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震型脚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986790阅读:17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减震型脚轮的制作方法
减震型脚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改善吸收重量以及冲击的减震部件结构的减震型脚轮。背景技术
所谓的脚轮是指与运输装置的下部相连接,能够自由变换方向的车轮。 大致可分为固定型脚轮和旋转型脚轮。
减震型脚轮具有吸收重量以及冲击,从而具有能够使所搭载的物品免受损
伤的功能,图la以及图lb是现有的减震型脚轮的结构示意图,参照图la以 及图lb对现有的减震型脚轮加以说明。
如图所示,在与运输装置连接的顶板ll的底面上,连接着框架13,框架 13上连接着可旋转的传动臂15。
详细地说,传动臂15的一端位于框架13的内侧,中央部分与框架13相 连接,另一端上连接着轮子17。这样,凭借上述运输装置的重量,顶板ll以 及框架13下降的情况下,传动臂15与轮子17 —起上升的同时,以与框架13 相连接的部位为中心,按逆时针方向旋转。
另外,在框架13和传动臂15的另一端,形成一定的空间,在上述空间 中,设置具备有橡胶质地的垫片22和弹簧24的减震部件20。减震部件20在 框架13下降,传动臂15上升以及旋转的情况下,受到挤压,吸收上述运输 装置的重量以及冲击。这样,就防止所运输的物品以及减震型脚轮受到损伤。
但是,如上所述的现有的减震型脚轮,垫片22为正六面体,随着框架13 下降,传动臂15上升以及旋转而受到挤压,由此,如图lb所示,以传动臂 15的旋转中心为基准,与传动臂15的旋转中心相接近的垫片22的部位受到 较小的挤压,与传动臂15的旋转中心相距较远的垫片22的部位则受到较大 的挤压,所以,垫片22所受到的挤压力是不均衡的。这样一来,就存在难以 达到均衡减震效果的缺点。
另外,由于垫片22的整体的压縮或者是扩张与重量无关,,在受到较小 的重量作用力的情况下,就存在无法达到减震效果的缺点。 [发明内容
本发明正是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而提出的,本发明的目的是提
供一种可以达到均衡减震效果的减震型脚轮。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在较小的重量作用力的情况下也能够达
到减震效果的减震型脚轮。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由以下几个部分构成 固定在运输装置的底面上、凭借上述运输装置的重量升降的顶板; 与上述顶板的底面相连接,与上述顶板同时升降的框架; 一端位于上述框架的内侧,中央部位支持框架,另一端位于上述框架的
外侧,随着上述框架的升降以支撑上述框架的部位为中心旋转的传动臂; 与地面接触、支撑上述框架的另一端并旋转的轮子;
由与上述框架接触且上表面向上述框架的长度方向一端越来越低倾斜的 橡胶质地的第1垫片、与上述传动臂接触且底面向上述传动臂的长度方向一 端越来越高倾斜的橡胶质地的第2垫片以及设置在上述第1垫片和上述第2 垫片之间的弹簧组成的随着上述传动臂的旋转在受到压縮/扩张的同时吸收 冲击的减震部件。
在上述第1垫片的上表面且沿上述传动臂的长度方向形成两个间隔一定距 离的第1突出部,上述第1突出部的高度向传动臂的长度方向一端越向越低;
在上述第2垫片的底面且与上述第1突出部相对应方向上形成两个第2突 出部,上述第2突出部的高度向上述传动臂的长度方向一端越来越高。
上述第1突出部的上表面以及上述第2突出部的底面分别与上述第1垫 片的上表面以及上述第2垫片的底面平行,呈倾斜状态。
固定在运输装置的底面上、凭借上述运输装置的重量升降的顶板;
与上述顶板的底面相连接、与上述顶板同时升降的框架;
一端位于上述框架的内侧、中央部位支持框架、另一端位于上述框架的外 侧并随着上述框架的升降以支撑上述框架的部位为中心旋转的传动臂;
与地面接触、支撑上述框架的另一端并旋转的轮子;
由与上述框架接触且上表面向上述框架的长度方向 一端高度越来越低且 设有两个第1突出部的橡胶质地的第1垫片、与上述传动臂接触且底面向上 述传动臂的长度方向一端高度越来越高且设有两个第2突出部的橡胶质地的
第2垫片、以及设置在上述第1垫片和上述第2垫片之间的弹簧组成的随着上 述传动臂的旋转在受到压縮/扩张的同时吸收冲击的减震部件。
上述第1突出部的上表面越向上述传动臂长度方向一端越低,形成倾斜 状态;上述第2突出部的底面越向上述传动臂长度方向一端越高,形成倾斜 状态。
上述第1突出部的上表面以及第2突出部的底面与假想的水平面平行。
上述第1以及第2突出部可以是平行六面体或者半圆柱条状突出,平行 六面体或者圆柱体点状突出。
在上述第1垫片的上表面和上述第2垫片的底面上,形成两个相对应的 安插上述弹簧的插槽,插槽以中央部位形成的插槽为中心成点对称设置。
在上述传动臂的一侧外面形成凹陷部,在框架上设有插入凹陷部且随着 传动臂旋转与凹陷部的两面分别接触的限制上述框架升降距离的制动装置。
本发明的效果
如上所述,本发明的减震型脚轮,凭借旋转的框架,受到压縮的减震部 件的第1垫片和第2垫片的相对应方向的面,距离传动臂的旋转中心越远, 相互间隔的距离就越大,形成倾斜状态,第1垫片的第1突出部和第2垫片 的第2突出部,距离传动臂的旋转中心越远,相互间隔距离越大。所以,凭 借传动臂的旋转,第1以及第2垫片相互接触,并受到挤压时,由于压縮均 衡,所以能够收到均衡减震的效果。
另外,第1以及第2垫片上,方向相互对应的第1以及第2突出部所施加 的重量作用力较小的情况下,相互接触并被压縮的第1以及第2垫片的面积 就小,随着重量的加大,相互接触并被挤压的第1以及第2垫片的面积就逐 渐变大。所以,即使是较小的重量,由于第l以及第2垫片的压縮和扩张, 也能够收到均衡减震的效果。


图la与图lb是现有的减震型脚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减震型脚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如图2中所示的框架,传动臂以及减震部件的斜视图; 图4a至图4d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减震型脚轮,根据减震型脚轮的传 动臂的旋转,减震部件受到压縮的示意图5是另一实施例的第1以及第2垫片的斜视图。 附图中主要部分的符号说明
110:顶板
160:传动臂
181, 281:第1垫片
184, 284:第2垫片 189:弹簧
130:框架
170:轮子
182, 282:第1突出部
185, 285:第2突出部
具体实施例
下面,将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的减震型脚轮进行详细的说明。
如图2与图3所示,在类似于手推小平台车或移动平台等运输装置的底面 上,设置有与底面连接的顶板110,顶板110的中央位置上,连接有螺钉120, 螺钉120凭借上述运输装置的重量以及外部的冲击,与顶板110的升降保持一致。
螺钉120在顶板110的下方突出的部位,与前面以及底面一侧开放的框架 130相连接,框架130与螺钉120保持一起升降的同时,可以螺钉120为中心 旋转。螺钉120的下端,安装有防止框架130从螺钉120上脱落的螺母125。
在顶板110和框架130之间以及框架130的内部上端,设置有处于螺钉120 外部的轴承141, 145,轴承141, 145支撑框架130,使其可灵活旋转。轴承 141, 145各由防尘罩151, 155罩着,起到保护作用。
框架130的两个侧面相对,传动臂15的一端位于框架1 3的内侧,传动臂 160的中央部位支持着框架130,另一端位于框架130的外侧,传动臂160以 支持框架130的中央部位为中心可以旋转。
传动臂160的另一端上连接着与地面接触并可旋转的轮子170。
在框架130的内部,设置有分别与框架130和传动臂160接触的减震部件 180,它随着传动臂160的旋转而受到挤压的同时,吸收上述运输装置的重量 以及冲击,防止所运输的物品以及减震型脚轮受到损伤。
正如所陈述的,由于上述运输装置的重量以及外部的冲击,使得上述顶板 110下降的情况下,螺钉120以及框架130也同时下降。另外,传动臂160由 于与另一端的轮子170相连接,在与轮子170 —起上升的同时,以支撑框架
130的部位为中心进行旋转。但是,由于传动臂160上升的同时旋转,设置在 框架130的内部、凭借传动臂160的旋转受到挤压的减震部件180,在传动臂 160的长度方向越是距传动臂160旋转中心远的一端就越受到越大的挤压。
依据本发明的减震型脚轮,在减震部件180受到均衡的挤压的同时,即使 是在受到较小的重量作用力的情况下,也可以达到减震的效果,以下将对此 进行详细的说明。
减震部件180被设置在框架130的背面和底面以及传动臂160的一端下面 所形成的空间中,减震部件180具备橡胶质地的第1垫片181、橡胶质地的第 2垫片184以及金属质地的弹簧189。第1以及第2垫片181, 184被设置在 由框架130的背面和底面以及传动臂160的一端下面所形成的空间内呈相对 位置。
第1垫片181底面与框架130的底内侧面相接触,上表面向上述框架的长 度方向即向传动臂160的长度方向且距传动臂160旋转中心远的一端越来越 低,呈倾斜状态。第2垫片184上表面与传动臂160的上内侧面相接触,底 面向传动臂160的长度方向有距传动臂160旋转中心远的一端越来越高,呈 倾斜状态。
在第1垫片181的上表面以及第2垫片184的底面上,分别形成两个第1 突出部182以及与两个第1突出部182相对应的两个第2突出部185。
两个第1突出部182的高度可以一致,也可以是向传动臂160的长度方向 距旋转中心远的一端越来越低,后者较为理想。两个第2突出部185的高度 可以一致,也可以是向传动臂160的的长度方向且距旋转中心远的一端越来 越高,后者的情况较为理想。这是为了使两个第1突出部182的上表面处于 向传动臂160的长度方向的一端越来越低的位置,而两个第2突出部185的 底面则处于传动臂160的长度方向的一端越来越高的位置。
第l以及第2突出部182, 185可以是截面为矩形或正方形的直平行六面 体条状突出或者截面为半圆形的半圆柱条状突出。此时,第1以及第2突出 部182, 185沿传动臂160的宽度方向分别形成,并与传动臂的长度方向距 离一定的间隔。另外,第1以及第2突出部182、 185可以是直平行六面体 或者圆柱体的点状突出,此时第1以及第2突出部182、 185沿传动臂160的 宽度以及长度方向都距离一定的间隔。
另外,两个第1突出部182各自的上表面,可以与假想的水平面平行,也说明书第6/8页
可以与第1垫片181的上表面平行,呈倾斜状态。另外,两个第2突出部185 各自的底面,可以与假想的水平面平行,也可以与第2垫片184的底面平行,
呈倾斜状态。
弹簧189被设置在第1垫片181和第2垫片184之间。第1垫片181的上 表面以及第2垫片184的底面上,分别对应设置有安插弹簧189的插槽。此 时,为了能均衡地吸收冲击力,插槽以中央部位形成的插槽为中心成点对称 较为理想。
框架130下降到一定程度以上的情况下,由于框架130可以触及到地面, 所以框架130的下降距离必须受到一定的限制。为此,传动臂160的一侧外 面形成凹陷部163,在框架130上插入凹陷部163、随着传动臂160的旋转、 形成与凹陷部163的两面分别接触的制动装置135。制动装置135与凹陷部 163的一面接触时,框架130就不能继续上升,与另一面接触时,框架130就 不能继续下降。
对于如上所述构成的本发明的实施例中的减震型脚轮的作用,将参照图2 至图4d加以说明。图4a至图4d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减震型脚轮,随着 传动臂的旋转,挤压减震部件的示意图。
将图2所示状态假定为最初状态。在施以较小的重量作用力的情况下,只 有弹簧189受到挤压,吸收冲击力。在这样的状态下,继续施加重量以及冲 击作用力的情况下,框架130以及传动臂160下降,相反轮子170上升。由 此,传动臂160与轮子一起上升的同时,以支撑框架130的部位为中心,按 逆时针旋转。
这样,如图4a以及图4b所示,第1垫片181的第1突出部182的上表面 以及第2垫片184的第2突出部185的底面被接触的同时受到挤压。此时, 位于传动臂160的旋转中心较近位置的第1突出部182和第2突出部185首 先接触,与此同时,按照顺序,与传动臂160的旋转中心隔开较远的第1突 出部182和第2突出部185接触并被压縮。另外,由于相互接触并被压縮的 第1以及第2突出部182, 185越向传动臂160旋转中心远的一端,所受到的 挤压就越大,方向相互对应的第1突出部182的上表面和第2突出部185的 底面越向传动臂160旋转中心远的一端,相互距离越远,所以可受到均衡的 挤压。
接下来,加大重量以及冲击的作用力,传动臂160按逆时针方向接着旋转
的情况下,如图4c以及图4d所示,位于传动臂160的旋转中心较近位置的 第1垫片181的上表面和第2垫片184的底面首先接触,按照顺序,与传动 臂l60的旋转中心较远位置的第1垫片181的上表面和第2垫片184的底面 接触的同时并被压縮。由于相互接触并被压縮的第1以及第2垫片181、 184 越向传动臂160旋转中心远的一端,所受到的挤压越大,第1以及第2垫片 181、 184越向传动臂160旋转中心远的一端,相互距离越远,所以可受到均 衡的挤压。
本实施例的减震型脚轮在受到较小重量作用力的情况下,只是位于传动臂 160的旋转中心较近位置的第1突出部182和第2突出部185被压縮。当重量 越来越大,与传动臂160的旋转中心隔开较远位置的第1突出部182和第2 突出部185、位于传动臂160旋转中心较近位置的第1垫片181和第2垫片 184部位、与传动臂160的旋转中心隔开较远位置的第1垫片181和第2的部 位依次接触并受到压縮。g卩,随着重量的增加,接触并被压縮的第1垫片181 和第2垫片184的部位变得越来越大。所以,即使在较小的重量作用力的情 况下,减震的效果也能够得到发挥。
当框架130下降一定的距离的情况下,制动装置135与传动臂160的凹陷 部163的另一面相接触。这样,在重量以及冲击作用加大的情况下,框架1 30 也不会再继续下降。
图5是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中,第l以及第2垫片的斜视图,这里只对与 图3的不同之处加以说明。
如图所示,第1以及第2垫片281、 284呈直六面体。第1垫片281的上 表面以及第2垫片284的底面与假想的水平面平行。另外,第1垫片281的 上表面以及第2垫片284的底面上,分别形成两个第1突出部282以及两个 第2突出部285。两个第1突出部282的高度越是向传动臂160长度方向(参 照图3)的一端越低,两个第2突出部285的高度越向传动臂160长度方向(参 照图3)的一端越高。
这一点,如所记述的,这是为了使两个第1突出部282的上表面处于距离 传动臂160的旋转中心越远,就越来越低的位置,而两个第2突出部285的 底面则处于距离传动臂160的旋转中心越远,就越来越高的位置。
上述两个第1突出部282各自的上表面可以与假想的水平面平行,也可以 呈沿传动臂160长度方向的一端越来越低的倾斜状态。上述两个第2突出部
285各自的底面可以与假想的水平面平行,也可以呈沿传动臂160长度方向的 一端越来越高的倾斜状态。
通过上述的说明,本领域熟练技术人员完全可以在不偏离本发明技术思想 的范围内,进行多样的变更以及修改。
因此,本发明的技术性范围并不局限于说明书的内容,必须要根据权利范 围来确定其技术性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减震型脚轮,其特征在于,由以下几个部分构成固定在运输装置的底面上、凭借上述运输装置的重量升降的顶板;与上述顶板的底面相连接,与上述顶板同时升降的框架;一端位于上述框架的内侧,中央部位支持框架,另一端位于上述框架的外侧,随着上述框架的升降以支撑上述框架的部位为中心旋转的传动臂;与地面接触、支撑上述框架的另一端并旋转的轮子;由与上述框架接触且上表面向上述框架的长度方向一端越来越低倾斜的橡胶质地的第1垫片、与上述传动臂接触且底面向上述传动臂的长度方向一端越来越高倾斜的橡胶质地的第2垫片以及设置在上述第1垫片和上述第2垫片之间的弹簧组成的随着上述传动臂的旋转在受到压缩/扩张的同时吸收冲击的减震部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震型脚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第1垫片的上表面且沿上述传动臂的长度方向形成两个间隔一定距 离的第1突出部,上述第1突出部的高度向传动臂的长度方向一端越向越低;在上述第2垫片的底面且与上述第1突出部相对应方向上形成两个第2突 出部,上述第2突出部的高度向上述传动臂的长度方向一端越来越高。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震型脚轮,其特征在于,上述第1突出部的上表面以及上述第2突出部的底面分别与上述第1垫 片的上表面以及上述第2垫片的底面平行,呈倾斜状态。
4、 一种减震型脚轮,其特征在于,由以下几个部分构成-固定在运输装置的底面上、凭借上述运输装置的重量升降的顶板;与上述顶板的底面相连接、与上述顶板同时升降的框架; 一端位于上述框架的内侧、中央部位支持框架、另一端位于上述框架的外 侧并随着上述框架的升降以支撑上述框架的部位为中心旋转的传动臂; 与地面接触、支撑上述框架的另一端并旋转的轮子;由与上述框架接触且上表面向上述框架的长度方向一端高度越来越低且 设有两个第1突出部的橡胶质地的第1垫片、与上述传动臂接触且底面向上 述传动臂的长度方向一端高度越来越高且设有两个第2突出部的橡胶质地的 第2垫片、以及设置在上述第1垫片和上述第2垫片之间的弹簧组成的随着上 述传动臂的旋转在受到压縮/扩张的同时吸收冲击的减震部件。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减震型脚轮,其特征在于,上述第1突出部的上表面越向上述传动臂长度方向一端越低,形成倾斜 状态;上述第2突出部的底面越向上述传动臂长度方向一端越高,形成倾斜 状态。
6、 根据权利要求2以及权利要求4中所述的减震型脚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1突出部的上表面以及第2突出部的底面与假想的水平面平行。
7、 根据权利要求2以及权利要求4中所述的减震型脚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1以及第2突出部可以是平行六面体或者半圆柱条状突出,平行六面体或者圆柱体点状突出。
8、 根据权利要求l以及权利要求4中所述的减震型脚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第1垫片的上表面和上述第2垫片的底面上,形成两个相对应的安插上述弹簧的插槽,插槽以中央部位形成的插槽为中心成点对称设置。
9、 根据权利要求l以及权利要求4中所述的减震型脚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传动臂的一侧外面形成凹陷部,在框架上设有插入凹陷部且随着传动臂旋转与凹陷部的两面分别接触的限制上述框架升降距离的制动装置。
全文摘要
一种减震型脚轮,所述脚轮凭借旋转的传动臂,使得受到压缩的第1垫片和第2垫片的相对方向面与传动臂的旋转中心的距离越远则相互间的距离越大,第1垫片的第1突出部和第2垫片的第2突出部以与传动臂的旋转中心的距离越远则相互间的距离则越大,依靠传动臂的旋转,使第1及第2垫片相互接触,并受到压缩的情况下,所受到的压缩均衡,从而能够收到均衡减震效果。由于在第1以及第2垫片上构成第1以及第2突出部,在受到重量较小的作用力的情况下,相互接触并受到压缩的第1以及第2垫片的面积小,随着重量的增大,相互接触并受到压缩的面积也随之逐渐变大。所以,在受到较小的重量的作用力的情况下,由于第1以及第2垫片被压缩以及扩张,能够收到均衡减震的效果。
文档编号B60G3/14GK101108573SQ20061013849
公开日2008年1月23日 申请日期2006年11月17日 优先权日2006年7月21日
发明者全相运, 孙德铢, 李相沅 申请人:庆昌精工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