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保护气囊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897889阅读:10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头部保护气囊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头部保护气囊,其在膨胀用气体流入时,以覆 盖车辆的侧窗的车内侧的方式,从其折叠并收容的车内侧的侧窗的上 缘侧向下方侧展开膨胀,特别涉及一种头部保护气囊,其将利用筒织 形成的筒织气囊部、和利用缝合2片片部而形成的缝制气囊部,在前 后方向上连结而构成。
背景技术
当前,在头部保护气囊中,已知将使外周壁的结构不同的多个 气囊部进行连结而形成的气囊(参照特表2005 — 524565号公报,美 国专利第6805374号说明书)。在上述气囊中,可以与配置的部位对 应,使用筒织的气囊部、利用缝制而形成袋状的气囊部、或利用合成 树脂形成袋状的气囊部,以低成本进行制造。
但是,在当前公开的气囊中,关于筒织气囊部和缝制气囊部之 间的连结、在确保密封性的同时可以容易地缝合并连结的结构,没有 任何公开及暗示,从而存在课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用于解决上述课题,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头部保护气 囊,其作为连结筒织气囊部和缝制气囊部而形成的结构,可以容易地
在确保密封性的同时进行缝合。
本发明所涉及的头部保护气囊,在膨胀用气体流入时,从将其 折叠收容的车内侧的侧窗的上缘侧向下方侧展开膨胀,以覆盖车辆的 侧窗的车内侧,
其通过将利用筒织形成的筒织气囊部、和利用缝合车内侧片部 和车外侧片部而形成的缝制气囊部,沿前后方向并列设置,同时缝合
并连结筒织气囊部和缝制气囊部而形成。并且,在本发明所涉及的头 部保护气囊中,筒织气囊部具有下述部件而构成可膨胀的气体流入 部,其通过使膨胀用气体流入而使车内侧壁部和车外侧壁部在车内外 方向上分离;以及周缘部,其配置为使车内侧壁部和车外侧壁部结合, 分隔气体流入部的周缘。另外,缝制气囊部具有气体连通部,其与筒
织气囊部的气体流入部连通,可以使膨胀用气体流入,该气体连通部 通过设置将车内侧片部和车外侧片部缝合的分隔缝合部而形成。筒织 气囊部的与缝制气囊部侧的结合缘,由带状的车内侧缝边部及车外侧 缝边部构成,它们分别与气体流入部的车内侧壁部和车外侧壁部相
连,从筒织气囊部的上缘至下缘,在车内外方向上相对,并且在车内 侧和车外侧相互分离。另外,缝制气囊部的与筒织气囊部侧的结合缘,
作为端缘缝边部而构成,其从缝制气囊部的上缘至下缘,使车内侧片 部和车外侧片部在车内外方向上相互分离。并且,缝制气囊部的车内
侧片部的端缘缝边部、与筒织气囊部的车内侧缝边部相互之间,以及 缝制气囊部的车外侧片部的端缘缝边部、与筒织气囊部的车外侧缝边 部相互之间,分别利用沿上下方向缝合的纵向缝合部结合,并且,通 过设置横向缝合部而连结,从而形成,该横向缝合部是使缝制气囊部 的分隔缝合部,相对于筒织气囊部的气体流入部的周缘的周缘部,沿 大致前后方向缝合缝制气囊部的车内侧片部、车外侧片部及筒织气囊 部,以使得气体连通部和与该气体连通部对应的筒织气囊部的气体流 入部的部位连通。
在本发明所涉及的头部保护气囊中,筒织气囊部与缝制气囊部 侧的结合缘,由从筒织气囊部的上缘延伸至下缘的带状的车内侧缝边 部及车外侧缝边部构成。并且,如果将这些车内侧缝边部和车外侧缝 边部,与沿缝制气囊部的上下方向延伸的车内侧片部和车外侧片部的 端缘缝边部对齐,设置纵向缝合部而相互缝合,则首先,筒织气囊部 和缝制气囊部从上缘至下缘,沿前后方向与气体流入部的车内侧和车 内侧片部连结,并且将车外侧壁部和车外侧片部连结。此外,此时, 筒织气囊部的气体流入部和缝制气囊部的气体连通部,在气囊的上缘 和下缘,上下贯通地开口。
然后,如果设置将缝制气囊部的车内侧片部、车外侧片部及筒
织气囊部沿大致前后方向缝合的横向缝合部,将缝制气囊部的分隔缝 合部与筒织气囊部的气体流入部的周缘的周缘部连结,则在纵向缝合
部形成后的从气囊的上缘贯通至下缘的开口被闭塞,筒织气囊部的气 体流入部的部位和缝制气囊部的气体连通部,密封性良好地连通。
由此,在本发明所涉及的头部保护气囊中,作为连结筒织气囊 部和缝制气囊部而形成的结构,仅通过设置缝合气囊的从上缘至下缘 的沿上下方向的所有区域的纵向缝合部,以及连结分隔缝合部和周缘 部的横向缝合部,就可以容易地在确保密封性的同时利用缝合而形成 (制造)。
另外,在本发明所涉及的头部保护气囊的结构中,可以替换筒
织气囊部和缝制气囊部中的一个,相反,也可以共用另一个。因此, 在向不同的车辆上搭载头部保护气囊的情况下,例如,如果是共用筒
织气囊部,将变更部位在缝制气囊部中对应的结构,则在缝制气囊部 中,在变更前后方向的长度尺寸或膨胀部位的形状时,仅通过改变所 使用的车内侧片部或车外侧片部的长度尺寸,使缝合部位的配置偏移 等的变更就可以进行应对,可以比筒织气囊部更容易地变更。即,在 本发明所涉及的头部保护气囊的结构中,在制造各种变化的头部保护 气囊时,可以容易地进行对应,并且可以降低制造工时*成本而进行 制造。
并且,在缝制气囊部配置在两个筒织气囊部之间的情况下,纵 向缝合部,与缝制气囊部的前后两端的车内侧片部、和车外侧片部的 端缘缝边部对应,配置在4个位置上,此时,优选纵向缝合部中的至 少1个位置,是使端缘缝边部和车内侧缝边部或车外侧缝边部的成为 气囊的内周面侧的表面相互对齐而重叠,并进行缝合。
艮P,在缝制气囊部的前后连结筒织气囊部的情况下,纵向缝合 部与缝制气囊部的前后两端的车内侧片部和车外侧片部的端缘缝边 部对应,配置在4个位置上,如果将以端缘缝边部和车内侧缝边部或 车外侧缝边部的成为气囊的内周面侧的表面相互对齐的方式进行重 叠并缝合的式样(以下称为人字缝制式样),至少设置l个位置上,
则可以顺利地利用4个位置上的纵向缝合部,在缝制气囊部的前后连 结筒织气囊部。具体地进行说明,例如,将纵向缝合部的3个位置, 利用将端缘缝边部和车内侧缝边部或车外侧缝边部在车内外方向上 重叠并缝合的方式(以下称为重叠缝合式样)进行缝合,剩余的纵向 缝合部的位置为端缘缝边部和车外侧缝边部。在此情况下,在该车内 侧中,车内侧缝边部和端缘缝边部己经以重叠缝制式样缝合,该纵向 缝合部会产生妨碍,无法以将端缘缝边部和车外侧缝边部在车内外方 向上重叠并缝合的重叠缝制方式进行缝合。但是,在人字缝制方式中, 可以将车外侧缝边部和端缘缝边部的成为气囊的内周面侧的表面相
互对齐,换言之,可以从气囊侧拉出,以在前后方向上重叠的方式进 行对齐,并且,由于在车内外方向上并不重叠,所以可以容易地将在 前后方向上重叠的端缘缝边部和车外侧缝边部,在前后方向上贯穿缝 合线而进行缝合。
此外,在缝制气囊部的前后方向的端部中的先缝合的一侧的端 部上的车内侧和车外侧的纵向缝合部中,如果为形成缝制气囊部之前 的状态,即没有设置分隔缝合部,则可以使车内侧片部和车外侧片部 在车内外方向上相互较大地分离,可以利用重叠缝制式样缝合在一 起,并且,在利用重叠缝制式样将车内侧和车外侧的纵向缝合部一同 缝制后,设置分隔缝合部而形成缝制气囊部,并且,在缝制气囊部的 前后方向的另一侧端部,如上述所示,例如只要将车内侧的纵向缝合 部利用重叠缝制式样缝合,其余的车外侧的纵向缝合部利用人字缝制 方式缝合即可。
在这里,在缝制气囊部预先具有分隔缝合部而构成的情况下, 如果在缝制气囊部的前后两端,分别在1个位置上、即车内侧及车外 侧中的至少一侧,利用人字缝制式样形成纵向缝合部,则可以容易地 确保密封性,在缝制气囊部的前后连结筒织气囊部。在此情况下,可 以使所有纵向缝合部为人字缝制式样。
当然,在仅在前后连结筒织气囊部和缝制气囊部而形成头部保 护气囊的情况下,如果使缝制气囊部的分隔缝合部为筒织气囊部和缝 制气囊部连结之后而形成的结构,则2个位置上的纵向缝合部都可以
利用重叠缝制式样缝合而形成。
并且,优选在重叠缝制式样的情况下,使在车内外方向上重叠 时位于气囊的内周面侧的一侧,成为比另一侧更靠近膨胀用气体的上 游侧而配置的端缘缝边部、或者车内侧缝边部或车外侧缝边部。在上 述结构中,在膨胀用气体通过时,下游侧的缝边部的端面被上游侧的 缝边部覆盖而位于车外侧,不会巻曲,不会给气囊带来损伤,可以使 膨胀用气体顺利地流动。
此外,在重叠缝制式样的情况下,如果在缝制气囊部和筒织气
囊部上设置防止漏气用的硅橡胶等涂层,即,在缝制气囊部的包括车 内侧片部与车外侧片部的端缘缝边部在内的相互的内周面侧,和筒织
气囊部的包括车内侧缝边部及车外侧缝边部在内的外周面侧,分别设 置防漏气用的涂层,则也可以使缝制气囊部和筒织气囊部的涂层连续 地配置,稳定地确保涂层的防止漏气的效果。即,在该情况下的重叠 缝制式样中,在将端缘缝边部和车内侧缝边部或车外侧缝边部在车内 外方向重叠时,只要在相互的接触面侧配置涂层而形成纵向缝合部即 可。
另外,优选缝制气囊部的气体连通部和筒织气囊部的气体流入 部之间的连结部位处的膨胀用气体的流路形状,设定为从膨胀用气体 的上游侧向下游侧不变或逐渐增大,分隔缝合部和周缘部的流入部的 周缘附近,经由横向缝合部而结合。在上述结构中,通过气体连通部 和气体流入部的膨胀用气体,可以通过尽力消除使开口面积变窄的台 阶的分隔结合部和周缘部的连结部位,可以防止在台阶部位上内压较 大地上升,可以不给气囊造成损伤而顺利地使膨胀用气体流向下游
另外,优选缝制气囊部具有筒状的连接口部,其与气体连通部 相连,并且在外周缘设置分隔缝合部而形成,与用于供给膨胀用气体 的充气机连接,同时具有筒状的内管,其配置在连接口部的内周面与 充气机的外周面之间,可以引导来自充气机的膨胀用气体,内管在缝 制气囊部形成时,配置在车内侧片部和车外侧片部之间,同时通过在 位于连接口部的外周缘的分隔缝合部的缝合时一同缝制,从而安装并
配置在连接口部上。
在上述结构中,在制造缝制气囊部的连接口部附近时,如果在 车内侧片部和车外侧片部之间配置内管,缝合位于连接口部的外周缘 上的部位而形成分隔缝合部,并且在其它部位上也形成分隔缝合部, 形成可以导入膨胀用气体的气体连通部,则可以制造缝制气囊部,并 且内管也无位置偏差地安装配置在连接口部上。
艮P,由于内管在制造缝制气囊部时一同缝制,被定位安装在连 接口部内,所以仅通过制造缝制气囊部,就可以无偏差地将内管配置 在规定位置上,可以方便地制造气囊。
因此,在上述结构的头部保护气囊中,通过形成在缝制气囊部 的连接口部内配置内管的结构,可以容易地进行制造。
此外,内管也可以预先形成为筒状,配置在车内侧片部和车外 侧片部之间一同缝制,如果在一同缝制时,构成为形成筒状,则可以 节省将内管形成为筒状的工序。
并且,在将内管一同缝制时为形成筒状的结构的情况下,使相 同形状的具有可挠性的多个内管用片部,在车内外方向上重叠,使重
叠后的外周缘配置在车内侧片部和车外侧片部之间, 一同缝制,或者 也可以通过将具有可挠性的管用片部以外周缘重叠的方式形成沿前 后方向的折缝而折叠为两部分,将重叠的外周缘配置在车内侧片部和 车外侧片部之间, 一同缝制,从而使内管形成为筒状。
当然,在一同缝制时在内管形成为筒状的情况下,也可以在一 同缝制之前,部分地缝合内管用片部,将该部分地缝合的内管用片部 配置在车内侧片部和车外侧片部之间, 一同缝制。
另外,在将管用片部折叠为两部分的情况下,如果构成使为该 折缝的配置位置为容易被膨胀用气体吹到的区域,则与将该部分通过 缝制形成的内管相比,可以提高耐热性。
另外,内管可以例示为下述结构,g卩,形为筒状,其具有插 入口部,其配置在上端侧,使充气机插入;以及流出口部,其与该插 入口部的下端侧相连,可以使膨胀用气体流出,同时,流出口部在插 入口部的下端向前后两侧分支,具有下述部件而构成前流出口部,其使膨胀用气体可以向前方侧流出;以及后流出口部,其使膨胀用气 体可以向后方侧流出。在上述内管中,需要将内管的流出口部侧配置 在远离连接口部的开口的展开膨胀部侧,并且考虑准确的配置位置和 配置姿势而进行配置,以使膨胀用气体在相互为反方向的前后方向上 流出,但由于在将缝制气囊部的车内侧片部和车外侧片部相互缝合而 形成分隔缝合部时,仅在一侧车外侧片部侧或车内侧片部侧上,将内 管平整地展开进行配置,并且,与另一侧的车内侧片部或车外侧片部 重叠而一同缝制,就可将其准确地配置在规定的连接口部附近,因此, 与现有的插入连接口部而配置内管的情况相比,可以非常容易地使配 置位置和姿势稳定而对每个气囊配置内管。


图1是表示使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气囊的头部保护用气囊 装置的车辆搭载状态的概略正视图。
图2是实施方式1的气囊的正视图。
图3是实施方式1的气囊的膨胀时的横剖面图,与图2的III一
m部位对应。
图4是实施方式1的气囊的膨胀时的纵剖面图,与图2的IV — IV部位对应。
图5是实施方式1的气囊膨胀时的概略局部横剖面图,与图2 的V — V部位对应。
图6是实施方式1的气囊膨胀时的概略局部横剖面图,与图2 的VI —VI部位对应。
图7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气囊的前部侧的横向缝合部附近的放 大概略正视图。
图8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气囊的后部侧的横向缝合部附近的放 大概略正视图。
图9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气囊的构成部件的概略分解斜视图。
图IO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的气囊的正视图。
图11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其它变形例的气囊的纵向缝合部的概
略局部横剖面图。
图12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其它变形例的气囊的纵向缝合部的概 略局部横剖面图。
图13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其它变形例的气囊的纵向缝合部的概 略局部横剖面图。
图14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其它变形例的气囊的正视图。
图15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其它变形例的气囊的横向缝合部附近
的放大概略正视图。
图16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其它变形例的气囊的构成部件的概略
分解斜视图。
图17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的纵向缝合部的概略局部横剖面图。
图18表示图17所示的纵向缝合部的其他变形例。 图19是表示使用实施方式2的气囊的头部保护用气囊装置的车 辆搭载状态的概略正视图。
图20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气囊的正视图。
图21是实施方式2的气囊膨胀时的横剖面图,与图20的XXI
—XXI部位对应。
图22是实施方式2的气囊膨胀时的纵剖面图,与图20的XXII
一XXII部位对应。
图23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气囊的构成部件的概略分解斜视图。 图24是说明实施方式2的气囊的缝合工序的斜视图。 图25A和图25B是说明实施方式2的气囊的缝合工序的斜视图,
表示图24之后的状态。
图26是说明制造实施方式2中使用的内管的图。
图27是实施方式2的气囊膨胀时的概略局部横剖面图,与图20
的XXVII — XXVII部位对应。
图28是实施方式2的气囊膨胀时的概略局部横剖面图,与图20
的XXVII —XXVII部位X寸应。
图29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气囊的前部侧的横向缝合部附近的放
大概略正视图。
图30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气囊的后部侧的横向缝合部附近的放 大概略正视图。
图31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的气囊的正视图。
图32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其它变形例的气囊的正视图。
图33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其它变形例的气囊的正视图。
图34是表示实施方式3的气囊的构成部件的概略分解斜视图。
图35是实施方式3的气囊的正视图。
图36是实施方式3的气囊膨胀时的纵剖面图,与图35的XXXVI 一XXXVI对应。
图37是说明制造实施方式4的气囊中使用的内管的图。 图38是实施方式4的气囊的正视图。
图39是实施方式4的气囊膨胀时的纵剖面图,与图38的XXXIX 一XXXIX部位对应。
图40是实施方式5的气囊的正视图。
图41是实施方式5的气囊膨胀时的纵剖面图,与图4的XXXXI —XXXXI对应。
图42是实施方式6的气囊的正视图。
图43是实施方式6的气囊膨胀时的纵剖面图,与图42的 XXXXII —XXXXII部位对应。
具体实施例方式
根据下述

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另外,本发明并不 限于下述公开的实施方式。所有包括在所述权利要求的修改和同等的 相关部分都被认为包括在权利要求的范围内。
实施方式1的头部保护气囊(以下,只要没有特别说明,都简 称为气囊)20如图l所示,在搭载至车辆V的头部保护用的气囊装 置M中使用。该气囊装置M具有气囊20、充气机12、安装托架10、 13和气囊罩8而构成。并且,气囊20在车辆V的车内侧的侧窗Wl、 W2的上缘侧,被折叠收容在从前柱部FP的下缘侧,经由上边梁部
RR的下缘侧,直至后柱部RP的上方侧的范围内,在膨胀用气体流
入时,从收容部位的侧窗Wl、 W2的上缘侧向下方侧展开膨胀,以
覆盖侧窗Wl、 W2的车内侧。
充气机12如图1所示,为大致圆柱状的圆筒型,插入气囊20
的用于使膨胀用气体流入的连接口部21中,利用从周围紧固的夹具
15而与气囊20连结。并且,充气机12利用安装托架13,安装固定 在中柱部CP的上方附近的上边梁部RR的内面板2上,被天花板衬 里5的下缘覆盖。此外,内面板2为车辆V的车体1侧的部件。另 外,安装托架13为金属板制,其保持充气机12,利用安装螺栓14
固定在内面板2上。
各安装托架10为金属板制,被安装在气囊20的各安装部25上, 利用安装螺栓11将各安装部25安装固定在内面板2上。
-气囊罩8由配置在前柱部FP上的前柱装饰件4和配置在上边梁 部RR上的天花板衬里5的各自的下缘侧构成。此外,前柱装饰件4 和天花板衬里5为合成树脂制,在前柱部FP和上边梁部RR上,分 别安装固定在车体1的内面板2的车内侧。另外,天花板衬里5配置 为,从前柱部FP的上方附近,经由中柱部CP的上方,直至后柱部 RP的上方附近。
气囊20如图1、2所示,使来自充气机12的膨胀用气体G流入, 从折叠状态展开,展开膨胀从而覆盖侧窗Wl、 W2及中柱部CP、后 柱部RP的中柱装饰件7、后柱装饰件6的车内侧。并且,气囊20 具有下述部件而构成前座用膨胀部23,其覆盖侧窗Wl及中柱部 CP的车内侧和侧窗W2的前部侧的车内侧;以及后座用膨胀部24, 其覆盖侧窗W2的后部侧和后柱部RP的前部侧的车内侧,同时具有 导管部22,其将来自连接口部21的膨胀用气体G引导至前座用膨胀 部23和后座用膨胀部24。导管部22如图2所示,配置在气囊2的 上缘20a侧,使前部侧与从上缘20a向上方延伸的连接口部21连通。 另外,前座用膨胀部23和后座用膨胀部24配置多个室23a、 24a而 构成。多个室23a、 24a配置为,被室分隔部35a、 45a、 54g、 54h分 隔为沿前后方向并列设置,以袋状膨胀。此外,在气囊20的上缘20a
侦IJ,配置具有安装孔25a的多个安装部25,该安装孔25a使安装螺 栓11 (参照图1)插入。在气囊20的前端安装设置有安装部25的安 装带26。
此外,在气囊20的下缘20b侧的前座用膨胀部23和后座用膨 胀部24之间,配置不使膨胀用气体G流入的板状部55。另外,在连 接口部21内配置整流布(内管)28,在实施方式1的情况下,内管 28从板状部55部位的车内侧片部51和车外侧片部52挖出而形成(参 照图3、 9)。在挖出部位29上包括板状部55的区域而缝合盖布27。 内管28配置为,使来自充气机12的膨胀用气体G利用导管部22的 部位向前后两侧流动(参照图2)。
并且,实施方式1的气囊20如图1 3所示,构成为,在前端 侧和后端侧配置筒织气囊部30、 40,在前后的筒织气囊部30、 40之 间配置缝制气囊部50。前端侧的筒织气囊部30构成气囊20的前座 用膨胀部23的前部侧,后端侧的筒织气囊部40构成气囊20的后座 用膨胀部24,缝制气囊部50构成前座用膨胀部23的后部侧和导管 部22的部位。此外,这些筒织气囊部30、 40和缝制气囊部50,分 别配置在气囊20的从上缘20a至下缘20b的区域,沿气囊20的前后 方向并列设置。
并且,筒织气囊部30、 40如图2、 3、 9所示,分别使用由聚酰 胺或聚酯等合成纤维构成的线进行筒织而形成,其具有下述部件而构 成可膨胀的气体流入部31、 41,其使膨胀用气体G流入而使车内 侧壁部32、 42和车外侧壁部33、 43在车内外方向上分离;以及周缘 部35、 45,其配置为使车内侧壁部32、 42和车外侧壁部33、 43结 合,分隔气体流入部31、 41的周缘。周缘部35、 45具有室分隔部 35a、 45a,它们以线状延伸从而进入气体流入部31、 41中,用于分 隔多个室23a、 24a。此外,筒织气囊部30、 40,由于难以在内周面 侧设置,所以构成为在其外周面侧设置防止漏气用的由硅橡胶等构成 的涂层。另外,在筒织气囊部30的后端(后缘)30c侧和筒织气囊 部40的前端(前缘)40c侧,在气囊20的从上缘20a至下缘20b的 整个区域内,形成用于与缝制气囊部50结合的结合缘37、 47。
配置在筒织气囊部30的后缘30c上的结合缘37如图3、 5、 7、 9所示,由带状的车内侧缝边部38及车外侧缝边部39构成,该带状 的车内侧缝边部38及车外侧缝边部39分别与气体流入部31的车内 侧壁部32和车外侧壁部33相连,从筒织气囊部30的上缘30a直至 下缘30b,作为周缘部35的后端36的上部36a及下部36b后侧的位 置,在车内外方向上相对,并且在车内侧I和车外侧O相互分离。 配置在筒织气囊部40的前缘40c上的结合缘47如图3、 6、 8、 9所 示,由带状的车内侧缝边部48及车外侧缝边部49构成,该带状的车 内侧缝边部48及车外侧缝边部49分别与气体流入部41的车内侧壁 部42和车外侧壁部43相连,从筒织气囊部40的上缘40a直至下缘 40b,作为周缘部45的前端46的上部46a及下部46b的前侧位置, 在车内外方向上相对,并且在车内侧I和车外侧O相互分离。
缝制气囊部50如图2 4、 9所示,通过缝合车内侧片部51和 车外侧片部52而形成,该车内侧片部51和车外侧片部52由将聚酰 胺或聚酯等合成纤维的线进行编织而成的织布构成。此外,在实施方 式1的情况下,在车内侧片部51和车外侧片部52的成为气囊20的 内周面侧的部位上,设置防止漏气用的由硅橡胶等构成的涂层。并且, 缝制气囊部50具有气体连通部53,其与筒织气囊部30、 40的气体 流入部31、 41连通,可以使膨胀用气体G流入,气体连通部53通 过设置将车内侧片部51和车外侧片部52进行缝合的分隔缝合部54 而形成。在实施方式l的情况下,气体连通部53配置为,构成气囊 部20中的前座用膨胀部23的后部侧的两个室23a、和具有连接口部 21的导管部22。并且,在实施方式1的情况下,气体连通部53使前 端部53a与筒织气囊部30的气体流入部31的后端侧的连结部31a 连结,使后端部53b与筒织气囊部40的气体流入部41的前端侧的连 结部41a连结。前侧的气体流入部31的连结部31a,在筒织气囊部 30的从上缘30a至下缘30b的大致整个区域内开口,与该开口对应 而连结前端部53a。另外,后侧的气体流入部41的连结部41a,以与 导管部22连通的方式开口,与该开口对应而连结后端部53b。
分隔缝合部54使用由聚酰胺或聚酯等合成纤维构成的缝合线S
形成,其具有下述部件而构成上缘分隔部54a,其形成为分隔气囊 20的上缘20a侧(缝制气囊部50的上缘50a侧)的导管部22的上 缘22a侧及连接口部21的周缘;以及下缘分隔部54d,其形成气囊 20的下缘20b侧(缝制气囊部50的下缘50b侧)。下缘分隔部54d 配置为,从前座用膨胀部23的后部侧的下缘20b,经由板状部55的 前缘55a,分隔板状部55的上缘55b侧,即导管部22的下缘22b侧。 并且,下缘分隔部54d连续地缝制对室23a进行分隔的室分隔部54g、 54h而形成。室分隔部54g配置为,从板状部55的上缘55b向前方 延伸,并且向斜前下方延伸,以分隔导管部22的下缘22b侦ij,室分 隔部54h配置为向上方延伸,以从气囊20的下缘20b侧向导管部22 的下缘22b接近。此外,分隔缝合部54利用使用缝合线S的锁缝而 形成,该使用缝合线S的锁缝也应用在安装带26的结合、后述的纵 向缝合部63、 64、 65、 66、横向缝合部71、 72、 73、 74中。
并且,缝制气囊部50与筒织气囊部30侧的结合缘56如图3、5、 7、 9所示,构成为在缝制气囊部50的前缘50c侧的从上缘50a至下 缘50b,使车内侧片部51和车外侧片部52在车内外方向上相互分离 的端缘缝边部58、 59。另外,与筒织气囊部40侧的结合边缘57如 图3、 6、 8、 9所示,构成为在缝制气囊部50的后缘50d侧的从上缘 50a至下缘50b,使车内侧片部51和车外侧片部52在车内外方向上 相互分离的端缘缝边部60、 61。
此外,筒织气囊部30、 40及缝制气囊部50的结合缘37、 47、 57、 67的前后方向的长度尺寸WL (参照图9)约为40mm。
并且,这些结合缘37、 47、 56、 57的相互结合,是利用沿上下 方向缝合的纵向缝合部63、 64、 65、 66 (参照图5、 6)、和沿前后 方向缝合的横向缝合部71、 72、 73、 74 (参照图7、 8)而进行的。
在实施方式1的情况下,具体地进行说明,关于筒织气囊部30 和缝制气囊部50之间的纵向缝合部63、 64,如图5所示,前侧的筒 织气囊部30的结合缘37的车内侧缝边部38、与缝制气囊部50的前 缘50c的结合缘56的端缘缝边部58,形成人字缝制式样69的纵向 缝合部63而结合,筒织气囊部30的结合缘37的车外侧缝边部39、
与缝制气囊部50的前缘50c的结合缘56的端缘缝边部59,形成重 叠缝制式样68的纵向缝合部64而结合。人字缝制式样69,是使端 缘缝边部和车内侧缝边部或车外侧缝边部的成为气囊20的内周面侧 的面相互对齐而重叠,进行缝合的样式,在实施方式1的情况下,以 使端缘缝边部58和车内侧缝边部38的成为气囊20的内周面侧的面 相互对齐的方式,向车内侧I拉出,沿前后方向重叠并缝合,并且, 将该缝边部位69a向筒织气囊部30侧重叠。重叠缝制式样68,是将 端缘缝边部与车内侧缝边部或车外侧缝边部在车内外方向上重叠并 缝合的样式,在实施方式1的情况下,使端缘缝边部59和车外侧缝 边部39在车内外方向上重叠并缝合。此外,在实施方式1的情况下, 在重叠缝制式样68的纵向缝合部64中,靠近接口部21而成为膨胀 用气体G的上游侧的缝制气囊部50侧的端缘缝边部59,配置为位于 比车外侧缝边部39更靠近气囊20的内周面侧。
此外,在缝制气囊部50的车内侧I的纵向缝合部63和车外侧O 的纵向缝合部64,采用重叠缝制式样68和人字缝制式样69这样不 同的式样的情况下,在可以之后进行缝合的人字缝制式样69之前, 首先进行重叠缝制式样68的缝合。
关于筒织气囊部40和缝制气囊部50之间的纵向缝合部65、66, 如图6所示,筒织气囊部40的结合缘47的车内侧缝边部48、与缝 制气囊部50的后缘50d的结合缘57的端缘缝边部60,形成人字缝 制式样69的纵向缝合部65而结合,使该缝边部位69a向筒织气囊部 40侧重叠。另外,筒织气囊部40的结合缘47的车外侧缝边部49、 与缝制气囊部50的后缘50d的结合缘57的端缘缝边部61,形成重 叠缝制式样68的纵向缝合部66而结合。在此情况下的重叠缝制式样 68的纵向缝合部66中,靠近接口部21而成为膨胀用气体G的上游 侧的缝制气囊部50侧的端缘缝边部61,也配置为位于比车外侧缝边 部49更靠近气囊20的内周面侧。
此外,如果仅设置纵向缝合部63、 64、 65、 66,则筒织气囊部 30、 40的气体流入部31、 41和缝制气囊部50的气体连通部53,会 在气囊20的上缘20a和下缘20b上下贯通地开口。这是由于,在各区域,不存在利用筒织形成的周缘部35、 45的后端36或前端46、或者分隔缝合部54的前端54b、 54e或后端 54c、 54f,并且,在不存在这些周缘部35、 45或分隔缝合部54的区 域,仅在相对应的结合缘37、 47、 56、 57相互重叠的部位上,从气 囊20的上缘20a至下缘20b,设置利用缝合线S沿上下方向锁缝的 缝合线,将结合缘37、 47、 56、 57相互缝合而设置纵向缝合部63、 64、 65、 66。因此,从纵向缝合部63、 64、 65、 66至其前后方向附 近的周缘部35、 45或分隔缝合部54的区域,成为以上下贯通的方式 开口的状态。
并且,筒织气囊部30和缝制气囊部50之间的上方侧的横向缝 合部71如图7所示,通过缝制气囊部50的分隔缝合部54,将缝制 气囊部50的车内侧片部51、车外侧片部52及筒织气囊部30沿大致 前后方向缝合而形成,以使得其上缘分隔部54a的前端54b与筒织气 囊部30的周缘部35的上侧下缘端部35b连结。周缘部35的上侧下 缘端35b,作为在筒织气囊部30的后缘30c上成为气体流入部31的 上下方向的边缘的上缘的交界部位,是在结合缘37附近的周缘部35 的后端36的上部36a侧沿前后方向配置的部位。并且,在实施方式 l的情况下,上缘分隔部54a,使前端54b附近与上侧下缘端35b平 行而位于上侧下缘端35b的下方,横向缝合部71由横线部71a和斜 线部71b构成,该横线部从前端54沿前后方向向前方延伸,该斜线 部从横线部71a的前端向斜前上方延伸,与上侧下缘端35b相交叉。
另外,下方侧的横向缝合部72如图7所示,通过将缝制气囊部 50的车内侧片部51、车外侧片部52及筒织气囊部30沿大致前后方 向缝合而形成,以使得缝制气囊部50的分隔缝合部54的下缘分隔部 54d的前端54e,与筒织气囊部30的周缘部35的下侧上缘端35c连 结。周缘部35的下侧上缘端35c,作为在筒织气囊部30的后缘30c 上成为气体流入部31的上下方向的边缘的下缘的交界部位,是在结 合缘37附近的周缘部35的后端36的下部36b侧沿前后方向配置的 部位。并且,在实施方式l的情况下,下缘分隔部54d,使前端54e 附近与下侧上缘端35c平行,位于下侧上缘端35c的上方,横向缝合
部72由横线部72a和斜线部72b构成,该横线部从前端54e沿前后 方向向前方延伸,该斜线部从横线部72a的前端向斜前下方延伸,与 下侧上缘端35c相交叉。
筒织气囊部40和缝制气囊部50之间的上方侧的横向缝合部73 如图8所示,通过将缝制气囊部50的车内侧片部51、车外侧片部52 及筒织气囊部40沿大致前后方向缝合而形成,以使得缝制气囊部50 的分隔缝合部54的上缘分隔部54a的后端54c,与筒织气囊部40的 周缘部45的上侧下缘端45b连结。周缘部45的上侧下缘端45b,作 为在筒织气囊部40的前缘40c上成为气体流入部41的上下方向的边 缘的上缘的交界部位,是在结合缘47附近的周缘部45的前端46的 上部46a侧沿前后方向配置的部位。并且,在实施方式l的情况下, 上缘分隔部54a使后端54c附近与上侧下缘端45b平行,位于上侧下 缘端部45b的下方,横向缝合部73由横线部73a和斜线部73b构成, 该横线部从后端54 c沿前后方向向后方延伸,该斜线部从横线部73a 的后端向斜后上方延伸,与上侧下缘端45b相交叉。
另外,下方侧的横向缝合部74如图8所示,通过将缝制气囊部 50的车内侧片部51、车外侧片部52及筒织气囊部40沿大致前后方 向缝合,以使得缝制气囊部50的分隔缝合部54的下缘分隔部54d 的前端54f,与筒织气囊部40的周缘部45的下侧上缘端45c连结。 周缘部45的下侧上缘端45c,作为在筒织气囊部40的前缘40c上成 为气体流入部41的上下方向的边缘的下缘的交界部位,是在结合缘 47附近的周缘部45的前端46的下部46b侧沿前后方向配置的部位。 并且,在实施方式l的情况下,下缘分隔部54d配置为,使后端54f 附近沿着略微向后方上升的直线状的大致前后方向,同时使后端54f 与下侧上缘端45c在上下方向上的高度位置大致一致,横向缝合部 74由横线部74a和斜线部74b构成,该横线部74a沿后端54f附近的 倾斜方向从后端54f向斜后上方向延伸,该斜线部74b从横线部74a 的比下侧上缘端45c向上方侧高出的后端向斜后下方延伸,与下侧上 缘端45c相交叉。
如果形成这些横向缝合部71、 72、 73、 74,则缝制气囊部50
的分隔缝合部54与筒织气囊部30、 40的气体流入部31、 41周缘的 周缘部35、 45连结,其结果,纵向缝合部63、 64、 65、 66形成后的 气囊20的从上缘20a贯通至下缘20b的纵向缝合部63、 64、 65、 66 附近的开口被闭塞。并且,筒织气囊部30的气体流入部31的连结部 31a与缝制气囊部50的气体连通部53的前端部53a之间密封性良好 地连通,另外,筒织气囊部40的气体流入部41的连结部41a与缝制 气囊部50的气体连通部53的后端部53b之间密封性良好地连通。
此外,在实施方式l的情况下,筒织气囊部30、 40和缝制气囊 部50预先利用筒织或缝制制造,并且,形成已说明的纵向缝合部63、 64、 65、 66和横向缝合部71、 72、 73、 74,连结筒织气囊部30、 40 和缝制气囊部50,从而形成气囊20。安装带26在筒织气囊部30本 身刚制造之后,或在气囊20制造完成时,适当地缝合在筒织气囊部 30的前端侧。另外,内管28,在制造缝制气囊部50时,从车内侧片 部5i和车外侧片部52之间的板状部55的部位挖出而制造,在缝制 气囊部50自身刚制造之后,或者气囊20制造完成时,适当地组装在 连接口部21内。此外,在制造缝制气囊部50时,在板状部55的挖 出内管28的挖出部位29上,放置盖布27而进行制造。
说明直至将如上述方式制造的气囊20搭载到车辆V上的工序, 首先将气囊20平整地展开,以使气囊20的下缘20b侧靠近上缘20a 侧的方式,同时使用巻折或蛇腹折叠而折叠气囊20。
然后,在折叠气囊20后,利用防止折叠散开用的可断裂的未图 示的带子,捆扎气囊20的规定位置,同时安装充气机12、安装托架 10、 13,形成气囊组装体。
然后,将各个安装托架10、 13配置在车体l侧的内面板2的规 定位置上,将安装螺栓ll、 14插入各个安装孔25a等中而迸行紧固, 将各个安装托架10、 13固定在内面板2上,从而将气囊组装体安装 到车体1上。然后,将从规定的充气机动作用的控制装置延伸的未图 示的引线连线至充气机12上,将前柱装饰件4或天花板衬里5安装 到车体1上,并且,将后柱装饰件6、中柱装饰件7安装到车体1上,
从而可以将气囊装置M搭载到车辆V上。
并且,在气囊装置M搭载至车辆V后,如果充气机12动作,
则来自充气机12的膨胀用气体G如图2的双点划线所示,经由连接 口部21内的内管28,向导管部22的前后两侧流动,流入前座用膨 胀部23和后座用膨胀部24,前座用膨胀部23和后座用膨胀部24解 除折叠并展开,然后开始膨胀。并且,气囊20使包裹的未图示的带 子断裂,并将前柱装饰件4及天花板衬里5的下缘侧的气囊罩8推开, 如图l的双点划线所示,向下方凸出,同时展开膨胀而变大,以覆盖 侧窗W1、 W2、中柱部CP、后柱部RP的车内侧I。
并且,在实施方式1的气囊20中,如图9所示,筒织气囊部30、 40与缝制气囊部50侧的结合缘37、 47,由从筒织气囊部30、 40的 上缘30a、 40a延伸至下缘30b、 40b的带状的车内侧缝边部38、 48 及车外侧缝边部39、 49构成。并且,如图5、 6所示,如果将这些车 内侧缝边部38、 48和车外侧缝边部39、 49,与缝制气囊部50的沿 上下方向延伸的车内侧片部51和车外侧片部52之间的端缘缝边部 58、 59、 60、 61对齐,设置纵向缝合部63、 64、 65、 66而相互缝合, 则首先,筒织气囊部30、 40和缝制气囊部50,从上缘30a、 40a、 50a 至下缘30b、 40b、 50b,沿前后方向连结气体流入部31、 41的车内 侧壁部32、 42和车内侧片部51,并且连结车外侧壁部33、 43和车 外侧片部52。此外,此时,筒织气囊部30、 40的气体流入部31、 41 和缝制气囊部50的气体连通部53,在气囊20的上缘20a和下缘20b, 以上下贯通的方式开口。
然后,如图7、 8所示,如果设置将缝制气囊部50的车内侧片 部51、车外侧片部52及筒织气囊部30、 40沿大致前后方向缝合的 横向缝合部71、 72、 73、 74,将缝制气囊部50的分隔缝合部54的 前端54b、 54e或后端54c、 54f,与筒织气囊部30、 40的气体流入部 31、 41的周缘的周缘部35、 45的上侧下缘端35b或下侧上缘端35c、 或上侧下缘端45b或下侧上缘端45c连结,则纵向缝合部63、 64、 65、66形成后的从气囊20的上缘20a贯通至下缘20b的开口被闭塞, 筒织气囊部30、 40的气体流入部31、 41的部位和缝制气囊部50的 气体连通部53密封性良好地连通。因此,在实施方式1的气囊20中,即使是连结筒织气囊部30、
40和缝制气囊部50而形成的结构,只要设置缝合从气囊20的上缘 20a至下缘20b沿上下方向整个区域的纵向缝合部63、 64、 65、 66, 和连结分隔缝合部54和周缘部35、 45的横向缝合部71、 72、 73、 74,就可以容易地在确保密封性的同时进行缝合而形成(制造)。
另外,在实施方式1的气囊20的结构中,可以更换筒织气囊部 30、 40和缝制气囊部50中的一个,相反,可以共用另一个。因此,
在将头部保护气囊搭载到不同的车辆上的情况下,例如,如果是共用 筒织气囊部30、 40而将变更部位由缝制气囊部进行对应的结构,则 作为缝制气囊部,在变更前后方向的长度尺寸或膨胀部位的形状时, 仅通过改变所使用的车内侧片部或车外侧片部的长度尺寸,将缝合部 位的配置偏移等的变更,就可以对应,与筒织相比,可以容易地变更。 即,在实施方式1的气囊20的结构中,在制造各种变化的头部保护 气囊时,可以容易地进行应对,并且减少制造工时'成本而进行制造。 例如,在如图10所示的气囊20A所示,前后方向的尺寸短于气囊20, 并且共用筒织气囊部30、 40的情况下,可以使用前后方向的尺寸比 图2所示的气囊20的缝制气囊部50短的缝制气囊部50A的结构,, 将筒织气囊部30、 40和缝制气囊部50A,利用纵向缝合部63、 64、 65、 66和横向缝合部71、 72、 73、 74进行连结而制造。
并且,如实施方式1的气囊20所示,在缝制气囊部50配置在 两个筒织气囊部30、 40之间的情况下,纵向缝合部63、 64、 65、 66, 与缝制气囊部50的前后两端的车内侧片部51和车外侧片部52的端 缘缝边部58、 59、 60、 61对应,配置在4个位置上,此时,优选纵 向缝合部63、 64、 65、 66的至少1个位置,为人字缝制式样69(参 照图5、 6、 11 13)。
艮口,在缝制气囊部50的前后连结筒织气囊部30、 40的情况下, 纵向缝合部63、 64、 65、 66与缝制气囊部50的前后两端的车内侧片 部51和车外侧片部52的端缘缝边部58、 59、 60、 61对应,配置在 4个位置上,但如果人字缝制式样69至少设置于1个位置,则可以 利用4个位置的纵向缝合部63、 64、 65、 66,顺利地在缝制气囊部
50的前后连结筒织气囊部30、 40。具体地进行说明,例如如图11 所示的气囊20B所示,使纵向缝合部63、 64、 66的3个位置,为端 缘缝边部58、 59、 61和车外侧缝边部38或车外侧缝边部39、 49在 车内外方向上重叠并缝合的重叠缝制式样68,剩余的纵向缝合部65 的位置,为端缘缝边部60和车内侧缝边部48。在此情况下,已经在 其车外侧利用重叠缝制式样68缝合车外侧缝边部49和端缘缝边部 61,该纵向缝合部66成为妨碍,端缘缝边部60和车内侧缝边部48 无法利用在车内外方向上重叠并缝合的重叠缝制式样68进行缝合。 但是,在人字缝制式样69中,可以使车内侧缝边部48和端缘缝边部 60的成为气囊20的内周面侧的面相互对齐,换言之,如图11的双 点划线所示,可以从气囊20B侧拉伸而以在前后方向上重叠的方式 对齐,并且,由于在车内外方向上并不重叠,所以可以容易地使缝合 线S在前后方向上贯穿在前后方向上重叠的端缘缝边部60和车内侧 缝边部48,进行缝合。
此外,在图11所示的气囊20B中,缝制气囊部50的前后方向 上的一侧端部即前缘50c侧的车内侧I和车外侧O之间的纵向缝合部 63、 64,如果为形成缝制气囊部50前的状态,即没有设置分隔缝合 部54,则也可以使车内侧片部51和车外侧片部52相互在车内外方 向上较大地分离,同时利用重叠缝制式样68进行缝合,并且,车内 侧I和车外侧0的纵向缝合部63、 64利用重叠缝制式样缝合在一起 后,设置分隔缝合部而形成缝制气囊部50,然后,缝制气囊部50的 前后方向上的另一侧端部即后缘50d侧,如已说明的所示,将车外侧 0的纵向缝合部66利用重叠缝制式样68进行缝合,只要将剩余的车 内侧的纵向缝合部65利用人字缝制式样68缝合即可。
但是,在缝制气囊部50预先设置分隔缝合部54而构成的情况 下,如图5、 6所示的实施方式1所示,如果在缝制气囊部50的前后 两端各l个位置,即车内侧I或车外侧0的至少一侧,利用人字缝 制式样69形成纵向缝合部63、 65,则可以容易地确保密封性,在缝 制气囊部50的前后连结筒织气囊部30、 40。在此情况下,只要首先 进行重叠缝制式样69的缝合,在该车内侧I或车外侧O上进行人字
缝制式样69的缝合即可。另外,也可以如图12所示的气囊20C所 示,使所有的纵向缝合部63、 64、 65、 66以人字缝制式样69缝合。 或者,可以如图13所示的气囊20D所示,使至少l个位置的纵向缝 合部66为重叠缝制式样68,使其它3个位置的纵向缝合部63、 64、 65使用人字缝制式样69进行缝合。
当然,如图14所示,在气囊20E仅在前后连结筒织气囊部30 和缝制气囊部50E而形成的情况下,如果构成为使缝制气囊部50E 的分隔缝合部54在筒织气囊部30和缝制气囊部50E连结后形成, 则车内侧I和车外侧0的共计两个位置的纵向缝合部63、 64,可以 利用重叠缝制式样68的缝合一起形成。此外,在此情况下,当然如 果预先设置分隔缝合部54,则可以将2个位置的纵向缝合部63、 64 中的一个或二者利用人字缝制式样69缝合。
另外,作为将端缘缝边部58、 59、 60、 61和车内侧缝边部38、 48或车外侧缝边部39、 49在车内外方向上重叠并缝合的重叠缝制式 样68,在实施方式1的气囊20中,如图5、 6所示,在车内外方向 上重叠时位于气囊20的内周面侧的一侧,配置为比另一侧的车外侧 缝边部39、 49更靠近膨胀用气体G的上游侧的端缘缝边部59、 61。 因此,由于在膨胀用气体G通过时,下游侧的车外侧缝边部39、 49 的端面39a、 49a,被上游侧的端缘缝边部59、 61覆盖而位于车外侧 0,所以不会巻曲,不会对气囊20造成损坏,可以使膨胀用气体G 顺利地流动。
另外,在实施方式1的气囊20中,缝制气囊部50的气体连通 部53和筒织气囊部30、 40的气体流入部31、 41之间的连结部位中 的膨胀用气体G的流路形状,设定为从膨胀用气体G的上游侧向下 游侧逐渐扩大,分隔缝合部54与周缘部35、 45中的气体流入部31、 41的周缘附近,经由横向缝合部71、 72、 73、 74而结合。具体地说, 如图7所示,在缝制气囊部50的前缘50c侧,上方的横向缝合部71 使斜线部71b从横线部71a的前端向斜前上方延伸,与沿周缘部35 的前后方向配置的上侧下缘端35b相交叉,下方的横向缝合部72, 使斜线部72b从横线部72a的前端向斜前下方延伸,与沿周缘部35
的前后方向配置的下侧上缘端35C相交叉,从气体连通部53的前端
部53a附近至气体流入部31的后端的连结部31a附近,膨胀用气体 G流动的开口面积以锥状扩大,流路形状设定为从膨胀用气体G的 上游侧向下游侧逐渐扩大。相同地,如图8所示,在缝制气囊部50 的后缘50d侧,上方的横向缝合部73也使斜线部73b从横线部73a 的后端向斜后上方延伸,与沿周缘部45的前后方向的上侧下缘端45b 相交叉,下方的横向缝合部74使斜线部74b从横线部74a的后端向 斜后下方延伸,与沿周缘部45的前后方向的下侧上缘端45c相交叉, 从气体连通部53的后端部53b附近至气体流入部41的前端的连结部 41a附近,膨胀用气体G流动的开口面积以锥状扩大,流路形状设定 为从膨胀用气体G的上游侧向下游侧逐渐扩大。
因此,从成为膨胀用气体G的上游侧的气体连通部53向气体流 入部3K 41流动的膨胀用气体G,可以通过尽量消除台阶的分隔缝 合部54和周缘部35、 45的连接部位,防止在台阶部位中内压较大地 上升,不会给气囊20造成损伤,顺利地向下游侧流动。
此外,也可以如图15所示的气囊20F所示,使缝制气囊部50 的气体连通部53和筒织气囊部30的气体流入部31的连结部位中的 膨胀用气体G的流路形状,从膨胀用气体G的上游侧向下游侧大致 相同。在该气囊20F中,在周缘部35的上侧下缘端35b和下侧上缘 端35c的结合缘37侧设置弯曲缘35e、 35g,以使得气体流入部31 的连结部31a扩径。并且,在该弯曲缘35e、 35g从沿前后方向的上 侧下缘端35b或下侧上缘端35c开始的弯曲点35d、 35f附近,与横 向缝合部71、 72的斜线部71b、 72b相交叉。另外,横向缝合部71、 72的横线部71a、 72a,与沿前后方向的上侧下缘端35b或下侧上缘 端35c的上下方向的高度位置大致一致。在这种气囊20F中,从成为 膨胀用气体G的上游侧的气体连通部53流向气体流入部31的膨胀 用气体G,可以通过尽量消除台阶的分隔缝合部54和周缘部35之间 的连接部位,防止在台阶部位中内压较大地上升,不会给气囊20F 造成损伤,可以顺利地流向下游侧。
另外,在实施方式l中,示出了在缝制气囊部50中设置与充气
机12连接的连接口部21的情况,但也可以在筒织气囊部30、 40侧 设置与充气机12连续的连接口部21。
并且,在实施方式1中,示出了使内管28由从板状部55的车 内侧片部51和车外侧片部52的部位挖出的两片构成的情况,但也可 以如图16的气囊20G所示,使用由从板状部55的车内侧片部51和 车外侧片部52的一个中挖出的一片构成的内管28。在该气囊20G中, 与实施方式1的气囊20不同地,可以不需要盖布27。
此外,在实施方式l中,示出了使缝制气囊部50的车内侧片部 51和车外侧片部52由设置涂层的涂层布构成的情况,但这些车内侧 片部51和车外侧片部52,也可以由不具有涂层的无涂层布构成。
此外,如果在缝制气囊部和筒织气囊部上,设置防止漏气用的 硅橡胶等涂层,g卩,在缝制气囊部的车内侧片部和车外侧片部的包括
端缘缝边部在内的相互的内周面侧、和筒织气囊部的包括车内侧缝边 部及车外侧壁部在内的外周面侧,分别设置防止漏气用的涂层,则可
以构成为使缝制气囊部和筒织气囊部的涂层连续,稳定地确保涂层的 防止漏气的效果。
艮P,如图17所示,在缝制气囊部50上,在车内侧片部51和车 外侧片部52的包括端缘缝边部58、 59、 60、 61在内的相互的内周面 侧,利用涂敷等配置硅橡胶等防止漏气用的涂层CL,另外,在筒织 气囊部30、 40上,因为无法在车内侧壁部32、 42或车外侧壁部33、 43的内周面侧上进行涂敷等,所以在包含车内侧缝边部38、 48或车 外侧缝边部39、 49在内的外周面侧,利用涂敷等配置硅橡胶等防止 漏气用的涂层CL。在这此情况下的重叠缝制式样68的部位的纵向缝 合部64,将缝制气囊部50的端缘缝边部59配置于筒织气囊部30的 车外侧缝边部39的车外侧0,在重叠缝制式样68的部位的纵向缝合 部66上,将缝制气囊部50的端缘缝边部61配置于筒织气囊部40 的车外侧缝边部49的车外侧0,在相互的接触面侧配置涂层CL,使 用缝合线S进行重叠缝制,形成纵向缝合部64、 66。在上述结构中, 可以在重叠缝制式样68的纵向缝合部64、 66的部位上,使缝制气囊 部50和筒织气囊部30、 40的涂层连续地配置,可以稳定地确保涂层
的防止漏气效果。
此外,在使涂层CL相互接触而成为重叠缝制式样68的情况下, 如果着眼于下述结构,即,使车内外方向重叠时位于气囊的内周面侧 的一侧,作为与另一侧相比配置在膨胀用气体上游侧的端缘缝边部、 车内侧缝边部或车外侧缝边部,下游侧的缝边部的端面被上游侧的缝
边部覆盖而位于车外侧,则例如图18所示,只要使筒织气囊部40 侧配置在膨胀用气体G的上游侧即可。在这种结构中,如果在重叠 缝制式样68的纵向缝合部66的部位上,将端缘缝边部61配置并缝 合在车外侧缝边部49的车外侧O上,则可以将缝制气囊部50和筒 织气囊部40的涂层CL连续地配置,同时可以使膨胀用气体G的上 游侧的车外侧缝边部49覆盖车外侧O的端缘缝边部61的端面61a, 从而防止端面61a的巻曲。
实施方式2的气囊119如图19所示,在搭载至车辆V的头部保 护用的气囊装置M中使用。该气囊装置M与实施方式1相同地,具 有气囊119、充气机12、安装托架10、 13和气囊罩8而构成。并且, 气囊119在车辆V的车内侧的侧窗Wl、 W2的上缘侧,被折叠收容 在从前柱部FP的下缘侧,经由上边梁部RR的下缘侧直至后柱部RP 的上方侧的范围内,在膨胀用气体流入时,从收容部位的侧窗W1、 W2的上缘侧向下方侧展开膨胀,以覆盖侧窗W1、 W2的车内侧。
充气机12如图19所示,为大致圆柱状的圆筒型,插入气囊119 的用于使膨胀用气体流入的连接口部128中,利用从周围紧固的夹具 15而与气囊119连结。并且,该充气机12构成为,在动作时,使膨 胀用气体G沿搭载到车辆V上的状态下的充气机12的轴向,向车辆 前方侧流出,从充气机12流出的膨胀用气体G,被配置在连接口部 128内的内管186引导,向下方侧改变方向,然后,在气囊119的气 囊主体120内,向前后两侧流动(参照图20)。
实施方式2的气囊119如图20所示,具有气囊主体120和内管 186而构成。气囊主体120具有展开膨胀部121和连接口部128而构 成。展开膨胀部121使来自充气机12的膨胀用气体G流入,从折叠 状态展开,展开膨胀从而覆盖侧窗Wl、 W2及中柱部CP、后柱部RP的中柱装饰件7、后柱装饰件6的车内侧(参照图19的双点划线)。 连接口部128为大致圆筒状,配置在展开膨胀部121的上缘121a 侧的前后方向的中间附近,经由内管186而与用于供给膨胀用气体G 的充气机12连接,可以使膨胀用气体G流入展开膨胀部121。在实 施方式2的情况下,连接口部128从展开膨胀部121向斜后上方延伸 而形成。
内管186为筒状,配置在连接口部128的内周面和充气机12的 外周面之间,将来自充气机12的膨胀用气体G引导至气囊主体120 的展开膨胀部121内,为了提高连接口部128的耐热性而配置。该内 管186如图20、 26所示,具有下述部件而构成插入口部187,其 配置在上端186a侧,使充气机12插入;以及流出口部188,其与插 入口部187的下端187b侧相连,可以使膨胀用气体G流出。并且, 流出口部188形成为使轴向沿大致前后方向的筒状,在插入口部187 的下端187b向前后两侧分支,具有下述部件而构成前流出口部189, 其可以使膨胀用气体G向前方侧流出;以及后流出口部190,其可以 使膨胀用气体G向后方侧流出。插入口部187为使轴向沿大致上下 方向的筒状,并且与连接口部128的从展开膨胀部121凸出的倾斜相 对应,以下端187b相对于上端187a向斜前下方偏移的方式倾斜地配 置。因此,在该内管186中,插入口部187构成为,使从上端187a 流向下端187b的膨胀用气体G容易从前侧的前流出口部189流出。 因此,在实施方式2的内管186中,为了使膨胀用气体G从前流出 口部189和后流出口部190均匀地向前后两侧流出,后流出口部190 的流出口 190a构成为,开口面积大于前流出口部189的流出口 189a, 从而使膨胀用气体G容易流出。
并且,气囊主体120的展开膨胀部121如图20所示,具有下述 部件而构成前座用膨胀部123,其覆盖侧窗Wl及中柱部CP的车 内侧和侧窗W2的前部侧的车内侧;以及后座用膨胀部124,其覆盖 侧窗W2的后部侧和后柱部RP的前部侧的车内侧,同时具有导管部 122,其与连接口部128连通,将来自连接口部128的膨胀用气体G 引导至前座用膨胀部123和后座用膨胀部124。前座用膨胀部123和
后座用膨胀部124,配置多个室123a、 124a而构成。多个室123a、 124a配置为,利用室分隔部35a、 45a、 157 ( 157a、 157b)分隔为沿 前后方向并列设置,膨胀为袋状。此外,在展开膨胀部121的上缘 121a侧,配置多个安装部125,它们具有使安装螺栓11 (参照图19) 插入的安装孔125a。在展开膨胀部121的前端安装设置安装部125 的安装带126。
此外,在展开膨胀部121的下缘121b侧的前座用膨胀部123和 后座用膨胀部124之间,配置不使膨胀用气体G流入的板状部161。
另外,在板状部161的部位上,形成将车内侧片部151和车外 侧片部152挖出的挖出部位162 (参照图21、 23)。在挖出部位162 上,包括板状部161的区域而缝合盖布127。在实施方式2的情况下, 挖出的布料作为内管用片部192,用于形成内管186 (参照图26)。 内管用片部192,将使内管186在车内外方向上平整地重叠的形状, 形成为大致倒梯形形状,以与插入口部187的前边缘187c侧连结。 因此,如果内管用片部192在成为插入口部187的前缘187c侧的部 位上形成折缝193而折叠为两部分,将重叠的外周缘的流出口部188 的下缘188b侧、和从插入口部187的后缘187d侧至后流出口部190 的区域的成为流出口部188的上缘188a侧的部位,作为缝合部194、 195而进行缝合,则可以形成内管186。此外,在实施方式2的情况 下,内管186将从车内侧片部151和车外侧片部152挖出的两片内管 用片部192重叠使用(参照图22)。
并且,实施方式2的气囊主体120如图19 21所示,构成为在 前端侧和后端侧配置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筒织气囊部30、 40,在前 后的筒织气囊部30、 40之间配置缝制气囊部150。前端侧的筒织气 囊部30构成展开膨胀部121的前座用膨胀部123的前部侧,后端侧 的筒织气囊部40构成展开膨胀部121的后座用膨胀部124。缝制气 囊部150构成展开膨胀部121的前座用膨胀部123的后部侧、导管部 122的部位、及连接口部128,该连接口部是气囊主体120的展开膨 胀部121的前后方向的中间部位和气囊主体120的除了展开膨胀部 121之外的部位。此外,这些筒织气囊部30、 40和缝制气囊部150,
分别配置在展开膨胀部121的从上缘121a至下缘121b的区域内,沿
展开膨胀部121的前后方向并列设置。
另外,筒织气囊部30、 40与实施方式1相同地,如图20、 21、 23所示,分别利用由聚酰胺或聚酯等合成纤维构成的线进行筒织而 形成,其具有下述部件而构成可膨胀的气体流入部31、 41,其使 膨胀用气体G流入而使车内侧壁部32、 42和车外侧壁部33、 43在 车内外方向上分离;周缘部35、 45,其配置为使车内侧壁部32、 42 和车外侧壁部33、 43结合,分隔气体流入部31、 41的周缘。边缘部 35、 45具有室分隔部35a、 45a,它们以线状延伸至进入气体流入部 31、 41中,以用于分隔多个室123a、 124a。在筒织气囊部30的后端 (后缘)30c侧和筒织气囊部40的前端(前缘)40c侧,在展开膨胀 部121的从上缘121a至下缘121b的整个区域内,形成用于与缝制气 囊部150结合的结合缘37、 47。
配置在筒织气囊部30的后缘30c上的结合缘37如图21、 23、 27、 29所示,与实施方式l相同地,由带状的车内侧缝边部38及车 外侧缝边部39构成,该带状的车内侧缝边部38及车外侧缝边部39 分别与气体流入部31的车内侧壁部32和车外侧壁部33相连,从筒 织气囊部30的上缘30a至下缘30b,作为周缘部35的后端36的上 部36a或下部36b的后侧的位置,在车内外方向上相对,并且在车内 侧I和车外侧O相互分离。配置在筒织气囊部40的前缘40c上的结 合边缘47如图21、 24、 28、 30所示,与实施方式1相同地,由带状 的车内侧缝边部48及车外侧缝边部49构成,该带状的车内侧缝边部 48及车外侧缝边部49分别与气体流入部41的车内侧壁部42和车外 侧壁部43相连,从筒织气囊部40的上缘40a至下缘40b,作为周缘 部45的前端46的上部46a或下部46b的前侧的位置,在车内外方向 上相对,并且在车内侧I和车外侧O相互分离。
缝制气囊部150如图20 24所示,通过缝合车内侧片部151和 车外侧片部152而形成,该车内侧片部151和车外侧片部152由将聚 酰胺或聚酯等合成纤维的线进行编织的织布构成。与实施方式1相同 地,在车内侧片部151和车外侧片部152的成为气囊主体120的内周
面侧的部位上,设置防止漏气用的硅橡胶等构成的涂层。并且,缝制
气囊部150具有气体连通部153,其与筒织气囊部30、 40的气体流 入部31、 41连通,可以使膨胀用气体G流入,气体连通部153设置 将车内侧片部151和车外侧片部152进行缝合的分隔缝合部154而形 成。气体连通部153配置为构成展开膨胀部121中的前座用膨胀部 123的后部侧的两个室123a、导管部122、和气囊主体120的连接口 部128。并且,气体连通部153使前端部153a与筒织气囊部30的气 体流入部31的后端侧的连结部31a连结,使后端部153b与筒织气囊 部40的气体流入部41的前端侧的连结部41a连结(参照图27、28)。 前侧的气体流入部31的连结部31a,在筒织气囊部30从上缘30a至 下缘30b的大致整个区域内开口,与该开口对应而连结前端部153a。 另外,后侧的气体流入部41的连结部41a以与导管部122连通的方 式开口,与该开口对应而连结后端部153b (参照图23)。
分隔缝合部154使用由聚酰胺或聚酯等合成纤维构成的缝合线 S形成,其具有下述部件而构成上缘分隔部155,其形成为分隔展 开膨胀部121的上缘121a侧(缝制气囊部150的上缘150a侧)的导 管部122的上缘122a侧或连接口部128的周缘;下缘分隔部156, 其形成展开膨胀部121的下缘121b侧(缝制气囊部150的下缘150b 侧);以及室分隔部157 (参照图20)。
上缘分隔部155由包含连接口部128的前缘侧在内的前侧部 155a和包含连接口部128的后侧在内的后侧部155c构成。并且,上 缘分隔部155作为将连接口部128的前缘附近与内管186的插入口部 187的前缘187c—同缝制的同缝部158,另外,作为将连接口部128 的后缘及其附近与内管186的插入口部187的后缘187d及流出口部 188的上缘188a—同缝制的同缝部159,将内管186安装固定在连接 口部128上。
下缘分隔部156配置为,从前座用膨胀部123的后部侧的下缘 121b,经由板状部161的前缘161a,分隔板状部161的上缘161b侧 即导管部122的下缘122b侧。
室分隔部157分隔室123a,由从下缘分隔部156连续地延伸而
形成的上侧部157a和下侧部157b构成。上侧部157a配置为,以分 隔导管部122的下缘122b的方式从板状部161的上缘161b向前方延 伸,并且向斜前下方延伸,下侧部157b配置为,从展开膨胀部121 的下缘121b侧向上方延伸,向导管部122的下缘122b接近。
此外,分隔缝合部154利用使用了缝合线S的锁缝而形成,该 使用缝合线S的锁缝也应用在安装带126的结合、后述的纵向缝合 部171、 172、 173、 174、横向缝合部181、 182、 183、 184中。
并且,缝制气囊部150与筒织气囊部30侧的结合缘163如图21 、 23、 27、 29所示,构成为在缝制气囊部150的前缘150c侧的从上缘 150a至下缘150b,使车内侧片部151和车外侧片部152在车内外方 向上相互分离的端缘缝边部165、 166。另外,与筒织气囊部40侧的 结合缘164如图21、 23、 28、 29所示,构成为在缝制气囊部150的 后缘150d侧的从上缘150a至下缘150b,使车内侧片部151和车外 侧片部152在车内外方向上相互分离的端缘缝边部167、 168。
此外,筒织气囊部30、 40及缝制气囊部150的结合缘37、 47、 163、 164的前后方向的长度尺寸WL (参照图23),约为40mm。
并且,这些结合缘37、 47、 163、 164的相互结合,是利用沿上 下方向缝合的纵向缝合部171、 172、 173、 174 (参照图27、 28)、 和沿前后方向缝合的横向缝合部181、 182、 183、 184(参照图29、 30)而进行的。
在实施方式2的情况下,具体地进行说明,与实施方式1相同 地,关于筒织气囊部30和缝制气囊部150之间的纵向缝合部171、 172,如图27所示,前侧的筒织气囊部30的结合缘37的车内侧缝边 部38与缝制气囊部150的前缘150c的结合缘163的端缘缝边部165, 形成人字缝制式样177的纵向缝合部171而结合,筒织气囊部30的 结合缘37的车外侧缝边部39和缝制气囊部150的前缘150c的结合 缘163的端缘缝边部166,形成重叠缝制式样176的纵向缝合部172 而结合。
此外,缝制气囊部150的车内侧I的纵向缝合部171和车外侧O 之间的纵向缝合部172,采用重叠缝制式样176和人字缝制式样177
这样不同的式样的情况下,在可以之后进行缝合的人字缝制式样177
之前,首先进行重叠缝制式样176的缝合。
关于筒织气囊部40和缝制气囊部150之间的纵向缝合部173、 174,如图28所示,筒织气囊部40的结合缘47的车内侧缝边部48 与缝制气囊部150的后缘150d的结合缘164的端缘缝边部167,形 成人字缝制式样177的纵向缝合部173而结合,使该缝边部位177a 向筒织气囊部40侧重叠。另外,筒织气囊部40的结合缘47的车外 侧缝边部49与缝制气囊部150的后缘150d的结合缘164的端缘缝边 部168,形成重叠缝制式样176的纵向缝合部174而结合。在此情况 下,在重叠缝制式样176的纵向缝合部174中,也将缝制气囊部150 侧的端缘缝边部168配置在车外侧缝边部49的车外侧0,使车外侧 片部152和车外侧壁部43的未图示的涂层相互接触。
并且,筒织气囊部30和缝制气囊部150的上方侧的横向缝合部 181如图29所示,通过将缝制气囊部150的车内侧片部151、车外侧 片部152及筒织气囊部30沿大致前后方向缝合而形成,以使得缝制 气囊部150的分隔缝合部154的上缘分隔部155的前端155b与筒织 气囊部30的周缘部35的上侧下缘端35b连结。并且,上缘分隔部 155使前端155b附近与上侧下缘端35b平行,位于上侧下缘端35b 的下方,横向缝合部181由横线部181a和斜线部181b构成,该横线 部从前端155b沿前后方向向前方延伸,该斜线部181b从横线部181a 的前端向斜前上方延伸,与上侧下缘端35b相交叉。
另外,下方侧的横向缝合部182如图29所示,通过将缝制气囊 部150的车内侧片部151、车外侧片部152及筒织气囊部30沿大致 前后方向缝合而形成,以使得缝制气囊部150的分隔缝合部154的下 缘分隔部156的前端156a与筒织气囊部30的周缘部35的下侧上缘 端35c连结。并且,下缘分隔部156,使前端156a附近与下侧上缘 端35c平行,位于下侧上缘端35c的上方,横向缝合部182由横线部 182a和斜线部182b构成,该横线部从前端156a沿前后方向向前方 延伸,该斜线部从横线部182a的前端向斜前下方延伸,与下侧上缘 端35c相交叉。
筒织气囊部40和缝制气囊部150之间的上方侧的横向缝合部
183如图30所示,通过将缝制气囊部150的车内侧片部151、车外侧 片部152、及筒织气囊部40沿大致前后方向缝合而形成,以使得缝 制气囊部150的分隔缝合部154的上缘分隔部155的后端155d与筒 织气囊部40的周缘部45的上侧下缘端45b连结。并且,上缘分隔部 155使后端155d附近与上侧下缘端45b平行,位于上侧下缘端部45b 的下方,横向缝合部183由横线部183a和斜线部183b构成,该横线 部从后端155d沿前后方向向后方延伸,该斜线部从横线部183a的后 端向斜后上方延伸,与上侧下缘端45b相交叉。
另外,下方侧的横向缝合部184如图30所示,通过将缝制气囊 部150的车内侧片部151、车外侧片部152及筒织气囊部40沿大致 前后方向缝合而构成,以使得使缝制气囊部150的分隔缝合部154 的下缘分隔部156的后端156b与筒织气囊部40的周缘部45的下侧 上缘端45c连结。并且,下缘分隔部156配置为,使后端156b附近 沿略微向后上方的直线状的大致前后方向,同时使后端156b与下侧 上缘端45c的上下方向的高度位置大致一致,横向缝合部184由横线 部184a和斜线部184b构成,该横线部184a沿后端156b附近的倾斜 方向从后端156b向斜后上方向延伸,该斜线部184b从横线部184a 的比下侧上缘端45c向上方侧高出的后端向斜后下方延伸,与下侧上 缘端45c相交叉。
并且,如果在纵向缝合部171、 172、 173、 174形成之后,形成 这些横向缝合部181、 182、 183、 184,则可以将缝制气囊部150的 分隔缝合部154与筒织气囊部30、 40的气体流入部31、 41的周缘的 周缘部35、 45连结,其结果,纵向缝合部171、 172、 173、 174形成 后的展开膨胀部121的从上缘121a贯通至下缘121b的纵向缝合部 171、 172、 173、 174附近的开口被闭塞。并且,筒织气囊部30的气 体流入部31的连结部31a和缝制气囊部150的气体连通部153的前 端部153a密封性良好地连通,另外,筒织气囊部40的气体流入部 41的连结部41a和缝制气囊部150的气体连通部153的后端部153b 密封性良好地连通。此外,说明实施方式2的气囊119的制造,预先利用筒织制造
筒织气囊部30、 40。另外,内管186如下述方式制造,将从缝制气 囊部150的车内侧片部151和车外侧片部152之间的板状部161的部 位挖出的内管用片部192重叠两片,设置缝合部194、 195而进行制 造(参照图26)。此外,缝制气囊部150在设置挖出部位162的状 态下,成为车内侧片部151和车外侧片部152相互分离的状态。
然后,首先如图24、 27所示,将筒织气囊部30的车外侧缝边 部39和缝制气囊部150的端缘缝边部166,如上述所示利用重叠缝 制式样176进行缝合,形成纵向缝合部172,另外,将筒织气囊部30 的车内侧缝边部38和缝制气囊部150的端缘缝边部165,如上述所 示利用人字缝制式样177进行缝合,形成纵向缝合部171。
然后,在将内管186—同缝制的同时制造缝制气囊部150 (参照 图24、图25的A) 。 g卩,在车内外方向上平整地展开的状态下,将 内管186配置在车外侧片部152的连接口部128的形成部位上,进而 重叠车内侧片部151,设置同缝部158、 159, 一同缝制内管186,并 且,缝合车内侧片部151和车外侧片部152,形成上缘分隔部155的 前侧部155a或后侧部155c,此外,形成下缘分隔部156或室分隔部 157之外的分隔缝合部154,形成气体连通部153。此时,还缝合盖 布127,另外,如图29所示,还形成横向缝合部181、 182。此外, 同缝部158是上缘分隔部155的前侧部155a和内管186的插入口部 187的前缘187c之间的缝合部位,同缝部159是上缘缝合部155的 后侧部155c和内管186的插入口部187的后缘187d及流出口部188 的上缘188a之间的缝合部位。
并且,如图25的B或图28所示,将缝制气囊部150的端缘缝 边部168和筒织气囊部40的车外侧缝边部49,如上述所示利用重叠 缝制式样176进行缝合,形成纵向缝合部174,另外,将缝制气囊部 150的端缘缝边部167和筒织气囊部40的车内侧缝边部48,如上述 所示利用人字缝制式样177进行缝合,形成纵向缝合部173。此外, 如图30所示,如果形成横向缝合部183、 184,则可以制造气囊119。
此外,安装带126在筒织气囊部30本身刚制造之后,或在气囊119制造完成时,适当地缝合在筒织气囊部30的前端侧。
并且,在气囊装置M搭载至车辆V后,如果使充气机12动作, 则来自充气机12的膨胀用气体G如图20的双点划线所示,流入连 接口部128内的内管186中。在内管186中,膨胀用气体G从插入 口部187流入流出口部188,然后从前流出口部189和后流出口部190 的各个流出口 189a、 190a,向导管部122的前后两侧流出。进而, 膨胀用气体G流入前座用膨胀部123和后座用膨胀部124,前座用膨 胀部123和后座用膨胀部124解除折叠而展开,进而开始膨胀。因此, 气囊119的气囊主体120中的展开膨胀部121,使包裹的未图示的带 子断裂,然后,将前柱装饰件4及天花板衬里5的下缘侧的气囊罩8 推开,如图19的双点划线所示,向下方凸出,同时展开膨胀而变大, 以覆盖侧窗W1、 W2、中柱部CP、后柱部RP的车内侧I。
并且,在该实施方式2的气囊119中,如果在制造气囊主体120 的连接口部128附近时,在车内侧片部151和车外侧片部152之间配 置内管186,将位于连接口部128的外周缘的同缝部158、 159—同 缝制,同时缝合上缘分隔部155而形成,此外,其它部位的分隔缝合 部154也形成下缘分隔部156或室分隔部157,形成可导入膨胀用气 体G的气体连通部,则可以制造缝制气囊部150,并且,内管186 也无位置偏移地安装配置在连接口部128上。
艮P,由于内管186在制造气囊主体120的缝制气囊部150时被 一同缝制,定位安装在连接口部128内,所以仅通过制造缝制气囊部 150,就可以将内管186无偏移地配置在规定位置上,可以简单地制 造气囊119。
因此,在实施方式2的气囊119中,即使是在气囊主体120的 连接口部128内配置内管186的结构,也可以容易地进行制造。
特别地,在实施方式2的内管186中,作为筒状设置插入口 部187,其配置在上端186a侧,使充气机12插入;以及流出口部188, 其与插入口部187的下端187b侧相连,可以使膨胀用气体G流出, 流出口部188在插入口部187的下端187b向前后两侧分支,具有下 述部件而构成前流出口部189,其使膨胀用气体G可以向前方侧流 出;以及后流出口部190,其使膨胀用气体G可以向后方侧流出。在 这种内管186中,需要将流出口部188侧配置在从连接口部128的上 端的开口 128a(参照图20、 25)远离的展开膨胀部121的导管部122 侧,并且考虑准确的配置位置和配置姿势而进行配置,以使膨胀用气 体G向相互为反方向的前后方向上流出。但是,在实施方式2中, 由于在将缝制气囊部150的车内侧片部151和车外侧片部152相互缝 合而形成分隔缝合部154时,仅通过在一侧的车外侧片部152侧或车 内侧片部151侧,将内管186平整地展平配置,并且与另一侧的车内 侧片部151或车外侧片部152重叠并一同缝制,就可以准确地配置在 规定的连接口部128附近,因此,与现有的插入接口部而配置内管的 情况相比,可以非常简单地使配置位置和姿势稳定,从而对每个气囊 119配置内管186。
此外,在实施方式2的气囊119的结构中,还可以更换筒织气 囊部30、 40和缝制气囊部150中的一个,相反,可以共用另一个。 因此,在将头部保护气囊搭载到不同的车辆上的情况下,例如,如果 成为共用筒织气囊部30、 40而将变更部位由缝制气囊部进行对应的 结构,则作为缝制气囊部,在变更前后方向的长度尺寸或膨胀部位的 形状时,仅通过改变所使用的车内侧片部或车外侧片部的长度尺寸, 或将缝合部位的配置偏移等的变更,就可以进行对应,与筒织相比, 可以容易地变更。即,在实施方式2的气囊119的结构中,在制造各 种变更的头部保护气囊时,包括内管186的组装,可以容易地对应, 可以减少制造工时 成本而进行制造。
例如,如图31的气囊119A所示,使缝制气囊部150A的连接 口部128A与图20所示的气囊119的缝制气囊部150相比,将形状 变更为在向后方偏移的同时从展开膨胀部121向斜前上方延伸,可以 共用筒织气囊部30、 40。此外,与缝制气囊部150A—同缝制的内管 186,与图20所示的气囊119的内管186相同地,与缝制气囊部150A 一同缝制。
另外,在实施方式2的气囊119中,缝制气囊部150配置在两 个筒织气囊部30、 40之间,纵向缝合部171、 172、 173、 174与缝制
气囊部150的前后两端的车内侧片部151和车外侧片部152的端缘缝 边部165、 166、 167、 168对应,配置在4个位置上,此时,优选纵 向缝合部171、 172、 173、 174的至少一个位置,采用人字缝制式样 177 (参照图27、 28)。
但是,如图32所示,在仅在前后连结筒织气囊部30和缝制气 囊部150 (1)而形成气囊119 (1)的情况下,如果构成为将与缝制 气囊部150 (1)的内管186—同缝制的分隔缝合部154,在筒织气囊 部30和缝制气囊部150 (1)连结后形成,则车内侧I和车外侧O的 共计两个位置的纵向缝合部171、 172,可以同时利用重叠缝制式样 176的缝合而形成。此外,在这种情况下,当然如果预先将内管186 一同缝制并设置分隔缝合部154,则可以将2个位置的纵向缝合部 171、 172中的一个或两者利用人字缝制式样177缝合。
另外,在缝制气囊部的前后设置筒织气囊部的情况下,也可以 如图33所示的气囊119 (2)所示,构成为使缝制气囊部150 (2)的 所占面积变窄,使筒织气囊部30(2)的所占面积变大。在此情况下, 也可以将内管186的一部分在在图例的情况下,以进入气体流入部 31的方式配置在前流出口 189附近。
此外,在实施方式2的内管186中,在内管用片部192上,形 成沿搭载状态的车辆的前后方向的折缝193,以沿车内外方向重叠的 方式折叠为两部分,将缝合部194、 195缝合而形成为筒状,但也可 以如图34 36所示的实施方式3的气囊119B所示,将与缝制气囊 部150B —同缝制的内管186B,由相同形状的具有可挠性的两片内 管用片部192B构成。该内管186B的制造方式为,将两片内管用片 部192B沿车内外方向重叠,形成缝合部194,其缝合重叠的外周 缘中的流出口部188的下缘188b侧;缝合部195,其缝合从插入口 部187的后边缘187d侧至后流出口部190的区域的成为流出口部188 的上缘188a侧的部位;以及缝合部196,其缝合插入口部187的前 缘187c侧。并且,该内管186B在制造缝制气囊部150B时,在缝合 分隔缝合部154的上缘分隔部155的前侧部155a时,将连接口部128 的前缘附近,作为与内管186B的插入口部187的前缘187c —同缝
制的同缝部158,另外,在缝合上缘分隔部155的后侧部155c时, 将连接口部128的后缘及其附近,作为与内管186B的插入口部187 的后缘187d及流出口部188的上缘188a—同缝制的同缝部159,从 而可以将内管186B安装固定在连接口部128上。此外,内管用片部 192B从车内侧片部151的板状部161的部位挖出而形成。
另外,如图37 39示出的实施方式4的气囊119C的内管186C 所示,也可以在内管用片部192C上,形成沿搭载状态的车辆的前后 方向的折缝193C,以沿车内外方向重叠的方式折叠成两部分而形成。 该内管用片部192C,使将内管186C在车内外方向上平整的重叠的 形状形成大致倒梯形形状,以在流出口部188的下缘188b侧连结。 因此,如果内管186C在内管用片部192C中的成为流出口部188的 下缘188b侧的部位形成折缝193C,折叠为两部分,将重叠的外周缘 中的插入口部187的前边缘187c侧作为缝合部196进行缝合,将从 插入口部187的后边缘187d侧至后流出口部190的区域中的成为流 出口部188的上缘188a侧的部位作为缝合部195进行缝合,则可以 形成内管186C。并且,该内管186C也在制造缝制气囊部150C时, 在缝合分隔缝合部154的上缘分隔部155的前侧部155a时,作为将 连接口部128的前缘附近与内管186C的插入口部187的前边缘187c 一同缝制的同缝部158,另外,在缝合上缘分隔部155的后侧部155c 的缝合时,作为将连接口部128的后缘及其附近与内管186C的插入 口部187的后缘187d及流出口部188的上缘188a —同缝制的同缝部 159,从而可以将内管186C安装固定在接口部128上。此外,在实 施方式4的情况下,形成内管186C的内管用片部192C也从车内侧 片部151挖出而形成。
此外,如图40、 41示出的实施方式5的气囊119D的缝制气囊 部150所示,也可以在一同缝制时,使内管186D形成为筒状。在这 种内管186D中,使用与实施方式2的管用片部192相同的部件。并 且,在制造缝制气囊部150D时,首先,在将内管用片部192在成为 插入口部187的前缘187c侧的部位上形成折缝193而折叠为两部分 的状态下,在车外侧片部152的连接口部128的配置位置上,以平整
地展开状态设置。然后,如果在将车内侧片部151重叠而形成分隔缝
合部154时,在缝合上缘分隔部155的前侧部155a时,将连接口部 128的前缘附近作为与内管186D的插入口部187的前缘187c —同缝 制的同缝部158,另外,在缝合上缘分隔部155的后侧部155c时, 作为将连接口部128的后缘及其附近与内管186D的插入口部187的 后缘187d及流出口部188的上缘188a—同缝制的同缝部159,并且, 如果作为在缝合分隔缝合部154中的室分隔部157D的上侧部157a 时,将内管186D的流出口部188的下缘188b —同缝制的同缝部160 而进行缝合,则可以将内管186D无偏移地配置在规定位置上,可以 简单地制造缝制气囊部150D,气囊119D的制造也可以容易地进行。 此外,在利用该气囊119D的缝制气囊部150D,缝合分隔缝合部154 时,仅通过将折叠为两部分的内管用片部192—同缝制,就可以使内 管186D本身形成为筒状,可以节省另外以筒状形成内管186D的工 时。
此外,上述结构也可以如图42、43示出的实施方式6的气囊119E 的内管186E所示,使用相同形状的两片内管用片部192B进行。该 内管用片部192B与实施方式3相同,在制造气囊部150E时,将两 片内管用片部192B沿车内外方向重叠,在车外侧片部152的连接口 部128的配置位置上,以平整地展开的状态设置,然后,如果在将车 内侧片部151重叠而形成分隔缝合部154时,在缝合上缘分隔部155 的前侧部155a时,作为将连接口部128的前缘附近与内管186E的 插入口部187的前缘187c—同缝制的同缝部158,另外,在缝合上 缘分隔部155的后侧部155c时,作为将连接口部128的后缘及其附 近,与内管186E的插入口部187的后缘187d及流出口部188的上 缘188a—同缝制的同缝部159,此外,在缝合分隔缝合部154中的 室分隔部157D的上侧部157a时,作为将内管186E的流出口部188 的下缘188b—同缝制的同缝部160而进行缝合,则可以将内管186E 无偏移地配置在规定位置上,可以简单地制造缝制气囊部150E,气 囊119E的制造也可以容易地进行。此外,在该气囊119E的缝制气 囊部150E中,也在缝合分隔缝合部154时,仅通过将重叠为两部分
的内管用片部192B—同缝制,就可以使内管186E本身形成为筒状, 可以节省另外使内管186E形成为筒状的工时。
此外,在一同缝制时使内管形成为筒状的情况下,也可以在一 同缝制之前,部分地缝合内管用片部,将该部分地缝合的内管用片部 配置在车内侧片部和车外侧片部之间, 一同缝制。例如,在图26所 示的实施方式2的内管186中,也可以仅将内管用片部192的缝合部 194缝合,将从插入口部187的后缘187d至流出口部188的上缘188a 的区域作为不进行缝合的状态,将其配置在车内侧片部151和车外侧 片部152之间,在缝合同缝部159时进行缝合。
另外,在图37 39所示的实施方式4中,在将内管用片部192C 形成折缝193C而折叠为两部分时,将该折缝193C的配置位置作为 容易吹到膨胀用气体G的区域的流出口部188的下缘188b侧而构成, 与通过缝制形成该部位的实施方式2的内管186相比,可以提高耐热 性。
权利要求
1. 一种头部保护气囊,其构成为,在膨胀用气体流入时,从将其折叠并收容的车内侧的侧窗的上缘侧向下方侧展开膨胀,以覆盖车辆的前述侧窗的车内侧,其通过将利用筒织形成的筒织气囊部、和利用缝合车内侧片部和车外侧片部而形成的缝制气囊部,沿前后方向并列设置,同时缝合并连结前述筒织气囊部和前述缝制气囊部而形成,其特征在于,前述筒织气囊部具有可膨胀的气体流入部,其通过使前述膨胀用气体流入而使车内侧壁部和车外侧壁部在车内外方向上分离;以及周缘部,其配置为使前述车内侧壁部和前述车外侧壁部结合,分隔前述气体流入部的周缘,前述缝制气囊部具有气体连通部,其与前述筒织气囊部的前述气体流入部连通,可以使前述膨胀用气体流入,该气体连通部通过设置将前述车内侧片部和前述车外侧片部缝合的分隔缝合部而形成,前述筒织气囊部的与前述缝制气囊部侧的结合缘,由带状的车内侧缝边部及车外侧缝边部构成,它们分别与前述气体流入部的前述车内侧壁部和前述车外侧壁部相连,从前述筒织气囊部的上缘至下缘,在车内外方向上相对,并且在车内侧和车外侧相互分离,前述缝制气囊部的与前述筒织气囊部侧的结合缘,作为端缘缝边部而构成,其从前述缝制气囊部的上缘至下缘,使前述车内侧片部和前述车外侧片部在车内外方向上相互分离,前述缝制气囊部的前述车内侧片部的前述端缘缝边部、与前述筒织气囊部的前述车内侧缝边部相互之间,以及前述缝制气囊部的前述车外侧片部的前述端缘缝边部、与前述筒织气囊部的前述车外侧缝边部相互之间,分别利用沿上下方向缝合的纵向缝合部结合,并且,通过设置横向缝合部而连结,从而形成,该横向缝合部是使前述缝制气囊部的前述分隔缝合部,相对于前述筒织气囊部的前述气体流入部的周缘的前述周缘部,沿大致前后方向缝合前述缝制气囊部的前述车内侧片部、前述车外侧片部及前述筒织气囊部,以使得前述气体连通部和与该气体连通部对应的前述筒织气囊部的前述气体流入部的部位连通。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前述缝制气囊部配置在两个前述筒织气囊部之间, 前述纵向缝合部,与前述缝制气囊部的前后两端的前述车内侧片部、和前述车外侧片部的前述端缘缝边部对应,配置在4个位置上,前述纵向缝合部中的至少1个位置,是使前述端缘缝边部和前 述车内侧缝边部或前述车外侧缝边部的成为前述气囊的内周面侧的 表面相互对齐而重叠,并进行缝合。
3.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前述缝制气囊部预先具有前述分隔缝合部而构成, 与成为前述气囊的内周面侧的表面相互对齐地重叠并缝合而形成的前述纵向缝合部,至少分别在前述缝制气囊部的前后两端各1 个位置上配置。
4.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头部保护气囊,其特征在于, 前述纵向缝合部内的至少1个位置,使前述端缘缝边部和前述车内侧缝边部或前述车外侧缝边部,在车内外方向上重叠并缝合。
5.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头部保护气囊,其特征在于, 使在车内外方向上重叠时位于前述气囊的内周面侧的一侧,成为比另一侧更靠近前述膨胀用气体的上游侧而配置的前述端缘缝边' 部、或者前述车内侧缝边部或前述车外侧缝边部。
6.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头部保护气囊,其特征在于, 在前述缝制气囊部的包括前述车内侧片部和前述车外侧片部的前述端缘缝边部在内的相互的内周面侧,和前述筒织气囊部的包括前述车内侧缝边部及前述车外侧缝边部在内的外周面侧,分别设置防漏 气用的涂层,使前述端缘缝边部、和前述车内侧缝边部或前述车外侧缝边部 在车内外方向上重叠并缝合的前述纵向缝合部,在彼此的接触面侧配置前述涂层而缝合。
7.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头部保护气囊,其特征在于, 前述缝制气囊部的前述气体连通部与前述筒织气囊部的前述气体流入部之间的连结部位处的前述膨胀用气体的流路形状,设定为从 前述膨胀用气体的上游侧向下游侧不变或逐渐增大,前述分隔缝合部 和前述周缘部的前述流入部的周缘附近,经由前述横向缝合部而结合。
8.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头部保护气囊,其特征在于, 前述缝制气囊部具有筒状的连接口部,其与前述气体连通部相连,并且在外周缘设置前述分隔缝合部而形成,与用于供给前述膨胀 用气体的充气机连接,同时具有筒状的内管,其配置在前述连接口部的内周面与前述充气机的外周面之间,可以引导来自前述充气机的膨胀用气体,该内管在前述缝制气囊部形成时,配置在前述车内侧片部和前 述车外侧片部之间,同时通过在位于前述连接口部的外周缘的前述分隔缝合部的缝合时一同缝制,从而安装并配置在前述连接口部上。
9. 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头部保护气囊,其特征在于, 前述内管在形成为筒状的状态下,通过配置在前述车内侧片部和前述车外侧片部之间而一同缝制,从而配置在前述连接口部上。
10. 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头部保护气囊,其特征在于, 前述内管在配置在前述车内侧片部和前述车外侧片部之间而一同缝制时,形成为筒状,同时安装并配置在前述连接口部上。
11. 如权利要求IO所述的头部保护气囊,其特征在于, 前述内管由形状相同的具有可挠性的多个内管用片部形成,同时,通过使该内管用片部在车内外方向上重叠,使重叠后的外周缘配 置在前述车内侧片部和前述车外侧片部之间并一同缝制,从而配置在 前述连接口部上。
12. 如权利要求IO所述的头部保护气囊,其特征在于, 前述内管由具有可挠性的内管用片部形成,同时,使该外管用片部以重叠外周缘的方式,形成沿前后方向的折缝而折叠为两部分, 将重叠的外周缘配置在前述车内侧片部和前述车外侧片部之间并一 同缝制,从而配置在前述连接口部上。
13. 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头部保护气囊,其特征在于,前述内管为筒状,其具有插入口部,其配置在上端侧,使前述充气机插入;以及流出口部,其与该插入口部的下端侧相连,可以 使前述膨胀用气体流出,同时,前述流出口部在前述插入口部的下端向前后两侧分支,具有下述部件而构成前流出口部,其使前述膨胀用气体可以向前方 侧流出;以及后流出口部,其使膨胀用气体可以向后方侧流出。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头部保护气囊。该头部保护气囊(20)使筒织气囊部(30、40)和缝制气囊部(50)连结。筒织气囊部的结合缘(37、47),从上缘至下缘由在车内外方向上分离的带状的车内侧缝边部(38、48)和车外侧缝边部(39、49)构成。气囊部(50)的车内侧和车外侧的结合边缘(56、57),分别利用纵向缝合部(63、64、65、66),相对于筒织气囊部的车内侧及车外侧的缝边部(38、48、39、49)结合。并且,通过设置从筒织气囊部的分隔缝合部(54)延伸而沿大致前后方向进行缝合的横向缝合部(71、72、73、74),使气体连通部53和筒织气囊部的气体流入部(31、41)连结,形成气囊(20)。
文档编号B60R21/16GK101376377SQ20081014662
公开日2009年3月4日 申请日期2008年9月1日 优先权日2007年8月31日
发明者山本直, 末光泰三, 落合康雄 申请人:丰田合成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