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895696阅读:10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保护构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对悬架进行保护用的保护构件。
背景技术
作为保护悬架免受碎石弹撞的保护构件,例如有一种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构件。 该保护构件是一种在向车辆宽度方向延伸的横向臂的车辆前后方向前面安装防碎石
弹撞用罩的构件。这种防碎石弹撞用罩是从横向臂向车辆前后方向前方突出的舌片状构件。
揭示了一种利用该防碎石弹撞用罩对行驶时车体下部所产生的空气流进行整流的技术。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338458号公报
这种防碎石弹撞用罩不能避免弹跳碎石等与横向臂下部接触的现象。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着眼于上述问题而作成的,目的在于可靠地保护连杆构件免受碎石弹撞。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保护构件是,由连杆构件支承具有向连杆构件的长度方向
及上下方向延伸的保护面的保护面部,同时保护面部的下端部配置在连杆构件最下端部的
下侧,且在与连杆构件之间设有间隙。
保护面配置在车辆前后方向前侧且其下端部配置在连杆构件下端部的下侧,利用这种
结构,可避免弹跳碎石等与连杆构件接触。


图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例的下部连杆及保护构件的立体图。
图2是对本发明实施例的保护构件进行说明用的从车辆前方侧看到的示图。
图3是对本发明实施例的保护构件进行说明用的俯视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实施例的下部连杆的车轮侧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实施例的保护构件的剖视图。 图6是从车辆后方侧看到本发明实施例的保护构件的示图。 图7是表示卡扣部安装的放大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

本发明的实施例。
在本实施例中,以保护构件安装在下部连杆上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在有多个下部连 杆的场合,最好上述保护构件20安装在至少位于车辆前后方向前侧的下部连杆1上。
所述下部连杆1如图1 图3所示,其轴朝向大致车辆宽度方向配置。该下部连杆1. 包括一对壁部2、 3、将该一对壁部2、 3下端部连接起来的底面部4。即,下部连杆1成 为上方开放的纵向截面为-字形的开口截面结构。所述一对壁部2、 3是一种在车辆前后 方向相对配置且分别向大致车辆宽度方向延伸的板构件。底面部4是一种厚度方向朝向上 下并向大致车辆宽度方向延伸的板构件。
所述下部连杆1的长度方向的一端部是安装在车体侧构件上的安装点即车体侧安装部 5。图中,例示了将压入衬套的套环固定在车体侧安装部5上的情况。下部连杆1的长度 方向的另一端部是安装在轮轴构件上的安装点即车轮侧安装部6。图中,对于车轮侧安装 部6,例示了在一对壁部2、 3上分别形成有螺栓安装孔的场合。
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的下部连杆1中的车辆长度方向中央部的车轮侧位置安装有 减震器7的下端部8。在减震器7的下端部8上设有安装用衬套。该安装用衬套配置在所 述一对壁部2、 3之间,并通过螺栓紧固安装在该一对壁部2、 3上。因此,在一对壁部2、 3上设有减震器7的下部安装用的安装孔9。如图1所示,在车辆前后方向后侧的壁部2、 3外侧面,通过焊接而固定有与所述安装孔9同轴的螺母10。
如图1 图4所示,在上述结构的下部连杆1上安装有保护构件20。保护构件20安 装在位于一对壁部2、 3中车辆前后方向前侧的壁部2上。在下面的说明中,把该前侧的 壁部2称为前侧壁部2,把另一个壁部3称为后侧壁部3。
所述保护构件20具有板状的保护面部21、多个肋22、 23、 24及卡扣部30。
保护面部21配置在下部连杆1前侧壁部2的车辆前后方向前侧。该保护面部21沿下 部连杆l的长度方向延伸并向上下方向延伸,在车辆前面看,配置成覆盖该前侧壁部2的 至少车轮侧中心。该保护面部21的朝向车辆前方的面为保护面21a。如图2所示,该保护面部21的下端部在车辆正面看成为沿所述下部连杆1下端部长 度方向的形状。但保护面部21的下端部21d如图5所示,位于车辆前后方向相对的该下 部连杆1的下端部位置的稍许下侧。
另外,如图5所示,所述保护面部21的保护面21a成为倾斜的面,以使其随着从上 方到下方而位于车辆前后方向后方、并在车辆侧面看其下侧为后方。
另外,保护面部21中的安装所述减震器7下部的与下部连杆1部分相对的部分向上 方延伸,且向上方延伸的上升面部26的前表面为减震器保护面26a。
此外,在保护面部21中的从车辆前方侧与形成于前侧壁部2的减震器7下部安装用 的安装孔9面对的位置,在图4中与所述安装孔9相对的位置开有工具插入用贯通孔25。 该工具插入用贯通孔25形成为向保护面部21的背面21b侧突出的筒状,构成一个对保护 面部21予以加强的肋。
如图6所示,该保护面部21的背面21b(下部连杆1侧的面)上设有纵向壁部22、和 多个肋23、 24。
艮P,在保护面部21的背面21b上,沿下部连杆1的长度方向一体形成有并排三个以 上的纵向壁部22。各纵向壁部22向上下延伸并从保护面部21的背侧向下部连杆l侧突出。
并且,所述多个肋具有将多个纵向壁部22的上部间连接的上侧肋23、及将多个纵向 壁部22的下部间连接的下侧肋24。
上侧肋23将所述多个纵向壁部22的上端部连接地向下部连杆1的长度方向延伸,并 从保护面部21的背侧向下部连杆1侧突出。在该上侧肋23上开有向上下贯通的贯通孔23a。 上侧肋23与所述工具插入用贯通孔25连接。
下侧肋24将所述多个纵向壁部22的下端部连接地向下部连杆1的长度方向延伸,并 从保护面部21的背侧向下部连杆1侧突出。
包含从所述保护面21a背侧突出的纵向壁部22、上侧肋23及下侧肋24的各突出顶端 面在内的面位于一个曲面上。该曲面是沿着所述前侧壁部2外侧面形状的形状,并成为与 前侧壁部2的外侧面隔开规定间隙配置的形状。另外,保护面部21的下端部配置在下部 连杆l最下端部的下侧,并设定成与所述下部连杆l之间有间隙。仅以设置有后述卡扣部 30的部分与下部连杆l抵接。
另外,在保护面部21中的、构成减震器保护面26a的上升面部26的背面21b也配置 第2肋27。该第2肋27配置成从所述上侧肋23向上下延伸。如图6所示,第2肋27的 离开背面21b的突出量设定成越向上方越小。
所述保护面部21以三个连接点安装支承在下部连杆1上。从车辆前后方向看,所述 三个连接点不在一直线上排列,即构成三角形顶点地配置。
所述各连接点分别配置在纵向壁部22的顶端面。在本实施例中,在各连接点分别设 有一次操作式的卡扣部30。卡扣部30从纵向壁部22的顶端面突出。卡扣部20由通过插 入孔中而卡止的公知结构构成。例如卡扣部30在顶端部具有可向中心轴变位、并从该中 心轴向外方受到弹力施力的施力体。该施力体为伞状的形状。
如图7所示,在构成下部连杆1的前侧壁部2上,在与所述各卡扣部30相对的部分 设有插入卡扣部30的安装孔2a。
这里,下部连杆l构成连杆构件。
(作用)
在从车辆前后方向前侧将所述保护构件20接近构成下部连杆1的前侧壁部2、使各卡 扣部30与安装孔2a相对的状态下,将保护构件20向下部连杆1按压。这样,各卡扣部 30被插入到所对应的安装孔2a中。施力体在插入安装孔2a中时受到安装孔2a内径面约 束而暂时向中心侧变位,接着,在插入安装孔2a后返回到原来的形状。由此,施力体不 会脱出安装孔2a,保护构件20被安装在下部连杆1的前侧。
在该状态下,下部连杆1的前表面处于沿长度方向由保护构件20的保护面部21覆盖 的状态。尤其车轮侧得到保护。
艮P,对下部连杆l进行保护,避免因车辆行驶时所发生的碎石弹撞伤害即弹跳碎石等 与下部连杆1接触并削去油漆而使腐蚀不断发展、导致强度耐久可靠性下降。
另外,当减震器7的下端部8安装在所述下部连杆1上时,在一对壁部2、 3之间插 入减震器7的下端部8,并通过贯通设于一对壁部2、 3的安装孔9的螺栓进行安装。
这种安装作业通过如下进行如图4所示,从车辆前面侧将紧固工具40插入形成于 保护面部21的工具插入用贯通孔25中,对所述螺栓的头进行紧固。螺栓的轴部与设在后 侧壁部3侧的安装孔上的螺母10螺合。
(效果)
(1) 保护面21a的下端部配置在下部连杆1下端部的下侧。利用该结构,下部连杆1 前侧的上下方向整个面由保护面部21覆盖,结果,在车辆行驶时能进一步可靠地避免碎 石弹撞后的弹跳碎石等与下部连杆1接触的现象。保护面21a的上端部不必位于下部连杆 1的上方。因为所述弹跳位置是向斜上方跳来的。
(2) 保护面21a的下端部配置在下部连杆1下端部的下侧,即使路面干涉等来自车辆 下侧对下部连杆1攻击时也可对下部连杆1进行保护。
(3) 这里,当小石块、水积存在保护面部21与下部连杆1之间的空间时,有可能成为 使下部连杆1的油漆面剥离而生锈、或发生异常声音的原因。
对此,在本实施例中,在保护面部21的下端部与下部连杆1之间设有间隙。由此, 落入所述保护面部21与下部连杆1之间空间内的小石块和水就可容易地从保护面部21下 端部与下部连杆l之间的间隙掉落。即,可相应抑制小石块和水等异物积存在保护面部21 与下部连杆l之间的空间中。B卩,成为小石块和水不易积存的结构。
(4) 一般,由于下部连杆1做成复杂的形状,故当行驶风吹向下部连杆1时,有时会 发生紊流,成为行驶阻力。
这里,保护面21a成为向下倾斜成其上侧位于下侧的车辆前后方向前侧的倾斜面。通 过形成这种倾斜,可将行驶风的风向变更到车辆下侧,从而可避免行驶风吹向下部连杆1 的情况。即,通过将若直接吹向下部连杆l会成为行驶阻力的空气的流动方向变更到车辆 下侧,从而具有使空气动力阻力值降低的功能。
(5) 由保护面部21、纵向壁部22、上侧肋23、下侧肋24形成仅一个面开放的立方体。 其结果,可增加形成保护面21a的保护面部21面外方向的支承刚性。其结果,可进一步 减小行驶风引起的保护面21a的变位。S卩,相对于行驶风,保护面部21的振动变小,或 没有。这种情况,与保护面部21与下部连杆1之间的振动所产生的异常声音小或没有的 情况相关联。
(6) 另外,如上所述,当设置沿下部连杆1的长度方向延伸的上侧肋23以加强保护面 部21时,有可能在该上侧肋23的上表面承载小石块和水。此时,通过在上侧肋23上形 成一个或二个以上的贯通孔23a,就可使承载在上侧肋23上表面上的小石块和水通过该贯 通孔而掉落到下侧。掉落到下侧的小石块和水可从保护面部21的下端部21d与下部连杆1 之间的间隙落下到下侧,也就是说,成为难以积存小石块和水的结构。
(7) 另外,由于在保护面部21上设置上升面部26,设置将减震器7前侧覆盖的减震器 保护面26a,从而可保护减震器7的油漆面,免受碎石弹撞。
(8) 另外,所述上升面部26的整个面即减震器保护面26a的面积较大,因此,受到行 驶风容易产生变位、振动。对此,通过设置向上下方向延伸的肋,来提高上升面部26的 支承刚性,降低因行驶风所产生的变位和振动。
(9) 另外,由于具有贯通所述保护面部21的工具插入用贯通孔25,因此,在将减震器 7下部紧固在下部连杆1上时可插入紧固螺栓或螺母的工具40,可提高安装了保护构件20
状态下的减震器7的装配效率。例如,可实现车辆装配工厂的装配效率提高。
(IO)保护面部21成为以构成三角形顶点进行配置的三个连接点而固定在下部连杆1 的面上的结构。因此,可提高保护面21a的相对于下部连杆l的面的支承刚性。所以可避 免保护面部21因行驶风而产生变位和振动从而脱离下部连杆1或发生异常声音和振动的 现象。
尤其,连接点自身也配置在纵向壁部22上,提高了安装点的刚性。 (应用例)
在上述实施例中,在纵向壁部22上设有保护面部21的连接点,但并不限于此。也可 使直接安装连接部的圆柱状等突起部从保护面部21的背面21b突出。
符号说明
1是下部连杆
2是前侧壁部
2a是安装孔
3是后侧壁部
4是底面部
7是减震器
20是保护构件
21是保护面部
21a是保护面
21b是背面
22是纵向壁部
23是上侧肋
24是下侧肋
25是工具插入用贯通孔
26是上升面部 '
26a减震器保护面
27是第2肋
30是卡扣部
权利要求
1.一种保护构件,安装在连杆构件上对悬架进行保护,而连杆构件将旋转自如地支承车轮的轮轴构件与车体侧构件连接,该保护构件的特征在于,在所述连杆构件的车辆前后方向前侧,具有保护面部,该保护面部具有向连杆构件的长度方向及上下方向延伸的保护面并由连杆构件支承,该保护面部的下端部配置在连杆构件最下端部的下侧,并在与所述连杆构件之间具有间隙。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保护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面的上部位于该保护面下部的车辆前后方向前侧。
3. 如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保护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面部具有相对于连杆构件侧的背面向上下方向延伸且在连杆构件的长度方向上彼此分开配置的多个纵向壁部;将该多个纵向壁部的上部间连接的上侧肋;以及将多个纵向壁部的下部间连接 的下侧肋。
4.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保护构件,其特征在于,至少具有三个所述纵向壁部,在该多 个纵向壁部中的至少三个纵向壁部上设定与所述连杆构件连接的连接点,从车辆前后方向 看该三个连接点配置在成为三角形顶点的位置。
5.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保护构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各连接点设有向连杆构件突出 的卡扣部,通过将该卡扣部插入形成于相对的连杆构件的安装孔内,保护面部借助该卡扣 部而支承在连杆构件上。
6. 如权利要求4或权利要求5所述的保护构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上侧肋上开设有 向上下贯通的贯通孔。
7. 如权利要求4或权利要求5所述的保护构件,对安装有减震器的下端部的所述连杆 构件进行保护,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面部还具有在车辆前面看在与减震器下端部相对的位置向上下方向上方延 伸而成的减震器保护面。
8. 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保护构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保护面部中形成所述减震器保 护面的部分的背面设有多个向上下方向延伸的第2肋,同时具有沿连杆构件的长度方向延 伸并将所述多个第2肋的下部间连接的肋。
9. 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保护构件,其特征在于,在保护面部中与减震器相对于连杆构件的安装位置相对的部分开设有工具插入用贯通孔。
10.如权利要求4或权利要求5所述的保护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面部至少以 三个连接点与连杆构件的车辆前后方向前侧的面连接,该三个连接点以构成三角形的顶点 的状态配置。
全文摘要
一种保护构件,由下部连杆(1)支承具有保护面(21a)的保护面部(21),而该保护面(21a)向下部连杆(1)的长度方向及上下方向延伸,并且,保护面部(21)的下端部配置在下部连杆(1)最下端部的下侧,且在与该下部连杆(1)之间设置间隙。采用本发明,可对连杆构件进行保护免受碎石弹撞,并可防止连杆构件与地面的干涉。
文档编号B60G7/00GK101353004SQ200810133790
公开日2009年1月28日 申请日期2008年7月24日 优先权日2007年7月26日
发明者中岛惠一, 永见郁夫, 米川裕毅 申请人: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