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动两轮车上的散热器的接管嘴安装构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822920阅读:34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机动两轮车上的散热器的接管嘴安装构造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可摆动地支承于车架上的动力单元上支承着散热器的机动两轮车,特别涉及向散热器给水用的接管嘴安装构造的改良。
现有技术中,在可摆动地支承于车架上的动力单元上,支承着散热器的机动两轮车,例如已由日本实公昭62-45993号公报揭示。
上述现有技术中,给水管从支承于动力单元上的散热器向上方延伸,该给水管的上端在车座下方支承在车架上,散热器与动力单元一起上下摆动,因此,必须构成吸收车架和散热器的相对位置变化的上述给水管的配管构造,配管构造复杂。另外,由于是把接管嘴直接安装在散热器上,所以,必须配置在车架与动力单元间的狭小空间内,不得不把接管嘴设定在比较低的位置,在向散热器供水时,从散热器和配管中排出空气不充分,造成散热器等的给水不充分。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作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机动两轮车上的散热器的接管嘴安装构造。本发明的构造中,不需要复杂的配管构造,并且可充分向散热器等供水。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方案1记载的发明,在机动两轮车中,包含水冷式发动机的动力单元可摆动地支承在车架上,后轮轴支在动力单元的后部,散热器支承在上述动力单元上;通过可挠性给水管路与散热器的给水口连接的接管嘴,可装卸地安装在与动力单元一起摆动的被安装部件上。
根据该构造,由于接管嘴安装在与动力单元一起摆动的被安装部件上,所以,不必构成吸收车架和散热器的相对位置变化的配管构造,配管构造可简单化。而且,通过可挠性给水管路与散热器的给水口连接的接管嘴,可装卸地安装在上述被安装部件上,所以,可以把从被安装部件上卸下的接管嘴,举到使给水管路向上方延伸的比较高的位置,在该状态,从接水管向散热器给水,可加大与散热器的给水口之间的水头差,可充分排出散热器的空气,充分向散热器等给水。
本发明方案2记载的发明,是在方案1记载的发明中,导引来自发动机的冷却水的、具有可挠性并与发动机连接着的冷却水管路,通过上述接管嘴和给水管路与散热器连接。根据该构造,即使散热器配置在与发动机同等或较低的位置,通过从接管嘴给水,在配管中不容易产生空气滞留,使给水变得容易。


图1是小型摩托车型机动两轮车的整体侧视图。
图2是图1的要部放大图。
图3是图2的3-3线断面图。
图4是图3的4-4线断面图。
图5是在省略了车架状态下,图2的5向视图。
图6是在卸下了接管嘴的状态下,与图4对应的侧视图。
下面,参照附图所示的本发明一实施例说明本发明实施形态。
图1至图6表示本发明一实施例。图1是小型摩托车型机动两轮车的整体侧视图。图2是图1的要部放大图。图3是图2的3-3线断面图。图4是图3的4-4线断面图。图5是在省略了车架状态下,图2的5向视图。图6是在卸下了接管嘴的状态下,与图4对应的侧视图。
图1和图2中,小型摩托车型机动两轮车V备有前轮Wf和后轮Wr,前轮Wf被转向把手11转向,后轮Wr被摆动式动力单元P驱动。该机动两轮车V的车架F,分割为前架12、中间架13和后架14。前架12由铝合金铸造品构成,一体地备有头管121、下管122和踏脚底板支承部123。动力单元P通过枢轴15支承可上下摆动地支承在中间架13上,该中间架13由铝合金铸造品构成,与前架12的后端连接。朝动力单元P后上方延伸的后架14由环状态管材构成,在其上面支承着燃料箱16。在中间架13的上面,支承着头盔箱17,一体地带有车座18的罩19可开闭地覆盖头盔箱17和燃料箱16。
动力单元P是将水冷式单气缸四冲程发动机E和皮带式无级变速机T结合成一体而构成的,发动机E的气缸朝向车身前方,皮带式无级变速机T从发动机E的左侧面向车身后方延伸。皮带式无级变速机T的后部上面通过后缓冲器20与中间架13的后端连接。在皮带式无级变速机T的上面,支承着空气滤清器21。在皮带式无级变速机T的右侧面,支承着消音器22。在发动机E的下面,支承着可立起、伏倒的主撑脚23。
图3和图4中,发动机E备有被沿着曲柄轴31朝铅直方向延伸的分割面分割的第1发动机组32和第2发动机组33,第1发动机组32构成气缸体321和曲柄箱半部322,第2发动机组33构成曲柄箱的另外半部。在第1发动机组32的前端结合着气缸头34,在气缸头34的前端结合着头罩35。在第1和第2发动机组32、33的右侧面结合着发电机罩36。
皮带式无级变速机T,备有相互结合着的右侧箱37和左侧箱38。右侧箱37的前部右侧面结合在第1和第2发动机组32、33的左侧面。在右侧箱37的后部右侧面,结合着减速机箱39。
活塞41可滑动地嵌合在第1发动机组32的气缸41内,该活塞41通过连杆43与曲柄轴31连接。在气缸头34上支承着可旋转的凸轮轴44,设在气缸头34上的吸气阀和排气阀(图未示)由上述凸轮轴44驱动开闭。设在第1发动机组32上的链通路40内,收容着定时链45,该定时链45卷绕在驱动链轮46和从动链轮47上。驱动链轮46设在曲柄轴31上,从动链轮47设在凸轮轴44上。这样,曲柄轴31每转2圈,凸轮轴44转一圈。
伸出到右侧箱37和左侧箱38内部的曲柄轴31的左端,设有驱动皮带轮54。该驱动皮带轮54备有固定侧皮带轮半体55和可动侧皮带轮半体56。固定侧皮带轮半体55固定在曲柄轴31上,可动侧皮带轮半体56可接近或远离固定侧皮带轮半体55。可动侧皮带轮半体56被离心配重57朝接近固定侧皮带轮半体55的方向推压,该离心配重57随着曲柄轴31的转数增加向半径方向外侧移动。
输出轴58支承在右侧箱37的后部与减速机箱39之间,设在输出轴58上的从动皮带轮59备有固定侧皮带轮半体60和可动侧皮带轮半体61。固定侧皮带轮半体60可相对旋转地支承在输出轴58上,可动侧皮带轮半体61可接近或远离固定侧皮带轮半体60。可动侧皮带轮半体61被弹簧62朝固定侧皮带轮半体60方向推压。在固定侧皮带轮半体60与输出轴58之间,设有发动用离合器63。在驱动皮带轮54与从动皮带轮59之间,卷绕着环状的V字形皮带64。
在右侧箱37与减速机箱39之间,支承着与输出轴58平行的中间轴65和车轴66,在输出轴58、中间轴65和车轴66之间,设有减速齿轮组67。车轴66贯通减速机箱39并向右侧伸出,在该车轴66的右端设有后轮Wr。
曲柄轴31的旋转动力被传递到驱动皮带轮54,从该驱动皮带轮54经过V字形皮带64、从动皮带轮59、发动用离合器63和减速齿轮组67,传递到后轮Wr。
在发动机E的低速旋转时,作用在驱动皮带轮54的离心配重57上的离心力小,所以,借助从动皮带轮59的弹簧62,固定侧皮带轮半体60与可动侧皮带轮半体61间的沟宽减小,变速比变低。从该状态,当曲柄轴31的转数增加时,作用在离心配重57上的离心力增大,驱动皮带轮54的固定侧皮带轮半体55与可动侧皮带轮半体56间的沟宽减小,随之,从动皮带轮59的固定侧皮带轮半体60与可动侧皮带轮半体61间的沟宽增加,所以变速比从低向高无级地变化。
设在曲柄轴31右侧的交流发动机68被发动机罩36覆盖着,在该发动机罩36的右侧设有散热器69。向该散热器69供给冷却风的、固定在曲柄轴31右端的冷却风扇70,配置在交流发动机68与散热器69之间。冷却风扇70和散热器69被结合在发动机罩36上的合成树脂制罩80覆盖,在该罩80的外侧面设有从外部导入空气用的百页窗81。
内部收容着恒温器71的恒温器箱72,结合在气缸头34的右侧面,设在凸轮轴44右端的冷却水泵73,收容在由气缸头34和恒温器箱72围成的空间内。
如图5所示,散热器69的前下部和恒温器箱72由冷却水管74连接,恒温器箱72和第1发动机组32由冷却水管75连接。
后挡泥板76是从上方覆盖后轮Wr的被安装部件,在该后挡泥板76上的前部,设有安装板76a(见图4),该安装板76a紧固在动力单元P中的发动机E的第2发动机组32上。即,后挡泥板76安装在动力单元P上,与散热器69一起摆动。
参照图6,在上述后挡泥板76上,连接着可脱卸的接管嘴77。该接管嘴77通过橡胶软管等可挠性的给水管路79与设在散热器69后上部的给水口69a连接。即,设在接管嘴77上的安装板部77a,用螺栓82可装卸地连接在后挡泥板76上,接管嘴77的上端开口部用盖83可开闭地闭塞。在接管嘴77上,设有使冷却水溢流的溢流管77b,该溢流管77b与图未示的贮槽连接。
接管嘴77和气缸头34由橡胶软管等可挠性冷却水管78连接。
在发动机E的暖机运转结束状态,从被凸轮轴44驱动的冷却水泵73排出的冷却水,经过恒温器箱72和冷却水管路75,供给第1发动机组32和气缸头34内的冷却水套,在通过那里期间将发动机E冷却后,经过冷却水管路78、接管嘴77和给水管路79供给到散热器69。在通过散热器69期间,温度降低了的冷却水经过冷却水管路74和恒温器71,返回上述冷却水泵73。另一方面,发动机E在暖机运转中当冷却水温度低时,恒温器71动作,冷却水不通过散热器69,而是在发动机E内部循环,温度迅速上升。
下面说明该实施例的作用。用于向支承在动力单元P上的散热器69供水的接管嘴77,由于安装在与动力单元P一起摆动的后挡泥板76上,所以,在接管嘴77与散热器69之间,不必构成吸收车架F和散热器69的相对位置变化的配管构造,可使配管构造简单化。
另外,通过可挠性给水管路79与散热器69的给水口69a连接的接管嘴77,由于可装卸地安装在后挡泥板76上,所以,如图6所示,可把从后挡泥板76上卸下的接管嘴77,举到使给水管路79向上方延伸的比较高的位置。在该状态从接管嘴77向散热器69给水时,可加大与散热器69的给水口69a之间的水头差,可充分地排出散热器69的空气,这样可充分地向散热器69等给水。
而且,冷却水管78导引来自发动机E的冷却水,具有可挠性并与发动机E的气缸头34连接。由于冷却水管78通过接管嘴77和给水管路79与散热器69连接,所以,即使散热器69配置在与发动机E同等或较低的位置,通过从接管嘴77给水,在配管中也不容易产生空气滞留,给水容易。
上面详细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例,但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在不脱离权利要求的范围内,本发明可作各种设计变更。
如上所述,根据方案1记载的发明,不必构成能吸收车架和散热器的相对位置变化的配管构造,配管构造可简单化,而且,可把从被安装部件上卸下的接管嘴举到使给水管路向上方延伸的比较高的位置,可加大与散热器的给水口间的水头差,可充分排出散热器中的空气,可充分向散热器等给水。
根据方案2记载的发明,即使散热器配置在与发动机E同等或较低的位置,通过从接管嘴给水,配管中也不容易产生空气滞留,给水容易。
权利要求
1.机动两轮车上的散热器的接管嘴安装构造,在该机动两轮车中,包含水冷式发动机(E)的动力单元(P),可摆动地支承在车架(F)上,后轮(Wr)轴支在动力单元(P)的后部,散热器(69)支承在动力单元(P)上;其特征在于,通过可挠性给水管路(79)与散热器(69)的给水口(69a)连接的接管嘴(77),可装卸地安装在与动力单元(P)一起摆动的被安装部件(76)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动两轮车上的散热器的接管嘴安装构造,其特征在于,导引来自发动机(E)的冷却水的、具有可挠性并与发动机(E)连接着的冷却水管路(78),通过接管嘴(77)和给水管路(79)与散热器(69)连接。
全文摘要
本发明的机动两轮车中,动力单元可摆动地支承在车架上,散热器支承在该动力单元上,不需要设置复杂的配管构造,可向散热器等充分给水。通过可挠性给水管路79与散热器69的给水口69a连接的接管嘴77,可装卸地安装在与动力单元P一起摆动的被安装部件76上。
文档编号B60K11/04GK1276306SQ0011797
公开日2000年12月13日 申请日期2000年6月6日 优先权日1999年6月7日
发明者新村裕幸, 大久保武文, 川目和则 申请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