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于观察车尾的汽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832414阅读:20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便于观察车尾的汽车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车,特别是一种便于观察车尾的汽车。
背景技术
为了方便司机在行驶途中超车、转弯、倒车或观察车后的情况,现有的汽车在车外 均安装有后视镜。但从车外后视镜中难以观察到汽车尾部的情况,特别是当几辆车同行 时,在前的汽车需要了解后方车辆是否跟上,从车外后视镜中就往往看不到尾部的车辆。 有时司机会借助车内后视镜从车后窗来观察车尾的情况,但设置在车前窗部位的后视镜 主要是用来观察车内及后座情况的,观察车尾的视角较小,加上该后视镜距离车尾较远, 观察极不方便。而且对于坐在汽车后座上的乘员来说,观察车前及车侧方向比较方便, 但很难看到车后方的情况,若要了解后方车辆的情况,则只能回头而无法通过后视镜来 进行观察。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出一种结构简单的便于观察车尾的汽 车。它反射车尾及后方的视野大、效果好,特别便于车后座上的乘员使用。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如下措施来实现的便于观察车尾的汽车,包括带有车后 窗的车体,在车厢内前座至后座的车顶上设置有后视镜。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后视镜设置在前座靠背上方的车顶上。
作为另一种方案,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后视镜设置在后座上方的车顶上。
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在后视镜上设置有镜体折叠机构。
在本实用新型中前座是指司机所坐的那一排座位,后座是位于司机座后方的一排或 多排座位。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1,便于观察车后的状况。后视镜设置 在前座上方至后座上方的车厢顶部,其空间位置较大,与车尾距离较近,视角较正,后
视镜面积可以加大,反射车尾的景象清晰,较全面地映照出车尾后方的情况,可以填补 车外后视镜和司机用后视镜观察的盲区。2,便于车内乘员观察。后视镜的设置特别便于
车后座的乘员观察了解车后的状况并及时向司机通报,司机无需回头即可得知车后的情
况,司机驾驶汽车更方便。3,结构简单,美观大方,使用方便灵活。后视镜可采用现有 后视镜改制而成,且可采用折叠式活动结构,使用时打开,不用时贴向车厢顶部,不占 用空间,适于制成各种类型的汽车,也适于对现有汽车进行改造。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后视镜4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的左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
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参见图l,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便于观察车尾的汽车,与现有普通汽车基本相同,可以 是如图1所示的双排座小型轿车。它包括带有车后窗的车体1,车体1内有两排座位,前 座2上有正驾驶和副驾驶两个座位,后座3靠近车后窗,其座位为两个或三个。不同的 之处是在车厢内前座2至后座3的车顶上设置有后视镜4。即在前座2上方至后座3上方 的车厢顶部区域内设置有后视镜4。后视镜4的设置以能方便地通过车后窗观察到车后方 的情况为准。对双排座车而言,可以在前座2中间上方靠前的车顶部位设置一个后视镜4, 以便于前座2和后座上的人员同时观察车尾的情况。也可以将后视镜4设置在前座靠背5 上方的车顶上。或在两前座靠背5中间的上方车顶设置有一个后视镜4。或在两个前座靠 背5的上方分别设置一个后视镜,以便于车后座上的乘员分别使用观察。后视镜4可以 直接采用现有的车内后视镜。由于车厢顶部的空间较大,也可以专门制作镜面面积较大 的后视镜。
参见图2,图3,最好是在后视镜4上设置有镜体折叠机构6。使后视镜4成为可以 向车顶收起或向下打开的折叠结构。后视镜4打开的角度也可以调整,打开后其镜面应 可以向左右方向转动,以便于调整向后反射的视角。
本实用新型也可以是商务车或其它多排座的汽车。这时,为便于观察,后视镜4可 以设置在后座3前部的车顶上。即可以设置在最后一排座位前方的车顶上,也可以设置 在司机后方每一排座位上方的车顶上。
权利要求1.便于观察车尾的汽车,包括带有车后窗的车体(1),其特征在于在车厢内前座(2)至后座(3)的车顶上设置有后视镜(4)。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于观察车尾的汽车,其特征在于后视镜(4)设置在前座靠背(5)上方的车顶上。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于观察车尾的汽车,其特征在于后视镜(4)设置 在后座(3)上方的车顶上。
4.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便于观察车尾的汽车,其特征在于在后视 镜(4)上设置有镜体折叠机构(6)。
专利摘要便于观察车尾的汽车,包括带有车后窗的车体1,在车厢内前座2至后座3的车顶上设置有后视镜4。便于观察车后的状况。后视镜面积较大,可以折叠,反射车尾的景象清晰,可以填补车外后视镜和司机用后视镜观察的盲区。便于车后座乘员观察,结构简单,美观大方,使用方便灵活。不占用空间,适于制成各种类型的汽车,也适于对现有汽车进行改造。
文档编号B60R1/02GK201058583SQ20072008487
公开日2008年5月14日 申请日期2007年5月25日 优先权日2007年5月25日
发明者刘有庆 申请人:刘有庆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