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管路电控感载阀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967570阅读:14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双管路电控感载阀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提供一种双管路电控感载阀,属于汽车制动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高速公路骨干网已经基本形成,具有明显吨公里成本优势的大吨位、长轴距的载货汽车及大型客车也逐年增加。其轴距增长,制动管路也相应的加长,对高速行驶的长轴距车辆,气制动的反映时间滞后、制动力不足仍然是主要问题。而现有感载阀存在空载时所输出的制动力过低不能满足长轴距车辆所需的制动力,重载时后桥的制动时间滞后,制动发软。普通继动阀也存在重载后桥制动力不足,在行驶过程中点制动或半制动时,前桥制动力大于后桥制动力,驾驶员感觉后桥制动发软,造成制动效果不佳,尤其是天气恶劣、路况不佳时容易出现交通事故,发明内容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克服上述缺陷、自动地调节制动气压、灵敏度高、工作性能优良、稳定性好的双管路电控感载阀。其技术内容为包括阀体、设置在阀体内能上下运动的继动活塞、位于继动活塞以上与侧控制口连通的控制腔B、位于继动活塞底部且能上下运动的气压调节活塞、位于气压调节活塞以下的排气阀门及阀门座,继动活塞下端面与气压调节活塞上端面构成与正控制口连通的控制腔C,排气阀门经衬套与阀体密封,将气压调节活塞以下的腔体间隔成输出腔D和进气腔A,阀门座套装在排气阀门的底部并与阀体密封,阀门座的中间设有排气道,在阀门座与衬套之间压装有阀门弹簧,其特征在于气压调节活塞的侧壁中部内凹,其侧壁的上、下端经密封圈与阀体密封,直径阶梯性递减,内凹部分与阀体形成气压调节腔E,阀体位于控制腔C处的侧壁上设有工艺孔,增设了电磁控制装置和载荷传感器,其中电磁控制装置采用常开式电磁阀,包括与阀体固定连接的电磁阀座、尾部开有气道的空心阀杆和套装并螺纹固定在阀杆尾部的固定座,其中电磁阀座内开有互不连通的进气道和出气道,阀杆的头端与电磁阀座固定连接,阀杆内依次安装有定阀芯和动阀芯,定阀芯的中间及外圆两侧均设置有纵向气道,且中间气道的头端经电磁阀座内的进气道接通阀体位于控制腔C处的侧壁上的工艺孔,动阀芯夹持在定阀芯与空心阀杆的尾端之间,其两端对应于定阀芯的中间气道和空心阀杆尾部的气道均设有密封面,动阀芯外圆一侧纵向设有气道,动阀芯邻近定阀芯端设有孔,孔内设有套装弹簧的推杆,当电磁阀不通电时,推杆的头端探出动阀芯端面与定阀芯顶触,动阀芯与定阀芯端面之间有间隙,动阀芯另一端面的密封面与空心阀杆尾部的气道密封,定阀芯外圆两侧的纵向气道经电磁阀座内的出气道接通气压调节腔E,当电磁阀通电时,推杆的头端缩回动阀芯端面,动阀芯与定阀芯端面之间密封,气压调节腔E依次经定阀芯外圆的纵向气道、动阀芯外圆的纵向设有气道、空心阀杆尾部的气道接大气。
所述的双管路电控感载阀,其特征在于阀体的两侧均设有侧控制口与控制腔B连通,继动活塞通过0型密封圈与阀体密封并能上下移动,阀体正中设有正控制口与控制腔C连通,气压调节活塞通过O型密封圈与阀体密封并能上下移动,阀体位于输出腔D处设置与制动气室连通的四个出气口,阀体位于进气腔A处设置与气源连通的两个进气口。
所述的双管路电控感载阀,阀门座的排气道末端及空心阀杆尾部气道的末端均设置有防尘罩。
所述的双管路电控感载阀,增设导向套套装在衬套上,其底部与阀门座之间压装有阀门弹簧。
所述的双管路电控感载阀,载荷传感器的感应元件采用弹性杆,与悬架接触。
其工作原理为双管路电控感载阀的载荷传感器的感应元件与悬架接触,在一定大小的载荷下,载荷传感器的感应元件有确定的位置,即通过直接反映轴荷大小的悬架系统的变形决定感应元件的变形量。(1)空载制动时,悬架的变形量小,感应元件未受力,电磁阀不工作,动阀芯邻近定阀芯端套装有弹簧的推杆头端探出动阀芯端面与定阀芯顶触,定阀芯和动阀芯之间的有一定的间隙,总泵上下腔的控制气压同时进入感载阀的继动活塞和气压调节活塞的上端面,推动两个活塞下移,总泵上腔的控制气压进入气压调节活塞的上端面,同时也依次通过阀体位于控制腔C处的侧壁上的工艺孔、电磁阀座内的进气气道、定阀芯的中间气道、定阀芯和动阀芯之间的间隙、定阀芯外圆两侧的纵向气道进入气压调节腔E内。随着总泵控制气压力的升高,气压调节腔的气压力对气压调节活塞的上端面的气压力产生压力差,使继动活塞和气压调节活塞下移时产生阻力,减小了气压调节活塞打开阀门间隙和时间,使输出腔D的气压力低于总泵来的控制腔的气压力,此时后桥的制动力低于前桥的制动力10%-20%,增加了前桥的附着系数使其制动力的大小尽量与轮胎和地面之间的附着系数相适应。解除制动时,气压调节活塞上端面和继动活塞上端面及气压调节腔的控制气压从总泵排气口排入大气,继动活塞和气压调节活塞同时上移,阀门排气口打开,输出腔D的气压从阀门排气口排入大气。并且无论总泵上下制动腔的任何一个制动腔突然失效都能保障后桥制动力,保障行车制动安全性。(2)重载制动时悬架的变形量增大,感应元件变形,载荷传感器将感应元件传来的模拟信号处理后转换为电信号控制常开式电磁阀工作。总泵上下腔的控制气压同时进入双管路电控感载阀的继动活塞和气压调节活塞的上端面推动两个活塞下移,总泵上腔的控制气压进入气压调节活塞的上端面,同时也依次通过阀体位于控制腔C处的侧壁上的工艺孔、电磁阀座内的进气道进入定阀芯的中间气道。由于此时电磁阀处于通电工作,动阀芯在电磁力的作用下克服推杆和推杆弹簧的作用力与定阀芯密封面密封,封闭了总泵上腔控制气压进入气压调节腔的气路,同时动阀芯的另一端与阀杆末端的排气口密封面脱离,使气压调节腔E的气压力经电磁阀座内的出气道、定阀芯外圆两侧的气道、动阀芯外圆气道和电磁阀排气口与大气相通。此时气压调节活塞的上工作端面大于气压调节腔的工作端面,这样就放大了控制腔与输出腔的压力比,增大了气压调节活塞打开阀门间隙和时间,使输出腔D的气压力高于总泵来的控制腔的气压力。在原有输出气压的基础上提高30%?0%不等的制动力,提高了汽车重载时行车制动安全性。解除制动时气压调节活塞上端面和继动活塞上端面的控制气压从总泵排气口排入大气,继动活塞和气压调节活塞同时上移,阀门排气口打开,输出腔D的气压从阀门排气口排入大气。并且无论总泵上下腔的任何一个制动腔突然失效都能保障后桥制动力,保障行车制动安全性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自动地调节制动气压,空载时制动力的大小尽量与轮胎和地面之间的附着情况相适应,以保持汽车在各种减速情况下制动的稳定性,重载时解决后桥制动力不足、制动时间滞后、制动发软的问题,灵敏度高,工作性能优良,稳定性好。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实施例的A-A剖视图;图3是本发明输入、输出特性曲线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1、阀体2、密封圈3、进气口4、气压调节活塞5、出气口6、继动活塞7、侧控制口8、正控制口9、密封套10、阀门11、衬套12、导向套13、工艺孔14、进气道15、电磁阀座16、压板17、螺钉18、定位座19、定阀芯20、电磁线圈21、推杆22、弹簧23、动阀芯24、阀杆25、固定座26、防尘片27、密封面28、接线柱29、电磁阀30、气道31、出气道32、阀门弹簧33、阀门座34、排气道35、防尘罩座36、防尘罩37、挡圈38、感应元件39、载荷传感器40、壳体41、42曲线在图1-2所示的实施例中阀体1的上端两侧均设有侧控制口7与控制腔B连通,阀体1上端正中设有正控制口8与控制腔C连通,阀体1位于输出腔D处设置与制动气室连通的四个出气口5,阀体1位于进气腔A处设置与气源连通的两个进气口3。
阀体1内设置有能上下运动的继动活塞6、位于继动活塞6以上与侧控制口7连通的控制腔B、位于继动活塞6底部且能上下运动的气压调节活塞4、位于气压调节活塞4以下的排气阀门10及阀门座33,其中继动活塞6下端面与气压调节活塞4上端面构成与正控制口8连通的控制腔C,气压调节活塞4的侧壁中部内凹,其侧壁的上、下端经密封圈2与阀体1密封,直径阶梯性递减,内凹部分与阀体1形成气压调节腔E。阀体1位于控制腔C处的侧壁上设有工艺孔13。排气阀门10位于气压调节活塞4的底部,经衬套11与阀体1密封,将气压调节活塞4以下的腔体间隔成输出腔D和进气腔A,气压调节腔E的作用是利用内凹式结构产生压力差,调解控制腔C与输出腔D的压力比。阀门座33套装在排气阀门10的底部并与阀体1密封,阀门座33的中间设有排气道34,排气道34的末端设置有防尘罩座35及防尘罩36,导向套12套装在衬套11上,其底部与阀门座33之间压装有阀门弹簧31。电磁控制装置采用常开式电磁阀29,包括与阀体1固定连接的电磁阀座15、尾部开有气道的空心阀杆24和套装并螺纹固定在阀杆24尾部的固定座25,其中电磁阀座15内开有互不连通的进气道14和出气道31,阀杆24的头端与电磁阀座15经定位座18、螺钉17固定连接,阀杆24内依次安装有定阀芯19和动阀芯23,定阀芯19的中间及外圆两侧均设置有纵向气道30,且中间气道30的头端经电磁阀座15内的进气道14接通阀体1位于控制腔C处的侧壁上的工艺孔13,外圆两侧的纵向气道30经电磁阀座15内的出气道31接通气压调节腔E,动阀芯23夹持在定阀芯19与空心阀杆24的尾端之间,其两端对应于定阀芯19的中间气道30和空心阀杆24尾部的气道均设有密封面27,动阀芯23外圆一侧纵向设有气道30,动阀芯23邻近定阀芯19端设有孔,孔内设有套装弹簧22的推杆21,推杆21的头端探出动阀芯23端面与定阀芯19顶触,使定阀芯19和动阀芯23之间的有一定的间隙,此时电磁阀29处于不通电状态,动阀芯23另一端面的密封面27恰好与空心阀杆24尾部的气道封堵。电磁线圈20经接线柱28接载荷传感器39的信号输出端,载荷传感器39的感应元件38采用弹性杆方式,与悬架接触。载荷传感器内设置有电子控制单元,其作用是将感应元件感应的车载荷情况处理后变为电信号,控制常开式电磁阀的工作。空心阀杆24的尾部气道的末端设置有防尘罩26。当电磁阀29处于通电状态时,动阀芯23在电磁力的作用下克服推杆21和弹簧22的作用力与定阀芯19密封面密封,封闭了总泵上腔控制气压进入气压调节腔E的气路,同时动阀芯23的另一端与阀杆24尾部气道的密封面脱离,使气压调节腔E的气压力经电磁阀座15内的进气道14、定阀芯19外圆两侧的气道30、动阀芯23的外圆气道30和阀杆24的尾部气道与大气相通。
在图3所示的实施例中横坐标代表输入,纵坐标代表输出,曲线41为空载制动时输入枛输出静特性可调曲线;曲线42为重载制动时输入枛输出静特性可调曲线。
权利要求
1.一种双管路电控感载阀,包括阀体(1)、设置在阀体(1)内能上下运动的继动活塞(6)、位于继动活塞(6)以上与侧控制口(7)连通的控制腔B、位于继动活塞(6)底部且能上下运动的气压调节活塞(4)、继动活塞(6)下端面与气压调节活塞(4)上端面构成与正控制口(8)连通的控制腔C、位于气压调节活塞(4)以下的排气阀门(10)及阀门座(33),排气阀门(10)经衬套(11)与阀体(1)密封,将气压调节活塞(4)以下的腔体间隔成输出腔D和进气腔A,阀门座(33)套装在排气阀门(10)的底部并与阀体(1)密封,阀门座(33)的中间设有排气道(34),在阀门座(33)与衬套(11)之间压装有阀门弹簧(32),其特征在于气压调节活塞(4)的侧壁中部内凹,其侧壁的上、下端经密封圈(2)与阀体(1)密封,直径阶梯性递减,内凹部分与阀体(1)形成气压调节腔E,阀体(1)位于控制腔C处的侧壁上设有工艺孔(13),增设了电磁控制装置和载荷传感器(39),其中电磁控制装置采用常开式电磁阀(29),包括与阀体(1)固定连接的电磁阀座(15)、尾部开有气道的空心阀杆(24)和套装并螺纹固定在阀杆(24)尾部的固定座(25),其中电磁阀座(15)内开有两条互不连通的气道进气道(14)和出气道(31),阀杆(24)的头端与电磁阀座(15)固定连接,阀杆(24)内依次安装有定阀芯(19)和动阀芯(23),定阀芯(19)的中间及外圆两侧纵向气道(30),且中间气道(30)的头端经电磁阀座(15)内的进气道(14)接通阀体(1)侧壁上的工艺孔(13),动阀芯(23)夹持在定阀芯(19)与空心阀杆(24)的尾端之间,其两端对应于定阀芯(19)的中间气道(30)和空心阀杆(24)尾部的气道均设有密封面(27),动阀芯(23)外圆一侧纵向设有气道(30),动阀芯(23)邻近定阀芯(19)端设有孔,孔内设有套装弹簧(22)的推杆(21),当电磁阀(29)不通电时,推杆(21)的头端探出动阀芯(23)端面与定阀芯(19)顶触,动阀芯(23)与定阀芯(19)端面之间有间隙,动阀芯(23)另一端面的密封面(27)与空心阀杆(24)尾部的气道密封,定阀芯(19)外圆两侧的纵向气道(30)经电磁阀座(15)内的出气道(31)接通气压调节腔E,当电磁阀(29)通电时,推杆(21)的头端缩回动阀芯(23)端面,动阀芯(23)与定阀芯(19)端面之间密封,气压调节腔E依次经定阀芯(19)外圆的纵向气道(30)、动阀芯(23)外圆的纵向设有气道(30)、空心阀杆(24)尾部的气道接大气。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管路电控感载阀,其特征在于阀体(1)的两侧均设有侧控制口(7)与控制腔B连通,继动活塞(6)通过O型密封圈与阀体(1)密封并能上下移动,阀体(1)正中设有正控制口(8)与控制腔C连通,气压调节活塞(4)通过O型密封圈与阀体(1)密封并能上下移动,阀体(1)位于输出腔D处设置与制动气室连通的四个出气口(5),阀体(1)位于进气腔A处设置与气源连通的两个进气口(3)。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管路电控感载阀,其特征在于阀门座(33)的排气道(34)的末端设置有防尘罩(36),空心阀杆(24)尾部气道的末端设置有防尘罩(26)。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管路电控感载阀,其特征在于增设导向套(12)套装在衬套(11)上,其底部与阀门座(33)之间压装有阀门弹簧(32)。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管路电控感载阀,其特征在于载荷传感器(39)的感应元件(38)采用弹性杆,与悬架接触。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双管路电控感载阀,包括阀体、继动活塞、气压调节活塞、与正控制口连通的控制腔C、排气阀门、阀门座,其特征在于气压调节活塞的侧壁中部内凹,与阀体形成气压调节腔E,阀体位于控制腔C处的侧壁上设有排气道,电磁阀座内开有进气道和出气道,阀杆的头端与电磁阀座固定连接,阀杆内依次安装有定阀芯和动阀芯,定阀芯的中间及外圆两侧均设置有纵向气道,且中间气道的头端接通阀体侧壁上的排气道,动阀芯夹持在定阀芯与空心阀杆的尾端之间,其外圆一侧纵向设有气道,由电磁阀是否通电控制定阀体侧壁上的排气道是与气压调节腔E连通还是与大气接通。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自动地调节制动气压,灵敏度高,工作性能优良,稳定性好。
文档编号B60T15/00GK1796203SQ20041015557
公开日2006年7月5日 申请日期2004年12月27日 优先权日2004年12月27日
发明者王金山, 王峰, 刘波, 张勇 申请人:淄博龙达汽车配件制造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