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调整座椅深度的机动车座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875672阅读:16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可调整座椅深度的机动车座椅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调整机动车座椅的座椅深度的调整装置。这种机动车座椅例如可从德国专利DE 196 28 381 A1中知道。在这种现有技术的机动车座椅中,支 承板插入座椅部件开向前部的U形凹处中。由管子和滑动衬套形成纵向引导器。 支承板和座椅部件之间的固定是由截锥涡巻弹簧来实现的。
背景技术
在从德国专利DE 698 27 303 T2知道的机动车座椅中,可相对于后座椅部件调 整前座椅部件。在从德国专利DE 199 13 503 Al知道的机动车座椅中,座椅底座还 具有前横向件和后横向件,它们可以借助用于调整座椅深度的调整装置来隔开不同 距离。本发明并不涉及这种类型的机动车座椅。从德国专利DE 698 27 303 T2中知道一种可调整其座椅深度的机动车座椅,并 且可以借助电动机相对于后座椅部件来调整前座椅部件。在从德国专利DE 199 13 503 Al知道的机动车座椅中,座椅底座还具有前部件和后部件,它们可以借助'角 于调整座椅深度的调整装置来隔开不同距离。发明内容考虑到以上这里所述类型的机动车座椅,本发明的目的是改进现有技术的机动 车座椅,这样,可在座椅板和座椅部件之间形成设置成尽可能节省空间的电动机驱 动器的传动模块。该目的是通过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特征来解决的。本发明的调整装置可以是完全的扁平结构,它可以由诸如塑料之类的轻质材料 制成。在z方向,它需要几乎不大于齿轮纵向尺寸的空间,较佳地具有小于齿轮轴 向尺寸的两倍的尺寸。本发明的调整模块同时形成引导器。为此设置了左型面和右型面以及左相对型 面和右相对型面。它们彼此配合。左区域中的配合离右区域中的配合相当远,从而 就有一较大的支承基座且引导器能够承受较大的力。较佳的是,齿条在两侧上相同地构造。在Z方向,它较佳地具有等于两个齿轮 板之间净距离的高度。在已组装的状态中,相应侧型面较佳地形成围绕另一相对型面的局部夹紧部, 或反之亦然。因此,两个齿轮板可以只沿着纵向调整方向安装,且不会沿Z方向分 开。在纵向调整方向中,两个齿轮板具有在调整方向大于调整路径至少10%的尺 寸,该尺寸较佳地大于调整路径至少30%。在一较佳实施例中,两个齿轮板是不 同的。在一较佳实施例中,两个齿轮板具有几乎相同的尺寸,更具体地说是在x-y 平面中相同的尺寸。


一旦阅读了本发明的所附权利要求书和下面仅借助示例、参照附图给出的本发 明实施例非限制性的描述,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显而易见。在所述附图中图1是本发明的机动车座椅的从前上方看的立体斜侧视图; 图2是图1的机动车座椅的座椅部件的机械部件的俯视图; 图3是在支承板的縮回位置(实线)和前伸位置(点划线)、通过座椅底座中 心的x-z平面中的剖面;图4是图2的座椅底座的前部件的立体图; 图5是与图4类似的视图,但现在显示为装配图; 图6是与图5类似的装配图,但仅仅示出了一个调整模块; 图7示出了图6的调整模块,但现在处于已组装的状态;以及 图8是通过由齿轮和惰轮的转动轴线限定的剖面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机动车座椅具有座椅底座20、座椅靠背22和底架24。座椅底座20和座椅靠 背22都设有例如用织物或皮革制成的覆盖物26。在该覆盖物26下方有填料28, 参见图3。座椅底座20的机械和支承结构具有座椅部件30和支承板32。座椅部件30和 支承板32都可通过引导器34沿纵向相对于彼此移位;图1至3借助示例示出了两 个极端位置,最短座椅长度的位置以实线来示出,而最大座椅长度的位置以点划线或虚线示出。在y方向,支承板32的宽度仅仅是座椅部件30沿同一方向测量的宽 度的约60%。在最短座椅长度的位置,支承板32几乎完全位于座椅部件30开向 沿x方向的前部的凹处102中。在凹处102的侧面,即在沿y方向观察时,座椅部 件30具有左座椅部件和右座椅部件38,左座椅部件和右座椅部件38的上侧在z 方向要比支承板32高。这些侧部件38用来横向地固定大腿。使用者的大腿搁置在 支承板32上,为此该支承板32构造成足够大。在支承板32沿x方向突出最远的位置,所述支承板相对于座椅部件30显著地 向前突出。在支承板32的左侧和右侧上有空腔40。支承板32具有前区域42,该 前区域42形成座椅底座的机械结构的前边缘。在其沿y方向的极端区域中的每一 个上,设有支承翼44。该支承翼44围绕基本上平行于z轴线延伸的枢转轴线45 铰接。或者,它可连接至支承板32。每个支承翼44被弹簧(未示出)或其它弹性 装置所弹性偏置,这样,相应支承翼44的自由端46被偏置朝向支承板32,或者 以另一方式偏置朝向引导器34。支承翼44装靠在座椅部件30上的滑动或引导面 49上。左支承翼44形成座椅底座20的左前角部,而右支承翼44形成座椅底座20 的右前角部。在座椅具有最短长度的位置,支承翼44装靠在侧部件38的外表面上, 从而只留出较小的空间。在支承板32被向前推到最远的位置,有较大的空间,且 支承翼44比在座椅具有最短长度的情况下沿x方向稍稍突出更远。实际上,支承翼44形成座椅底座20的最前侧边缘。支承翼44在z方向具有 至少30mm、较佳50mm的型面高度,并且基本上是C型的。支承翼44可以在它 们处于正常操作中时吸收沿z方向的力。自由端46滑动地装靠在座椅部件30的侧面上。较佳的是,例如塑料层的i动 装置48设置在自由端处。自由端46显示成基本沿纵向36向后。在已知的方式中, 座椅底座20具有弹簧系统50,该弹簧系统50桥接座椅部件30中的凹处102。如图3所示,滑动面52介于支承板32和填料28之间。滑动面52可设置在支 承板32上或如图3所示设置在填料28上。例如,滑动面52可以由塑料薄膜制成。 滑动面52在与支承板32和其支承翼44相接触的区域中覆盖填料的表面。 一旦支 承板32相对于座椅部件30作出调整,支承板32就相对于填料28移动。滑动面 52有利于这种相对移动。在座椅前边缘的区域中,填料28不与机械承载结构相连 接。可将例如橡胶圈之类的弹性部件54缝在覆盖物26的边界中。或者,边界可通 过弹簧、橡胶带或类似物连接至机械承载结构。结果,就允许边界相对于支承板 32移动。 一旦调整了座椅深度,覆盖物26的边缘就可移位,但它总是保持在座椅底座20下方。结果,根据支承板32的位置,覆盖物26的其它区域形成最前的上 部填料边缘。在位于支承板32后面的区域中,尤其是在弹簧系统50的区域中,根 据现有技术,填料28连接至座椅部件30等,因为在该区域没有相对移动。正常覆 盖物和可移动覆盖物之间的限制大致成平行于y轴线的一直线,该直线通过座椅部 件30的U形凹处102的基座。还可以将侧部件38连接至填料28。座椅部件30还可以构造成与所示的不同。它显示成软垫壳,但也可以构造成 半壳或简单的前横梁。电动机驱动的调整装置60与引导器34相关联。所述调整装置具有其上装有齿 轮64的电动机62和小齿轮66。它还具有扁平的、基本上矩形的调整模块68,该 调整模块位于支承板32和座椅部件30之间。这种调整模块68 —方面形成引导器 34;另一方面,它将小齿轮66的转动转化成沿纵向36的的移动。设置了拱座70, 该拱座70将调整模块68的移动限制在纵向36的两个方向上。调整模块68具有第一齿轮板72,该第一齿轮板72是座椅部件30的一部分。 它还具有第二齿轮板74,该第二齿轮板74是支承板32的一部分。引导器34由第 一齿轮板72的左型面76和右型面78以及第二齿轮板74的左相对型面80和右相 对型面82来形成。两个齿轮板72、 74是基本上矩形的且在z方向上较薄,例如3 一8mm厚。在接近它们的短侧处,分别设有型面76、 78和相对型面80、 82。如 同可从附图中看到的那样,尤其是从图6至8中,型面76、 78和相对型面80、 82 是基本上L形的,L字的自由腿与形成在另一 L字的自由腿和实际板体之间的凹 槽交替地配合,型面或相对型面从该实际板体上突出。由此左型面76和左相对型 面80形成一对,而右型面78和右相对型面80也形成一对。型面76、 78的自由腿 朝向彼此突出。相对型面80、 82的自由腿彼此远离地指向。通常,可实现配备,' 如图8中所最佳显示的。两个齿轮板72、 74由引导器34来固定,这样,它们无法 在图8的纸平面中相对于彼此移动,但是可以垂直于该纸平面移动。图8还示出了 型面76、 78和相对型面80、 82每个都突出到另一齿轮板的板体,从而表明两个齿 轮板72、 74之间的距离。齿条84直接设置在相对型面80、 82的内表面上,且与其是一整体。面向彼此 且形成齿条84的齿86设置在内表面上。齿条84在用来调整移动的引导器34的长 度上延伸。齿条84与引导器34沿相同方向即纵向36延伸。齿轮88与齿条34中 的相应一个相配合。两侧上的两个齿轮88是相同构造的。齿轮中的一个通过惰轮 90与小齿轮66相配合,该惰轮也与齿轮88相同构造;而另一齿轮88与该小齿轮直接配合。齿轮88、惰轮90和小齿轮66具有设置在共同平面上的转动轴线,参 见图8。在所示的实施例中,齿轮64具有带有非圆形插头开口 92的输出轴。连接至小 齿轮66的相对部件94插入所述开口中。还可以将小齿轮66设置在齿轮64的输出 轴上。电动机62和齿轮64合在一起称为齿轮电动机。两个齿轮板72、 74隔开一净 距离,该距离只稍稍大于齿轮88、惰轮90和小齿轮66沿轴向测出的厚度。齿86 在z方向具有相同的尺寸。可以在座椅部件30上直接形成、较佳地一体形成第一齿轮板72。可以将第二 齿轮板74构造成与支承板32—体。在齿轮板72、 74中设有孔96。这些孔容纳从 齿轮88和惰轮上轴向突出的轴环。只在一个齿轮板72、74中设置轴承就已足够了。 可以隔开的小齿轮66也被支承在其自身的孔中。或者,支承齿轮88等的轴颈从至 少一个齿轮板的内表面上突出。实际上,圆柱销98从第一轴承板72上突出。齿轮64具有用于在组装过程中 与销98相配合的匹配凹处102。因此,齿轮64定位成与调整模块68相匹配。在 所示的构造中,座椅部件30包括第一齿轮板72和钢板部件100,该第一齿轮板72 是注射成型的塑料部件。钢板部件100具有用于销98的凹处102。钢板部件100 介于第一齿轮板72和齿轮电动机62、 64之间。支承板32包括第二齿轮板74和钢 板104。可设置合适的装置以将两者连接在一起。如图6具体所示,齿条84以及相对型面80和82构造成为在第二齿轮板74 的底侧上一体形成的突出部且紧紧相邻。在后端,齿条具有阻挡齿轮88的路径的 倾斜突出部。齿轮板72、 74中的至少一个具有钩106,该钩106沿着长侧边从外 表面突出并开向另一长侧边。它们钩入相关联的相应齿轮板72和74的凹处中。齿 轮板只用螺钉或以其它方式固定在另一长侧边上。
权利要求
1.一种用于调整的机动车座椅的座椅深度的调整装置(60),该机动车座椅具有a)座椅底座(20),该座椅底座包括座椅部件(30)和支承板(32),所述支承板(32)通过引导器(34)沿纵向(36)可滑动地连接至所述座椅部件(30),并且包括前区域(42),该前区域形成所述座椅底座(20)的前边缘,该机动车座椅还具有b)齿轮电动机(62、64),该齿轮电动机包括小齿轮(66),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椅部件(30)包括第一齿轮板(72),所述支承板(32)包括第二齿轮板(74),所述引导器(34)在一个侧面上具有左型面(76)和右型面(78),所述型面形成在所述第一齿轮板(72)上,所述引导器(34)在另一侧面上包括左相对型面(80)和右相对型面(82),所述相对型面形成在所述第二齿轮板(74)上,所述相对型面分别与所述左型面(76)和所述右型面(78)相匹配且与它们相接触,与每个相对型面(80、82)相关联有齿条(84),所述齿条(84)沿相同方向延伸且包括齿(86),所述两个齿条(84)的所述齿(86)彼此面对,并且每个所述齿条(84)传动地连接至所述齿轮电动机(64)的所述小齿轮(66)。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调整装置(60),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齿轮(88)、 所述惰轮(卯)和所述小齿轮(66)具有位于一个平面中的转动轴线。
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调整装置(6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齿轮板(72) 包括在其底侧突出的销(98),并且所述齿轮(64)具有与所述销(98)相匹配的 容座。
4.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调整装置(60),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椅部件(30)包 括所述第一齿轮板(72)和钢板部件(100),所述第一齿轮板(72)包括在其底侧 突出的销(98),所述钢板部件(100)包括用于所述销(98)的凹处(102)和用 于所述小齿轮(66)的孔,所述齿轮(64)和所述电动机(62)位于所述钢板部件(100)下方。
5.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调整装置(60),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承板(32)包括 所述第二齿轮板(74)和钢板(104),所述第二齿轮板(74)位于所述钢板(104) 下方且与其连接。
6.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调整装置(60),其特征在于,所述齿条(84)在其远 离所述齿(86)的侧面上紧邻所述相对型面设置,所述两个齿条设置在相同平面中。
7.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调整装置(60),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齿条(84)间 隔开比所述座椅底座(20)的宽度大40%的距离。
8.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调整装置(60),其特征在于,所述齿轮(88)和所述 惰轮(卯)的轴向厚度只稍稍小于所述第一齿轮板(72)和所述第二齿轮板(74) 之间的净距离,尤其最多小于该距离lmm。
9.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调整装置(60),其特征在于,每个齿条(84)与所述 齿轮(88)的相应一个相配合,所述齿轮(88)中的一个与惰轮(卯)相配合,另 一齿轮(88)和所述惰轮(卯)与所述齿轮电动机(64)的所述小齿轮(66)相配 合。
10.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调整装置(60),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齿条(84)中 的一个与所述齿轮电动机(64)的所述小齿轮(66)直接配合,另一齿条(84)通 过惰轮(90)与所述齿轮电动机(64)的所述小齿轮(66)配合。
全文摘要
一种用于调整的机动车座椅的座椅深度的调整装置(60),该机动车座椅具有a)座椅底座(20),该座椅底座包括座椅部件(30)和支承板(32),所述支承板(32)通过引导器(34)沿纵向(36)可滑动地连接至所述座椅部件(30),该机动车座椅还具有b)齿轮电动机(62、64),该齿轮电动机包括小齿轮(66)。座椅部件(30)包括第一齿轮板(72)。支承板(32)包括第二齿轮板(74)。引导器(34)具有左型面和右型面(76、78)以及左相对型面和右相对型面(80、82)。沿相同方向延伸的齿条(84)与每个相对型面(80、82)相关联。两个齿条(84)的齿(86)彼此面对。每个齿条(84)与齿轮(88)相配合。所述齿轮(88)中的一个与惰轮(90)相配合。另一齿轮(88)和惰轮(90)与齿轮电动机(64)的小齿轮(66)相配合。
文档编号B60N2/02GK101224714SQ200810003939
公开日2008年7月23日 申请日期2008年1月18日 优先权日2007年1月19日
发明者B·贝克, F·彼得斯, W·本内克尔 申请人:C.劳勃 汉默斯坦两合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