

3.46(m,9h),3.40(t,j=5.2hz,3h),2.54(s,1h);
13
c nmr(151mhz,dmso)δ137.97,128.52,120.12,72.80,70.26,70.14,60.66,46.42,40.83;ms(maldi-tof)m/z:[m]
+
:c9h
16
n2o3理论值200.23,实测值200.92。
[0078]
2、将2.4029g(12mmol)式
ⅵ‑
3所示所示淡黄色液体化合物与6.0703g(36mmol)式
ⅶ‑
1所示2-氯乙氧基-2-乙氧基二乙醇于50ml单口烧瓶中混合,100℃下无溶剂搅拌72小时,得式i-3所示双端羟基化合物,其结构表征数据为:1h nmr(600mhz,meod)δ9.05(s,1h),7.68(s,2h),4.43(s,4h),3.87(s,4h),3.67(d,j=3.2hz,8h),3.63(d,j=3.4hz,4h),3.55(s,4h);
13
c nmr(151mhz,meod):δ136.98,122.62,72.26,69.97,69.96,68.42,60.76,49.41;ms(maldi-tof)m/z[m-cl]
+
:c
15h29
cln2o6理论值333.35,实测值333.00。
[0079]
实施例4
[0080]
粘合剂p4的合成
[0081][0082]
将0.8669g(2mmol)式i-4所示双端氨基化合物、0.7264g(2mmol)式ii-1所示二亚乙基三胺五乙酸二酐加入20ml干燥的n,n-二甲基甲酰胺中,在45℃下搅拌反应12小时,室温静置30分钟,弃去上清液,经冷冻干燥后得半透明膏状粘稠物,即式iii-4所示离子型可逆粘合剂(记为p4)。
[0083]
本实施例中式i-4所示双端氨基化合物由下述方法制备得到:
[0084][0085]
1、将8.704g(128mmol)式
ⅳ‑
1所示咪唑与7.168g(128mmol)koh加入到250ml双口烧瓶中,加入70ml二甲基亚砜,在70℃下加热搅拌至完全溶解,当溶液逐渐变黄时,继续加入10ml(63mmol)式
ⅴ‑
2所示1,8-二氯辛烷,从溶液中出现沉淀时开始计时,持续反应24小时。反应结束后,反应体系冷却至室温,过滤除去大部分kcl副产物,弃滤饼,获得式
ⅵ‑
2所示淡黄色液体化合物,其结构表征数据为:1h nmr(600mhz,dmso-d6)δ7.61(s,1h),7.09(s,1h),6.95(s,1h),3.99(s,2h),1.76(s,2h),1.31(s,2h),1.28-1.22(m,2h);
13
c nmr(151mhz,dmso-d6):δ137.64,128.75,119.67,46.33,30.97,28.79,26.27;ms(maldi-tof)m/z[m]
+
:c
14h22
n4理论值246.35,实测值246.98。
[0086]
2、将3.0872g(12mmol)式
ⅵ‑
2所示淡黄色液体化合物与3.3678g(36mmol)式
ⅶ‑
3所示3-氯丙胺于50ml单口烧瓶中混合,100℃下无溶剂搅拌72小时,得式i-4所示双端氨基化合物。
[0087]
为准确测试本发明粘合剂的粘合强度,样品界面粘合过程包含以下步骤:粘合前预处理,即将两个被粘样品表面擦拭干净,以避免水渍、灰尘等杂质对界面粘合的不利影响,在定制的样品距边沿(远离通孔的一侧)10mm处划线标记,作为单搭接头的重叠边沿,粘合面积固定为20mm
×
10mm,用刮刀携取一定量粘合剂均匀涂覆在粘合区域表面,将两块涂好粘合剂的样品置于180℃的烘箱中,加热15分钟后,趁热以单搭接头的方式将两块样品的粘合区域重叠,赶走粘合区域的空气以完全贴合,施以一定压力以保证两样品紧密结合。等待20分钟后,冷却至室温,完成界面粘合(如图16所示)。粘合强度的测试均在万能试验机上完成,测试方法为单搭接剪切测试模式。测试时,以20mm/min的拉伸速率,向平行于粘合面的两个相反方向拉伸(如图17所示),测试其拉开瞬间的应力的峰值f(n),按公式(1)算出单位粘合面积的应力,即为该样品的粘合强度。
[0088]
t=f/s
ꢀꢀꢀꢀꢀꢀꢀꢀꢀꢀꢀ
(1)
[0089]
其中f为拉开瞬间的应力峰值,单位为n,s为粘合面积,单位为mm2。t为搭接剪切强度,单位为mpa。
[0090]
按照上述步骤采用粘合剂p1、p2以及p3分别粘接200mm2的304不锈钢、铁、铜、铝、钢化玻璃、石英、松木等材质的样品,5次测试的粘合强度及平均粘合强度如表1~3所示。
[0091]
表1粘合剂p1对多种基质的粘合强度
[0092][0093]
表2粘合剂p2对多种基质的粘合强度
[0094][0095]
表3粘合剂p3对多种基质的粘合强度
[0096]
[0097][0098]
实验结果显示,采用实施例1获得的粘合剂p1粘接200mm2的304不锈钢、铁、铜、铝、钢化玻璃、石英、松木等材质的样品,其可负载30~50kg的重物,实物图如图18所示。
[0099]
进一步对上述采用实施例1获得的粘合剂p1粘接200mm2的304不锈钢样品,分离后基质上残留的粘合剂经加热后可以再次发生粘合,其粘合强度与第一次粘合相比无明显衰减,如此循环至少可以重复8次,每次粘合的粘合强度测试实验结果如表4所示。
[0100]
表4粘合剂p1多次循环粘接过程中的粘合强度
[0101][0102]
将上述采用实施例1获得的粘合剂p1粘接200mm2的304不锈钢样品,在n,n二甲基甲酰胺、丙酮、无水乙醚、甲苯、四氢呋喃、乙腈、正己烷、二氯甲烷等溶剂中浸泡7天,5次测试的粘合强度及平均粘合强度如表5所示。
[0103]
表5粘合剂p1在多种溶剂中浸泡7天后的粘合强度
[0104][0105]
将上述采用实施例1获得的粘合剂p1粘接200mm2的304不锈钢样品,负载2.0kg砝码浸泡在n,n二甲基甲酰胺、丙酮、无水乙醚、甲苯、四氢呋喃、乙腈、正己烷、二氯甲烷等溶剂中,结果显示维持三个月以上而不发生脱落,其实物图如图19所示。
[0106]
将上述采用实施例1获得的粘合剂p1粘接200mm2的304不锈钢样品,在液氮中浸泡4天,其粘合强度不发生衰减,其测试结果如表6所示。
[0107]
表6粘合剂p1在液氮(-196℃)中浸泡后的粘合强度
[0108][0109]
将上述采用实施例1获得的粘合剂p1粘接200mm2的304不锈钢样品,负载2.0kg砝码浸泡在液氮中,至液氮挥发完全且样品恢复到室温,整个过程不会发生脱落,其实物图如图20所示。
[0110]
将上述采用实施例1获得的粘合剂p1粘接200mm2的304不锈钢样品,分离后基质表面残留的粘合剂在流动的水流冲刷下可轻松除去,效果如图21所示。
[0111]
将上述采用实施例1获得的粘合剂p1粘接200mm2的玻璃样品,其透光度与玻璃自身透光度无差别,其实物图如图22所示。
[0112]
实验结果显示,粘合剂p2、p3、p4具有与粘合剂p1相同的性能,对不锈钢、铁、铜、铝、玻璃、石英、木头、聚四氟乙烯等多种材料均表现出良好的粘合效果;粘合与分离可通过温度控制,且释放后接头上残留的粘合剂可以用水轻松去除;粘合好的样品经过加热或水溶液洗涤可实现按需分离,分离后的样品可以再次粘合而无需补加粘合剂,循环次数多且粘合强度不发生明显衰减;能耐受有机溶剂,由其粘合的样品在n,n二甲基甲酰胺、丙酮、无水乙醚、甲苯、四氢呋喃、乙酸乙酯、乙腈、正己烷、二氯甲烷等多种有机溶剂中浸泡长时间后其粘合强度无明显衰减,负载重物的同时浸泡数月不脱落;具有良好的超低温耐受性,在液氮等液态气体中保持良好的稳定性,在液氮环境中存放其粘合强度无明显衰减,且不发生龟裂与破碎现象;具有较好的透明度,粘接材料为透明材质时,接头处可保持材质良好的透光度,有利于透明材质(如玻璃)粘接时透光性能的呈现。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